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牛津人的三十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心得筆記

這本書以五個思考表達過程為主旨,分別是
準備→思考→組織話語→表達→反饋
我就以這五個章節挑出幾個我喜歡的

前言
  1. 教育目標分類學(P37)
    1.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2. 目標 : 讓人覺得學習是快樂的
  2. 牛津的一對一指導課程(p45)
    1. 內容的記述與重點整理
      1. 收集與主題相關資料,並統整重點
    2. 解釋與選擇
      1. 寫下對於閱讀資料的想法,並分類成贊成、反對、其他等等(還要加上理由)
    3. 舉證與具體表達
      1. 撰寫報告 : 序章(問題設定)→批判式探討(對閱讀資料的批判)→自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總結
    4. 展開討論與總結
      1. 預測一對一指導的問題,並擬定對策與討論方向


  1. 準備
    1. TRIZ法則(P74)
      1. 即使是新發生的問題,其實也可以在其他領域的問題中找到九成解決的方法,從所有不同的領域中找出解決問題的共通原理
    2. 學習從模仿開始(P82)
      1. 找到範本→找出範本的特徵→模仿範本的特徵→在固定模式上加入編排
      2. EX : source book(在著述、書寫論文或準備講義時,用來作為參考依據的書)
    3. IREP法(P87)
      1. 論點→理由→具體事例→結論
        1. 一種先從結論說起,在說明得出結論的理由及根據,然後舉證,在強調結論
  2. 思考
    1. 思考沒有問題的答案(P107)
      1. 從結論開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2. 在腦中描繪全貌
      3. 試著化繁為簡
      4. 對常識保持懷疑,提出新看法
    2. 以Why So?和So What?與自己對話,建構自己知識庫的邏輯
  3. 組織話語
    1. 練習"將思考化成語言"
      1. 試著找一個獨處的地方,然後進行模擬演講(1~3min),將腦袋浮現的東西說出來
      2. 並試著以5W1H的方式自問自答
  4. 表達
    1. 表達四大前提
      1. 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
      2. 慎選遣詞用字
      3. 不使用艱深的詞彙,盡可能簡單明瞭
      4. 再次確認對方是不是了解
    2. 傳達訊息的九個步驟
      1. 說話前
        1. 目的(決定說話的目的)
        2. 理解(了解說話對象)
        3. 方法(選擇配合對方程度的說話方式)
      2. 表達時
        1. 傳達主題
        2. 整理要點
        3. 說明主題
      3. 結束前
        1. 整理重點
        2. 確認
        3. 總結與補充
    3. 立論三角形
      1. 主張→(根據甚麼?)→事實與數據資料→(為什麼?)→理由→(因此)→主張
  5. 反饋
    1. 反饋法
      1. 設定目標
      2. 執行
      3. 比較實際成果與目標
      4. 確認已達成與未完成的事項
      5. 應用反饋結果,設定新目標

這本就是一本滿技術性的書,包含許多作者在求學時學到的方法,但我為了避免忘記,所以把我覺得重要的項目打在這裡,話說,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真有點想去牛津了耶XD

帝國之秋 心得

很久沒看這麼厚的小說了,花了一個禮拜才看完,而且每看完一節,還要花時間去消化,真是有點累人,不過那種感覺比起其他小說,更覺得充實和感動。

這本書講述一戰前,塞拉耶佛刺殺案開始到,一戰結束與國際聯盟的倡議,身為歷史系,馬上腦袋出現一條時間線在跑,而且小說架構與時間是吻合的,讓人覺得似乎真有這是件事發生,令人覺得作者寫作與情節設計十分驚人,想必在考究上花了不少時間,如果書後言所說,難怪帶入感這麼強烈,比起市面上很多歷史小說,常有架空與謬誤的地方,這本書完全不會有,真是太厲害了,邊看邊想,介紹給讀一戰歷史的人讀,想必更能了解,而且作者的書寫範圍很廣泛,從俄國的列寧革命,英國的工黨,美國的國際聯盟,包山包海,真是太厲害了,將整個歐洲戰場都囊括進來了(雖然一戰不只這樣,但最精彩的都寫進來了)。
聽說接下來是上帝之柱,似乎是十三世紀的歷史,真是太令人期待了!!
說實在,我覺得先對於當代歷史有個基本認知,再來看小說,會有更多收穫,帶入感會非常強烈!!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漢代文化概述---中國史論集中冊之心得筆記

一、漢代的生產狀況與交通狀況

生產狀況
因為戰國的水利設施建設,讓漢代的人口逐漸增加,並往長江地區遷移的趨勢,更由於對於南方的開發,使得南方成為後來吳以東晉建國的基礎。

對外貿易
以絲織品為主,向印度洋換取犀角、象牙及香料。

貨幣制度
承襲秦朝的天圓地方的銅錢,秦代叫做"一鎰",漢代叫做"一斤",重量是半兩(武帝改革後的五銖錢是半兩的5/12),一萬錢可以換一塊黃金。

房屋配置
地區規劃分為"市"和"里",市專供貿易,給商人住並限制權利,里給平民住。

二、漢代的社會

豪族
儘管漢代的社會脫離以往的封建體制,以官僚體制加以取代,卻不能抹滅階級存在的事實,特權依舊存在,只是短暫而已,最重要的是,豪族作為統治者,政策也必然偏好豪族。
更透過察舉孝廉把持政治勢力,如何維持豪族政府的利益又可以抑制豪族的勢力,這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這種情況比起封建政府,好像也好不了多少,我想,階級是官僚或卿大夫不是重點,重點是誰把握統治權。

遊俠
漢代有所謂地下社會的集團,稱為遊俠,我想與周朝時期的食客特質是相同的,但不只遊俠,手工業、商人也都有所謂的"社"在凝聚感情與交流,或是學徒制度傳遞知識。

奴隸
奴隸不管在周、漢都還是存在的,但數量不足以作為奴隸社會,也許自從周公採用人道主義的思想後,便漸漸改變社會的思想,不把奴隸作為生產的基石。

三、漢代的政治基構

漢代的政治屬於專制政體的極權體制。
中央為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副手御史中丞管監督)

地方為郡縣制
縣從周朝的小國封建轉變而成
郡則是戰國時的大國
另有刺史(監察)來監郡

基層人員
郎--尚書臺辦公
吏--丞相府至縣庭的辦公人員


武帝時期
管理筆和竹簡的尚書獲得重用,成為管理詔書的官員--尚書令
內朝的形成,丞相脫離決策中心,轉為執行中心

東漢時期
丞相→司空
御史大夫→司徒
尚書令的權力在司空之上


四、漢代的學術

諸子的發展
漢代政治兼採法家與儒家,其中惠帝與景帝則採用道家
道教則是在佛教傳入之後,與道家思想融合而成,而佛教的傳入,則是蔡愔往西域求佛法開始
另外天文、數學、化學(煉丹術及磁石)、醫學都有良好的發展。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韓復智 之心得筆記

兩漢的經濟問題,在於土地兼併和商業資本的經濟發展,儘管政府施行許多政策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有錢人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掌握政治權力。

西漢的經濟情況
漢初
主張放任的黃老思想,對外助長匈奴的力量,對內也助長諸王的氣勢,更因為准許人民鑄造錢幣、開放山林與惠帝時期的買爵贖罪制,使得商人不僅多了許多賺錢的通道,更可以藉由錢財買到官職,而加深貧富差距,以及有錢人與貧民之間的對立

於是賈誼提出兩項辦法:1.收回鑄幣權,並統一貨幣,但直到武帝才施行
2.規定禮制,使衣服與用具具有身分上的規範,只可惜只是一種構想

鼂錯時代
認為"富強之道在足食足兵",並提出兩項方案
1.貴粟,提出透過將多餘的糧食捐出來可以得到錢財甚至爵位,但被批評只有地主才有那個本錢去捐糧食,而地主為了拿到更多的糧食,就會更加壓榨農民。
2.減租,將農民的田稅降地,後來武帝採納,一直施行到西漢末年,但被批評這樣依舊圖利大地主,因為田租稅和地主向佃農收的錢是兩回事,貧民依舊貧窮。

武帝時期
經過景文兩帝的休養生息,漢朝已經漸漸富強,但仍舊有兩個問題
1.外患

2.君權與地主的抗衡
在武帝對外征戰時期,急需用錢,富豪們不僅毫不關心,還藉機牟利,使得武帝派出桑弘洋對外籌錢,於是他提出五項政策
1.統一幣制
2.均輸與平準
3.鹽鐵專賣
4.酒榷(酒專賣)
5.國際貿易
儘管籌到許多錢,卻依舊沒有解決社會問題

董仲舒希望可以達到"均產",認為應該從土地分配、輕徭薄役著手,提出"限民名田"(限制人民私有田的數量)
但武帝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之後的皇帝都持續改善,但並沒有達到成效,這個問題到哀帝時期達到最高,因為
1.貴族們用盡一切手段去搜刮土地
2.不只貴族,就連皇帝也是如此,自然上行下效,更加嚴重
這時,有人試圖提出"限民名田",但一來積弊已深,很難改善,二來遭到王戚貴族反對

最終,這些問題導致王莽的篡權與改革

王莽的改革

王莽綜合儒家的平均地權、法家的節制資本,提出三項改革
1.土地國有與奴隸制的改革
2.變更貨幣
3.五均六箢的推行--擴大國家專賣的項目與政府賒貸的推行

這些政策確實切中時弊,但卻慘遭失敗,原因有三
1.操之過急
2.貪官汙吏
3.過於理想
但更重要的是侵犯到貴族、官員與地主的利益,導致東漢的地主藉由貧民起義而奪權成功。


東漢的經濟情況

雖然東漢建立,但西漢的社會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原因有三
1.賞賜過多
2.人民可以藉由金錢得到官職
3.外戚與宦官的專政
導致地主為了一官半職而強奪土地、貴族有許多錢財可以大肆購買土地、外戚與宦官仗著權力肆無忌憚搜刮
又加上與西羌的戰爭,導致之後的黃巾之亂

總結兩漢的經濟問題,在於經濟上的得利者,也是政治上的統治階層,導致君王無法進行強而有力的政策。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農業社會的崩潰與王莽改革的失敗(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第三章第六節之筆記

由於武帝時期,對外戰爭很多,導致資本都集中在商人身上,導致土地兼併、流民亂竄的現象。
從武帝到哀帝,都展開許多對策來因應這件事

  1. 賤商政策
    不許商人擁田與禁止商人為吏,但商人靠著財富已經可以踏上政治舞台之後,這政策也就失敗了
  2. 鹽鐵專賣
    抑制商人靠著鹽鐵致富,但交由政府管理也不一定比較好,當國家用人不當,反而招致更多的慘難(苦鹽惡鐵)
  3. 均輸平準
    均輸,是指將某地盛產的產品與到另一處缺乏這個產品的地方
    平準,政府在某物低價時大量買進,在高價大量售出,以平衡物價
  4. 常平昌的設置
    與平準類似,不過常平倉只調節穀糧,但有錢人卻不會再低價時大量售出,而是代價出售,賺取厚利,並不會配合政府放糧,所以無濟於事
  5. 限田
    除了有錢人之外,王公大臣們也擁有大量田地,當然會一起反抗限田政策,最終無法進行。
  6. 私奴隸人數的限制
    因為奴隸太多,剝奪其他平民的勞動機會,導致失業率增加,更何況,王公大臣都各自擁有大量的奴隸,最終也失敗。
這些政策的失敗,儘管當時在漢武帝之後,昭宣元三帝輕傜薄役,人口漸漸回升,但卻因為田地太少以及旱災,導致種出來的米小於大家要吃的米,導致物價升高,政府又腐敗沒能力解決,流寇增加,流寇搶農民,更多的農民變成流寇,導致統治階級的王莽出來篡權,決心解決這件事。

  1. 布封建
    王莽照著周禮的方式施行封建,卻沒想到當初施行封建是因為中央勢力薄弱,才如此作為,硬搬周禮的規則套到漢朝,實在沒有必要。
  2. 改官制
    漢朝的官制承襲秦制,王莽硬要改照著經書改名,也是沒有必要的做法,而且容易讓人民不知所措。
  3. 改幣制
    將原本的五銖錢,更為金銀龜甲錢布各式各樣,實在是讓人民無所適從,難怪人民要說"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以還念漢代的幣制。
    甚至,王莽還犯了一個貨幣的錯誤,兩種同樣金屬鑄造的錢幣,其價格比例不符合其金屬比例,導致大家私下鑄幣,以得到更多的金錢。
    更嚴重的是,對於私下鑄幣的人,竟然直接貶為官奴隸,於是社會問題更加嚴重了。
  4. 井田制度
    將田全部劃為王田,並平均分配給每位人民,而且不能買賣,但王田制的時機只適用於人少田多的時候,在這個人多田少的時候,每人只能拿到84畝,導致效率低下,又無法販賣,導致窮民更加貧困
  5. 奴隸國有
    這裡只限定於私奴隸,而因為犯罪被貶為官奴隸不在此列。
    但實際也只是限定禁止私人買賣奴隸,但如此一來,窮苦的人民就無法將妻子賣掉來償還債務,這種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導致最終無法施行。
  6. 各種社會政策的施行
    1. 市價的統制
      五均之制,與平準不同的地方在於事先計算正常價格,產品下跌不管,產品高漲時以成本購買,對於生產者不利,而且阻礙生產。
    2. 錢幣材料的國有
      將所有貨幣鑄造材料收歸國有
    3. 不生產稅及不勞動稅的徵收
      對於不工作的人課稅,雖然這樣可以強迫生產,但不生產的人就是因為沒有就業機會才不得已失業,這時對他們收稅,反而迫使它們成為流民。
    4. 所得稅的征收
      一切生產都要收稅,對於貧民來說,工作所得的薪資只可以溫飽而已,還要收稅,豈不是逼他們當流民。
    5. 賒貸
      對於那些沒有錢的貧窮提供借貸,但是借錢需要付1/10的利息與稅金,總共每年要付1/5的錢給政府,這樣的借貸反而帶給平民更多的壓力。
    6. 專賣及國營
      鹽鐵酒及山川雨林都納為政府管轄,此為六管之令。
王莽的改革是書生的改革,理想儒家思想的改革,人民的一切生活都受到國家管制,是一種大政府的思想,甚至在晚期,還企圖藉由征討外族來轉移注意力,但反而加劇流民的數量與民眾的不滿,最終在經濟政策上的失敗,導致王莽政權的崩潰。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民窮財匱與武帝末年及昭宣時代的復興工作(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第三章第五節之筆記

說實在,這標題真長

這篇從漢朝既有的稅收制度說起,到因應武帝對外征戰所需的錢財而制定的策略。

漢代的四種租稅方式

  1. 財產稅
    1. 田稅
      簡言之,有田就交錢
      高祖、惠帝--取1/15
      文帝、景帝--取1/30
    2. 訾算
      如果只對於農民收田稅,對於資產階級有點不公平呢~
      所以對於那些沒繳田租的人,就採用訾算,總體比田租多,是因為輕商重農政策
  2. 人頭稅
    1. 算賦
      不論男女,從15到56歲,交錢
      奴隸(通常是奴隸的主人要付錢,為的是減緩奴隸的現象)與商人(賤商政策)加倍
    2. 口錢
      不論男女,從7到14歲,交錢
      沒有勞動力的小孩也要課稅,對貧民來說很不利呢~
      (第三點的"獻賦"看得不是很懂,不知道是不是通關費啊?就是打點關口守衛的那種?)
  3. 免役稅
    當時的人從23歲開始當兵,先服兩年的兵役,再來每年一個月當到56歲,如果你不想當兵,就花錢給政府請人代替。
  4. 戶稅
    有點類似現在的土地稅,我的理解是這土地是掛你名下,就跟你收錢,不掛你名下,就不跟你收錢
針對財政不足的解決策略

  1. 節約運動
    為了在戰時降低物價,所以朝廷決心提倡節約,但平民本來就因為很窮而不得不節約
    而有錢人受到限制,只好把錢花在投資上,也就是買土地,反而加劇土地集中
    於是,朝廷提出有錢人不能買土地,但這樣更慘,農民往往只能靠賣土地賺錢,現在只能靠借錢維生,貧富差距反而加大,流民也增加
  2. 獻金運動
    靠有錢人捐錢,當然平民沒那個錢捐錢,於是朝廷獎勵有錢人捐錢,但終究只是暫時挽救而已
  3. 征收新稅
    針對有錢人收稅,用賦稅的方式強制有錢人吐錢,但對有錢人收越多錢,有錢人就會對平民更不客氣,反而加劇平民的不滿及流民的產生。

    而且當時沒有經濟調查,也不知道你到底真實有多少,大家為了怕收稅,盡其所能隱報財產,而中產階級則認為,錢賺太多要被收稅,乾脆花光光,於是一堆人在花錢,而不投資,也導致國民經濟的衰落。
  4. 實行專賣
    打戰要兵器,自然要專賣
    鹽是人民的必須物,避免被商人操控,又想要抑制那些靠鹽發達的商人,也實行專賣
    在打戰的時候,糧食的供應十分重要,如果都被拿去釀酒,哪就不好了,所以酒也要專賣
    以上,實施鹽鐵酒專賣
  5. 發行皮幣
    皮幣不流通市面,只通用於朝廷,而其實這只是另類向大臣及宗室們拿錢
  6. 鬻爵賣官
    雖然有很多有錢人買官買爵,但政府其實很輕視它們,所以對於政策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爵位可以不用當兵,一堆人藉著買官來逃兵,導致徵招的士兵減少
武帝晚年

透過輕搖薄役與使用趙過代田法,增加人口數與讓流民回歸鄉里,國家財政才漸漸充足。

原來,這才叫說重點之心得筆記

說實在,當時借到這本書時,我滿訝異的,因為我根本就忘記我為甚麼要預約這本書XD
不過,書中介紹的"超條列式"確實滿不錯的,可以應用在企劃、文章等各方面表達的地方

書中提到三個重點(因為這本書確實很有條理,所以我的筆記有點多餘阿~哈哈)

結構化--整合層級(讓人清楚了解全部)
1.主詞與受詞的放置(這裡我真覺得譯者要好好想想,中文的世界沒有自動詞他動詞,這漏洞滿大的耶)
這部分確實很有道理,現象用以受詞為主,行動以主詞為主,讓人在閱讀的時候,真的可以感受的那個差異
2.串聯與並聯
就是表達邏輯要清晰
3.主導
就像是大標題這樣的概念,然後下面有很多小標,但看用大標來分類

故事化--讓你覺得有興趣繼續讀
1.引言
這裡的目的是要讓對方覺得你的內容有興趣,有點像論文的摘要,把結論放在裏頭,讓你想繼續讀,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讓對方覺得你再對他說話"
2.打破MECE
雖然我不太懂MECE互不遺漏互不重複的技術,不過根據書中的描寫,似乎是全部條列出來這樣,那這裡的打破,是指不要全部條列出來,重要的提出來就好
3.專有名詞
這裡我也覺得不錯,的確,使用專有名詞,會讓人覺得這份內容立體許多,但這裡的專有名詞應該只限於具體事物這樣,而不是學術上的專有名詞

訊息化--讓人看完之後,做出行為
1.排除隱性贅述
簡言之,就是不要講廢話,說甚麼努力工作之類,一些大家都會說的常理
2.否定
與其告訴對方你要做什麼,還不如說你不要做甚麼,帶出你想做甚麼,會讓對方更感興趣
3.數字
具體的數字更顯真實與專業(跟專有名詞的道理相似),更容易帶給對方及自己做出行動。
我滿喜歡這一段,因為很符合我現在的處境,與其說我要做XXX,說一些自我滿足的期待,還不如踏踏實實規定進度,讓自己開始邁出步伐。

這本書教的方法,是一種站在他人角度表達事物的方法,透過他人可能怎麼想,進而端出他會想看到的內容。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斜桿青年之筆記心得

這本書呢~是我看了兩個youtuder的節目才去借來看的,節目都說得不錯
重點就是在這個時代,工作與娛樂生活的界線慢慢模糊,死板的工作模式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斜桿青年這個概念

斜桿青年這個概念出自Marci Alboher寫的"雙重職業"(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85490.One_Person_Multiple_Careers)目前只有英文版

