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有上微課程,組員沒有提出這個點子,我就不會看到這本書,就算在書店,僅僅只看一眼,我就會因為認定是文學作品,不適合我的胃口而被我忽略,沒想到這本裡面竟然藏了動物倫理的議題,太讓我驚訝了,而且每一章節都有滿滿的書單,可說是如獲至寶啊!!!
看來,以後挑書要更謹慎了,過去不知道有幾本看起來太文學被我拋棄呢XD
零、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這些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在城市邏輯的運作下,何處才是他們得以容身之居所?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斷裂的連結重新接合?正是本書所關切的核心命題,亦是選擇城市空間作為思考動物議題開端的理由。" P7
從這一段文可以清楚的了解為何談論動物要在城市中,以及標題中的"牠"就是那些被排擠的他者。
書中運用了一些動物倫理的概念
動物書寫:本書對於動物書寫的定義為"以動物為主體進行的相關思考與寫作",只要書中的情節有助於理解或反思動物倫理議題者,都是這本書定義下的"動物書寫"。
動物倫理
福利:基於效益主義,考量各類事務所加總的利益最大值,Peter Singer為當代的代表,追求動物的平等權,即為"考量上的平等",著重動物的情感,如"動物會不會感到疼痛?",追求"人道"進行動物利用,以及最低限度的"不必要的殘忍"。
權利:由康德義務論發展而來,認為動物也不能作為目的本身,代表人物為Tom Regan,追求廢除動物利用與農牧經濟體。
道德情感:代表為Martha C. Nussbaum,認為應該給予動物基本的"能力",亦即生命、身體的健康、感官與反應能力等讓一個動物活得像生命,並將人這個道德行動者的情感納入考量。
與他者的臉:代表為Emmanual Levinsa,主張與他人的倫理關係,是由人的臉所展現,動物亦如是,嘗試在人與動物牠者的關係中,保持一個不必融洽也不必鬥爭的平衡
除了思考這些倫理觀念,但是在現實中,還是需要一個判準去比較各種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指出一個不可超越或是不存在的情境。
說實在,除了福利跟權利,我可以了解,另外兩個我完全不懂XD
一、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我簡單的將這一篇理解為對於動物園存在意義的重新探討,動物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你會說,還不是讓人對於動物有更多的認識,進而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那動物園真的做到這些了嗎?又或者我們一定得要看到動物才能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但是從書中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到有許多的被遊客捉弄致死或是動物園對動物的虐待,以及眼就指出,遊客在觀賞動物時,只以大型、會動作為觀賞的標準,因此整間動物園為了配合遊客的喜好,辦理許多的餵食秀等等去吸引遊客的目光,這樣真的有做到保育嗎?難道不是為了讓動物園賺錢而已嗎?
看來讓動物園存在的論點遙遙欲墜了,於是你可能又說,迎好遊客的喜好和考量動物的需求兼顧不就好了,以北海道的旭山動物園為例,以動物的角度去設計遊客的動線。
但就算真的兼顧又如何?那些被關在玻璃櫥窗裡的動物已經夠可憐了,他們活在人類建構的虛假空間,無法學習如何當一個動物,甚至某些動物因此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
以及動物園會因為現實的考量,戰爭期間、動物因人為的因素跑出欄外、數量控制、基因過剩等等,而屠殺他們,那如果堅持"親近才能理解",代價是不是太龐大了?
如果要說我們真的能從動物園學到甚麼,那也許是在了解動物園背後的苦難,而產生對動物的憐憫。
儘管本篇沒有說明,我們真的能透過與動物的親近接觸,而達到保育教育的效果,但就現今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方式,我們真的無法認同,背後的代價得這麼龐大?透過虐待動物的方式得到保育的效果,豈不荒謬?
二、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歷史
這一篇討論人試圖在人與動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劃下一條界線,以及在人類與動物生活空間高度重疊的城市以及外來種與新生地,該如何調解?
