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灣民主國的歷史意義〉筆記


  1. 臺灣民主國的本質
    1. 民眾基礎脆弱
      由一部分仕紳努力推動的台灣民主國,其帶領的民眾,以防衛鄉土的意義,為"臺灣民主國防衛戰"擔負著一部分任務,但終究沒有臺灣民主國的明確意識
    2. 指導者的功利主義傾向
      當臺灣民主國建國之時,進到最大功能與角色者,乃是唐景崧與邱逢甲,但兩者皆依功利主義行事。
      在臺灣獨立之前,唐徘徊於獨立或內渡的兩極之間,邱則始終主張獨立而一往直前,但卻在捍衛獨立的階段挫折其意志。
      身為最高指導者,此兩人的行動也就成為促進台灣民主國崩潰的原因。
    3. 依靠外力甚於自力
      就唐景崧而言,5月21日意料外的法國艦長的說詞,期待列強支援就成為他決心要獨立的極大因素。
      之所以拘泥唐景崧擔任總統,也是期待他與張之洞的關係,能得到清朝的幫助
      弱小國家為了從當前強敵確保其獨立而依靠外力,雖是不得已的措施,但若過於依存外力,一旦援助停止,抵抗力就會更加減弱,臺灣民主國正是蹈其覆轍。
    4. 非民主的共和制
      臺灣民主國雖說採共和制,但卻是非民主的。他雖規定"由公民公選之官吏營運一切國務",但中央政府首長及地方行政首長皆是唐總統所任命,其他官吏也未有過民選的事實。只有總統、副總統是"民選",但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臺灣仕紳所推舉,代表性甚為可疑。
    5. 獨立目的之流動性
      臺灣民主國建國之目的乃在於日本佔有臺灣,而建國成為抗日手段之一。
      本來臺灣之所以決定要獨立,是因若在清國主權下,將禍及清國,故無法抗日,再加上清國已割讓臺灣,故以獨立之國與日本交戰,以乞列強支援,乃是其目的。
      然唐景崧構想臺灣之獨立不過是臨時措施而已,但丘逢甲等人未必抱持相同看法。
    6. 統制力薄弱的實質國家
      臺灣獨立之初,民主國政府的統治組織乃沿襲清國舊組織為多,因而並未有較多的混亂,但因割讓這個新局面帶給社會混亂,政府威令不得順利施行。
      台灣民主國是趁日清講和條約的批准互換與事務性授受手續完成之間的空隙創立的,可以說在法律上是日本的領土,事實上卻在清國主權行使下,因而有臺灣是從日清兩國的哪一方獨立出來的問題。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臺灣民主國的本質做一概要描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多著重全域的觀察,如果把視角放到組織之間、上下官員、清台之間的想法,是不是會有不同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