"她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例如,萊尼·普拉特,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桿”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MBA 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zh-tw/%E6%96%9C%E6%9D%A0%E9%9D%92%E5%B9%B4

看來斜桿青年原本是一種現象,後來成了一種概念,而這概念的時代背景有兩點
1.科技的發達,導致知識的快速流通,讓每個人很輕易可以取得知識,亦或是創業
2.AI的發展,讓需要勞力或是高度重複性的工作越來越少,讓大家需要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及自己的才能(興趣)

所以如同本書說的"斜桿青年是一種策略",是一種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P42)

但比起斜桿現象,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看待,假想,你擁有了財富自由,那你要如何規畫你的人生(看來是UBI出場了XD),我認為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就是因為老生常談,才很重要阿~
不論你到底有幾個職業,只要這是你想過的生活,我都覺得很好
如同書中說的"記住,成為你原本應該成為的人,而不是社會或別人想要你成為的人"(P138)

其他的部分就是作者的心路歷程分享這樣,然後帶個幾個心理學知識
然後,我找到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句是說明作者覺得做一個內在充足的人很幸福,我也滿認同的^^

雖然作者的生活傾向簡單、慢活的斜桿青年,但不代表斜桿青年就一定這樣,我是覺得形式不重要,那份你希望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但只是現代以斜桿青年來宣傳罷了。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秦漢帝國之統一及對外關係---特別是與匈奴西域之關係--胡秋原之筆記

一、中國內部之統一--拓殖性
秦漢是中國文化的基礎,而中國的文化是內部統一最大的助力。

二、中國對匈奴之戰爭--軍事性
三、中國與西域及西方諸國之交通--外交性
張騫通西域背景
1.中國以自己為世界中心的世界觀
2.早在張騫之前,已有許多探險者
3.中國的名聲早已傳遍西域

通西域之影響
1.開闢了歐亞之商業交通
中國想要"玉",西方想要"絲",以此為商業起點。

2.維持了亞洲乃至歐洲之和平
漢朝在西域除了商業之外,還設置都護,兼具調解、維持和平。
透過與烏孫、大月氏、安息同盟,維持均勢。

3.促進了中西文化之交流

波斯文化
希臘文化
印度系文化

對於中國的對外政策,儘管有一說"次帝國主義",但中國的方式僅在於冊封、朝貢,並無掠奪及入侵,只是把自己當為西域的老大哥,維持西域的和平,與今日的美國有些許相似之處。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三編---秦漢之部

哎呀~好快喔,已經到第三編了耶~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國家民族之構成

統一代表四種重大的事件
1.為中國版圖之確立
2.為中國民族之構成
透過統一,將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再一起,放在一個新的中國文化底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3.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
在統一之後,貴族的封建制度走入歷史,儘管而後,常有人提出封建,卻總是失敗,而郡縣制的實施,卻依然施行到現代。
4.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有三者
大同觀,以文化的世界主義(王道),一種以全人類為福利的大一統政府
平等觀,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主
現實觀,著重於社會、道德修養、社會處世。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秦國之所以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不只是地勢與兵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些協助秦國的遊仕們,眼望東方各國,貴族的階層依然強盛,遊仕無法盡情開展自己的抱負,只好一一跑到秦國。秦國也不以貴族治過,而是與平民共同治國,所謂布衣卿相。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為了不走上周朝的後塵,實施廢封建行郡縣,為了抵禦外敵與實施弭兵的理想,實施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又建設首都,並把全國的有錢人都聚集到咸陽,意圖將首都作為一種彰顯首都強盛的象徵。為了可以快速到達各地進行管制,行郡邑、築馳道。這些作為都是為了大一統中國的理想而做。
但最終的滅亡,卻是在於民役過重,這也是貴族的氛圍尚未除去,才釀成這樣的後果。
秦的統一與失敗,是作為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過渡期

平民政府之產生


從秦朝滅亡到漢朝興起,代表的是古代貴族勢力的最終崩潰,以及到了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才算是平民完全崛起的政府。
當時的漢朝採取老莊無為的思想,配上因循前朝的法家舊法,漸漸的,漢朝走上完全的中央集權的路線。"統一"任務開始於景帝時期,"文治"則開始於武帝時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一、西漢初年之社會
1.農民與奴婢
一直以來,農民都需要負擔許多的賦稅、勞役,當農民撐不下去時,就會變賣農地,反而變得更貧窮,最終只好把自己賣掉,這就是漢代的奴隸那麼多的原因。
2.商賈與任俠
但有兩種人會收留這些沒錢繳稅的人,一個是商賈(商人)會把這些人買下來當奴隸,一個是具有俠義感的任俠,這兩種掌握了如同以往貴族在掌握的權力與財富,成為漢初社會中層階級。

二、西漢初年的政府
當時能進入上層政府當郎官的人有三種來源,廕任(靠血緣)、貲選(花錢)、特殊技能,至於吏則沒有一制的標準,大部分由富人擔任。當時的政治組織,由上層到下層分別為,宗室、武人、富人、雜途(文學、儒術等等)

三、西漢初年的世人與學術
先秦時期興起的為古官書之學,盛行於東方齊、魯,戰國時期則興盛百家學,盛行於中原三晉,秦代焚書也著重在六國史記,再來六經古文,最後才是百家學。
漢初採取黃老思想治國,而後因襲秦制,社會漸漸恢復安定,商賈與任俠開始活躍,諸侯王的富盛驕縱,社會的不安定,提供了中央政府進行改革的時機。

四、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漢文帝採用賈誼的意見,以及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意見,認為儒術最有益於教育,因此大興儒術,以教育青年為第一目標。

五、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漢武時期的復古更化,以賈誼政事疏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為中心,開始進行改革
1.設立五經博士,以往的博士性質繁雜,沒有實際的政治功用,改革將博士變成專門研究歷史與政治的學者,甚至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逐漸有學術指導政治的轉向,脫離秦朝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情況。
2.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通過弟子員的設立,為文人開啟仕途的大門,取代以往的靠關係與金錢,士人政府逐漸形成。
3.配合弟子員,將郡國長官納入吏的範圍,由於郡國長吏不僅要宣傳政令也要為國求賢,開放士人擔任,有其特別的意義。
4.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壓富人階級,將新興的富人階級轉為士人階級。
5.打破封侯拜相,配合劉邦的"非有功不得侯",漢初的相都由握有軍功的軍人擔任,現在打破這個規則,讓士人也可以擔任宰相,正是文治政府的轉向。 

六、士人政府之出現
經過漢武帝的改革,政府的組成開始從宗室、武人、富人轉為士人,從一個代表平民的農民政府轉為不僅代表平民,更是有教育、智識的政府。

七、漢儒之政治思想
士人政治開始學術指導政治,而士人保持的兩個觀念為,變法與讓賢、禮樂與教化
1.變法與讓賢繼承鄒衍的一些思想加上董仲舒的學說,主張歷史有一套演化進程,王朝與政制需隨時改變。
2.禮樂與教化,認為政治的責任在於教化人民,使社會安定、秩序、有意義,認為朝廷應該節儉,以及對於社會的經濟不平等加以改善。
王莽的變法,正是這兩種觀念的匯集。

八、王莽受禪與變法
王莽靠著外戚的位置加上皇帝早死,又藉著讓賢的理論,成功竄位,同時,因為他遵從禮樂與教化的理論,希望可以解決社會不平等,提出王田、廢奴等等古制,以達到裁抑兼併、消弭貧富不均。但最終因為推行太快,沒有顧慮到社會的回饋,以及沒有階級擁護協助,還有就是太古太不切實際,這樣的改革,是一種書生的改革,烏托邦式的改革。
在王莽失敗後,變法讓賢的理論傳為帝王萬世統一的理想。導致後來的朝代只注意自己的位置做不做得穩,而不顧平民百姓的生活。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是一個宦官與外戚互相爭權的時期,直至滅亡
原因是因為皇帝早夭、繼承的時候又過於年輕,只好任由外戚掌權,等到皇帝長大,又藉著宦官奪回皇位。

一、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自武帝指派霍光當任大將軍輔佐年幼的皇帝,便開啟了外戚專政與內外朝分離的開始,而光武帝又藉著削減外潮的權利,使得內朝的權力更加擴大。

二、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隨著內朝勢力的擴大,便漸漸重用內朝的尚書,而光武帝起,內朝盡用閹人,就是俗稱的宦官,開始有了一個宦官的集團。
隨著內外朝的脫離,政府也越來越墮落,終至滅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一、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原因如下:
1.朝廷帝王之極端提倡
如東漢光武帝本身就是太學生,跟他一起的功臣也都是太學生,東漢自然儒學興盛
2.民間儒業之普遍發展
3.博士弟子額之日益增添
從武帝時期的五十人到王莽時期的一萬八千多人

二、東漢之察舉制度與徵辟制度(制度詳細內容可以看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鄭欽仁)
察舉制度與徵辟制度是漢代當官的途徑。
察舉從漢初招賢到定為歲舉(一年招一次),再加入考科測試,標準漸漸客觀。

這兩種制度使每個人都也機會靠著能力當官,也使得大家開始崇尚儒學。

三、太學清議
清議是有知名度的儒士們藉著議論政治,以介入國事,展現士人在政治、社會上的表現。

四、黨錮之獄
一開始是士人看不慣宦官,但礙於勢力不夠,便聯合外戚攻擊宦官,最後的結果便是兩次的黨錮之禍,宦官與外戚兩敗俱傷,而士人還存活,這些存活的士人便是後來的士族。

五、門第之造成
原因如下:
1.學術環境不普遍
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學到儒學,於是形成少數經學,而只有學過儒學才能當官,便形成累世公卿。
2.察舉制度的舞弊
因為察舉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便很容易受到地方大族操控,導致當官的途徑只限於某個階級身上。


六、東漢士族之風向
當時的士人有幾項美德
1.久喪
少則三年,多則二十年
2.讓爵
藉著讓別人當官,來彰顯自己的清高
3.推財
把本來是自己的錢財推讓給別人
4.避聘
把當官的機會讓給別人
5.報仇
為家庭報仇,而且是私下報仇
6.借交報仇
幫朋友報仇,如"父母存,不許友以死,則父母而亡,固可以死許友"
7.報恩
幫老闆及老師解決危難及服喪
8.清節
兩袖清風

東漢人士的缺點在於過於看重道德、標準太高,使得道德淪為形式。又過於偏向家庭與朋友,沒有顧慮到國家與社會,使得之後的朝代(如魏晉)很難再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一、兩漢國力之比較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衰弱在於"建都"與"人才"

西漢建都長安,能承接來自東方的文化與經濟,並藉著西部地區的武力結合,讓國家既可以抵抗外侮又能解決內政。西漢興起時,貴族階級衰敗,各種人才進入中央,並且視才能與功績論人,能帶給中央各種能力與政策。
而東漢建都洛陽,東方的文化與經濟無法像西部地方發展,而西部人口漸少,邊境衰弱,自然就容易遭受攻擊,也沒有力量處理內政。東漢由於西漢的發展,階級已大致固定,導致中央官員長期為儒家出身,以出身用人又沒有新的想法刺激朝政,自然走向衰敗。

二、西漢和匈奴

匈奴自秦朝時,便不斷入侵中原,秦朝採取的是驅逐政策,漢高祖因平城之圍採取和親,到了漢武帝由消極轉為積極進攻,首先斷其經濟來源,再來打擊正面武力,到了宣帝,匈奴正是屈服。
但也由於漢武帝時期大肆討伐匈奴,導致國力漸衰,導致西漢漸漸衰弱。

三、東漢和西羌

東漢時期的西羌犯邊,三次羌便,耗費國家多數財力,但西羌並不比匈奴強悍,而是東漢策略失誤,而國家如此的衰落,導致東漢在之後的黃巾、董卓之亂,完全無力應對。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東漢的豪族--楊聯陞之筆記心得

一、西漢豪族的發展

漢初的富人非常有錢,有錢到王宮貴族要向這些富人要錢,漢武帝便決心要打擊這些豪族,透過緡錢(商人的所有資產都要上報)、遷徙,導致這些經商的富人漸漸往農業發展,發展為土地兼併的問題,甚至要限制地主的財產,但王莽更誇張,提出土地王有,地主們受不了,"父者不能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而推翻王莽的政權。

二、東漢豪族政權的樹立

當時反對新莽的革命中,有許多的地主起而反抗,光武帝就是其中之一,而地主兵靠的是那些無業遊民、宗族賓客。
在反對王莽的革命中,大家都靠著跟劉式、後漢牽關係來吸引人民,因為人心思漢,更有一首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五銖是西漢的經濟制度。

而後光武當上皇帝,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便限制大地主的政權,以溫和的方式壓制,但仍姑息部分的大財主,即"近臣近親田宅逾制"。

三、東漢豪族概述

東漢的豪起源分為,先有政治地位,再取得經濟勢力,如跟隨光武帝的功臣,即宗室、外戚與宦官,或是先有經濟勢力,再取得政治地位,如一般高官和地方豪族。

四、豪族與經濟--小民之困頓

當時的農民生活困苦,為了償還眼前的債務,不得已賣掉賴以生存的農地,甚麼都沒有的農民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投靠豪族,做他們的奴隸,二是當流民,仰賴官家給予糧食。
在東漢時期,這些流民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政府也試著開倉救濟這些流民,當流民人數依然很多,最終在黃巾之亂爆發出來。

五、豪族與經濟--豪人之富奢

當小農依附豪族,將土地集合到大地主門下,可以享用分配及生產上的權力,或是採用新技術,而大地主藉著農作物豐收,也可以兼任商人販賣這些產品。
而大地主家除了這些依附的農民,還有奴隸負責手工業製作,這些生產帶給當時的豪族相當大的收入。

六、豪族與政治--門生故吏

當時要當官有三種途徑,察舉、招辟、任子,豪族得以當官,更藉著門生故吏,與那些被選上的新官套交情,以取的政治上的地位,當時的人將君臣之誼看的很重,甚至要幫長官守墓,或出錢立碑。

七、豪族與政治--選舉請託

選舉不實的情況在東漢相當嚴重,當時的人都取年輕人當官,希望這些人長大能報答他們,甚至有地方大族委託自家人舉孝廉,正所謂"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儘管後來提出"限年試才",設立取孝廉的年齡標準,但東漢末期,有豪族支持的宦官或外戚當政,選舉的舞弊更加嚴重。


八、外戚豪族宦官豪族的專政

面對東漢末外戚與宦官的發展,那些不是特別有錢、擁有學士,靠著正常途徑當官的豪族漸漸感到不滿,這些地方豪族(保守派豪族)被稱為"清流",而中央豪族(急進派豪族)的外戚與宦官被稱為"濁流"。
但東漢以來的中央極權體制,又皇帝早夭、年幼繼承,使得外戚與宦官輪流干政,把持朝政勢力,而清流與濁流的正面衝突,就造就之後兩次的黨錮之禍。


九、清流豪族的挺起

清流由許多的太學生組成,他們不喜歡解經,喜歡評論人物、交友出遊,後來隨著儒學興起,越來越多的太學生議論時政、人物,很多官員怕被批評,就積極跟太學生結交,於是太學生跟清流大臣就結成了黨。
靠著黨部的壯大,漸漸與濁流槓上。

十、豪族內爭--第一次黨錮

李鷹,司隸校尉,非常痛惡惡人,竟然跑到人家家裡去抓人,但這次因為殺了張讓等宦官的人,便向桓帝誣告"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黨部。毀謗朝廷,疑亂風俗",導致李鷹等兩百多人下獄,後來有一些沒被連累的清流請外戚幫忙求情,以及李鷹也試圖把這把火燒到宦官身上,宦官怕了,假借天時宜赦,最後黨人都被放了出來,可是背叛禁錮終身(終身不能當官)。


十一、豪族內爭--第二次黨錮

桓帝死後,陳藩竇武立靈帝,竇太后臨朝,陳藩竇武是當時當時清流的領袖,努力清除濁流,因為與宦官有仇,決定找一天把宦官都殺了,沒想到,消息走漏,宦官曹節王甫先下手為強,把陳藩竇武都抓了起來,連同親戚也一起定罪,隔年,連清流人士以圖危社稷的名義全部都抓起來,連同家人、親戚甚至學生都一起抓,總共牽連六七百人,導致當時的清流只剩太學生了,直到竇太后死後,宦官找了一個藉口把千百名的太學生也都抓起來,作為黨錮的結尾。直到黃巾之亂,才把這些清流大赦出來。
從黨錮之亂可以看到當時的清流對於老師的尊敬與團結,這些特性為之後豪族的發展與壯大提供了基礎。
漢代的豪族,在之後的幾次危難,不斷自保、不斷發展,終至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引爆趨勢之心得

最近,好像解釋社會現象的書越來越多的耶~每本書都提出自己的解釋,然後形成一套理論,但誰也不知道誰是對的,因為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不斷解釋已經發生的事,不過看這些書都很有趣呢~~

這本書提出形成趨勢的三個要素
一、少數原則
社會流行風潮散佈的方式和流行病一樣,由一群人衍生的結果。
而那一小群人分為
1.連接者--三教九流的人都認識,人面很廣
2.專家--善於蒐集資訊的人
3.推銷員--善於說服別人
"在社會風潮中,市場專家就是資料銀行,他們提供資。連接者則是社會黏膠,他們負責散布資訊。另外還有一種人--推銷員,他們具有特殊技巧,能夠說服我們"P94

二、定著因素
"我們從流行病會定著在一個人身上一輩子的現象,了解到社會流行風潮也是如此"
意思就是你的訊息要讓人容易記住。

三、環境力量
人對環境的力量很敏感。
相似的理論是"破窗效應",兩者都奠基於只要改變環境,就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或是造成某種風潮。
書中提到團體的人數是很重要的一環,根據研究,一個團體不能超過150人,否則就會開始分離,而小團體善於分享共通記憶,意思是與他人共同儲存資訊,互相記得對方的專業與特點。
所以如果要引發大風潮,就要先引發許多小風潮。

掌握這三個因素,我們可以改變現狀,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人類可以大幅扭轉本身的行為及想法。P276

最後,我滿推這本書的,雖然環境力量以"珍諾維斯事件"為例,但那件事不是被證實是假的嗎?感覺不太適合拿來舉例。但是讀起來很有趣也很舒服,對於很多事情,也不會在只看表面而已,可以試著以書中的概念去剖析事件,順便驗證這個理論。



80/20法則 :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211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之小小心得

說實在,這本其實我可讀性沒有前幾本高,是因為,這本全部都是部落格上面零散的文章組成,所以讀起來有點沒頭沒尾,甚至因為每一篇都很短小,閱讀體驗也相對不舒服。
但還是有幾個優點拉,正因為短小,所以每一篇都可說是作者的一個點子,有些點子很有趣,如付錢投票的概念,第一張一美元、第二章二美元,第三張四美元,以指數往上增長,感覺挺有趣的耶~是一個機會可以看到作者那些許多有趣的點子,感覺更能親近作者本身。

最後,本書副標題寫的"When to Rob a Bank?",答案是那一天都不好啦~~

如果你是這個作者的書迷,還是很推薦你看一下,但如果是想要看到作者完整的論述與證據推倒,就不建議看這本了,我還是很期待作者之後能推出更令人驚訝的著作。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鄭欽仁之筆記

從周代的世官世祿制到漢代的選舉制度,由高祖發起先聲,但直到董仲舒提出"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與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朝的選舉制度才正式完備。

兩漢官吏任用的方法

一、選舉(察舉)
西漢時期當官的重要途徑,經過察舉進入中央的人才,需經過覆試才能當官。
1.詔舉
由皇帝不定期親自下詔徵取人才並親自考試(策試),由於會在詔令裡面公布徵取人才的資格與類型,所以被稱為"詔舉"或是特科、特舉、制科。
2.常舉
由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推舉人才,如州舉茂才、郡舉孝廉,並經過分科考試之後,才能成為官員,又稱常科、常舉、歲舉。

二、徵辟
徵辟的人,往往是已經具有聲望及能力的人,不得不直接任用,為察舉的變體。
1.徵召
皇帝親自尋找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2.辟召
由中央或地方官員直接選取人才當作自己的下屬。


選舉科目與時代背景

西漢的考試科目多為實用之學,到了東漢,曾漸漸增加德行的科目。
因為隨著儒家的興盛,使得儒學成為國家公認的學問,自然也影響察舉的科目。
自董仲舒提出設立太學、五經博士,博士從秦朝皇帝的顧問轉為為國家培養人才,而博士底下的太學生經過考試後,可以直接成為郎官,再成為高級官吏。

選舉動機與漢代時代背景

漢高祖時期是為了與賢士大夫共用天下,而後武帝則是受到五德終始說的影響,認為災異是天與人不協調所致,因此舉凡天象異邊、天氣災害,皇帝都會下召徵取人才,以求穩定朝代的天命。
這樣天人相應的思想,不僅保障了農民起家的劉家統治地位,也使得君王的權力可以絕對化。

兩漢選舉制度的崩潰

第一、由於官學的發達,那些受過儒家訓練的人很容易就可以當上君王,讓累世經學成為累世公卿,地方的察舉制度也容易受到地方豪族的左右(俗話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公卿們掌握權力成為固有階層。
第二,宦官亂政,宦官為了排除異已,藉著黨錮之禍除掉那些讀書人,又讓宣陵孝子(偽善)與鴻都門學(反說經解經)兩個與宦官密切關連的團體為政,讓政府的人才越來越少,以致晚期的黃巾之亂與董卓之亂,政府沒有人才處理,終至滅亡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分解人 心得之人可以分解嗎?

