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霸政與城邦的存亡關係
當周不斷向外武裝殖民,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國或農莊共同體,那些共同體就會淪為附庸,據說西周二百多年間就滅了近千個小國,當時南夷北狄也不斷虎視眈眈地想要入侵中原,但是周天子的號召力已漸漸落寞,起而代之便是齊桓霸政了,高舉尊王或攘夷的口號,實則消除或防範列國內在的矛盾與危機(孔子稱讚齊桓"正而不譎")。
但隨著晉文成為第二個霸主,齊桓的霸政精神已消失殆盡,晉文提倡的精神是摧毀城邦,發展帝國主義,破壞齊桓時期城邦和平共存的精神(難怪孔子批評晉文"譎而不正"),於是大國交戰,小國選邊站並淪為附庸國。 - 國人與政的限度
在<周人的武裝殖民與邦國>這一篇談到,國人的勢力可與貴族、國軍三足鼎立,但隨著城邦時代的沒落,國人也漸漸喪失自己的勢力,因為當初國人能夠有巨大的影響力是靠著氏族遺習與社會凝聚的結構,並沒有法理上的地位,當城邦社會轉為中央集權,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大,國人在兵荒馬亂之際四處逃亡,原來的社會結構也被打亂了,國人也就只有被國君宰制的份了。 - 新時代的來臨
- 賦、稅改革及國人與野人身分地位差別的泯除
隨著列國互相爭併,軍需量越來越大,於是國軍漸漸採用野人為兵,順序為先吸收沒當兵的國人,再來是軍略區的野人,最後是全國皆兵,在封建理法上,當兵是權力,野人透過當兵,與國人之間的地位逐漸消失。
但隨著貴族采邑的擴張與權力的增加,國人成為貴族的領民,野人靠著領主的勢力而得到名義上地位的增加,對於農田的收稅,也採用稅畝法,認田不認人的收稅方式,領主的稅收增加,而國人與野人除了農田的稅收外還有兵役,更是苦不堪言。難怪孔子說:貪冒無厭。 - 新興士人的崛起
因著貴族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來幫他管理莊園,於是家臣(宰)就出現了,他們貢獻自己的才能給貴族,如孔門子弟大都做過家臣,但孔子卻欲擺脫傳統的家臣倫理,將為貴族奉獻轉為為國家奉獻,但是在城邦時代,只有大貴族的後裔才能當社稷之臣,但孔子希望新士人要以"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24)期許,而不是當一個"具臣"。
補充:
先進24 | http://fongyuanfans.blogspot.tw/2015/07/2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