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國人比起其他時代的國人,在政治上更具有影響力,形成國人、貴族、國君三足鼎立的狀態,這樣特殊的城邦性質,要從周人的武裝殖民說起。
一、周民族的武裝殖民運動
在周人滅殷後,周朝為了平息遺留的殷人及其餘的反叛勢力,便在殷地封了許多的國家,正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其實就是武裝殖民拉~只不過基礎是以宗法制度為主。
在當時,儘管周朝封了許多的殖民列國,但依然不能稱作帝國,是因為當時的周人仍然維持氏族共同體的習俗,認為普天之下的財產都是周氏族所有,才會封這麼多土地給親戚,因此,這個時代,仍然位於氏族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階段。
二、古代社會的中堅----國與國人
(一)國人參與政治的普遍性與傳統性
當時周朝的人們會建築城牆,俗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郭內的人叫做"國人",而郭外的人叫做"野人",國人們普遍參與政治,參與到什麼程度呢?決定國君廢立、首都搬遷、外交和戰都是透過當時的國人們認可才能行動,以小國如鄭、衛、宋、蔡等還保留氏族共同體較多的國家最為明顯,而且這是受到統治階級認可的行為,畢竟,城邦的基礎建立在國人之上,要打戰還得靠國人耶~正所謂"民棄其上,不亡何待"。
(二)國人與政力量的背後---氏族遺法的社會組織與兵制
上述講述了國人政治力量的強大,那我們得要探討為何國人這麼有凝聚力及不得不讓統治階級聽話的地位,這要分兩方面來談,一個是氏族社會的時候,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還尚未分裂的時候,兩者的利害是一致的,只要誰破壞這個氏族共同體,國人的利益被侵害,大家就會盡全力保護這個體制。
再來,當統治階級與被統治的人漸漸分離,為了安撫一些強大的氏族,將他們以"里"這個單位圈起來,靠血緣關係聯繫,當時的生活是"罪有罰,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或"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這樣的情況,這是社會組織的型態。
兵制也如同"里"的制度,由貴族擔任領導地位,最底層由國人擔任,國人為軍隊的主力。
靠著氏族血緣與共同體的遺習遺制,他們在家"世同居,少同遊";作戰則"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衰;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疆。"出自<周代城邦--杜正勝 P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