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我看過最貼近現實的作品,恩,我的意思是你不會覺得這情節很怪誕或荒謬,如同其他的青少年小說,作者將1970~1990美國的大量青少年犯罪跟器官買賣、器官列印等等串聯再一起,你會覺得這件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這部小說甚至可以連接許多關於生命的議題,如墮胎、器官捐贈議題(我記得伊朗是可以販賣自己身上的腎臟)、人造人等等牽連生物科技倫理與生命權的議題。

我們先將目光放在小書中的體制,就效益主義者的眼光來看,我們或許會同意小說中的青少年分解,將危害社會的人分解,拿去造福更多的人,的確是滿足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情,但這似乎違反我們對於生命的直覺,不經他人的同意,只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這樣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好也不知道),就把他的生命分解掉,我認為對效益主義者是很大的挑戰。
以及我們也可以探討人的生命進入市場之後,會產生怎麼樣的情況(這裡可以看桑德爾的錢買不到的東西),是不是就像書中一樣,將青少年看作商品,就像畜牧場在照顧豬一樣。

甚至,我們還可以探討人的生命分解之後,到底能不能在其他人的身上活著,就如同書中的場景,大家帶著某個人的器官聚在一起,可以分享彼此的回憶,那最後我們甚至可以問,那這個人還是人嗎?

再來對於文中的反抗,就我看過的青少年小說,總是會有一群青少年拿刀拿槍向壓迫他們的人挑戰這樣的情節,儘管這部也有,不過小說解釋得更貼近現實,認為他們反而是在加速壓迫的速度,並認為要透過輿論及媒體來改變,這是不是意味得革命起義的時代過去了,我們應該採許科技、媒體、上街的方式進行改變,而最後的改變也不單是主角的功勞,還有其他被他們影響的夥伴幫忙,才能完成最後的改革,這點我滿喜歡,不只是主角一人做好所有的事情,而是大家一起完成,不僅是海登的廣播、器官列印、機動民力的揭發、機會之子的公開反抗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主角們的作用正是推動這些人一起完成。(其實我一直以為狄克會洗白,因為我一直覺得他是器官商人裡最不一樣的那種)

總之,這是一部我很喜歡的小說,很期待之後的電影版。


連結:
伊朗合法出售腎臟 | http://inkrculture.news/Iran-Kidney-for-Sale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傅樂成之筆記

西漢政治集團興起的原因,有兩種,因應時代轉變,如變法與守舊派,又或是靠著跟皇帝的親近而互相抵抗的集團,如景帝、武帝時期的竇嬰與田蚡之間的鬥爭

整個西漢時期的政治集團,可分為六個三期

劉邦至景帝時期

1.漢初功臣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火拚
這裡的功臣集團主要是當初劉邦在淮泗起義時的基本幹部,之後陸續加入的功臣,如韓信、英布等人,都被劉邦殺光了,所以這裡的功臣集團都主要是淮泗集團
而外戚集團是呂后趁劉邦在外面征戰,慢慢培養起來的,等到惠帝死後,呂后趁機掌權,甚至想要封呂氏家族為侯,使得功臣們大權旁落,功臣集團感到不滿,便聯合齊國的劉襄,以不當為王、欲為亂的藉口將呂氏全部剷除。

2.文景時期的政治革新論者及其反對派
文帝的一入位,就遇到三個困擾。
一、上位的老功臣巴著位子不走。不僅阻礙有前途的新人,自己能力也不好,國家當然也無法進步。
二、諸侯太囂張。因為文帝是功臣集團從諸侯選出來的,這些諸侯當然不把文帝當一回事,文帝也不敢太約束他們,這個問題最後在景帝爆發成了七王之亂。
三、匈奴也很囂張。當劉邦在平城打輸匈奴後,就已經簽訂和平條約,但匈奴不把條約當一回事,還是在邊境不斷騷擾,文帝想打他們,但國內都管不好了,哪有心力打匈奴。
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文帝一個都沒解決,但他留下了準備工作,讓景帝跟武帝去做。
而準備者就是賈誼,他提出治安策,不僅要改變舊制度,也要糾正當時的社會風氣。
他認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教育太子"、"君臣間應有禮節"等
但這些建言被功臣派攻擊,不得已,文帝只好外放他到梁王太傅,最後憂鬱而死。

但鼂錯接下他的棒子,比起賈誼溫和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直接削地,也因此與反對派有更大的衝突,但這時的功臣集團已經沒落,起而代之的竇嬰外戚派,靠著竇嬰養士的策略,鼂錯直接被景帝殺了,以緩和被削地的吳王。
在這個時期,改革派的下場都不好,但都成功震撼當代的守舊勢力,也為武帝的改革開了頭。

武帝時期

1.養士造成的豪門衝突
隨著鼂錯的失敗,代表養士豪門的竇嬰勝利,也造就新一波的養士風潮。
但隨著景帝王皇后的弟弟田蚡興起,兩者的決勝點卻是竇嬰因為常惹竇太后生氣,而失去支持者,最終倒台。
但田蚡不久也死去,又加上武帝極力壓制養士的風氣,之後便沒人敢在養士了。
而諸侯的勢力也因為武帝採用賈誼的分化政策逐漸凋零,沒有養士的風氣,國家也漸漸安定。

2.山西軍人與外戚軍人
好不容易解決國內的紛爭,終於有心力可以處理匈奴的事情,剛好功臣集團的子弟沒幾個會打戰,需要對外找人,便給了西北邊的山西人一個發展的機會。
但正因為是山西人的關係,山東出身的劉邦一夥,自然不願讓他們當官,因此這些山西人往往只能當中下等級的長官。又加上武帝喜歡聽話又可靠的外戚當最高首長,山西人更是沒機會。
而山西軍人的衝突以李廣與外戚最大,從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人都很會打戰,只因為是山西人,就不受重用,甚至遭到外戚軍人設計,如李廣自殺(被衛青推卸責任)、李敢被霍去病射殺(武帝還掩護他)、李陵後援被斷最終投降,從李氏家族死後,便無人可與外戚軍人抗衡,漢朝的軍力也逐漸走下坡。
山西軍人與外戚軍人的紛爭,可說是內行跟外行的紛爭,外行靠著皇帝指導內行,甚至在戰爭中謀取私利,以至武帝花費數多年也失敗而歸。

3.儒家和法家的政見爭執
武帝在位時,用了一批酷吏與計臣幫他辦事,另一批儒生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專制。正所謂"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當時的法家的御史大夫掌握實權,而儒家的丞相只是擺設,顯現武帝偏好法家。

而前者代表的法家,與後者的儒家時常起衝突,法家經常提倡實際的經濟措施,以桑弘羊的管制鹽鐵酒,主張把經濟弄好,就有錢打匈奴,而儒家提倡古代的理想,提倡以和為貴,根本不用打匈奴,應與匈奴簽契約,更指出經濟措施有官商從中牟利的嫌疑。
但武帝跟本不甩儒家,因此儒家積蓄這股不滿,在宣帝時期暴露出來,昭宣時期的休養生息,也是儒家掌握政治的結果。

武帝死後至王莽

1.外戚政治下的儒生派與現實派
首先外戚政治的源頭要追回到武帝死後託付霍光照顧昭帝,在西漢創一個先例,元帝時的王鳳纏便以此掌握大權,直到王莽篡位,都由王家主導。
而在王家主導之下,分為偏法家思想的現實派與理想的儒家派,現實派靠著王家的提拔而組成,儒家派則延續武帝時期儒家持續發展,靠著對於武帝造成的紛亂局面感到厭惡以及對於儒術的喜好,在元帝成為朝廷的主幹,比起靠著王家提拔出身的現實派,自然勢力更為強大
。比起處事圓融的儒家,作風強硬的現實派更容易被儒家抓到把柄,而使得現實派趨於瓦解。
最終,反攻利、反進取、尚理想的儒家把持政治,象徵著西漢王朝的沒落,之後王莽的改革,也自然因為儒家派的特性而失敗。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心得

自從買了第一本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後,我就開始愛上這套書了,書中能將繁雜的經濟數據用有趣的筆法寫出來,而且往往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看法,儘管我不能說一定是對的,但我很佩服他們能以理性看待每一個可能的原因,不像很多人只因為自己的意識形態容不下這個看法就盲目地拒絕(對!看了就討厭,但我們如果只因為這樣就給他們上標籤,不也跟他們一樣了,我們應該耐著性子去說服他們,好像岔題了XD),總之,我也很期待這本書又會開啟我怎樣的視野^^

這本書分為
1.流鶯就像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人
我對這一篇的感想就是,很多人都會因為這個職業的地位低下或是不道德之類,就隨便給這個職業套上自己的想像,但如果我們很仔細去了解他們或是仔細看這一篇章,就會發現這跟其他社會上的職業其實很類似,跟聖誕老人一樣會在節慶漲價加班XD。而且你會看到法律、執法者與妓女之間的互動關係。
最後看到那個例子,其實我有點覺得妓女的生活也不錯,獎盃妻的這個概念其實滿深刻的。

2.自殺炸彈客應該買保險
其實這一篇從生日效應講到恐怖份子,又講到如何辨認好醫生,但我覺得我最喜歡的是911的涓滴效應這一篇,美國為了防範恐怖份子,在機場設置許多的檢查機制,但這樣的機制每一年浪費的時間卻是14個人一生的時間(這樣是不是可以說,為了極少數的恐怖攻擊,我們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這本書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看法,政府是為了讓人看起來他們有在做事而做事,還是為了解決恐怖攻擊危機而做事?如果我是恐怖份子就會善用政府的心態,去營造恐懼,讓政府繼續通過那些浪費錢又浪費時間的預算,我就可以躺在家裡等著那個國家崩潰XDD

3.人是冷漠或利他的動物
這篇章的開頭以吉諾維斯事件開頭,這個事件似乎後面被解讀成旁觀者效應以及專書討論這件事,不過其實這件事並沒有那麼冷漠,也沒有大家說的那麼誇張,也沒有38人在旁邊看好戲,而犯人最後也是靠著鄰居幫忙才抓到,所以你可以對人性有點希望XD 是嗎?
做了這麼多實驗,我們似乎還是不能解答人是不是利他的動物?
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人會對誘因做出反應,也就是說,我們的本能並不知道善或是惡,只是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出行為,也許我們不應該問"人是不是利他的動物"?而是"該設計怎樣的誘因結構,人才會做出利他行為?"

4.令人驚奇便宜又簡單的解方
解決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問題,你覺得解法是複雜困難還是簡單易懂? 我覺得大家都會認為如果這件事困擾大家很久,那解決方法一定是我們無法做得來的,那這篇就是告訴我們,運用便宜簡單的方法也可以解決世紀難題,書中以洗手解決胎兒死亡率(詳情可以看"洗手戰役"這本),以疫苗解決小兒麻痺,硝酸氮決絕全球飢荒,安全帶解決車禍高死亡率,或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石油解決鯨魚絕種。
我認為當我們在解決一件問題時,可以去思考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是,然後我們只要將目標轉為那個最重要的原因,以心臟病為例,心臟病的原因是高膽固醇與高血壓,那我們只要開發藥物去降低三高,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心臟病拉~-而不用花大錢專注在心臟病手術阿~
另外這一篇還另外提出統計告訴我們,兒童安全座椅與後座座椅的安全機率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不需要花大錢買兒童座椅拉~

5.唉!暖化問題不在減碳而已
其實我真不知道有地球工程這個東西,感覺滿酷的,不過感覺環保主義者會說,乾!你又在破壞環境了,不要在抵擋大自然了。
這一篇從火山降低全球平均溫度開始,說明美國有一群人試圖模仿火山,將二氧化硫丟到平流層去避免全球暖化。說實在,我覺得他們的點子超厲害的,只是不知道能不實現,畢竟有很多環保宗教的人討厭他們呢~
我最喜歡的是,裏頭說明那些聲稱地球危機的人就像那些聲稱世界末日來臨的教徒,我覺得這令人滿深刻的,大家遵從教派的指令,瘋狂做環保(雖然這好像挺不錯XD),也不知道這樣子是不是可以避免世界末日(全球暖化),但我可不想入教阿~我還是當個不可知論者好了XD
雖然我對環保不是很專業(有空再研究好了XD),也沒資格說上幾句,但我並想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或是聽別人說這樣做很好,而去做。

最後,蘋果橘子經濟學也不負我的期待,給了我很多的震撼,讓我開始想像作者一樣做研究,真是太有趣了^^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安靜的力量 之心得

終於借到了,等了很久的書~~
本來以為內容會是很多理論的那種,沒想到,每一篇都會以大量的例子說明,很容易就能搞懂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很讚耶~

這本書分為校園、課外、興趣與家庭,闡述不同的環境底下,那些內向者如何以內向的方式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因為我也是內向者,所以對於例子中的人物能夠很快融入,也特別有感受,這本書鼓勵你以內向的、你適合的方式去解決那些會讓你不舒服的狀況,而不是那些教你改掉內向性格、崇拜外向性格的傳統方法。
我自己應付環境的方法是演戲,當作你在演戲,去應對各種你不舒服的情況,或是假扮外向者,但我最近越來越覺得說,應該可以試著以內向的樣貌去展現,剛好與這本書的內容相符合,給了我一個參考,看看其他內向的人是怎麼以內向的面貌去面對大眾。
除了給內向者看,我認為每個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好好看看,能讓他們更能體會學生或孩子在想什麼,並試著幫助他們,試著讓內向者嶄露外向的一面,並在這之後,搭配良好的休息(嶄露外向真的很累),或是以他們舒服的方式參與課堂,而不只是舉手搶答。

這本不是說內向有多好,而是試著對大家說明內向者在想什麼,並了解內向與外向都會在每個人身上展現,以及內向與外向各自的特質,在第八章"內外拍檔"說明內外向者配合能互補所短,發揮更大的功效。
總之,我在這本書看到很多的我,讀起來就是特別同感^^

*對了,內向與害羞其實很常被搞混,但這裡要特別弄清楚,害羞是無法忍受外在評價,內向是無法承受太多的外在刺激,所以內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獨處,來讓自己好好休息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孤獨的價值 之心得

雖然不知道是在哪裡看到這一本書,不過看到的當下,只覺得跟我現在在追尋的東西很像,於是便借來看看了,從這個暑假看的內向心理學後,我開始對內向、高敏感、獨處等等字詞感到有興趣~~
這邊是在找資料的過程挖到的文章

【品書】《孤獨的價值》時間,是對自己最好的奢侈|女人迷Womany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776

學著一個人過活!把時間留白的獨處美學|女人迷Womany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7487?ref=read

多久沒獨處了?學會獨處,才能和他人好好共處|女人迷Womany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4506?ref=read1

這本書是談論孤獨的書,從現代人對於孤獨的看法談起,試圖消除你對孤獨的偏見,再來崇尚孤獨帶來的好處,再將孤獨與美結合,最後則是介紹一些接受孤獨的方法。
其實我覺得看這本書之前一定要記得作者在序言寫的話"這本書只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實驗構成,還請讀者務必動腦思考,構築自己的想法"
的確這本書並沒有甚麼完整的推論及證據去證明他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就只是一個人不斷闡述他的意見而已。
就像第四章將美與寂靜扯再一起,我就覺得有點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美是不可被定義的,而且他的舉證拿美的潮流來論證,那就寂靜美是最好的,雖然我也是這麼想,不過作為論證,可不太合格,美的潮流頂多說明這一代的人喜歡哪種美,並不能代表一種進化的過程,或是現在一定比以前好,這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的意見只是意見,不是事實。
其實我也不太贊同他最後把孤獨奉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把孤獨捧的這麼高,難道不是口號而已?

但我很贊同他一直強調的"思考孤獨"與"孤獨就是得到自由"這兩個看法
從思考孤獨這句話來說,在第一章的最後一節說到,當你孤獨或寂寞時,思考你失去甚麼樣的樂趣,試著思考樂趣對你來說意義是甚麼?你就會慢慢去摸索你真正想要的事物,而不會陷在那種如泡泡般的歡樂之中。
當你思考孤獨之後,你就能體會"孤獨就是得到自由"這句話,為甚麼這麼說?和他人相處不是很好?因為當你與他人相處,你就進入社會之中,你必須配合社會的脈絡、規則,與他人相處,最後,你也許被迫當著你不想當的你,但在孤獨之中,你可以思考你要做甚麼?也沒有束縛。因為作者認為"順著自己的心意而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總之雖然我覺得這本書有點把孤獨捧得太高,不過裡面倒是提供了很多覺得發人深省的見解。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奉天承運---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從秦始皇以來,延續了2132年,為了瞭解傳統中國社會,必須從皇帝制度瞭解起。

皇帝制度的出現


"皇帝"中的"皇"來自三皇中最尊貴的"泰皇",而"帝"在當時已經有秦、齊互稱東西帝的名稱,代表超越王的象徵,在這之後,秦始皇還透過五德終始說來強化秦朝的合法性與神聖性(秦為水德),以及透過郡縣制來奠定官僚制度的規範。
甚至,為了顯示皇帝的權威與形象,甚至還設計了一套繁複的禮儀制度與奢華的宮殿,在這之後的皇帝也都採用這一模式,如秦始皇的阿房宮與漢高祖的未央宮。
修陵墓、祖廟也是皇帝宣揚威武或是控制天下豪強的一種方式。

天下為家


上述的制度除了壟固皇帝的權力與地位,更是宣傳、告訴天下是我一家一姓的所有,家天下的傳統可說是中國傳統的中心,儘管秦漢一直有人說要施行禪讓(其實是預謀王位),但總是被反駁,甚至被禁口、被迫自殺,對於皇帝而言,禪讓傳賢是大逆不道的一件事。

皇權的運作


對於皇帝而言,整個天下事他的家產,那官僚們就是他的管家,那看似皇帝只要將事情都交給宰相,這樣的君主無為與責任宰相制看似理想,但有哪個君王願意被架空呢?
一直以來,宰相的制度與整個官僚系統都是奠基於皇帝的信任與尊重,只要皇帝一有私心,整個體制的合理與客觀都會被破壞,有兩種狀況,一是皇帝親自親為,事必躬親,而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有名的獨攬大權的皇帝。二是皇帝把權力交給身邊的宦官或是外戚,而導致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政權的狀況。

皇權的繼承與轉移


提到皇權轉移,就不可避免要談到嫡長子制(以嫡以長、無嫡則以賢)、後宮制,但影響太子人選的還有皇帝身邊的臣子、外戚、宦官甚至軍人。
禪讓,也是皇權轉移的一個手段,不只需要武力,還需要得到人民的信服,如王莽篡政,便是以禪讓作為外衣,用來掩飾以武力篡位的手段而已;又或是魏王的三次禪讓也是藉禪讓為自己營造形象。