人類一直以來透過哲學上的論辯,如孟子、亞里斯多德,生物上的分類,將自己與動物切割開來,甚至透過科技去建構我們的生活以跟動物做切割,對於自身殘留的動物性,食慾與性慾,不是以文化去包狀就是試圖汙名化,人類如此害怕承認自己作為動物的一員,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切割。
以前,人類在某地建造村落,隨著科技漸漸發達,村落發展為城市,而原地的動物們被當作入侵者進行驅離,鴿子被當作長翅膀的老鼠,被視為髒亂、傳染病的來源而被城市拒絕,人類真的沒為這些動物設想嗎?也許只是怕麻煩而已。
外來種,比起城市中的動物,更被人類厭惡,更常被無情的撲殺,只因為他代表人類曾做過的蠢事抑或是牠破壞了人們以為的"正常"與"自然",正如書中所說,在錯誤的地方,活下來成為一種罪。
上述的三種討論,在在顯示人類對於無法掌握身旁的不穩定性而做出的防禦姿態,正如書中所引用"
我們必須把生活與星星以及太陽聯繫起來,和動物以及所有的自然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就會變得瘋狂或是不舒服",這篇意旨在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生存的世界,試著以全景的角度去觀看,或是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
三、同伴動物篇I;當人遇見狗
這一篇試圖梳理人與動的互動史,探討人與狗之間的關係,以及討論當前的流浪狗議題,最後討論禁吃狗肉的議題。
從以前開始,狗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利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人創造也重新定義了狗,更消費了狗。從具有功能性,協助工作的狗隻,到現在不具功能性的寵物(同伴動物),甚至給予名子,這些作為將狗融入了人的生活圈(狗的自然就是人類社會),同時也物化了狗。
近來,甚至有人提出"活的財產"試圖理解當今貓狗在財產與狗格之間的位置,但這點出了我們不應將狗隻視為財產而是活生生的動物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已經通過零撲殺的法案,但配套措施及人民的觀念未隨著升級,流浪狗的處境就不會改變,因為仍然有無數的流浪狗在不會主動撲殺但環境髒亂的收容所被遺忘,甚至默默死去。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應試圖去設想那些動物,是否不應該被某些方式對待。
最後,對於吃狗肉的議題,僅管有人會抱持多元主義的觀點,但今天你到某個吃狗肉的國家,是你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還是他們要尊重你的道德觀?如果每人只抱持自己的正義,是無法開啟對話,也無法互相了解。而且食材應從不同的面相討論,如情感、認知、文化等等,亦或是不只是討論能不能吃,也討論為何吃?怎麼吃?,似乎這一篇無法給個定論,只能在每一次的飲食中,不放棄思考與感受。
四、同伴動物篇II;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與狗不同的是,人類似乎一直無法馴養貓,這一篇要談論人與貓的互動模式與貓咪觀光化背後的議題。
人與貓的互動中,常常會為了害怕貓在人類過度照顧之下,而喪失貓的本能,又或是害怕高度野性的貓咪,成為城市裡的生態殺手,導致人與貓的互動出現兩難。
近來興起的貓觀光,儘管得到好評,但我們仍不免要擔心,這些貓會不會被當成玩物,亦或是觀光地點成為棄貓的聚集地,這樣我們真的能成為我們追求的"動物友善空間"嗎?
只有貓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人們才會接受貓的進入,否則,那些不願成為裝事物的貓,只能被人拒絕,待在被城市遺棄的荒郊野外。
看來貓與城市生活似乎無法取得平衡,但我們何不試著讓步,為了接納貓咪,我們降低城市文化的某些便利,不也是一種解決?
五、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這一篇探討人為了能安心吃肉,而避免直面動物的處境,和為何會對於肉食引發不安,以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只想吃肉,但不想看見或認識動物"這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在肉食信念體系最核心的運作方式之一,就是"隱匿",又可以分為象徵上及實質上的隱匿,象徵上的隱匿為,英文的豬肉會稱作Pork,這樣的命名方式讓你不會想到豬這個動物,進而迴避事實,利用語言的方式改變對於現實的看法,對於象徵上隱匿的反動,則是靠著重新命名的方式,例如,以水牢代替水族箱或是以虐牛者代替牛仔;至於實質上的隱匿,即是將實質的暴力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如暗不見光的屠宰場。
承續剛剛實質上的隱匿,在屠宰場中,被視為商品的豬,當生命被定義為密集生產線下的商品亦或是蛋白質製造機,連動物福利都談不上邊,我們將工業化農場推得遠遠得,以至於我們可以對背後蘊藏的巨大痛苦視而不見。
對於目前動物的處境,可以試著以減輕動物痛苦的方式即是"人道屠宰"的方式進行,以動物的角度盡量讓他們在"最後一哩路"可以舒服一點。
在討論動物倫理時,記住巴吉尼的提醒"
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新相信和漠不關心的無止盡探問。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同時對我們採取的道德立場保持懷疑"
最後,我們永遠可以從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中,找到改變現狀的理由(書中P195)
六、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這一篇試圖討論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
