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50年-王学典〉筆記


  1. 义和团暴动已经发生了 100 年,也整整被评价了 100 年。
    百年以来,占支配地位的对义和团的评价意见,主要不是来自学术本身,而是源于对 中国现状与未来走向的判断。
    1. 義和團背後隱藏的問題
      究 竟 如何 对待 “西方”?如何对待“西方文明”?如何 积极地反抗帝国主义 或经济发达国家 对 所 谓 “落后国家”的 侵略?如何看待“西化”与“现代 化”的 关系 ?

      这些问题 的实质是:
      20 世纪的中国究 竟 向何处去?
      是将“西方因素”驱逐净尽后让中国社会倒回到鸦片 战争 之前的那 种圣君贤相统治下的大一 统的宗法村社共同体去,还是在引进“西方因素”的 基础上,使中华民族再振居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雄风?
      是“ 中体西用”,还是 “西体中用”?
      是在 世界潮流 面前闭关自守,还是顺应世界大势对外开放? 
  2. “反西方”冷战语境中的义和团
    1. 百年來的語境與義和團面貌
      1. “五四 ”时期的“反传统”启蒙语境
        “反传统”启蒙语境中的义和团运动, 是一个“迷信”、“蒙昧”、“鬼道 ”充斥的反现代 化运动 , 为一 种“落后” 的 象征
      2. 三四十年代的“反帝国主义 ”救亡语境
        “ 反帝国主义 ”救亡语境中的义和团运动,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爱 国运 动 , 为一 种“进 步 ”的 象征

        五 六 十 年代“反西方”冷战语境,实际 上是 这种救亡语境的 继续
        1. 反西方”的冷战语境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始 形成,直到“ 文革”结束之后若干年才被打破
          “文革”中与“文革”前,人们据以评价 义和团的基本语境并 未有实质性 的 改 变。所以,从 1949 年至1979 年,从对义 和团的总体评价上来说,可以划为一 个阶段。

          对 海 通以来的中国人而言,“西方”实在 是 一 个有着太多根本对立内涵的 概 念 。在多数时候,人们从 “西方”中看 到的是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是野蛮 的侵略、征 服与屠杀;在 另外的时候,人们从 “西方”中看 到的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方式;还有的时候,人们又从“西方”中看 到了“现代 化”、“政治民主 ”、“市 场经济”、“自由主义 ”等内容。当然 ,也有的时候,人们认为“西 方 ”中 并 无矛盾的内容,因为“现代 化”、“政治民主”和 “市 场经济”意味 着“资 本主义 ”,“资本主义 ”的西方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帝国主义 ”,“ 帝国主义 ”则可以与野蛮的侵略、疯狂 的 屠杀划上等号。当人们把 “西方”、 “洋 人”、“传教士 ”、“资 本主义 ”、“帝国主义 ”一 锅煮的时候,义和团 运动就可 能被赋 予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正是 戚本 禹的 逻 辑 。有 人曾 经 觉得 奇 怪:对《清宫秘 史 》的不同评价,怎么会与“爱国主义 还是卖国主义 ”问题 扯 到一 块。其实,对戚本 禹而言,这非常 自然 。《清宫秘 史 》既 然 倾 向和同情光 绪皇帝的 维 新变法,而维新变法就是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则必 然 首先 要 遵 守人家的所谓“规则”, 其 中 当然包括要遵守列强们所制订的所谓“国际 关系 准 则”, 如 保 护 “洋 人”及 其所谓的在华利益等。这在 欣赏“闭 关锁 国”政策 的戚本 禹等 人看 来,光绪皇帝怎能不是“卖国主义 ”呢?义和团运动又怎能不 高于戊戌维新呢? 
      3. 八 十年代的“反封建”新启蒙语境
  3. “反封建”新启蒙语境中的义和团
     戊戌维新高于、优于义和团,资本主义 性质的改良高于、优于任何农民运 动农民革命,是 1980 年 前后很有影响力、比 较 流 行 的 一 种 见 解 。
    这 种 见 解 认 为 : 义和团是农民的自发斗争 ,一 开始就使用了暴力手段,矛 头 对着外国侵略者 ,具有反帝爱国的 革命性质。但是,它笼 统 排 外 , 蔑 视 一 切 外 国事 物 , 带 有 农 民落后的封建蒙 昧的特点 ,因而最后不能不变成顽固派手中的工具而陷于失败 。

    該時期圍繞者幾個問題爭論:
    义和团与清廷到 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
    义和团的仇教灭洋 到底 是一 种什么性质的举动 ?
    前 一 个问题在讨论 中具体化为“义和团是反封建还是受封建主义蒙蔽”?
    后一 个 问题在讨论 中也具体化为“义和团仇教灭洋 的实质是反帝爱国还是排外主义 ”?

     围 绕 着对义和团的评价所展开的论 争,在 1980 年 11 月 于 济 南召开的义和 团运动 80 周 年学术讨论 会上达到顶峰。其结果,则是“反封建”新启蒙语境的 迅速终 结和 “冷战话语”的强烈反弹。
  4. “反激进主义”学术语境中的义和团
     如 果 说 1960 年 在 济 南召开的那 次义和团纪 念 会议是冷战话语占主 导 地位, 1980 年的义和团运动史讨论 会是冷战话语与新启蒙话语胶着对峙的话,那么, 1990 年的“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讨论 会,则是这一 敏感 的研究领域中 学术语境已经占上风 的标志

    若要实现“按照义和团事件的原始面目写作义和团的历史”的要求 ,必须走出“充斥着二十世纪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诉求 ”的话语系统。否 则,用 “充斥着20 世纪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诉求 ”的话语去 描述、 反 映 义和团事件,可 能会远离历史的真相。的确,像“反不反帝”、“排外与否”、“是否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封建主义 ”、“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蒙昧 主义 ”、“近代生产方式”、“资本主义 ”、“现代 化”、“西方文化”、“ 西化”等概念,均属“充斥着20 世纪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诉求 ”的意识形态话语 或特定的政治话语, 在这种话语系统内部提出的一 些命题如“义和团是否反封 建”之类 ,大都是些意识形态命题,而非学术命题 。

     就 “事实”而言,“义和团运动”看 来早就进 入 历史之中,但就其“意义 ”而言 ,这一 运 动仍与现实息息相通,仍处在“变动不居”的过程之中,其中最大的 变数,是这一 运 动 象征 的 民族主义。“政治”这一 概念 无疑具 有 多方面的内 涵 ,“民族性”则是当今 政治最 基 本的属性之一 。随着“现代 化”所导致的“全 球化”时代的到来,以“民族主义 ”为内容的政治也 愈趋尖锐 起 来。“义和团 运动”虽已凝固为“过去”,但它却是遗留在中华民族身 上的一 块面积最大、 创伤最深的疤,而且这块疤又与民族最敏感 的神 经相连:民族尊严。“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20世紀下半葉對義和團討論中,因應社會、政治情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義和團評價,最終提出學術與政治分別的解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最後一部分,政治與學術的相關,以致學術無可避免受到政治的影響,這一段我覺得很棒,點出這篇文章的重點,學術團體與社會、政治的關聯性,就算個人情感能盡力去避免,又難免受到大眾輿論或是政府的傾軋,就算部分學術問題與當代社會無涉,也會有部分問題是緊貼著當代在討論的,而那些問題就會從學術問題成為政治問題,最終喪失其自主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