皇帝制度的發展


在千餘年皇帝制度的演進,有了三件變化
1.外族入侵對皇帝制度的變化
如五胡十六國的劉淵便是將原有的單于部落政治帶入中國皇帝制度,元代的皇位繼承便是採用原部落的宗親大會推選,又或是唐太宗的天可汗稱號等等
2.皇權日趨絕對化
外族政權的君王都會將權力緊握在手中,讓王權趨於專制或是殘暴,如元、明的廷杖,便可從契丹與女真的習俗找到淵源。
不過王權的專制不只受到外族的影響,世家大族的衰落與朝廷制衡機制的破壞也有關係,這也與皇帝的性格有關,如明太祖生性多疑,廢丞相、大興文字獄、建立特務組織等等
3.皇帝成為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環節統合的焦點。

皇帝與中國社會


皇帝一直以來,被認為具有教化人民、使民去惡就善,而"孝"是中國最看重的項目,是因為皇帝將自己看成全天下人民的父母,而儒家為君主所好也是因為儒家看中"孝"。
學術方面,皇帝一直擔任贊助者,爾偶躍升為仲裁者,皇帝以自己喜好的經文最為科舉項目,如此一來,全人民便會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斷跟隨。
文學方面,也是依照各代君王的喜好而決定其潮流,如漢武帝好賦、唐代君王好詩、滿清貴族好戲劇等等
而皇帝最不被鼓勵的就是軍事,因為人民個個都不喜歡打仗,一旦君王好戰,人民不堪其擾便會起而反抗,為了保全帝位,從太子在讀書時,便不斷被教導不應大動干戈。

皇帝制度的結束及其餘波


中國歷史可說是從天下為公(三代以前)到天下為私(皇帝制度、私與公不斷拉扯),最後來到天下為公(憲政),但以時間來說,皇帝制度比起民主制度來得更久遠與穩定,民主政體能夠維持幾年,這個誰也說不定。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戰國時代的思潮--中國史論集(中冊)之筆記

這又是中通的作業了,可惡!上一次竟然交錯了,交成世通了><

(一)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在春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演化,富有學識的貴族後裔散布到民間,形成兩種人
隱者--躬耕食力,不過問世事
儒者--靠傳授知識餬口飯,在春秋時代被當作職業階級,直到戰國時代,墨家與之對抗,才形成派別

(二)墨子
墨子曾是儒家的學徒,後來因為理念不合而自創學派,就學術和生活而言,儒家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墨家是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
墨家的特徵有善守城、苦行者、工匠、以大禺為榜樣

墨子對於當時的世界、道德、禮儀提出疑問,並以"天下之大利"為出發點,重新建構當代的道德禮儀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民辛苦工作,只為了讓統治者享樂?       提倡"節用"
為什麼父母死掉要從事那麼多的禮節,甚至守喪三年?       提倡"桐棺三吋、服喪三日"
為什麼殺死一個人要判刑,戰爭中殺死那麼多人是英雄?   提倡"非攻"
家族世襲制度合理嗎?                                                               提倡"尚同"

(三)墨子與墨家

墨家的理想社會是"兼相愛,交相利"、"有餘力以相勞,有餘財以相分"、"老而無妻者有所待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這些理想,在後來被收納進儒家的"禮運大同篇"裡面。
墨家在墨子死後分為三派,卻因為沒有偉大的領袖,而漸漸衰落。


(四)孟子許行及周官

孟子,與墨子不太一樣,儘管在意的同是全人類的幸福,但卻認同統治者的奢華與世襲制度,同時也懷疑世襲制度的合理性,提倡禪讓、政府的存在是人民利益的保障、王道政治。
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許行,認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應該處於經濟上的絕對平等,提倡"與民並耕而食"認為統治者憑甚麼享受比平民多好幾倍的生活,"市價不二、國中無僞"以政府的力量去規定物價,感覺有一點共產主義的味道。

周官,周禮的作者,與孟子的思想多有重疊之處,普遍認為在孟子之後,而且受到孟子的影響,推崇周朝的制度,認為政治當順民意,國家在緊急情況可以控制資本,以及王政,但在教育方面卻與孟子不同,認為平民不須接受教育(孟子的理想,則是設立庠、序給平民讀書),以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

(五)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楊朱,認為人生最高目的,應是個人追求自我最大利益,如此天下便太平,這個說法有一點效益主義的追求最大的效益。
陳仲,提倡"不恃人而食",不義的俸祿、房屋,不拿也不住
莊周,善於以譬喻說明道理,道家的代表
惠施,莊子極力推崇,認為應該去除尊卑的差別
老子,主張極端的絕聖棄知、絕仁棄義,認為文明是人類苦痛和罪惡的源泉,主張統治者無為而治,喜歡藉黃帝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有黃老之稱。


(六)鄒衍荀卿韓非

鄒衍,現流傳有大九州說、五德終始說,認為世界以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組成,市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五個,並和五行相配對,這個學說也被後來的政府作為統治的工具。

荀卿,以儒為主,兼採道、墨,主張性惡說,應該以禮控制,而禮由聖人所創,為的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和平,是一種社會的萬應藥,認為"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而且這"禮"是人類生活的鐵則。
主張階級制度,認為這樣社會秩序才會安定,"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間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
與法家不同的在於,法家靠著刑罰與獎賞,荀卿靠著風氣和習慣。

韓非,法家集法術勢大成。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術,統治者操控臣子的技術
法,以嚴刑峻罰推行法令
勢,即是威權,好鎮壓臣民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花蓮縣露營工作人員三天兩夜心得

睽違一年之後,我又再次參與了童軍的露營,這次我去花蓮縣露營擔任斥候工程的關主,其實滿開心的,因為雖然不是很厲害,但工程是我所有童軍技能最喜歡也最有信心的一塊,但有點美中不足的是,下雨!!,這三天一直下雨,讓我超不爽XD,總之,這三天是我少數能一窺團長們辦活動的樣子,收穫很多^^

斥候工程關主心得漫談

一開始,其實有點緊張,因為關主這個角色好像對我太過沉重,儘管以前社課、幹訓的工程大部分都是我負責,但還沒到縣露營這種等級啊!!,但等到我實際參與過後,其實不會很難,而且我還在思考,如果下一次能在當一次工程關主,可以多做一些甚麼。
來闖關的夥伴大都是國中生,有一些也是第一次參與的,所以大家都不太會打繩結(其實我當初也是這樣),這時,有一些比較厲害的,就會主動幫忙,但這樣就會有一些夥伴晾在旁邊,直到我要求他們綁繩結,如果有下一次,我希望我的關卡可以讓大家至少打過一次工程繩結,每個組別地個性也都同,有幾組就很愛聊天,害我差點也不小心一起聊了,有些甚至還把我抬起來,結果,斷了一根童軍棍(讓我想到高中也斷過一次),真是太不小心了,下次還是不要抬我好了XD(如果不要上下晃動,應該就不會斷掉了)。
不過因為活動設計的關係,我第二天接收的小隊數比較多,讓很多夥伴只能在旁邊等,直到有其他關主建議我可以跟其他已經收關的關主拿器材,我希望下一次可以準備兩份器材,讓我直接供應兩小隊或是臨時進行兩小隊進行,要不然其實對有些沒闖到關卡的夥伴很抱歉。
總之,這次擔任斥候工程的關主,讓我親身體驗模組關卡的實際情況,也許以後有機會也可以自己辦一個,真的大開眼界,真的要謝謝團長找我來當關主。

其他時間我在做啥?

說實在,其他時間真的很閒,我不是內部人員,對其他人也不熟,真的很乾,很無聊XD(有空就在睡覺),不像有些關主當完就回去休息,或是身兼兩職可以繼續做他的工作,因為是騎腳踏車來的,也不能來回跑來跑去(會死掉八~超累的耶!!!),所以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吃飯,然後滑手機、睡覺,我看服務小隊就超忙的,各種組長都在找他們幫忙(還好我已經是羅浮了XD,不過他們就像大露營的我們一樣,那時也是各種累),雖然真的很無聊,但有兩個上午的時間我隨隊去參加環境教育跟MOP活動(掃地),其實還不錯,但真的沒什麼,就是很普通的學校戶外教學(想像的到嗎?一個講解員一直講,大家充滿不耐煩的臉),而且還搭配下雨,真的很煩><

營火胡思亂想

為甚麼叫胡思亂想?因為營火的時候,我都坐在旁邊沒事做啊,大家也坐在地上看別人表演,真的頗無聊的,不過這都要怪外面下雨,大家只能擠在小小的廠房辦營火,大家不是旗子就是動跳,而且連營火舞也不能大家一起跳(真的很擠!!),害我只好邊看邊胡思亂想,不然可能會睡著XD,讓我想到最近看到的文章內容"新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學者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認為,某種人類合作活動能存在一定時間,就代表其能產生出專屬的內在價值(包括美學或道德面),而這內在價值原則上只有該活動的實踐者才能有效把握,外人只能透過類似的活動經驗去類比推論,嘗試「將心比心」。"
(出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5/2802701)
我想到從在東華創社以來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究竟大學童軍的定位應該是?可以如何配合現在的局勢進行更改,卻又不失其中的精神,看到我的夥伴們興沖沖的討論,我是感到欣慰,但仔細一聽,內容只是照搬國高中的內容而已,對於能不能這樣照用,我是保持高度的懷疑,畢竟這些內容,只有身處過去脈絡的我們會感到有價值以及興奮而已,但對於那些我們試圖吸引或不在同一個脈絡的人,這些內容還能吸引他們嗎?我一直認為對於大學的童軍而言,不應該執著在技能、工具層面上,而是注重價值層面,我們需要以適合大學生的工具,營造出相同的內在價值,只是執著過去持有的工具,我覺得可能會抱憾收場,但這卻遇到了一個問題,當童軍的工具層面被替換,還是童軍嗎?我覺得我可能需要先找出大家所抱持的內在價值才行,這也是我再度參加童軍的目的,這次縣露營,讓我重新確認了我一直在尋找解答的問題。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二編---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春秋時期大約300年左右,從魯隱公元年(周平王49年)開始,我們從霸政前、霸政、霸政衰微開始說起

1.霸政前

周平王弒父篡權後東遷,成為打破宗法治的第一槍,導致各國漸漸不認同共主(周王),及王命衰微王命不行,既然共主沒號召力後,接下來便是列國內亂諸侯兼併,以及戎狄橫行,這裡的戎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種住在沙漠很邊緣的部落,而是指游牧部落,他們也是住在中原,只是不為農業城郭所認同,當時除了北方戎狄的威脅之外,還有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勢必要有一個人出來主導局勢。


2.霸政

於是,由管仲輔佐的齊桓公便起而號召大家尊王攘夷,提出四項原則
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制兼并,於是霸王的出現,解救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封建體制,霸主成為當時的封建中心,靠著大家對霸主的供俸及認同,齊桓公才能阻止北狄的入侵,晉文公時甚至打敗了戎狄,難怪孔子要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連南方的楚國也被農業文明同化,放棄"我蠻夷也"的主義,要求加入諸夏聯盟。

綜觀當時局勢,有兩大要義
1.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聯盟,以抵抗北方游牧之部落之侵略,得以保有城市文化,不治成為遊牧民族。
2.諸夏和平結合以抵抗南方處國與西方秦國的帝國主義兼併,得以保有封建文化,不致即進為郡縣的國家。
其大勢為文化先進國家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國家逐次征服
同時文化後進國家也被先進國家的文化逐次同化
以及文化落後的國家也被逐次消滅或逐次驅斥
(出自國史大綱 P64.65)
諸夏聯盟也慢慢加入楚、吳、越或秦等一些位於邊疆的城邦,為後來的大一統提供基礎。

3.霸政後

但看似運作良好的霸政卻慢慢崩垮,由於大夫的興起,國家的互相兼併,要治理的地方越來越大,君王將一些土地分封給大夫,與西周一開始的封建類似,這些大夫甚至代替君王參與諸夏聯盟的會議,漸漸地,這些大夫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篡位,導致了之後戰國時期的開展。

當時春秋時代是上層文化高度發展的時候,大家彼此遵守道德仁義的規範,顯示出貴族文化的修養。
但隨者上層階級的篡位,封建制度的崩垮,貴族學漸漸傳到下層階級,促成的之後平民學的興起。

第五章 軍國鬪爭之新局面

自周貞定王二年到秦始皇26年統一成功,歷時246年,我們稱為"戰國時期"

一、戰國年歷及分期我們可以先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期為周代宗法封建國家之衰滅,是霸政時期到軍國時期的過渡期
從晉國分成韓、趙、魏三家,齊國被田氏篡位,封建制度開始搖搖欲墜,許多國家開始轉型成軍國,但魯、衛兩則受封建文化影響收遠,直到國軍被大夫篡位才轉為新軍國,楚、秦兩國則因為受到的文化薰陶比較淺,因此不用經過篡位才轉型為新軍國。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之後之相互鬪爭期
可分為
梁惠王稱霸時期---梁(魏)、齊相互稱王
齊威、宣、湣三世繼梁稱霸期---齊、秦爭強時期
秦昭王繼齊稱強時期---秦、趙爭強時期,結束於長平之戰(趙敗於秦)
秦滅六國期

二、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一是郡縣制之推行
內廢公族、外務兼併是郡縣制施行的兩因,郡縣制聽政府的命令行事,依照實際成果決定去留,隨著郡縣制的推行,也帶動君權的擴張游仕者的得勢,更出現所謂的軍民分治以及食祿制度,不給予官吏土地,即使給予土地也需上繳稅收(與春秋的采邑不同)

第二是井田制之廢棄
起因為原有的公田制改為履畝而稅,意思是稅收認田不認人,於是農民不再受到貴族的束縛,而自由買賣田地(自由私產先聲),但也帶動兼併的風潮。
另一原因是分封給貴族的采地漸次取消,而直屬國家之耕土漸次擴大。

第三是農民軍隊之興起
因應軍國時期戰爭擴大,需要更多的人來打仗,從車戰改為馬戰也可以看到貴族軍隊轉為農民軍隊的現象,從貴族為軍官轉為軍官為貴族,從商鞅的"尚首功"可以看出。

第四是工商業大都市之發展
在春秋時期,工商業是只有貴族才能從事的職業,但隨著貴族沒落,自由經商業者逐漸興起,也漸漸發展出商業大都市,人民開始有錢有閒去從是文化休閒,卻終被獎勵農戰的秦國併吞。

第五是山澤禁地之解放
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們四處尋找生產資本,將目標瞄準山澤禁地,而政府也漸漸放鬆規定,改為徵稅(稅收將成為國君的收入,由少府徵收)來應對這個情況

第六是貨幣之使用
因為商業發展的關係,而開始出現貨幣的需求,從秦惠王開始施行,其他國陸續跟進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禮、史原是周天子在管理的,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使得這些制度流傳到列國,而貴族的漸漸崩潰,也讓那些在中下階層的、懂禮的貴族(學者)開始展現才華。

二、儒墨兩家之興起
而孔子就是那些中下貴族的一員,將以往貴族才能學的六藝等學問,傳播到民間,孔子的思想以批評貴族的非禮為起源,以歷史的觀念和人道的觀念著手,從事政治活動也招收學生。

接下來是墨家,以勞工起家,從工人的角度創立教義,得出"非禮"、"非樂"等等非常貼近勞工階級經濟的觀點。墨家與儒家的起點都是批判當時的貴族生活。

三、學術路向之轉變
這個時候的學仕反而漸漸消極,無法展現儒家的精神,反而靠著貴族的奉養才會繼續運作,儒家與墨家的活動與貴族合作以取得自身的社會地位,而法家接續了儒家精神---將貴族階級上下秩序重新建立,卻反遭貴族殺害,為此,遊仕學會以術數保全自身的利益,變成所謂"縱橫"的局面。

四、士氣高漲
從儒、墨以批判貴族生活,轉向關注自身的環境與生活問題,便分為五派
(一)勞作派:以許行、陳仲為代表,便是所謂農家,主張"君民共耕"、"不恃人而食"。
(二)不仕派:以田駢、淳于髡為代表,安享富貴生活,高唱不仕之論
(三)祿仕派:以公孫衍、張儀為代表,以術數謀取自身利益
(四)義仕派:以孟軻為代表,主張"分功易事"承認政治的生活,即承認士君子禮樂的生活,主張"不托於諸侯"、"以禮退進"
(五)退隱派:以莊周為代表,反對政治事業,只限於冥想的生活,即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時平民學者的地位已逐漸高漲,不在關注貴族身上討論,而是關注自己的生活處境。

五、貴族養賢
從以前的國君採納平民學者,到這時,貴族也漸漸體會到學仕的重要,需要這些能人去替自己爭取利益,以戰國四公仔最為有名,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更可以看出學仕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與地位之高。

六、平民學者之反動思想
但到了戰國晚年,則以反學術、反文學最為流行,以老子、荀卿、韓非最為有名。
老子: 反遊仕食客,主張上者無治,在下者歸耕
荀卿:主禮治、主張去除世襲貴族以才智論等級。
韓非:以國家利益至上,主法治,認為"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先王之語、師;無私劍之捍、斬首"
這些理念為之後大一統政府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從儒、墨到荀卿,足可顯示出貴族墮落與平民崛起的現象。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牠鄉何處? 動物.城市與文學 之筆記與心得

如果我沒有上微課程,組員沒有提出這個點子,我就不會看到這本書,就算在書店,僅僅只看一眼,我就會因為認定是文學作品,不適合我的胃口而被我忽略,沒想到這本裡面竟然藏了動物倫理的議題,太讓我驚訝了,而且每一章節都有滿滿的書單,可說是如獲至寶啊!!!
看來,以後挑書要更謹慎了,過去不知道有幾本看起來太文學被我拋棄呢XD

零、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這些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在城市邏輯的運作下,何處才是他們得以容身之居所?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斷裂的連結重新接合?正是本書所關切的核心命題,亦是選擇城市空間作為思考動物議題開端的理由。" P7

從這一段文可以清楚的了解為何談論動物要在城市中,以及標題中的"牠"就是那些被排擠的他者。
書中運用了一些動物倫理的概念
動物書寫:本書對於動物書寫的定義為"以動物為主體進行的相關思考與寫作",只要書中的情節有助於理解或反思動物倫理議題者,都是這本書定義下的"動物書寫"。

動物倫理
福利:基於效益主義,考量各類事務所加總的利益最大值,Peter Singer為當代的代表,追求動物的平等權,即為"考量上的平等",著重動物的情感,如"動物會不會感到疼痛?",追求"人道"進行動物利用,以及最低限度的"不必要的殘忍"。
權利:由康德義務論發展而來,認為動物也不能作為目的本身,代表人物為Tom Regan,追求廢除動物利用與農牧經濟體。
道德情感:代表為Martha C. Nussbaum,認為應該給予動物基本的"能力",亦即生命、身體的健康、感官與反應能力等讓一個動物活得像生命,並將人這個道德行動者的情感納入考量。
與他者的臉:代表為Emmanual Levinsa,主張與他人的倫理關係,是由人的臉所展現,動物亦如是,嘗試在人與動物牠者的關係中,保持一個不必融洽也不必鬥爭的平衡

除了思考這些倫理觀念,但是在現實中,還是需要一個判準去比較各種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指出一個不可超越或是不存在的情境。
說實在,除了福利跟權利,我可以了解,另外兩個我完全不懂XD

一、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我簡單的將這一篇理解為對於動物園存在意義的重新探討,動物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你會說,還不是讓人對於動物有更多的認識,進而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那動物園真的做到這些了嗎?又或者我們一定得要看到動物才能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但是從書中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到有許多的被遊客捉弄致死或是動物園對動物的虐待,以及眼就指出,遊客在觀賞動物時,只以大型、會動作為觀賞的標準,因此整間動物園為了配合遊客的喜好,辦理許多的餵食秀等等去吸引遊客的目光,這樣真的有做到保育嗎?難道不是為了讓動物園賺錢而已嗎?
看來讓動物園存在的論點遙遙欲墜了,於是你可能又說,迎好遊客的喜好和考量動物的需求兼顧不就好了,以北海道的旭山動物園為例,以動物的角度去設計遊客的動線。
但就算真的兼顧又如何?那些被關在玻璃櫥窗裡的動物已經夠可憐了,他們活在人類建構的虛假空間,無法學習如何當一個動物,甚至某些動物因此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
以及動物園會因為現實的考量,戰爭期間、動物因人為的因素跑出欄外、數量控制、基因過剩等等,而屠殺他們,那如果堅持"親近才能理解",代價是不是太龐大了?
如果要說我們真的能從動物園學到甚麼,那也許是在了解動物園背後的苦難,而產生對動物的憐憫。

儘管本篇沒有說明,我們真的能透過與動物的親近接觸,而達到保育教育的效果,但就現今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方式,我們真的無法認同,背後的代價得這麼龐大?透過虐待動物的方式得到保育的效果,豈不荒謬?