對於動物實驗的觀點可以追述到笛卡兒主張的心物二元論--將動物與身體視為機器,以及羅伯特.波義耳的宗教觀--所有動物都為人類所創,到近代查爾斯.達爾文的主張--認為動物也有情感和心智,但令人兩難的是,與人越類似的動物,越適合做實驗。
那面對現在越來越多行教學之名,卻屠殺之實的那些不必要的動物實驗,如書中所展現,那為了測試免洗筷是否有毒,而進行動物實驗的科展,其實是可以被更簡便、更不需傷害生命的方式進行實驗,在現在國際推行的3R(Reduce,Refinement,Reduce)的推行下,我們勢必要在動物實驗中劃出一條界線,以效益主義的思維,去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如史匹格的社會運動鼓勵以極限測試去進行實驗,試圖減少被實驗的動物。
某些動物被我們所厭惡,如蟑螂的動物實驗,如果我們堅持動物也具有生命,那我們必須將所有進行動物實驗的動物都納入道德量尺的界線。
最後是我個人的感想,以我效益主義的立場,我會認為如果使用這些動物能造福更多的人類,推動知識與科技發展,那我會支持動物實驗,不過有幾項前提要確認,即是否真的能造成最大效益和是否能以其他更有效益的方式替代,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何謂最大效益?以甚麼標準來評斷?這就是問題了。
七、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這一篇試圖探討動物在藝術品當中被符號化所衍生的效應,以及活體動物被當作藝術品的爭議。
當我們將動物放入藝術品當中,我們是在消費那些動物,還是在宣導保育觀念呢?在當代對於藝術內涵理解的兩種價值體系,當藝術乘載美學以外的宣傳意味,是表示藝術詮釋的開放性被意識形態稀釋,或是提高作品的意義與重要性。
但對於宣傳性藝術更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成功說服大眾,而又達到什麼成果。當紙熊貓展覽展出時,人們真的從中感受到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亦或這又只是文創行銷的商品,當我們透過凸顯動物的可愛進行商品化,不只狹隘了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也讓我們對於動物目前的處境漠視,這是對於宣傳性藝術的擔憂。
但是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作品所帶來的意涵,可以發現藝術的價值來自於創造人和世界相遇的可能性,透過作品的展示地點,凸顯動物應該位於何處的反思。
但我覺得,藝術家試圖用許多藝術手法去表達他的意涵,但如果沒有收到成效,還是沒用阿,好啦~至少引起討論了。
那對於活體動物用於藝術品又如何呢?
大多數人會聚焦在道德V.S創作自由的辯證當中,我們可以參考實驗動物篇的3R來討論,當我們要表達的意涵可以不須傷害生命,那是不是應該採用更有想像力的展現方式?反對的人,會將生命的價值至於最高地位,而認為展示生命就意味著被工具化,以及以象徵意義為名或美學並不能證成行為的恰當性。
也許你會說,這些和屠宰場的行為並無二致,但一件事的不合理,不代表拿活體動物當藝術品就合理,將動物作為手段,作為人類的腹語術,去表達人類要表達的事物,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當你讓步時,採用擬真動物,並將動物或自然作為目的呢?本篇依然認為,其作品取材的來源、手法、展示的方式,應作為整體生態環境的一環來進行考量,使用擬真動物來招喚觀者的情感,其實是與真實動物類似的,還會限縮想像空間及與背後的寓意。
本篇的主張為試圖將動物的元素降到最低,如運用玩偶或是動物的聲音來展覽,認為這樣的展現不只可以避免動物利用帶來的質疑,同時也會開展作品背後的意涵。
最後,作者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品不必然要放置保育理念,而是一個在好幾年後,依然可以被討論,擁有多重意義的作品。
我認為本篇應該提出證據,證明使用活體動物藝術品的效果不會高於替代性的作品,否則,這問題依然不會終結,對於每個藝術品,大家互相詮釋,互相批判,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但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者是以動物權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在詮釋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忽略了藝術作品其本身的價值及其試圖挑戰世界一切規範的舉止。以及如果當活體動物的所展現的宣傳成果高於其他藝術品時,以及結果與過程的取捨,作者應如何抉擇?(雖然我無法證成能以不尊重動物的手法,達成保育效果的理念)
八、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這一篇真的頗難讀懂的,我連心得寫不寫得出來都不知道><
這篇試圖剖析人試圖與動物劃清界線的心態,卻又崇拜那些混種的想像動物,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心理狀態。
我們害怕自然入侵我們的世界卻又迷戀那些混種生物。
九、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回斷裂的連結
本篇以幾部小說為例去探詢人與動物的互動有那些可能性。
以<少年PI>呈現人希望動物留在隱喻系統裡面
或是<哈利波特>中呈現愛動物的人都被視為怪咖
而<一千種呱呱聲>則是反映出人想與動物產生聯繫,這與本書的主旨--如何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重新連接相同。
透過與動物的連結,讓我們從中學會生與死,學習敬意與同情,
最後那一段對於愛的描寫,其實我反而看不太懂,擴大愛的定義與想像?,太文學了!?抽象!?
總之,我覺得這本畢竟只是一本文學作品,對於想要思考那些倫理爭議,反而只能點到為止,其餘部分作者以文學作品做結或是意味保留更多討論空間,但背後的書單和問題討論,我真覺得很棒耶~只可惜有些議題不能做更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