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天下與世界:清末士人關于人類社會認知的轉變:側重梁啟超的觀念-羅志田〉筆記


  1. 前言
    “天下”之意义在近代的二分 , 反映出时人对于地理空间和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如果侧重 昔人思考的重心 , 说近代中国有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中国”的进程或大致不错 ; 倘若侧重 思考的对象 , 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两者互为表里 , 既有紧张冲 突的一面 , 又相辅相成 , 长期处于互动之中
  2. 天下、中国与世界
    1. 天下與國家
      1. 梁啟超
        於 1899 年说 : “中国自古一统 , 环列皆小蛮夷 , 无有文物 , 无 有政体 , 不成其为国 , 吾民亦不以平等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 , 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 禹域也 , 谓之为天下 , 而不谓之为国。”此后数千年 , 中国人“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 , 未尝与平 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 , 无他国焉”。
        此或即后来“中国即天下”说之滥觞
        1. 楊度接續發展梁啟超提出來的中國與天下觀
          在他看来 , 中国自虞、夏之间立国后 , 所遇东 方各民族 , “其文化之美、历史之长 , 皆无一而可与中国相抗 , 实无一而有建立国家之资格”。 故“中国之国家 , 为东方唯一之国家 ; 中国之名称 , 不能求一国名与之对待”。结果 , “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 , 无国际之名词。而中国之人民 , 亦惟有世界观念 , 而无国家观念。此无他 , 以为 中国以外 , 无所谓世界 ; 中国以外 , 亦无所谓国家”。
          故近代西潮冲击以前 , 可说“中国即世 界 , 世界即中国”
      2. 梁启超早在 1896 年论中国“以独术治群”时 , 就说中国从上到下都 是各私其私 , 以至于“为民四万万 , 则为国亦四万万 , 夫是之谓无国”。⑥ 几年后他进一步申论 说 , 秦统一后“国界既破 , 而乡族界、身家界反日益甚。是去十数之大国 , 而复生出百数千数 无量数之小国 , 驯至四万万人为四万万国焉。此实吾中国二千年来之性状也”
    2. 超國家(天下與世界)
      曾从 “超国家”的眼光来解释中国不像一个 “国家”。
      民初罗素 (Bertrand Russell) 在上海演说时 , 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 , 而非国家”。这个说法得到陈嘉 异、梁漱溟等的赞赏。梁漱溟也认可雷海宗关于“二千年来的中国 , 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 , 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的观点。他以为 , “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 的 , 他念念只祝望‘天下太平’, 从来不曾想什么‘国家富强’, 这与欧洲人全然两副头脑”。二 千年来的事实是 ,“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之一国家 , 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1. 梁启超在 1902 年已指出 , 尽管中国古人“所谓天下者非真天下 , 而其理想固以全世 界为鹄也”。这里的“真天下”一语提示出他那时已据后出的地理认知来衡量昔人心目中的 “天下”, 就像前引其在《爱国论》中说中国人数千年间居于一个“小天下”一样 , 都意味着此 “天下”只是一个认知的而非客观的真实“天下”; 但就理想而言 , 认知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梁氏在二十年后仍强调 : 中国古人“所谓天下者 , 是否即天下且勿论 , 要之其着眼恒在当时意 识所及之全人类”。并申论说 : “‘天下’云者 , 即人类全体之谓。当时所谓全体者未必即为全 体 , 固无待言 ; 但其彀的常向于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以行 , 而不以一部分自画 , 此即世界主义 之真精神也。”
  3. 厘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1. 世界的國家
      后梁启超于 1912 年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一文 , 第一节标题就叫做“世界的国家”。他 重申“今世界以国家为本位 , 凡一切人类动作 , 皆以国家分子之资格而动作者”。而其所谓“世 界的国家”, 大致就是指能够成功竞存于世界的国家。梁氏主张通过实行保育政策以强化人民与 国家关系、通过政党内阁以求得强有力政府 , 以这样的方式达到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之 最大目的。故“今后之中国 , 势必须藉政治之力 , 将国民打成一丸 , 以竞于外 ; 将使全国民如 一军队之军士 , 如一学校之学生 , 夫然后国家之形成 , 而国际上乃得占一位置”。换言之 , “能 建设一完全之国家 , 以立于平和之世界 , 夫然后可以为世界之主人”
    2. “世界”不仅不一定包括中国 , 甚至也不必包括“万国”中的很多国 , 它很多时候 实际意味着人类社会里中国人想加入的那个部分。
      近代逐渐取“天下”而代之的“世界”观念在时间上的后起提示出 它在空间上对中国而言主要是外在的 , 故中国对“世界”而言也更多是“化外”的。正因这 “世界”基本为“他人”所“构建”并控制 , 所以中国必须先“进入”, 然后才谈得上改善地位。 为突破这样一种尴尬的紧张关系 , 中国士人提出了各式各样充满想象力的见解和主张
    3. 鲁迅在 1908 年总结说 , 当时存在的两大主张是 : “一曰汝其为国民 , 一曰汝其为世界人。
      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 , 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寻其立意 , 虽都无条贯主的 , 而皆灭人 之自我 , 使之混然自别异 , 泯于大群。”尤其后一派强调 , 若不“同文字也、弃祖国也、尚齐一 也”, 便“不足生存于二十世纪”。
      这里的关键是作为“生存于二十世纪”必要条件的“文明” 恰与“中国”处于对立的地位 , 中国人其实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4. 余 论
    1. 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更有一个从“天 下”到“世界”的进程
      这个新的认知既是地理的 , 也是政治的和文化的 , 它逐渐取代了以所谓“朝贡体系”为基 本框架的“天下”观念
      所谓“朝贡 体系”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秩序虽长期存在 , 并且是构建“天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但这一 国际秩序本身在国家思维 (假如有的话 , 或即朝野以国家为立场的思维) 中却是相对次要的。
      而晚清朝野不仅逐渐承认并接受上述的“世界”, 其后更努力要融入这个“世界”, 并以此 为国家民族追求的方向 ; 亦即放弃自己原有的“天下”秩序 , 且反过来试图获得既存外在秩序 的承认和接受
      结果 , 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原所认知的居“天下”之中心大不相同 , 根本是 “中国”自身的内外蕴含皆与此前有了巨大差别 , 产生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中国” (中国之 “中”原与其字面意义相关 , 现基本成为一个指称符号)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試著討論中國讀書人,對於世界認知的轉變,從天下到國家與世界的過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天下、世界、國家之類的概念還滿豐富的,沒有仔細看上下文的話,容易搞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