二、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歷史
這一篇討論人試圖在人與動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劃下一條界線,以及在人類與動物生活空間高度重疊的城市以及外來種與新生地,該如何調解?

人類一直以來透過哲學上的論辯,如孟子、亞里斯多德,生物上的分類,將自己與動物切割開來,甚至透過科技去建構我們的生活以跟動物做切割,對於自身殘留的動物性,食慾與性慾,不是以文化去包狀就是試圖汙名化,人類如此害怕承認自己作為動物的一員,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切割。

以前,人類在某地建造村落,隨著科技漸漸發達,村落發展為城市,而原地的動物們被當作入侵者進行驅離,鴿子被當作長翅膀的老鼠,被視為髒亂、傳染病的來源而被城市拒絕,人類真的沒為這些動物設想嗎?也許只是怕麻煩而已。

外來種,比起城市中的動物,更被人類厭惡,更常被無情的撲殺,只因為他代表人類曾做過的蠢事抑或是牠破壞了人們以為的"正常"與"自然",正如書中所說,在錯誤的地方,活下來成為一種罪。

上述的三種討論,在在顯示人類對於無法掌握身旁的不穩定性而做出的防禦姿態,正如書中所引用"我們必須把生活與星星以及太陽聯繫起來,和動物以及所有的自然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就會變得瘋狂或是不舒服",這篇意旨在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生存的世界,試著以全景的角度去觀看,或是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

三、同伴動物篇I;當人遇見狗
這一篇試圖梳理人與動的互動史,探討人與狗之間的關係,以及討論當前的流浪狗議題,最後討論禁吃狗肉的議題。
從以前開始,狗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利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人創造也重新定義了狗,更消費了狗。從具有功能性,協助工作的狗隻,到現在不具功能性的寵物(同伴動物),甚至給予名子,這些作為將狗融入了人的生活圈(狗的自然就是人類社會),同時也物化了狗。
近來,甚至有人提出"活的財產"試圖理解當今貓狗在財產與狗格之間的位置,但這點出了我們不應將狗隻視為財產而是活生生的動物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已經通過零撲殺的法案,但配套措施及人民的觀念未隨著升級,流浪狗的處境就不會改變,因為仍然有無數的流浪狗在不會主動撲殺但環境髒亂的收容所被遺忘,甚至默默死去。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應試圖去設想那些動物,是否不應該被某些方式對待。

最後,對於吃狗肉的議題,僅管有人會抱持多元主義的觀點,但今天你到某個吃狗肉的國家,是你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還是他們要尊重你的道德觀?如果每人只抱持自己的正義,是無法開啟對話,也無法互相了解。而且食材應從不同的面相討論,如情感、認知、文化等等,亦或是不只是討論能不能吃,也討論為何吃?怎麼吃?,似乎這一篇無法給個定論,只能在每一次的飲食中,不放棄思考與感受。

四、同伴動物篇II;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與狗不同的是,人類似乎一直無法馴養貓,這一篇要談論人與貓的互動模式與貓咪觀光化背後的議題。

人與貓的互動中,常常會為了害怕貓在人類過度照顧之下,而喪失貓的本能,又或是害怕高度野性的貓咪,成為城市裡的生態殺手,導致人與貓的互動出現兩難。

近來興起的貓觀光,儘管得到好評,但我們仍不免要擔心,這些貓會不會被當成玩物,亦或是觀光地點成為棄貓的聚集地,這樣我們真的能成為我們追求的"動物友善空間"嗎?
只有貓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人們才會接受貓的進入,否則,那些不願成為裝事物的貓,只能被人拒絕,待在被城市遺棄的荒郊野外。

看來貓與城市生活似乎無法取得平衡,但我們何不試著讓步,為了接納貓咪,我們降低城市文化的某些便利,不也是一種解決?

五、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這一篇探討人為了能安心吃肉,而避免直面動物的處境,和為何會對於肉食引發不安,以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只想吃肉,但不想看見或認識動物"這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在肉食信念體系最核心的運作方式之一,就是"隱匿",又可以分為象徵上及實質上的隱匿,象徵上的隱匿為,英文的豬肉會稱作Pork,這樣的命名方式讓你不會想到豬這個動物,進而迴避事實,利用語言的方式改變對於現實的看法,對於象徵上隱匿的反動,則是靠著重新命名的方式,例如,以水牢代替水族箱或是以虐牛者代替牛仔;至於實質上的隱匿,即是將實質的暴力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如暗不見光的屠宰場。

承續剛剛實質上的隱匿,在屠宰場中,被視為商品的豬,當生命被定義為密集生產線下的商品亦或是蛋白質製造機,連動物福利都談不上邊,我們將工業化農場推得遠遠得,以至於我們可以對背後蘊藏的巨大痛苦視而不見。

對於目前動物的處境,可以試著以減輕動物痛苦的方式即是"人道屠宰"的方式進行,以動物的角度盡量讓他們在"最後一哩路"可以舒服一點。

在討論動物倫理時,記住巴吉尼的提醒"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新相信和漠不關心的無止盡探問。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同時對我們採取的道德立場保持懷疑"
最後,我們永遠可以從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中,找到改變現狀的理由(書中P195)


六、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這一篇試圖討論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

對於動物實驗的觀點可以追述到笛卡兒主張的心物二元論--將動物與身體視為機器,以及羅伯特.波義耳的宗教觀--所有動物都為人類所創,到近代查爾斯.達爾文的主張--認為動物也有情感和心智,但令人兩難的是,與人越類似的動物,越適合做實驗。

那面對現在越來越多行教學之名,卻屠殺之實的那些不必要的動物實驗,如書中所展現,那為了測試免洗筷是否有毒,而進行動物實驗的科展,其實是可以被更簡便、更不需傷害生命的方式進行實驗,在現在國際推行的3R(Reduce,Refinement,Reduce)的推行下,我們勢必要在動物實驗中劃出一條界線,以效益主義的思維,去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如史匹格的社會運動鼓勵以極限測試去進行實驗,試圖減少被實驗的動物。

某些動物被我們所厭惡,如蟑螂的動物實驗,如果我們堅持動物也具有生命,那我們必須將所有進行動物實驗的動物都納入道德量尺的界線。

最後是我個人的感想,以我效益主義的立場,我會認為如果使用這些動物能造福更多的人類,推動知識與科技發展,那我會支持動物實驗,不過有幾項前提要確認,即是否真的能造成最大效益和是否能以其他更有效益的方式替代,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何謂最大效益?以甚麼標準來評斷?這就是問題了。

七、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這一篇試圖探討動物在藝術品當中被符號化所衍生的效應,以及活體動物被當作藝術品的爭議。

當我們將動物放入藝術品當中,我們是在消費那些動物,還是在宣導保育觀念呢?在當代對於藝術內涵理解的兩種價值體系,當藝術乘載美學以外的宣傳意味,是表示藝術詮釋的開放性被意識形態稀釋,或是提高作品的意義與重要性。
但對於宣傳性藝術更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成功說服大眾,而又達到什麼成果。當紙熊貓展覽展出時,人們真的從中感受到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亦或這又只是文創行銷的商品,當我們透過凸顯動物的可愛進行商品化,不只狹隘了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也讓我們對於動物目前的處境漠視,這是對於宣傳性藝術的擔憂。
但是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作品所帶來的意涵,可以發現藝術的價值來自於創造人和世界相遇的可能性,透過作品的展示地點,凸顯動物應該位於何處的反思。
但我覺得,藝術家試圖用許多藝術手法去表達他的意涵,但如果沒有收到成效,還是沒用阿,好啦~至少引起討論了。

那對於活體動物用於藝術品又如何呢?
大多數人會聚焦在道德V.S創作自由的辯證當中,我們可以參考實驗動物篇的3R來討論,當我們要表達的意涵可以不須傷害生命,那是不是應該採用更有想像力的展現方式?反對的人,會將生命的價值至於最高地位,而認為展示生命就意味著被工具化,以及以象徵意義為名或美學並不能證成行為的恰當性。
也許你會說,這些和屠宰場的行為並無二致,但一件事的不合理,不代表拿活體動物當藝術品就合理,將動物作為手段,作為人類的腹語術,去表達人類要表達的事物,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當你讓步時,採用擬真動物,並將動物或自然作為目的呢?本篇依然認為,其作品取材的來源、手法、展示的方式,應作為整體生態環境的一環來進行考量,使用擬真動物來招喚觀者的情感,其實是與真實動物類似的,還會限縮想像空間及與背後的寓意。
本篇的主張為試圖將動物的元素降到最低,如運用玩偶或是動物的聲音來展覽,認為這樣的展現不只可以避免動物利用帶來的質疑,同時也會開展作品背後的意涵。
最後,作者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品不必然要放置保育理念,而是一個在好幾年後,依然可以被討論,擁有多重意義的作品。

我認為本篇應該提出證據,證明使用活體動物藝術品的效果不會高於替代性的作品,否則,這問題依然不會終結,對於每個藝術品,大家互相詮釋,互相批判,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但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者是以動物權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在詮釋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忽略了藝術作品其本身的價值及其試圖挑戰世界一切規範的舉止。以及如果當活體動物的所展現的宣傳成果高於其他藝術品時,以及結果與過程的取捨,作者應如何抉擇?(雖然我無法證成能以不尊重動物的手法,達成保育效果的理念)

八、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這一篇真的頗難讀懂的,我連心得寫不寫得出來都不知道><
這篇試圖剖析人試圖與動物劃清界線的心態,卻又崇拜那些混種的想像動物,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心理狀態。
我們害怕自然入侵我們的世界卻又迷戀那些混種生物。

九、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回斷裂的連結

本篇以幾部小說為例去探詢人與動物的互動有那些可能性。
以<少年PI>呈現人希望動物留在隱喻系統裡面
或是<哈利波特>中呈現愛動物的人都被視為怪咖
而<一千種呱呱聲>則是反映出人想與動物產生聯繫,這與本書的主旨--如何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重新連接相同。
透過與動物的連結,讓我們從中學會生與死,學習敬意與同情,
最後那一段對於愛的描寫,其實我反而看不太懂,擴大愛的定義與想像?,太文學了!?抽象!?

總之,我覺得這本畢竟只是一本文學作品,對於想要思考那些倫理爭議,反而只能點到為止,其餘部分作者以文學作品做結或是意味保留更多討論空間,但背後的書單和問題討論,我真覺得很棒耶~只可惜有些議題不能做更深入的討論。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橘子蘋果思考術之隨筆

這是蘋果橘子系列的第三本,當我前幾天看了第一本之後,這系列馬上從待閱書單的候補躍升為第一位,這系列的書讀起來不會有很多硬知識,而是透過故術講述社會實驗的結果,結論總是讓人感到驚奇,尤其是背後有著嚴密的數據支持,才知道自己所思考的並非是真實世界的景象。

這本書與前幾本不太相同,內容在於告訴你如何像作者一樣思考,書中提到幾個要點:
1.首先,面對問題時,你得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
不要讓心中的情感或是到道德妨礙你看問題的角度或是處理問題的方法

2.學會說"我不知道"
這讓我想到高中數學老師的口頭禪--不要不懂裝懂XD,在本篇的最後,作者建議"下次碰到只能假裝自己會的問題時,勇敢說出不知道,然後當然要加上但我或許可以找出答案,並且盡量做到。"

3.像孩子般思考
這篇章介紹了這些概念,為何要思考小問題,而不是大問題?
透過享樂改變世界?讓事情簡單化,而不是簡化?
"真正從新的角度看事情,有時可讓你得到解決問題的優勢"

4.成為精通誘因的大師
"解決任何問題的基本步驟,就是了解特定情境下,所有相關人士的誘因"
設計誘因的基本步驟
(1)找出人們真正在乎什麼,而不是他們說自己在乎甚麼?
(2)說人們重視的面向提供誘因,但又要便宜到你能提供
(3)留意人們的回應,如果他們的回應出乎意料,或是令人沮喪,從那次經驗中學習,然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4)儘量製造能讓敵對架構變成合作架構的誘因
(5)永遠永遠不要以為,只因為一件事是正確的,人們就會去做
(6)要知道,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投機取巧,用你永遠想不到的方式打敗制度,就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瘋掉,你也應該試著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鼓掌,而不是詛咒他們的貪婪
以上節錄書中P140.141
5.學習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並不是因為你是對的,別人就要聽你的"
書中提供幾個要點幫助你說服別人:

  • 說故事
  • 把罵人的話留在心裡
  • 承認對手的論點有其長處
  • 不要假裝自己的論點完美無缺,而是坦白承認

6.了解放棄的好處

"當失敗被妖魔化,人們將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失敗,即使失敗不代表任何事,只代表暫時的挫敗"
書中P195

"資源不是一種無窮盡的東西,如果你不願意拋棄今日行不通的東西,將無法解決明日的問題" 書中P192

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介紹
關鍵評論網--讓你捨不得放手的「沉沒成本」:為何夾不到娃娃還要一直投錢?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627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http://organizationdevelopmentchange.blogspot.tw/2009/04/premortem.html

每次讀Freakonomic都會讓人驚訝,佩服作者的才智,書中的道理如此高深卻又貼近生活,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耶~~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許倬雲》之筆記

這篇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在戰國時代,官僚機構發展的背景及狀況。

一、戰國政治的背景
這個時代有幾個特點我們可以注意
(一)春秋時代世卿制度的變化,隨著世卿互相鬥爭兼併,不是被消滅就是篡位成為君王,突然,這層貴族階級就絕跡了,社會階級開始流動,新的成員將取代舊有的階級。
(二)再來是國家性質的不同,春秋時期大夫擁有一個村落大小的采邑,大夫的手下--邑宰,權利也不大,做的事也沒什麼,但戰國時期,國家互相兼併,領土越來越大,邑宰要管理的人越來越多,地位也越重要。
(三)春秋與戰國列國間關係的不同,戰國時期的戰爭,不但大型也很關鍵,每一場都關係到國家的存亡,因此貴族政治那種靠關係的,以地位決定權力的體系越來越不符合需要。
(四)當世卿在鬥爭中失勢,底下的士也會開始投靠其他主人,這一群有能力卻沒有社會地位的游仕,成為君王眼中亟欲招募的對象。

二、戰國時國君的地位
在春秋時代,國君的地位不是絕對崇高,因為封建制度的關係,每個階級只比上一個階級高一點點,演變到最後,國君不是被篡位就是被架空,到了戰國時代,那些收封建制度影響深的國家都由強勢的世卿篡位,而受封建影響較少的國家,則自行轉成新軍國,也學會如何把威權維持在一個高度,最常見的就是"裁抑世家、擴張公權",正所謂"都大者危其國、臣強者危其主",在這個時期,只剩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
於是,君王開始將權力零售式的委託各級官吏,搭配考績核效、上計(一套致送定期報告的辦法)。
君王不再被認為是執行宗教義務的首席祭司,不再以"兄道"宗法統率封建貴族的氏族長,戰國的君王是實際政治的操作者......,是一個官僚系統的權力來源。(求古編 P395)

三、君臣的關係
在春秋時期,卿大夫的位置不可動搖,國君不能任意廢除或任功賞罰,君臣的關係呈現緊張的狀態,但隨著貴族間的鬥爭,私人教育的興起,那些曾經附隨於世族的"士"或是學有所成的人,開始被其他的國君網羅,與春秋的卿大夫不同的是,國君對於這些官員,可以任意罷黜或採用,純粹依照能力來判斷,形成一個契約式的關係,官員提供能力,國君提供俸祿,忠誠與能力取代過往的血緣與親屬,君臣之間的關係只剩下雇主與傭工的關係。

四、列國中央管制
春秋時期,國家沒有明確的組織化指揮系統,到了,戰國時期,因著貴族階級的沒落、因能授官的機制,逐漸有了較明確的組織系統,尤其是將、相的分離以及品秩的形成,因此有了職務與階級平行的兩套系統存在,這些情況顯現出戰國時期政府專門化與系統化的發展。

五、地方行政系統
在春秋時代,已經可以看出郡縣制的端倪,以楚武王的縣權為最早,楚國的縣大多原是一些小國,被滅掉之後成為楚國的縣,其他國的縣大都是貴族的采邑,基本性質不同。
在一些君權較大的國家,地方的縣大夫甚至會像君王請示或是對地方有一些約束,由此可以知道,在春秋時期,總督式的縣大夫治理與采邑的制度平行,御史督察則似乎肇端於戰國。

六、專業的觀念及控御的方法
在戰國時代,有了能力專業化及職務專業化的概念,以及搭配"論功行賞"的觀念,形成了所謂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君王為了治御這些能臣,必然發展出一套統御方法,即韓非子所謂的三節"質、鎮、固","質"如推薦人對於被推薦人的連帶責任;"鎮"則是以高官厚祿來投其所好;"固"即是多方面的檢核報告,即是"循名責實,以課羣臣之能,以察羣臣之姦"。

七、結語
從春秋時期的宗教父權式權威到戰國的君主式約定權威,地方政府也從中央代理人的位置取代半獨立的小型中央,但各職權更明確的劃分以及檔案的正式化則又待秦漢之後的演變。
僅管貴族階級已所剩無幾,但仍然一直有皇親國戚等等在官僚組織之外的不合理因素在干政,使得無法完全以能力或績效來考核。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蘋果橘子經濟學之小心得

參考心得 |
http://supertg.pixnet.net/blog/post/34399093-%E8%AE%80%E5%BE%8C%E7%B8%BD%E7%B5%90%3A-freakonomics-%28%E8%98%8B%E6%9E%9C%E6%A9%98%E5%AD%90%E7%B6%93%E6%BF%9F%E5%AD%B8%29

http://blog.xuite.net/jamym1212/blog/47176606-%E3%80%8C%E8%98%8B%E6%9E%9C%E6%A9%98%E5%AD%90%E7%B6%93%E6%BF%9F%E5%AD%B8%E3%80%8D%E8%AE%80%E5%BE%8C%E5%BF%83%E5%BE%97




上面這部TED是講述黑幫販毒與美國企業的相似點,很有趣的分析,與書中第三章"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在一起?"是一樣的。

我記得這本書應該是看邏輯思維的節目推薦才去買的,不過中國用的是"魔鬼經濟學"當書名,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英文書名"Freakonomics",這本書的主旨是以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社會,有點類似社會學家在做的事,你會看到很多有趣的觀點,發現原來數據可以透漏這麼多有趣的小細節。

這本書最令人吸睛的地方是第四章"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也是大家爭議最多的地方,內容是說本來持續增長的犯罪率在1990年代突然下降,打臉當時各大犯罪學家的預測,當時,很多人提出許多說法去解釋這個現象,但這本書認為那些說法都沒道理或是沒那麼重要,認為最重要的影響是1970年代通過墮胎法案的影響,那些父母不想生下來的孩子,也許會因為環境的關係,而作奸犯科,但因為墮胎法案的通過,那些孩子都不會生下來了,導致了1990年代犯罪率的突然下降。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很錯愕的一點,但這本書的後面還附有論文資料的講解,有興趣可以看看。
我覺得在這本書中,我們應該要學習判斷正確的因果關係,究竟是X影響Y還是Y影響X,又或者是有一個Z同時影響X跟Y。
例如,我們發現犯人很多的地方,監獄都很大,犯人很少的地方,監獄都很小,那是不是應該要把監獄都縮小,犯人就會減少呢? 你覺得呢?

