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帝國主義在中國:文化視野下條約體系的演進-羅志田〉筆記


  1. 帝国主义间接控制: 条约体系的文化解读
    帝国主义侵略所至 , 总要争夺被侵略国的文化控制权 , 一般是以贬低、打压甚至清洗等方 式破除本土文化。在中国 , 因为没有直接的领土占据 , 不存在像殖民地那样的直接政治统治 , 西方就只能采取间接的渗透方式来获取文化控制。
    再者 , 正是通过条约体系所建构的间接控制 , 外国在华存在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既体现着一种外在的压迫 , 其本身又已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直接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 恰因上述因素的影响 , 中国士人对西方文化的仇视和抵制通常较殖民地人为轻。 国体的持续和领土主权的基本完整 , 应该是士人确信中学可以为体的根本基础。由于不存在殖 民地政府的直接压迫和文化清洗 , 中国士人在面对西方压力时显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 更多的 选择自由 , 同时也更能去主动接受和采纳外来的思想资源。故中国士人学习西方的愿望和实际 行动都远比殖民地人要主动得多 。有些人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日渐主动地破除自身的传统 , 实际 成为西方打压中国文化的工具而不自觉

    若从文化视角看条约体系 ,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 , 毋宁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 “方式” : 即炮舰出条约 , 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 所能谈判的 , 只是反映胜者意志的程度而已。 这才是最深层的也是最根本的不平等之处。
    从更深层次言 , 条约缔结方式和维护方式的不平等确立了西方在东亚外交的双重标准 , 即 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 , 西人可以不按西方自身的价值标准行事

    而當民国朝野皆 不断提出修约以回收主权。这表明中国人已逐渐接受西方思维 , 注重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远 胜于往昔的“国体” ; 在具体做法上 , 一方面承认条约这一形式的重要性 , 也试图以西方外交的 常规方式来进行修改
  2.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内争与外力的纠结互动
    民初的中国局势确实继承了清季混乱多变的特征 , 其变化的突然和急剧并不比前稍减。而 列强间一个传统的看法是中国应先实施内政特别是法律改革 , 维持 (西方标准的) “正常”社会 秩序 , 然后才谈得上考虑条约的修订。华盛顿会议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这样的基本见解 , 其惟一 的新意是要求列强予中国以安宁 (即不以威胁方式扩充帝国主义权益) , 以便其实施内政改革。

    德国和苏联未曾 参与华盛顿会议 , 这两个大国在整个 20 年代推行着基本独立的中国政策 , 对“条约体系”形成 了有力挑战
    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德国与中国间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已被废除。中德两国在1921 年5 月以新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德国放弃原有的条约权利 , 而中国则予德国以最惠国待遇 , 使其仍 享有他国所具有的利益。没有了治外法权保护 , 德国人在中国的安全不仅不比他国人差 , 且成 功地恢复了不少在一战期间失去的经济利益 , 复因放弃条约权利而获得中国人的好感 , 为其后 来与国民党建立密切关系打下了基础

    俄國:
    战后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开始就表示愿意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缔结的不平等 条约 , 意识形态和具体作为都使其对条约体系的挑战更明显也更具冲击性。1924 年 5 月 , 中苏 两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等系列文件 , 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苏联对领事裁判权的放弃 和承认与中国订立关税条约时采用平等互让的原则 , 大大强化了中国与其他列强谈判的立场。
    此前的中德条约多少是战争的遗产 , 而中苏条约基本是通过平等的谈判所缔结 , 是鸦片战争以 来中国与他国签订的条约中对中国最有利的一次

    思想界的聲音
    双方的分歧更有相当的代表性 , 体现出中国 社会或思想界对“外国在华存在”那双重身份的困惑: 胡适等人或者更多看到其作为改革推动 者的一面 , 而从杜亚泉到中共这些人则明显将其视为中国既存秩序的维护者

    胡適:内部“政治的改造是抵抗帝国侵略主义的先决问题”
    但他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 , 即外国在 华势力已成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 即使是纯粹内部的“把自己的国家弄上政治的轨道”的努 力 , 只要含有对既存权势结构挑战之意 , 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

    中共:若不“打倒英美 日等国的对华侵略主义 , 不足以改造国内政治
     张氏也注意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 已由 19 世纪的武力为主转变为经济为主 , 后者“既省钱 , 又省力 , 还不易引起重大的反感” ; 但 他认为经济侵略比武力侵略更危险 , 因为列强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已造成一种“相互竞争的侵 略” , 且帝国主义是军阀政治的后台 , 故“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敌人 , 是势不两立的敌 人 , 为了解除中国人民的痛苦 , 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自由 , 非急速打倒他不可” , 若不“打倒英美 日等国的对华侵略主义 , 不足以改造国内政治


    入侵的帝国主义既是中国秩序紊乱的造 因之一 , 又是中国既存权势的一部分 , 这样一种内外因素的特殊结合使中国问题不时呈现“国 际化”意味 ,  两者的关联互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仍在继续发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文主要立足于帝国主义侵略所及的中国当地条件 , 更多从文化视角考察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及其发生作用的进程 , 大致形成一个中外关系的认识框架 , 并据此简析 1921 —1922 年“华盛 顿会议”后中外格局的变与不变 , 侧重内争与外力在中国这一场域的纠结互动及其发展演化 , 以为研究北伐前后的中外关系略作铺垫。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從文化視野去討論西方對中國的影響,討論西方的心態、中國的應對等抽象的概念,如果沒有相應的證據是搭配,會不會感覺沒有說服力啊?(雖然這一篇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但感覺很攏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