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以人類學觀點看義和團-柯文〉筆記


  1. 前言
    1. 中國史學界對於義和團的研究角度,鮮有跨文化比較的視角
  2. 豐富描述
    1. 作者為了盡可能準確描述當時情況,盡可能運用時人記述
    2. 在義和團的研究中,死亡往往成為一個集體標誌,代表著團民的殘酷、聯軍的暴虐、基督徒的苦難或無辜者的生靈塗炭;但作為個人經歷的意義卻大大喪失。
      作者則試圖重現那因戰鬥、暴力而死的經歷一面。
  3. 學科多元
    1. 宗教學
      1899-1900年冬開始流傳華北的義和團揭帖,把殃及全境大部分地區的亢旱,跟越來越多的洋人來華及外國影響(特別是基督教)聯繫起來。

      義和團的降神附體和以下三樣事物有密切相關:武術、團民宣稱刀槍不入的法術,以及即使是最低層的中國農民亦耳熟能詳、構成其文化世界的戲劇人物
      1. 人類學家往往把降神附體視作一種對個人或集體危機的反應。
        在義和團中運動中,降神附體滿足了個人的種種需要,這是義和團降神附體在十九世紀輕易發展成一種集體現象的主因之一。
        個人圖存(眼下所需)和民族救亡(更抽象的層面)是相輔相成的。
      2. 義和團的降神附體和中國靈媒,在功能上表現不同
        1. 在1899之前,神拳的降神附體是一種集體,而非個人的現象
        2. 雖然團民經常在揭帖中表明,他們旨在保護清廷或中國,但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團民的排刀排槍儀式著重自保多於保護社群
  4. 人類學概念下的西方
    1. 各式各樣的宗教行為的最高目標,是在面對不確定和險阻滿途的未來時,提供保護和心理上的安全感。通過他們的儀式,期望能或多或少地掌握不確定性。
  5. 結論
    1. 作者在其著作(歷史三調)中,堅信有某種普遍的心理機制在人類行為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同時也著重發現一個紛陳各異的人群-洋人和華人、教民和團民-在1900年的華北的處境下究竟如何反應,並重現經歷者的經驗、思想與解釋他們的行為。
    2. 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觸動強烈情感的特殊片段。中國在尋求現代身分時,對西方文化欲拒還迎,而義和團歷史則跟這一未竟之業共鳴激盪。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作者與中國史學界對於義和團不同的討論方式,一個以時人出發的理解與視角去分析該事件。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種人類學的著作讀起來都很有趣,每次都超出我的想像。
不過這種人類學式的解釋,我們應該要怎麼去論證其正確性呢(如何知道作者的重構是真實的)?又或者這樣的詮釋在近代史中的意義是什麼呢?(其實文中有談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