總之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趣,後來我發現李維特還有出續集,當然是趕快到圖書館借囉~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杜正勝>之筆記


  1. 春秋霸政與城邦的存亡關係
    當周不斷向外武裝殖民,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國或農莊共同體,那些共同體就會淪為附庸,據說西周二百多年間就滅了近千個小國,當時南夷北狄也不斷虎視眈眈地想要入侵中原,但是周天子的號召力已漸漸落寞,起而代之便是齊桓霸政了,高舉尊王或攘夷的口號,實則消除或防範列國內在的矛盾與危機(孔子稱讚齊桓"正而不譎")。
    但隨著晉文成為第二個霸主,齊桓的霸政精神已消失殆盡,晉文提倡的精神是摧毀城邦,發展帝國主義,破壞齊桓時期城邦和平共存的精神(難怪孔子批評晉文"譎而不正"),於是大國交戰,小國選邊站並淪為附庸國。
  2. 國人與政的限度
    在<周人的武裝殖民與邦國>這一篇談到,國人的勢力可與貴族、國軍三足鼎立,但隨著城邦時代的沒落,國人也漸漸喪失自己的勢力,因為當初國人能夠有巨大的影響力是靠著氏族遺習與社會凝聚的結構,並沒有法理上的地位,當城邦社會轉為中央集權,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大,國人在兵荒馬亂之際四處逃亡,原來的社會結構也被打亂了,國人也就只有被國君宰制的份了。
  3. 新時代的來臨
  • 賦、稅改革及國人與野人身分地位差別的泯除
    隨著列國互相爭併,軍需量越來越大,於是國軍漸漸採用野人為兵,順序為先吸收沒當兵的國人,再來是軍略區的野人,最後是全國皆兵,在封建理法上,當兵是權力,野人透過當兵,與國人之間的地位逐漸消失。
    但隨著貴族采邑的擴張與權力的增加,國人成為貴族的領民,野人靠著領主的勢力而得到名義上地位的增加,對於農田的收稅,也採用稅畝法,認田不認人的收稅方式,領主的稅收增加,而國人與野人除了農田的稅收外還有兵役,更是苦不堪言。難怪孔子說:貪冒無厭。
  • 新興士人的崛起
    因著貴族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來幫他管理莊園,於是家臣(宰)就出現了,他們貢獻自己的才能給貴族,如孔門子弟大都做過家臣,但孔子卻欲擺脫傳統的家臣倫理,將為貴族奉獻轉為為國家奉獻,但是在城邦時代,只有大貴族的後裔才能當社稷之臣,但孔子希望新士人要以"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24)期許,而不是當一個"具臣"。
補充:
先進24 | http://fongyuanfans.blogspot.tw/2015/07/24.html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雜學校參觀心得

今年是我第一次去砸學校,也是我第一次從東華到台北看展覽,因為我平常都沒什麼錢可以出門,所以這一次出門讓我超期待的壓~~
今年的主題是"勇敢擇學",有德、智、體、群、美等館,每一個館都對應到正在從事教育的組織類型,我就寫寫我最有印象的事情好了,畢竟我很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逛完整館(還要趕車真是累死了XD)
美感教科書,是主題館的第一個展覽,之前雖然略有聽過,但看到才知道已經發展得滿成熟了耶,真是令人開心,雖然我以前當學生時,都常不太注意上面畫什麼(畢竟我沒甚麼美感,因為舊教科書的關係嗎!!),不過感覺這應該對全台灣的國中小學生都很有幫助,覺得讚讚
主題館的布景真的很有臨場感耶,覺得很用心,那個一直在寫題目的學生感覺他好累喔~

狂人短講,是我比較期待的展覽,因為我一直有再追蹤他們的FB,覺得這麼優質的短講一定要來聽聽,沒想到因為時間緊迫,聽了一場就走了,不過還是覺得很收穫

說到演講,我工作坊跟講堂都沒聽到耶~可惡!! 看來下一次要先瞄準演講了,真是太可惜了

展覽的攤位很多,但有的展覽都空空的沒什麼人,是不是因為同溫層太少?還是攤位設計的問題?要在這麼多人裡面吸住目光,也需要一點巧思耶~
不過,來這個展覽,才知道台灣這麼多在從事教育的組織耶~令人大開眼界,不過,感覺很多組織都在做差不多的事耶~旅行類的,玩桌遊類的,還有科學競賽、程式類的,總覺得都是大同小異的組織,受眾不同罷了,但看到這麼多人,願意為教育貢獻心力,還是挺令人開心的~~

總之,我覺得有點可惜沒再多花點時間逛一下,看來下次可以來個三天兩夜在台北的旅行XD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一編--上古三代之部

話說如果我是作家,一生能夠像錢穆一樣出一本國史大綱,這種歷史系大一必讀的教科書,早就爽爽賺版稅了,1940出版到現在,已經快要60年了耶~真是太厲害了!!可惜沒有那種才華寫這種經典XD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對於上古史,我們可以從考古遺跡傳說考證去探討

早期舊石器時代

河北的"北京人"
陝西的"藍田人"
廣東的"馬壩人"

中期舊石器時代

湖北的"長陽人"
華北亦有

晚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

黃河長江等地,尚未發現遺址

新石器時代

黃河中下游

河南的"彩陶文化"
半坡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多在河流兩岸之台地且已知擁有原始廚耕、兼事漁獵

龍山的"黑灰陶文化"

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
分為形成期與典型期
形成期: 廟地溝、後岡
典型期:城子崖、西城鎮
廚耕更為進步,陶器以精造黑色光薄為特色、且已有城堡建築

長江中下游

時期早於仰韶、晚於龍山
普種水稻、以及豐富的繪畫

總和考古發現,中國文化最早應於山、陜一帶之黃土高原
到新石器時代,則以黃河大平原為中心,由彩陶文化向西發展形成龍山文化

殷墟--河南安陽

以龜甲占卜文字
年代應為青銅器時代
擁有黑陶,因襲自龍山文化

傳說考證

作者認為研究古史不應該過度細究
其一,古代的文化演進,不適於每年每月去細究當時發生什麼事
其二,因為資訊量稀少,人物的個性活動也較少,只有少數幾個可以去探究他的公績等等
其三,古代政治制度、學術思想還在萌芽,也因此有些偽造及遺漏的地方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傳說去知道早期中國的文化狀態,以及對照考古出來的遺址

現在我們探究中國史的源頭,都從虞、夏開始談(以尚書跟論語為基準)
陶唐式為山西南部一個燒窯的部落
有虞式則為山西一個山澤漁獵的部落

夏人則是今天河南省中部,被認為是中原華夏之地
而從傳給他兒子,開啟了夏朝君位世襲的時代
夏朝持續了四五百年,夏桀為末代

虞、夏時期

舜、虞苗族的戰爭
禹、啓有扈之間的戰爭(有扈式因為不服接任皇位,所以起兵)
接下來少康時期,被東方有窮式的后羿(不是射太陽那個)奪取,後來到少康的時候才奪回來,史稱"少康中興",反應了從氏族社會到原始國家形成的初期,王權如斷如續地發展的過程。

夏人的勢力漸漸朝黃河下游逼近,位於東方的商民族(並不是那種異民族或城邦,而是文化相近的部落,可以這樣認為),一開始似乎臣服於於下,而後起兵叛變,稱商朝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對於商朝的了解,主要的證據為殷墟甲骨文字,刻於龜甲及牛骨之上。

殷商約統治五百年左右

殷墟甲骨文字及古籍中我們推斷
1.推測殷人出自帝嚳之說
2.卜辭與多種古史相證
3.夏代與商代的建立年代約略相同

商朝遷居許多次,到了盤庚後,才定下來,有許多推測

"過去學者有許多假設,有謂因河患、或以為「殷之遷都實含有遊牧行國性質」,或推測受異族壓迫、水旱之災、又或欲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等原因,但從《尚書. 盤庚》篇記載殷人反對遷都的情形,應不是以上各種推測。

大抵其時是一種遊移性的農耕,這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遷都決不能與秦漢以後的遷都相提並論" (出自課堂講義)

(Google圖片)

傳說有"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來表示三代的特點

尚忠與尚文,就是比較重視政治、社會,而尚文只是比尚忠更多一點禮節文飾

商尚鬼,則是說商人比較重視宗教祭祀

也許可以從商朝於下游的環境推測,因為下游氣候跟土壤比較好,人民豐衣足食,自然就會重視宗教等等
而上游的周、夏,因為環境不好,人民會將重點放在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等等比較實際的地方

商代的文化程度很高,根據當時的鐘鼎器具之多,在耕稼、種植、牧畜、建造等等都有量號的發展,卜辭中有關行獵的次數有很多,可知當時有相當的娛樂
而比較殷、周兩代的文化,我們可以知道兩代時有交流,同為貝類貨幣,武器也相似,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夏商周,三代是互相交流並存的狀態,是一種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周人的起源地為當今陝西岐山之地,而追述周人的年代可以上述自商湯的年份,周朝武王最終滅殷,整合黃河東西部的民族,創立西周,約三百年左右。

西周進行兩次封建制度(搭配宗法制度),第一次在滅殷之後,為了監視殷人,派了管、蔡、霍叔在旁邊,第二次是管蔡之亂後,周公再進行一次封建,封了約71國家,姓就有約53國,也建了一個東都洛邑以鎮攝東方(防止殷人作亂)。

接下來,西周不斷的靠著兩條路線往東方擴展,第一線是由陝西往潼關,直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第二線是陝西出武關,經營南陽、南郡,以至淮域。西周的昭王(失敗)、穆王(成功)、宣王(成功)都是不斷在這兩條路線努力經營,同時封建作為一種武裝殖民與軍事占領,也不斷進行著。

西周最後一位幽王在驪山被犬戎殺掉後(向申侯開戰,結果戰敗),因為平王有借助犬戎殺父的嫌疑,所以大家開始自立國家,周朝的威信漸漸消失。

如國史大綱說的"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連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用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月薪嬌妻之心得

參考:
1|
http://iamiting1006.pixnet.net/blog/post/398281861-%E3%80%94%E9%80%83%E9%81%BF%E9%9B%96%E5%8F%AF%E6%81%A5%E4%BD%86%E6%9C%89%E7%94%A8%EF%BC%88%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9%E3%80%95%E5%85%A8%E5%8A%87%E5%BF%83%E5%BE%97
2|
http://jaja0923.pixnet.net/blog/post/398251453-%E3%80%90%E6%97%A5%E6%9C%AC%E6%88%B2%E5%8A%87%E3%80%91%E7%8B%A1%E7%8C%BE%E7%9A%84%E8%87%AA%E7%94%B1%E6%84%8F%E5%BF%97%EF%BC%8D%E3%80%8C%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F

說實在,一開始覺得這部片好像沒甚麼,因為跟我喜歡的那種Legal High類型差有點多,不過後來卻慢慢被吸引,不知不覺就追完了耶XD

這部片有很多支線(同性戀、姊弟戀、事實婚等等),但不難發現,其實這都指向同一條,兩個人對彼此的感情有著畏怯,並選擇逃避。
於是,這部片的結尾就下了這一句
"在眾多的道路中,我們有時能選擇我們喜歡的道路,有時則不能。雖然不論哪條路都充滿艱辛,卻也必定充滿甜蜜與溫馨,雖然有時候會逃避,但是我們會深呼吸,然後尋找其他的路,然後再回來。"

但我比較想要討論的是,在同一個家庭中的人,應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如一開始的雇傭制,到之後的共同合夥制,但都因為基礎建立在"工作"這個概念上而無法進行下去,亦即將企業的觀點套用到家庭的觀點是不行的(對劇中的人而言),於是,故事就結尾了,但留下的一個小片段,就是他們在討論之後的週二擁抱日或是其他的細節這樣,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拋棄建築結構那樣的基礎論觀點,而是從小細節堆疊而起的融貫論觀點,是否可以讓我們在家庭彼此緊張的關係中脫離呢?

說實在,這問題十分有趣、重要也難解,如果是我,我可能會以社團的角度觀看,亦即興趣導向,而非企業的工作、效率導向這樣,也就是說,雙方是以興趣在支撐這個家庭,所以不會有我做好累不想做等等,雙方會更有彈性,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興趣被磨損了?那就會離婚八XD,好啦,其實這個觀點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如雙方的興趣高度重疊,結果有一些事情沒顧到這樣等等

越想越覺得不行耶,哈哈,不過算了,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碰到這個問題XD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周人的武裝殖民與邦國--杜正勝>之筆記

周朝的國人比起其他時代的國人,在政治上更具有影響力,形成國人、貴族、國君三足鼎立的狀態,這樣特殊的城邦性質,要從周人的武裝殖民說起。

一、周民族的武裝殖民運動

在周人滅殷後,周朝為了平息遺留的殷人及其餘的反叛勢力,便在殷地封了許多的國家,正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其實就是武裝殖民拉~只不過基礎是以宗法制度為主。
在當時,儘管周朝封了許多的殖民列國,但依然不能稱作帝國,是因為當時的周人仍然維持氏族共同體的習俗,認為普天之下的財產都是周氏族所有,才會封這麼多土地給親戚,因此,這個時代,仍然位於氏族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階段。

二、古代社會的中堅----國與國人

(一)國人參與政治的普遍性與傳統性
當時周朝的人們會建築城牆,俗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郭內的人叫做"國人",而郭外的人叫做"野人",國人們普遍參與政治,參與到什麼程度呢?決定國君廢立、首都搬遷、外交和戰都是透過當時的國人們認可才能行動,以小國如鄭、衛、宋、蔡等還保留氏族共同體較多的國家最為明顯,而且這是受到統治階級認可的行為,畢竟,城邦的基礎建立在國人之上,要打戰還得靠國人耶~正所謂"民棄其上,不亡何待"。

(二)國人與政力量的背後---氏族遺法的社會組織與兵制
上述講述了國人政治力量的強大,那我們得要探討為何國人這麼有凝聚力及不得不讓統治階級聽話的地位,這要分兩方面來談,一個是氏族社會的時候,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還尚未分裂的時候,兩者的利害是一致的,只要誰破壞這個氏族共同體,國人的利益被侵害,大家就會盡全力保護這個體制。
再來,當統治階級與被統治的人漸漸分離,為了安撫一些強大的氏族,將他們以"里"這個單位圈起來,靠血緣關係聯繫,當時的生活是"罪有罰,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或"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這樣的情況,這是社會組織的型態。
兵制也如同"里"的制度,由貴族擔任領導地位,最底層由國人擔任,國人為軍隊的主力。

靠著氏族血緣與共同體的遺習遺制,他們在家"世同居,少同遊";作戰則"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衰;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疆。"出自<周代城邦--杜正勝 P45>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張光直》之隨筆

第二篇論文心得~~其實我覺得把我每一篇作業都PO在這裡,真的有點羞恥XD
不過反正也沒有人會來這個網站,真是鬆一口氣呢~

夏、商、周,我們以前背得很熟的國家朝代,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錯覺,覺得他們是互相繼承或是一個直線的進程,但事實上,根據近來的考古研究,將三代之間的關係以橫向的角度觀察,似乎更能理解中國早期歷史的發展。
以下我們將從文字史料、考古、比較社會學理論這三種概念去討論三代的關係。

一、文字史料中的三代關係

1.年代

雖然從統治關係上來看,商滅了夏,周滅了商,是前仆後繼的縱向關係,但實際上,商在滅夏之前,已經是一個有利的政治集團,周朝也是如此。

但是夏朝又有多少時間跟商朝重疊呢?
根據周末漢初的神話傳說(如《世本》),其中記載,的始祖來自黃帝的子孫顓頊,而商的始祖來自黃帝的子孫帝嚳
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商朝應是東夷諸國,且擁有一定的實力。

那商朝又和周朝有多少重疊呢?

根據史料,周人從商朝的武乙時代就已經和商朝有些衝突,從《古本竹書記年》的"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 ; 大丁四年....周王命為牧師",可知,周朝應是商朝的屬國。

總之,從古籍可知,商是夏代諸國之一,周是商代諸國之一,彼此之間互有重疊,朝代之間只是三國之間勢力強弱的浮沉罷了。

2.地域

夏人的範圍約是東至河南陳留、山東觀城,北至河北濮陽,西至陝西東部

商人則是東至曲阜、西至鄭州、南至商邱、北至安陽一帶

周人則為陝西的渭水流域

儘管三國在朝代是互為並立的關係,但在統治範圍卻沒有重疊,可能代表朝代一直有在控制範圍的變化八~~

3.文化社會

三代的文化社會,是同個脈絡的,但會因為地域的關係,而有些微的變動

相同點 : 
1.城邑式的宗族統治機構
2.以姓族治天下
3.王族的繼承制度(類似周朝的昭穆制)
4.城郭的建造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知道三代在政治的繼承關係以及國家的政治建構型態上,為同一發展階段,即為"介於部落與帝國的王國階段"

二、三代關係的考古資料

1.夏代考古問題

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可能是夏代的文化遺址,因為時間與夏朝的時間相當接近,以及除了偃師的二裡頭文化外,還有其餘地方也有其他的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遍布的地區與史書上記載的夏代範圍相當接近,但地點卻懷疑是商朝的首都,以及其出產的陶器也是屬於殷商文化的特色,被懷疑是早商文化,但從二里頭類型文化裡挖出的四件遺址,其中兩件和夏代的時間是吻合的,但其中第三期文化的物件,卻特別晚,加上其中挖出的青銅器並不像是早期的青銅器,因此被認為是湯都西毫(早商)的時代,但這樣就奇怪了,同一個範圍橫跨兩個朝代,卻沒有改朝換代的不整合現象,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去證明~~~

河南龍山文化是二里頭前身是合理的,其中展現夏代朝著父權國家的方向發展,輪製陶器的出現代表手工業的分工,以及有對外用兵的情況。

2.商代考古中的早商問題

中商的代表以鄭州二里岡為代表,再來是代表晚商的殷墟文化,再往前追述便是山東龍山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再往前便是位於東海岸的大汶口文化,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1.殷商文明與東海岸文明跟河南龍山文明有哪裡不同的地方?
2.東海岸史前文化是不是為殷商文化做了鋪墊?

根據研究,大汶口文化已有貧富的分化、陶業上的分工、男女合葬墓、金屬器等等,在某些部分上,山東龍山文化是與大汶口文化相同的,而尚在發現的早商文化,或許與二里頭類型文化相似,以及作為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向晚期殷商文化過度的橋樑。

3.伐紂以前周代考古問題

周代文明的來源,為陝西龍山文化,其中的骨卜與輪製小陶罐,與其他龍山文化一樣表現的社會上的分工

三、從三代的考古看國家的形成程序

從上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其發展不但是平行的,而且是互相影響的,夏代、商代、周代這三個名詞的意義是,夏代是華北諸國之長,以此類推。

我們從社會進步的眼光來看
1.村落社會階段 :仰韶文化、青蓮岡文化--個別的村落為當時政治、經濟生活上的主要社會單位
2.村群社會階段 :陝西、河南、山東龍山文化--貧富的分化、戰爭的出現、手工業分工、骨卜(宗教),存落之間有其固定的聯盟與共主。
3.國家政治階段 :從二里頭類型文化開始--統治的首領為個別宗族的永久性獨佔。

比較社會學的眼光來看
先來說明William T.Sanders 與Barbara J.Price的定義

1.游團(bands) : 以地方性外婚與單方婚後居制為特徵的小型地域性的狩獵採集團。簡言之,就是以親屬關係連接的團體。

2.部落(tribes):
以氏族、年齡階段、祕密結社、戰士、宗教結社這些關係結合在一起,並與農業經濟相結合,但市場與貿易還未出現。

3.酋邦(chiefdoms):屬於分層的社會(ranked society),以階層的差異與其伴有的特權和責任為社會結合的主要技術,整個尖錐體型的尖端以酋長為中心,通常由長子繼承。
酋長的特徵是聯繫經濟、社會和宗教等各種活動的一個中心的存在。

4.國家(states):具有清楚分界的社會階級、以市場為分配系統,擁有法律。

以上面的分類來看夏商周,可以得出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遊團
仰韶文化→部落
龍山文化→酋邦
三代以後→國家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夏商兩代與西周應屬於酋邦還是國家呢?

