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Mann對於族群衝突的假說
- 族群清除是現代民主的黑暗面,也就是多數族群可能對少數族群施暴。
- 當族群與階級結合為社會階層化的基礎,族群敵對容易產生。
- 當兩個族群宣稱同一塊領域屬於自己、而起付諸行動,衝突進入危 險區
- 當相對弱勢的族群決心反抗(特別是相信外力會介入)、或是支配族 群認為本身軍事優勢、或是意識形態上的正當性,會爆發族群清除。
- 當族群的領域之爭捲入國際政治、國家主權面對挑戰而支離破碎之 際,族群清除會高昇為殺害行為。
- 殺害性的族群清除往往不是加害者的本意,也就是說,很少是預謀的。
- 加害者可以分為三級,由黨國菁英、好戰的團體、到核心支持者, 他們相信暴力是解決問題之道
- 老百姓會捲入族群清除,必須使用社會權力關係來解釋。
- 亞美尼亞人的歷史
- 16世紀
由於波斯與土耳其的爭霸,亞美尼亞被裂解 為東西兩塊,東亞美尼亞是目前的「亞美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rmenia)、西亞美尼亞則為土耳其的東半部 - 1820 年代後期
波斯因為戰敗將東亞美尼亞割讓給帝俄,現代亞美尼亞人的命運從此 掌握在帝俄、以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手裡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1828-29) 前後,俄羅斯向亞美尼亞人示好,因此,有不少族人東移。 - 鄂圖曼土耳其的「米勒特」(millet)
讓不同宗教的人以教區的方式自我管理,這可以說是一種管制方式,讓他們享有相當程度的自主,包括可以有自己的法庭、監獄、以及警察等司法權,而且不用服兵役。 - 1917俄國爆發革命後
亞美尼亞伺機退出「外高加索民 主聯邦共和國」(Transcaucasian Democratic Federative Republic),由「亞美尼亞民族理事會」(Armenian National Councial)在 1918年宣布恢復 「第一亞美尼亞共和國」(First Republic of Armenia, 1918-20)。
一戰後,強權在 1920/8/10 與土耳其草簽『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èvres),承認亞 美尼亞獨立 - 1921年的『莫斯科條約』(Treaty of Moscow)
蘇聯與土耳其在 1921 簽訂『莫斯科條約』(Treaty of Moscow),兩國瓜分亞美尼亞,東亞美尼亞於 1922 年被納入「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Transcaucasian Socialist Federative Soviet Republic),隨後在 1936 年分開成立「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Arme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直到蘇聯解體,繼波海三國於 1991 年宣佈獨立,可以說是「第 二亞美尼亞共和國」。 - 土耳其的動機
- 19世紀
巴爾幹半島各民族因為受到西歐啟蒙主義感召而覺醒,相繼起義、甚至於宣佈獨立,強權頤指氣使,特別是藉宗教保護之名行建立勢力範圍之實,憤怒的厄圖曼疲於奔命。 - 第六次俄土戰爭(1877-78)
在第六次俄土戰爭(1877-78)後,俄羅斯先與土耳其草簽『聖斯特凡 諾臨時和約』(Preliminary Treaty of San Stefano, 1878),由於英國反對, 再由強權於俾斯麥主導的「柏林和會」(Congress of Berlin, 1878)簽訂『柏 林和約』(Treaty of Berlin, 1878)。戰敗的土耳其被敵友雙方瓜分,領地紛紛獨立,帝國搖搖欲墜,只能孤立自保 - 一戰時
一次大戰在 1914 年爆發,蘇聯高加索軍在 1915 年往西亞美尼亞挺近,鄂圖曼土耳其原先還以賦予自治為餌,慫恿國內的亞美尼亞人跟俄羅斯境內的東亞美尼亞的族人起義對抗沙皇,然後一舉揮軍殺進中亞、統一大土耳其的版圖;只不過,夾在俄、土之間的亞美尼亞人相當為難,理解當人家的馬前卒注定送死,因此不願意配合。
不斷呼籲政府重視的亞美尼亞人,被四處夾敵的土耳其視為幫助外國侵凌土耳其的幫兇。 - 滅族政策的進行
- 土耳其青年
土耳其青年於 1908 年發動革命後建立「三巨頭統治」(triumvirs), 由 Talaat Pasha、Enver Pasha、以及 Djemal Pasha 主政
土耳其青年走向族 群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就意識形態而言,包容式的鄂圖曼主 義 、 或 泛 伊 斯 蘭 主 義 ( Pan-Islamism ) 讓 步 給 「 泛 土 耳 其 主 義 」 (Pan-Turkisism)、甚或「都蘭主義」(Turanianism);經過測試忠誠度無效,改革似乎只會鼓勵亞美尼亞人得寸進尺,由自治進而要求獨立,他們已經不只是「國家的政治敵人」、甚至於是「民族的族群敵人」,加上 一次大戰爆發,東亞美尼亞有 15 萬人加入沙皇的軍隊,土耳其青年政府的 激化不可避免 - 滅族政策的背後
加害者包括政治菁英、以及雜牌軍;負責策劃滅種的是政府高層,特別是內政部、以及戰爭部,再由武警、及軍人動手;真正下手的是「特務 組織」(Special Organization),他們吸收由巴爾幹半島來的回教徒難民, 又釋放 4 千名獄中的犯人充當暴民,再鼓動敵視的庫德人、切爾克斯人、 以及車臣人趁火打劫 - 土耳其的否認、承認與和解
- 土耳其政府對於「歷史消毒」不遺餘力,特別是對於國際學者的收 買。在 1985/5/19,有 69 名美國歷史學者聯名在《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刊登廣告,要求國會不要通過承認有亞美尼亞人被土耳其滅種 的決議;在聲明上千名的著名學者 Bernard Lewis 事後表示,這項聲明是不想破壞美國跟土耳其的關係。
- 土耳其的辯解
讓土耳其政府忿忿不平的是,在巴爾幹半島戰爭、以及一次大戰其間,有超過百萬土耳其人喪命,如果亞美尼亞人的死亡是滅種的行為,為何土耳其人的死亡就不是被滅種?因此,他們認為,滅種是對於戰敗者硬加的罪名。
同樣地,在 19-20 世紀之間,有幾百萬回教徒被逐出巴爾幹半島戰爭、以及俄羅斯,西方國家為何不聞不問?如果土耳其對於亞美尼亞人道 歉,豈不默認強權幾百年來的反土耳其姿態? - 迄今,總共有 27 個國家呼籲土耳其承認有這件事,算是補償他們當年視而不見的良心不安今年是亞美 尼亞人歷劫百年。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 4 月表示,這是人類在二 十世紀的第一個滅種行為(BBC, 2015/4/12)。土耳其總理 Ahmet Davutoglu 總算在今年鬆口,向其後人表達感同身受(AP, 2015/4/21);儘管不提滅 種字眼,看來有和解的意思。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歷史,討論大屠殺的緣由與後續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圖片是這篇文章最好的部分,我覺得,而且內容也很容易看懂,但參考文獻出現WIKI,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真的可以嗎?
圖片是這篇文章最好的部分,我覺得,而且內容也很容易看懂,但參考文獻出現WIKI,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真的可以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