區分標準為,酋邦的政治分級與親屬制度相結合,而國家則有合法的武力
但似乎兩種特色,夏商兩代與酋邦都有

對於這個問題,Jonathan Friedman 把基政權分配於血緣關係的古代國家歸類為"亞細亞式的國家"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明社會產生的基礎,大家應該都同意,文明社會的產生條件是"剩餘財富",簡單說,就是有錢有閒拉~人們就會去關注那些藝術、宗教等等的地方,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個地區的文化,那剩餘財富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從古代社會上三種對立看到
1.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對立
下層的財富留向上層,供給維持統治的人員的生活。
2.城鄉之間的對立
財富向城市集中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國家彼此競爭、聯盟,才能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連鎖關係造成全華北自然資源與生產品的更進一步的流通,對每個國家之內的財富集中和剩餘財富的產生造成更為有利的條件。

從以上這些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夏商周的發展也是遵循一套社會進化原則而來的。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資訊分享,鎖得住? 之心得分享

這本書是關於作者對於媒體與版權的關係延續至今的看法,是我從冏說書裡看到,覺得很有趣,就去借來看了。
這本不會很難懂(真的!),由很多小文章串起來,可以一篇一篇慢慢看,是一個輕鬆閱讀的讀物,不過有很多關於版權的名詞,搞得我有點不太懂~

Keyword :

DRM:將數位化的資料檔(通常為影音檔案),加上著作權保護的技術
出處|http://www.raidentunes.com/manual-whatisdrm.html

rootkit:間諜軟體或反拷貝軟體背後的主要技術,會偷偷修改電腦的操作系統,讓它忽略特定檔案或程序。 (P57)

BT(種子下載): 是一種新概念的P2P下載軟體,採用多點對多點原理,提供網路使用者來彼此分享交流檔案
出處 |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15KK10015

作者提出了這本書的三個最重要的事


1.無論誰將你的東西上鎖卻不給你鑰匙,那絕對不是為你著想

這篇是在告訴創作者,那些經銷商為你打廣告、出版、上數位鎖,都不是為了你,只是為了經銷商的利益以及股東著想,同時,他也告訴你,那些廠商處心積慮特製的數位鎖,在這個網路的時代,不但不會增加你的銷量,還會減少呢~~

2.出名不等於有錢,但沒名氣賺不了錢

延續上一篇,為何那麼用心保護版權,卻反而賺不了錢,因為你把大家閱讀的通道鎖得緊緊的,曝光率降低,也理所當然沒什麼人會去買你的產品,在這個時代,創作者應該善用各種不同的網路媒介,去散布你的產品,拋棄那些傳統媒介八,在這個時代裡,是個只要有台手機,就可以當網紅的時代了。

3.渴望自由的不是資訊,而是人

但那些廠商和政府卻不了解這些,以為防盜版只要在法規上動手腳就好,卻越逼近我們的隱私權,為了那些版權的利益,而看不見人民的人權,一直以來,被綁手綁腳想自由的都不是資訊,而是那些閱聽人,就是你和我啊~~

最後,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從書中得到

1.如果你是出版社,別讓經銷商用DRM鳩佔鵲巢,侵占你與消費者的關係。


2.如果你是消費者,別讓出版商拿你的著作權當制定規則的藉口,壟斷你將作品傳遞給閱聽人的市場


3.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都請切記:網路比作品更重要,也比娛樂業更重要---他是21世紀的神經系統,能讓我們自由,也能奴役我們,端視我們如何運用。


補充 |

愛德華.史諾登: 奪回網路主導權
https://www.ted.com/talks/edward_snowden_here_s_how_we_take_back_the_internet?language=zh-tw#t-1391618

TED_NSA回應愛德華․史諾登的TED演講
https://www.ted.com/talks/richard_ledgett_the_nsa_responds_to_edward_snowden_s_ted_talk?language=zh-tw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夢想教室之小隨筆

你的夢想是什麼?
這句令人害躁又不好意思,常常被人恥笑,認為只是你的幻象,乃至妄想又不切實際的話語
這本書就是要打破這些現象,告訴你,夢想就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以作者的實際經驗加上他的成就,極具說服力。
其中,"不要去想將來要當什麼,而是思考將來要做什麼"這一篇,讓我感到很震撼,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能影響世界的人,甚至偉人,但很少想過要做什麼事,而這一篇, 讓我更能深深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在未來的路上,思考要做什麼,而不是要當什麼。
這一篇有很多地方提到作者的老師以前曾經對他說的話,讓我又再次體會到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不過作者很努力的抵抗老師的冷嘲熱諷,不理會那些酸言酸雨,"做火箭?等你考上第一志願再說吧"、"整天做那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好好念書",作者不斷地告訴我們不需要成為那些第一志願的學生,不需要那些象徵,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人。

※只要勇於嘗試,夢想就會實現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之隨筆

內向,每每介紹自己,一定會說的一句話--安安,大家好,我是XXX,我害羞內向XDD
曾經覺得這是一個給弱勢者、能力不好的人用的標籤,喜歡在介紹自己時講內向,也是謙虛的一環,但看完這本後,以後都不敢說自己內向了拉~這本書整本幾乎都在讚揚內向,以後講自己內向,我還會害羞地說,哈哈,你過獎了XD
這本書一開始會給你做一個心理測驗,讓你測驗自己是內向的那一種類型,我那時候測驗出來是書呆子型,總共有四種,雄才大略、過度敏感、書呆子、繭居族,接下來,這本書會對於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飲食、交友、演講、領導等,告訴你內向者可能會有什麼感覺,以及解決之道,我從這本書的描述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同時,也受益良多(我終於知道位什麼自己會一直想吃溫熱的食物XD P68),可以說是一本,"內向者的教戰手冊--我內向我驕傲"的書了XDD
但,就在我閱讀的時候,我想到一件事,在我身邊,我其實很少看過很外向的人,我思考,這會不會是文化的關係,讓原本很外向的人往內縮了一點,所以其實外向或內向是可以改變了,其實這本書也有說,沒有人是絕對外向或內向,內向的人總有一些外向的特質,那我就在想,在一個內向文化當中,大家總是多多少少會被渲染一點內向的耶~
還有一個我也是很在意,其實我小時候很外向,常常都被叫人來瘋,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開始越來越內向,到了現在,我好像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內向人(是嗎?),於是,我就思考,外內向的可以因為外在的環境改變的這麼大嗎?還是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內向人,而壓抑自己外向的那一面,原來我被自己騙了XD,其實我也還在認識我自己,但至這本書,讓我可以從內向者的方面去了解自己,真的很受用。
以前覺得自己內向而覺得自己很沒用的人,應該都看一下這本書XD

活著回來的男人之隨筆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這本書是我上史學導論的指定閱讀,本來以為,這種口述歷史應該都很難看,沒想到,越看越入味,沒幾天就把他看完了XD
這本書不只是描述當時的社會背景、連同人物的心理狀況也一併描寫,當作者被俘擄到西伯利亞,那種歸國的期望以及活下去的渴望,都活生生地描述出來了,就像看小說一樣令人感同身受,同時,透過對於當時社會現況的描寫,你可以更加體會當時人民心中在想甚麼,不想要兒子被徵召,還得隱隱藏藏不被發現,身為戰俘卻不能領到賠償金,看著日方政府以"戰爭受害是國民必須艱苦忍受之事"一句搪塞,那種被國家白白浪費生命的感覺真是令人氣憤,透過這些背景及人物的描寫,你更能感受到當時人民對於戰爭的厭惡及無奈。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對於日本戰前即戰後都非常寫實的一本記載,同時,我也推薦赤腳阿元這一套漫畫,也是對於日本二戰時期的描述。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試論中國歷史的開端與古史系統的建立--王仲孚》之心得

這是中國通史第一周的作業,真是令人興奮,感覺看論文然後寫心得就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啊~有一種知識份子的那種傲氣XDD
不過要特地去圖書館把書借出來列印真是麻煩阿~~

這篇論文是為了解決一直以來都無法找出一個具體的年代作為中國史的開端
歷年來的史書總是以人物作為起頭,但有人以皇帝開頭,有人以伏羲氏開頭,歷年來的史學家也沒有一個共識。

那大家都在說的中華五千年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是以黃帝元年為初始開始建立的,但確切的年份,卻有不同版本

1.漢書律歷志--黃帝元年為西元前3706年
2.皇極經世(紹雍)--黃帝元年為西元年2698年
3.中國上史年代(董作賓)--黃帝元年為西元前2674年

小結 :各家版本都是靠古書推測而來的,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黃帝的年份是哪一年,但為了教學方便,便統稱中華五千年。

舊石器時代能不能當作中國史的開端?

繼上一節之後,你也許會想,那我們就直接拿科學儀器對遺跡檢測,就知道那一年是中國史的開端了阿~~

確實,在民國18年,在河北省挖到了"北京人"的化石,距今約50十萬年,而陝西的"藍田人"則距今約60萬年,雲南的"元謀人"更距今約170萬年。

你也許會說,看!問題不就解決了?

但這170萬年間,僅僅只有幾個點的遺跡,其餘都是一片空白,況且那時候的原始人,應該還沒發展完成,大家要求的中國史開端,不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人或村落,而是中國文化的開端,是什麼時候在哪個年代開始發展,這才是史學家想要找的。

於是我們將焦點轉向有農業、文物及各種聚落的新石器時代,我們有幾種選擇

彩陶文化(張光直)--西元前6000年~西元前3500年
彩陶文化(安特生)--西元前2200年~西元前1700年

西安半坡--距今約西元前7000年

看來中國史應該變成中華8000年?
但這些遺址的年代依然是推測而來的,而且與史書記載的內容,也無法接軌
最有可能接軌的"二里頭文化",也因為要歸類在商朝或是夏朝而有許多爭議

小結:中國史最有可能的萌芽時期應位於新石器時代,但對於遺址的確切年代不僅無法確認,也無法與史書的內容接軌。

過去的史家如何做歷史的開端?

既然從考古我們無法抉擇,那就參考前人是怎麼做歷史的好了

以司馬遷來說,憑著他取材的準則(擇期言尤雅者,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選定黃帝做為古史的開端,儘管他知道黃帝之前有伏羲氏等人。
但後來司馬貞卻認為應該把三皇也一起包括,但他只是把許多傳說跟典籍有記錄到的人全部都寫進來,也沒有訂出古史的開端到底是誰

這些史書記載都以遠古聖王做為歷史的演化階段,甚至有的以"五德相生"的概念建立古史系統,但無論如何,這些依靠傳說與信仰(五德說)所建立的古史系統與開端,可說是各自成一家,誰也不知道誰是正確的。

但從東漢之後,大家就漸漸拋棄史記以黃帝為開端的記載,轉而以伏羲氏為開端。

不要人物,也不要年代,而是時代來記載?

上述我們從人物、年代,都無法找出一個對於中國歷史開端與系統的共識,那我們從演化論的觀點,試圖為中國古史列出一階段一階段的系統

<五蠹>韓非子--構木為巢→鑽燧取火
<越絕書>袁康--以石為兵→以玉為兵→以銅為兵→當此之時(戰國)做鐵兵
甚至還有"九頭十紀"之說

看來,從時代建立古史系統,也是各種紛雜的說法

盤古、禹、堯舜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歷來史家會有這麼多的意見,都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傳說與記載,以周代來說,他們認為最古老的人是"禹",孔子時代則是"堯舜",戰國時代則是"皇帝神農",秦代有三皇,漢代甚至出現"盤古"
時代越往後,古籍越多,知道的古史越多,不免讓人懷疑有造史的可能性,以上就是顧頡剛的"層累造成說"

針對這個說法,文末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而了解越多的古史是有可能的,因為土地的擴張、知識的進步,人們知道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僅憑這一點,斷然認為這些全是偽史,未免太過頭。



小結:對於中國史的古史系統與開端,不論從時代、人物、年代,歷代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至今也沒有一個共識,而那些史家採用的傳說與典籍,我們也必須認真看待其中的真偽性。

最後,這篇論文其實也沒有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感覺他只是試著在反駁"層累造成說",試圖捍衛現今古史系統的傳統,但我在想如果要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應該試著去思考,中國的歷史應該從甚麼時候開始,從文字記載?從第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的聚落、城邦?再來依序排下來,排除沒有證據的傳說與街談巷語,建立一個由科學證據支撐起的古史系統。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失控的自信之小隨筆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自大"和"自信"的差別,以及被自大蒙蔽會有怎樣的下場,你也許會覺得,我怎麼可能會犯下那些簡單的道理呢?
但就像美國拳擊手 穆罕默德.阿里說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偉大,要謙虛實在太難了。
也許你會說我一輩子都不會像他那麼有名,不會的拉~~
但想想你在社團開始有點小成就時,對待學弟臭屁的表情,偶爾考到前幾名的那種心態,你也許會了解,自大是甚麼~~

第七章寫的"自我只動腦、自信會動手做"
我覺得是對自我和自信很不錯的詮釋,比起不斷讓自己陶醉在他人的讚賞與自我的幻想,還不如自信的腳踏實地。

另外,我也很喜歡第二章的這一句話,"你的人生要出人頭地呢?還是做大事"
你寧願背叛朋友、忘恩負義也要出名,還是儘管默默無聞,也要做大事呢?
—在人生這條路上,重要的不是成為怎樣的人,而是做怎樣的事
其實我以前以值很喜歡幻想自己成為像教科書上那樣偉大的人,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那職種人,受到大家傳誦XDD
但說實在,要我選擇,我還是覺得寧願被忘記、甚至抹黑,也要做大事XD

最後,這本書其實沒有什麼論證、證據的書,完全都是小故事跟金句,對!就是小學會看的那種品德小故事,聯絡簿都有的那種XD,但還是一本不錯的書拉~偶爾會有不錯的洞見^^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好奇心的幸福力量》之心得

這本書是看到啾啾鞋的推薦才借來看的,這本書直接點出大家日常生活的困境--每天過得很規律,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覺得沒有意義,卻又害怕跨出去,只能一直困在這種機器人般的生活中。
而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解方--好奇心,告訴你藉由好奇心,你可以踏出這個循環,找到人生的意義,而它提供了幾個方法。(第四章)

  • 早上醒來時,我是不是看到了以前忽略的事物?
  • 與人交談時,我要對任何事物都持有開放的態度,不會對他們進行分類、評價或做出回應,我要讓新奇呈現出來,壓制住對他們的控制慾。
  • 散步時,我要慢慢地引導我的注意力,以便於關注自己身體的每個動作以及視野之內所看到、聽到和聞到的事物。
  • 我唯一相信的是新奇事物無所不在,除此之外,我不會做任何假設和判斷。
但除了好奇心之外,這本書也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價值觀指導你的行動,如果你的所作所為無法和自己的價值觀相符合,你不但會覺得痛苦,甚至感到無意義。

這本書從人際、工作、婚姻,一直不斷告訴你好奇心的重要,重要在哪?重要在他告訴我們不要拘泥自己固有的現況、眼界,靠著好奇心,跨出腳步,屆時,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
不要在追求那些讓你心安又習以為常的事物了,重拾你的好奇心,多看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更多!!



《讓我們一起做總統》讀後感

延伸參考:
https://news.readmoo.com/2016/09/01/politics/
 (政治真的可以「只歸政治」嗎?)
https://news.readmoo.com/2017/01/02/kris-170102-president/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如果你來做總統,你會先做什麼事?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我看這麼多討論政治議題的書以來,最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度的入門磚,領域橫跨經濟、教育、政治、哲學,讓你可以很快速地融入社會議題的討論當中,同時,也可以很輕易的從裏頭拿出幾件概念參與討論,是想接觸社會議題的人不得不讀的一本書阿~
但我認為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認為這麼清晰的概念是現代政治的全貌,意識形態、政治利益將這些概念全都混砸在一起了,我們必須很努力才能看清現在社會到底發生甚麼事,然後從中找出能代表自己聲音的立場。
其實還有一點,這本書通篇採用二分法的方式討論,當然這是為了討論方便,但我們仍然不可被劃地界線,以為這就是真理,非黑即白的道理,很多時候,第三立場或兩者皆取的概念都時時出現,而我們就是不斷在這麼多的概念之間,以及忽略我們以為的因果關係,找出我們更認同的概念及立場。
裡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教育"這個單元,我很認同他說的這一句話,"人是被形式,而不是被內容所調教的",而現代教育形式告訴我們的是,真理實在論以及競爭是合理的,這兩種信念,但內容我不多談了,有興趣自己去看八~
我很驚訝這一洞見,我有時會思考到底教育教給了我們甚麼,沒想到竟然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形式在教導我們,這樣一個結構主義式的想法,讓我對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觀看角度。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新航之舟之心得紀錄

新航之前~~
說實在,本來對這種事情是沒什麼興趣的,因為我一向不太能應付這種像隊輔的工作,對我來說,長時間帶大家走來走去參加活動,真的很耗精神(畢竟我是內向的人啊~),再來,我已經轉到歷史系了,去接待以後也不會見到的學弟妹好像也不太適合,但.......我那時覺得既然缺人,那我就留個名額好了,畢竟我也曾經是資工系的,沒想到要來的領航員沒一個是男的,作為候補的我,就只好去幫個忙囉~沒想到還能拿一件衣服跟免費餐點,真的滿開心的^^
新航第一天~~
其實這一天只有夜航而已,說實在,跟去年一樣,很不好玩,是不是它們交接都沒有把檢討會傳下去啊~~這麼爛的活動(抱歉,我只能這麼說了,去年我也這麼想),哪有人一開始就第一支舞?又不是在帶童軍(是童軍的話,當然瞬間就能進入狀況),是新生耶~連說個話都不好意思的第一天耶~就要跳第一支舞,誰要跳啊~~連個氣氛都沒有鋪陳,就要大家跳,不是逼大家難堪?接下來的活動也是零零落落,說實在,我真的認為第一天就讓他們看看表演就好,如果第二天有其他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的感情,再來安排這種互動很多的晚會,我覺得會比較好,要不然就帶個大會操或是大會歌也不錯啊~但我要幫他們說個話,說實在,一口氣帶快千個人遊戲或活動真的很困難,而且新生又特別難帶,也是要體諒人家工作人員阿~~只能說經驗不足拉~當然,我自己也沒有多好XD

後記: 因為我後來去Dcard上看了一下,發現大家對夜航罵很兇(不意外),但有一點我忽略了,就是領航員的身分應該是要給新生一個好的開學回憶,我其實沒顧慮到這件事,只是一件一件把任務完成而已,看其他領航員這麼認真,真的慚愧~~

新航第二天~~
這一天就真的麻煩了,但其實滿輕鬆的,我幾乎都只要帶過來帶過去,沒什麼壓力,社博真的滿有趣的,看到很多新奇的社團,國際社會主義連線?(我還去跟他們聊了一下,真的滿有趣的,也許我大三大四會想加入XD),後來想想,我們學校的社團真的很多,我開始有點害怕童軍能不能復起來XD,最後是晚上的舞動東華,後來想想,我們還滿懶的XD,直接把新生放生,但我想這就是資工人阿~總是愛遲到早退,又不喜歡被限制,雖然這樣有點對不起工作人員><但我還是有去耶~畢竟要當到結束阿~還要場復之類的,最後呢~終於開開心心結束,終於可以睡飽了~~
最後的最後,再看舞動東華的表演時,我有想到以前大露營的感覺,跟學弟聊天時,也有那種心裡充實的感覺,我在想,也許我缺的是幾個可以講幹話的那種朋友,說實在,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講,只有讓我相處很輕鬆的人才可以講,但後來我又想到,這樣好像不夠,也許我最期待的是跟朋友一起去外面踏青或探險之類的事情,或是一起完成一件事這樣,看來,不需要童軍也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但不可否認,參加童軍總是有一種附加的感覺,就像跟以前的記憶連接一樣,讓我想到以前的夥伴^^
總之,我覺得很慶幸可以參加新航,這都要多虧系學會的朋友呢~~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道德推理四原則(出自"道德可以建立嗎?")

最近看完"道德可以建立嗎?"關於道德推理的章節,想做個小小的筆記~
首先呢~道德推理的四個常用原則是

1.實然無法推至應然(David Hume原則)
2.應該蘊含能夠
3.用相似的方法處理相似的問題
4.不要叫別人去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也不要禁止別人做他不要做的事(Kant 規範性精簡原則)

接下來就一條一條介紹八~

1.實然無法推至應然(David Hume原則)

實然是什麼?  就是描述某件事情, 像"他喜歡打人"這句話

應然是什麼? 就是規定,像你不應該偷東西

簡單說就是不能因為"事情是怎樣,就說應該怎樣",就像有一個人喜歡打人,就說他應該打人吧~
很奇怪啊~
那這句話呢?
E1  "我答應明天還你30元",所以我明天應該還你30元嗎?
 阿不是實際怎樣跟應該怎樣沒關係啊

那跟這句話比呢~

E2  "我保證明天偷你的財寶",所以我明天應該偷你的財寶嗎?

這兩句哪裡不一樣呢?

但我們會知道E1裡面包含某種規定,就是借錢應該還錢的規定,所以我們會知道E1的前提不全是描述性的語句
而E2我們看不出裡面包含某種規定,除非某種特殊的狀況,所以我們會認為E2的前提無法得出E2的結論

但不代表一定不能從實然推到應然喔~除非你有某種強烈的理由,而不是單純表示"事情就這樣,所以應該怎樣"

那這樣你就覺得這條規定完美無缺了呢?

主觀主義哲學家 : 我們認為道德就是從這個社會上的人都贊同的事衍生出來

確實我也認同道德是這樣產生的,但這個說法要怎麼迴避,奴隸或種族歧視呢?以前大家不是都很贊同嗎?那也是道德嗎?

效益主義哲學家:我們的主張就是從"大家都追求最大的幸福"推到"大家都應該追求最大的幸福",但效益主義還是很盛行阿~~哈哈

恩~雖然我也贊同效益主義的主張,但說實在這不是什麼好的理由反對這條規則,頂多你只是表示就算無視這條規則也可以建構有力的學說~

結論:我們可以知道"實然無法推至應然"這條規則無法被主觀主義者認同,而且忽視這條規則也可以建構好的學說。

2.應該蘊含能夠

不懂"蘊含",可以看看--- 哲學哲學雞蛋糕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1/03/imply-implication.html

簡單說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逼別人

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有些問題不好回答

"應該"是什麼意思?
應該會下雨拉~  >>>表示很有可能
他應該安靜        >>>表示某種規定

"可能"是什麼意思?
物理上的可能
心理上的可能
等等.....

接著再來討論"應該蘊含能夠"

但由於"應該"和"可能"太難定義,可能會遇到幾個困難

E1:跟第一條規則衝突,為什麼呢?
因為第二條規則認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逼人
但這不就違反第一條規則---實然不能推到應然
那第二條還能成立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在物理上,確實有很好的理由,能幫助第二條規則,就是違反自然律。

E2:假設今天老師說你應該準時,但你早起卻發現到不了學校了,那我們能說你不應該準時到學校嗎?我想不會
又或者今天在前往學校的路上,你看到旁邊有人倒地了,這時如果你幫助他就會遲到,這時還會說他應該準時嗎?我想不會

看來第二條規則裡面有某種矛盾呢~但我確認那是對於"應該"的歧義所發生的問題,我們會在某人根本無法做到某件事時,仍然表示他應該去做,是因為我們希望他盡可能地去遵守這條規定,靠著這有點不合常理的宣告,同時也是為了保持這條規定的權威性。

結論,這條規則看似簡單,卻因為字句無法精確定義而導致某種矛盾呢~~

3.用相似的方法處理相似的問題

有效利他社群的池塘論證便是應用這個原則
E1:今天你看到一個小孩池塘中溺水了,你必須弄髒你的衣服才救的到,你會救嗎?
----我想大家都會同意犧牲自己一點點的財產,去救一個人是值得的事情。

E2:今天在遠方有一群小孩瀕臨餓死邊緣,你只要捐出自己的一些些財產,就可以救助他們,你不救嗎?
----如果你認同E1,似乎也無可避免要認同E2呢~(乖乖捐錢吧XDD)

但這條規則似乎跟"滑坡論證"有點類似呢~~
(相關請看---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2356149)

但從上面看來,這條規則並沒有因果上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地跟因果滑坡劃開,我們比較屬於概念上的關係,但問題來了~

怎樣的類比才算OK?
以E1跟E2來說,他們之間哪裡不同呢?距離?不確定性?
簡單說就是,"相似"是要多相似呢?

4.不要叫別人去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也不要禁止別人做他不要做的事(Kant 規範性精簡原則)

這條規則有兩條:

E1:沒有必要強迫人們去做他們自己必定會做的事
E2:沒有必要禁止人去做他們

絕對不會自願去做的事

看似很自然,卻有兩個問題

1.如果我們認為人天生具有某種道德感(道德感的自然主義),那要如何解釋社會上那麼多的道德禁令(請看靜思語XD),如果人有內建的道德感,那還要禁止或勸他們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或不會做的事嗎?

2.我們常常會在比賽當中,對著比賽選手說,打爆他!!(假設是拳擊比賽),但那不是選手本來就會做的事嗎?多說這一句不是多此一舉?

結論:但我認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句子並不是只有字面的意思,例如:"打爆他"這句話內含有我支持你的意思,或是我做不到交給你做的意思,也就是邏輯並無法完全貼近我們的日常話語,想要推理道德或是了解道德,也許不能靠著邏輯或是科學呢~~

以上就是"道德可以建立嗎?"裡面的道德四原則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有效利他主義社群,我的小小介紹


 有效利他理念介紹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6/2/16

 有效利他社群的四個重點議題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7/7/16/-by-luke-muehlhauser


在伸出手之前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7/1/22/-by-alicia-huang

有效利他的30個問答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6/3/23/you-xiao-li-ta

有效利他主義中文社群 | http://www.eachinese.org/

FB專業(台北有效利他社群) | https://www.facebook.com/effectivealtruismtaipei/


這次要介紹"有效利他社群",我會關注到這個社群,是覺得Peter Singer 的論證很說服人,以下是他的論證:

1.假想你眼前有一個急需幫助的小朋友,你可以不費任何力氣的救助他,你做不做?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做!"

2.那現在遠方有許多急需救助的小朋友,你同樣也不需要花許多的力氣就可以幫助他們,你救不救?

如果你第一題,回答"我做",那這一題沒理由不救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論證,真的被說服了,讓我萌生想要了解這個社群的念頭。

相關的資訊都在上面就自己去看八~

.......................................................................

Peter Singer的理論介紹  | http://www.lca.org.tw/column/node/1006
雞蛋糕介紹 |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html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羅浮研習營之心得

阿~研習營結束了耶~哈哈,感覺真的好快喔~
一年沒玩童軍了,終於在這次露營找到感覺了^^
我發現,每個縣市的童軍都有點不太一樣的感覺,跟以前在西苑的露營有一點點不同
像以前在西苑都一定有大地遊戲跟闖關遊戲、城市追蹤,不太會有討論或報告甚至旅行,或者是超好玩的弓箭對抗賽,這遊戲真是太厲害了,好想模仿帶回去給西苑的學弟妹玩耶~^^
話說這次來研習營有幾個目的,想說在復團前來了解羅浮到底是什麼好了,還有了解童軍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那到底有沒有完成目的呢~
要說羅浮跟行義的差別,我認為就是在營區座談時,團長說的"獨立思考"八~比起行義,羅浮有更多的討論、報告,讓我感覺很愉快(其實我以前不太喜歡報告或討論,因為我都沒有想法,而且在很多人面前感覺超不自在的,但在大學的第一年裡,因為待了半學期演辯社還有開始讀哲學,讓我對討論越來越多興趣,也享受在台上發表言論),也許討論的課程也可以帶回西苑的幹訓~
那童軍對我來說是什麼呢?那我為甚麼會思考這個問題呢?這就要回到我剛入學時,那前幾個月,我總是對任何都覺得不順心,我一直在思考,比起高中到底是少了什麼呢?我一一在內心檢測各個可能的因素,最終的結果是我從資工轉到歷史系,以及復社的念頭,原本大一進入演辯社,是想要學辯論,但是,我卻無法在之中找到歸屬感,大家都不錯,但我就是無法放開心去結交(於是待了半學期就退社了),後來在暑假去參加希種(學校辦的幹部研習營),雖然跟童軍一樣有營火、大地遊戲等等,但我還是覺得沒有童軍帶給我的感覺(其實那幾天我每天都很想睡覺XD,話說每晚都做各種報告真是太夭壽了~),其實我也說不清楚那是什麼感覺,那麼多的團體活動,就唯獨童軍讓我覺得能夠放開心去交流
其實我在暑假有去打工換宿,在那裏的一個禮拜,在那裏我與剛認識的朋友一起下田一起聊天,我偶然感覺到與童軍類似的情緒反應,也許是歸屬感,渴望有好朋友那種感覺,抑或是一起參與某種事情的共患難的感覺。
總之我很開心在次露營裡又找回我以前在西苑的那種感覺,很難講耶,就是那種充實,很累但又不會討厭或是膩掉的感覺,當然,還是西苑給我的感覺更多,但我可以肯定,我要找的就在童軍活動裡。
話說,其實我也是覺得滿奇妙的,我自認為討厭群體活動的人,是那種看到人很多的地方就會自動躲避的人,也覺得跟別人聊天是一件很困難的是,常常不知道要說什麼,但就唯獨童軍的氛圍不會讓我覺得排斥,哈哈,真是奇妙~
接下來講講活動中的大小事吧~
我真的認為這是我待過最爽的露營了,這麼多吃的、喝的,多到還有廚餘的食材真是太浪費了。還有最豐富的課程安排,其中旅行真是太令我驚訝了,感覺讓人學到很多呢~以及早中晚的野炊,之前的露營也沒有這麼高比例的炊事呢~真是太豐富了,讓人不禁對複式團的資源和師資感到敬佩呢~果然學長說待在複式團可以學到很多呢~
再來是夥伴們,這次來了一堆花蓮的夥伴(只有我是外地人呢~),我發現大家的經驗都頗豐富呢~有參加國際活動的,也有外縣市的羅浮群呢~也無意中認識東華的學姊呢~有個厲害的學姊協助,總是讓人安心不少呢^^~話說,我真的發現大家的交友圈都有重疊呢~羅浮圈真是小耶~
看來以後遇到大家的機會很多耶~
最後,很高興能參加研習營,讓我體驗到很多不同的經驗,雖然從台中來花蓮很不方便,還要辦暑假住宿,讓我的暑假縮短(我待在家的時間才一個月半呢~),讓我心中一堆抱怨,不過,一切都值得XD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之小小心得

乖孩子?看起來是個稱讚人的形容詞阿~怎麼會是人生的悲劇呢?
也許我們對於乖孩子有些不同的見解,這本書告訴你,那些"乖孩子"並不是自願成為乖孩子的,亦即,他們是有目的的成為乖孩子的,為甚麼是有目的?
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壓抑自己的本性去配合他人,他們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至潛意識中,就只是為了能夠在這世界上與他人建立連結。
但....他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身在這世上,最重要的是確立自我,再來與他人建立連結。
本末倒置的作法,使得他們無故得忍受自己那矛盾的性格以及與他人那脆弱又難受的連結。
而這本書正是為了能夠讓那些人能夠真正碰觸自己內心真正的自我,接受那過去的自我,重構一個擁有自我認同的我,脫離乖孩子的泥烙。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教你30秒說動人心之小小心得

這一年在學校,我似乎可以感覺的到我的演說能力有了成長,在英文演講課的表現、國文課的報告、營隊的報告,我似乎都能感覺到旁人的肯定^^,但...可..可惡,我還是覺得自己有很多缺失,於是借了這書來看看,順便檢視自己~~
我可以說,這本真是絕佳的演講教戰手冊,分成各個面向,口氣、幽默、道具等等,每一章節都有條列式的重點,幫助你回想及記憶,最後,還有歷年來冠軍的小小訣竅與心得讓你欣賞(讓我想到歷年考古題><),說實在,這本書一直告訴你不要以獲得冠軍為目的,但這本書的架構就像是在告訴我,怎麼樣的方式可以避免踩評審的地雷,以及博取觀眾的好感好讓你獲得冠軍,但大部分還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把重點放在觀眾,和觀眾建立情感,畢竟,你的目的是為了把你的訊息注入觀眾的腦中,並影響他們,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極具實用性的演講教戰手冊。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第五屆幹訓心得

繼上次我們幫學弟妹辦完最後一次的幹訓後,今年輪到學弟妹辦幹訓囉~當然趁這次的機會回去看看大家囉~~(誰叫寒假沒有幹訓><)
不過很剛好,第一天我媽找我出去玩,不過第二天最精采的模擬晚會有參加到,還臨時表演了以前玩的魔術老梗(還我隔一天全身快痛死了),而且13th到17th都在耶~,看到這麼多人,感覺好懷念喔~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玩童軍的時光,我也很順便地想到回東華要做的許多事情.....
從之前,我就懷疑自己,到底復社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好的選擇"指的就是這件事是不是我真心要做的或者我能從中得到我想得到的嗎?在我回去參加幹訓後,回想當時的心情,確實很開心,但原因是?人?童軍?那個氛圍?我認為人的因素比較大,跟著好朋友,到哪都開心,於是我試著把我的好朋友都抽哩,果然,我可以想像,那種開心的感覺完全不見了,只有尷尬以及滿身的不舒服,接下來,讓我們抽換掉童軍這個元素,恩...有點難想像,因為我連童軍是什麼的這個元素都不太清楚了,但我知道童軍確實有一種氛圍,會我覺得開心,但說不上來,這種感覺在參加大露營時也有體會到,相反的,我在系學會或演辯社卻感覺不到,看來童軍的氛圍及交心的好朋友,是讓我感到開心及自在的原因之一,看來如果我想要在東華也體會到這種感覺,確實要辦個童軍團了,雖然我一直很抗拒XD
看來,這是這次幹訓帶給我最大的回饋了~~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哲學與社會民主工作室 小小心得

五天四夜的連續討論,從哲學、性別、轉型正義、原住民到政治,都是我們討論的議題,大家每天瘋狂的半夜玩桌遊(雖然我都很早睡XD)、早上睡到十點半,這就是我們五天四夜的常態,高知識量的小組討論(雖然我不太熱衷),總而言之,這場營隊突破我對一般營隊的想像,如此人性化的營隊XD,真是不錯啊~~
我覺得有一點很讚,就是1:3的隊輔比學員,這樣比起上課或講座,都能更有效的吸收,不過這就差在對輔的專業度了,而容易有參差不齊的情況,但其實有很多討論其實是輪流發表大會,其實不太需要隊輔(像我們第二天的哲學討論就是這樣),但也不一定拉,有一些歷史脈絡或名詞解釋是我們需要的(哲學討論好像比較少,而且這是我的專業XD),而且其實時間也不一定夠讓我們互相辯論,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一定可以撐那麼久,像第三天的人權討論快五個小時,我就快虛脫了XD,總之,我認為這樣的小組討論模式有幾個好處跟壞處,好處是每個人都被強制參與其中,而且保證有收穫,小組感情也容易培養,但壞處是品質參差不齊,而且容易討論到變成聊天大會,或被隊輔的強烈意識形態影響XD,更棒的是,沒有大地遊戲或團康,終於阿,可以參加沒有遊戲的營隊了XD,但說實在,我還有點喜歡這樣小組討論各種議題的營隊,聽聽大家的聲音,然後發表意見,雖然沒有互相辯論是滿可惜的(不過我也承受不住那樣的對話,會跟不上><),總之呢,這次的營隊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也讓我稍稍增強自己發言的能力,這樣不斷的思考後發言,真的挺不錯的耶~而且聽到別人的想法會讓激發我別的想法,就像想法接力一樣,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討論阿,我覺得很讚,雖然我好像頗邊緣的XD,哈哈 半夜玩桌遊感覺很累耶~而且我很想睡覺耶~XDD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百工營心得

培訓期間(搭配閱讀)  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24992

培訓營---
說實在,我真的很高興能來參加這次的營隊(聽說要很多錢XDD),這三天的培訓,真的學到很多東西,雖然有點可惜最後一天沒參與到做窯的過程
第一個是我在這裡找到童軍復社的突破點,感覺成立一個以社區營造、農村參與為導向的童軍社團,感覺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這件事需要有人去做接洽,貿然進入農村是很不智的行為,希望能藉由大王來做架接,但首先我需要先成立XD
第二個是對於教育的想法,在這裡,大王或教授都對教育侃侃而談(從對岸農村的營隊,我從這裡想到一個點子,就是在以後我可以在每天的活動過後,安排一個反思活動,講講今天發生什麼事或之類的,感覺很不錯耶~),尤其是大王,他說,我們作為教育者,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去啟發學生求知欲,給他一個捕蟲網跟圖鑑,他就會讀懂上面所有的字跟相關的昆蟲知識,這就是教學(當我轉系成功,我也可以開始思考相關的事)

搭配閱讀佳句摘錄

最重要的不是學校"教"些甚麼,而是學生在學校學到什麼。學校不是文化生活的準備,而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化生活

文化才是關鍵,文化塑造著人類的心靈,而心靈在文化活動中創造意義

但是歷史的目的,是使學生體認到每個人都是無數相遇中的一個點。歷史是最重要的人文教育

教育就是文化生活方式最重要的體現,心靈則是人和文化的連接點

打工換宿---
在參加完希種之後,馬上跑過去大王那裏換宿,其實一開始想說,我為啥這麼折磨自己,一直不斷跟自己抱怨,但在整個營隊結束後,我反而很慶幸自己能夠提前幾天來參加活動,換宿的這五天,我認識了兩個好朋友,阿丞和阿偉,那五天辛苦的日子,能夠與他們度過,我真的很開心^^,也學會了一些農事上的小撇步,同時也讓我在營隊的那幾天能夠很容易融入其中,在營中,我們做暸望台、生火,我回想到了高中玩童軍的回憶,讓我越做越起勁,真的很開心,說實在,這一年在東華的日子,也比不上希種和大王的這兩個禮拜,也許以後有機會能再去打工換宿。
對了,這裡說一下大王營隊裡的事情好了,在大王的營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自由時間幾乎與上課時間相同的課程安排,因為我從沒參加過小朋友的營隊,所以我認為小朋友的學習應該是透過遊戲去學習、透過接觸大自然去體驗,但同時,我們也認為這樣充分空白的自由時間,更能讓學員去沉澱剛剛學習到的事情,剛好,我剛參加完希種非常紮實的營隊,我們就可以比較一下到底時間滿滿的營隊比較好,還是大王那種非常空白的營隊較好,我個人是支持那種留有許多空白的時間讓學員好好休息以及沉澱下來的那種營隊(也許是我個人偏好許多時間去沉澱),但紮實、快節奏的營隊不好嗎?當然,對於某些學員來說,他們可能會偏好這種營隊,也會讓他們擁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覺,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營隊的目的性、學員的類型等等,但總而言之,這次在大王那邊的體驗,讓我擁有很棒的回憶以及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種子13th 培訓營心得

希望種子幹部訓練營,從知道我上東華開始,就一直很希望可以參加這個營隊,而終於實現了,真是太感動了XD
而希種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連續五天密集的訓練課程,每天只睡三小時的魔鬼訓練,同甘共苦的小隊們,確實我得到了無以取代的回憶及歸屬感,對自身口才的信心,處理社團事務的能力,這些點點滴滴我很開心,也很驕傲,開心於自身的成長,驕傲於能成為13th希種的一員。
下面我於各個課程的筆記內容

企劃書
Message  一句話說明目的
Action 明確指出動作的第一步
What Where Why 內容、理由、方式呈現
三步驟 想說寫作(不是廢話XD)
要能感動自己、6W2H、倒退畫面斯思考法
要先說明自己、化詞為情
--
檢討會--希望能多點掌聲,讓人感動被認同

行銷
行銷不只在賣物品,也是在賣行銷師的口才、形象,甚至是品牌、價值、夢想、服務
需要思考產品帶給人的感覺
了解對方的背景及需求,以及我可以提供的資訊、價值、服務
行銷三階段。賣產品、賣服務、賣價值
練口語的好方法---念繪本

肢體
中心 挺胸 面前 穩重
團隊合作
團隊形成階段形成期 衝突期 規範期
開會時可以讓大家去分享開心的事情,讓開會不只是工作,而是一個讓人交流情感的地方,而期末也可以讓大家寫卡片

以上是一些自己摘錄的筆記

來說說營隊中的事情吧~首先,我在營隊表現得很邊緣?還被叫邊緣三兄弟!? 因為來到東華後,我就一直感到有種失落感,對於人和人之間的交際感到無力,也許是因為這樣,我一直不太和別人講話,你說為甚麼?我想是覺得害怕被討厭?被冷淡?或許吧~也或許我認為沒什麼好和對方說的,更可能是因為緊張的關係吧~總之,這些原因錯綜複雜,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但在最後,我感覺到了高中時那種溫暖的感覺,歸屬感,儘管比不上高中,但我可以說是來到東華後,我少有的幾次開心的感覺,跟大家一起圍著營火,跳舞,唱營歌,真的覺得很開心^^也許之後會回去當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