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一編--上古三代之部

話說如果我是作家,一生能夠像錢穆一樣出一本國史大綱,這種歷史系大一必讀的教科書,早就爽爽賺版稅了,1940出版到現在,已經快要60年了耶~真是太厲害了!!可惜沒有那種才華寫這種經典XD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對於上古史,我們可以從考古遺跡傳說考證去探討

早期舊石器時代

河北的"北京人"
陝西的"藍田人"
廣東的"馬壩人"

中期舊石器時代

湖北的"長陽人"
華北亦有

晚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

黃河長江等地,尚未發現遺址

新石器時代

黃河中下游

河南的"彩陶文化"
半坡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多在河流兩岸之台地且已知擁有原始廚耕、兼事漁獵

龍山的"黑灰陶文化"

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
分為形成期與典型期
形成期: 廟地溝、後岡
典型期:城子崖、西城鎮
廚耕更為進步,陶器以精造黑色光薄為特色、且已有城堡建築

長江中下游

時期早於仰韶、晚於龍山
普種水稻、以及豐富的繪畫

總和考古發現,中國文化最早應於山、陜一帶之黃土高原
到新石器時代,則以黃河大平原為中心,由彩陶文化向西發展形成龍山文化

殷墟--河南安陽

以龜甲占卜文字
年代應為青銅器時代
擁有黑陶,因襲自龍山文化

傳說考證

作者認為研究古史不應該過度細究
其一,古代的文化演進,不適於每年每月去細究當時發生什麼事
其二,因為資訊量稀少,人物的個性活動也較少,只有少數幾個可以去探究他的公績等等
其三,古代政治制度、學術思想還在萌芽,也因此有些偽造及遺漏的地方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傳說去知道早期中國的文化狀態,以及對照考古出來的遺址

現在我們探究中國史的源頭,都從虞、夏開始談(以尚書跟論語為基準)
陶唐式為山西南部一個燒窯的部落
有虞式則為山西一個山澤漁獵的部落

夏人則是今天河南省中部,被認為是中原華夏之地
而從傳給他兒子,開啟了夏朝君位世襲的時代
夏朝持續了四五百年,夏桀為末代

虞、夏時期

舜、虞苗族的戰爭
禹、啓有扈之間的戰爭(有扈式因為不服接任皇位,所以起兵)
接下來少康時期,被東方有窮式的后羿(不是射太陽那個)奪取,後來到少康的時候才奪回來,史稱"少康中興",反應了從氏族社會到原始國家形成的初期,王權如斷如續地發展的過程。

夏人的勢力漸漸朝黃河下游逼近,位於東方的商民族(並不是那種異民族或城邦,而是文化相近的部落,可以這樣認為),一開始似乎臣服於於下,而後起兵叛變,稱商朝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對於商朝的了解,主要的證據為殷墟甲骨文字,刻於龜甲及牛骨之上。

殷商約統治五百年左右

殷墟甲骨文字及古籍中我們推斷
1.推測殷人出自帝嚳之說
2.卜辭與多種古史相證
3.夏代與商代的建立年代約略相同

商朝遷居許多次,到了盤庚後,才定下來,有許多推測

"過去學者有許多假設,有謂因河患、或以為「殷之遷都實含有遊牧行國性質」,或推測受異族壓迫、水旱之災、又或欲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等原因,但從《尚書. 盤庚》篇記載殷人反對遷都的情形,應不是以上各種推測。

大抵其時是一種遊移性的農耕,這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遷都決不能與秦漢以後的遷都相提並論" (出自課堂講義)

(Google圖片)

傳說有"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來表示三代的特點

尚忠與尚文,就是比較重視政治、社會,而尚文只是比尚忠更多一點禮節文飾

商尚鬼,則是說商人比較重視宗教祭祀

也許可以從商朝於下游的環境推測,因為下游氣候跟土壤比較好,人民豐衣足食,自然就會重視宗教等等
而上游的周、夏,因為環境不好,人民會將重點放在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等等比較實際的地方

商代的文化程度很高,根據當時的鐘鼎器具之多,在耕稼、種植、牧畜、建造等等都有量號的發展,卜辭中有關行獵的次數有很多,可知當時有相當的娛樂
而比較殷、周兩代的文化,我們可以知道兩代時有交流,同為貝類貨幣,武器也相似,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夏商周,三代是互相交流並存的狀態,是一種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周人的起源地為當今陝西岐山之地,而追述周人的年代可以上述自商湯的年份,周朝武王最終滅殷,整合黃河東西部的民族,創立西周,約三百年左右。

西周進行兩次封建制度(搭配宗法制度),第一次在滅殷之後,為了監視殷人,派了管、蔡、霍叔在旁邊,第二次是管蔡之亂後,周公再進行一次封建,封了約71國家,姓就有約53國,也建了一個東都洛邑以鎮攝東方(防止殷人作亂)。

接下來,西周不斷的靠著兩條路線往東方擴展,第一線是由陝西往潼關,直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第二線是陝西出武關,經營南陽、南郡,以至淮域。西周的昭王(失敗)、穆王(成功)、宣王(成功)都是不斷在這兩條路線努力經營,同時封建作為一種武裝殖民與軍事占領,也不斷進行著。

西周最後一位幽王在驪山被犬戎殺掉後(向申侯開戰,結果戰敗),因為平王有借助犬戎殺父的嫌疑,所以大家開始自立國家,周朝的威信漸漸消失。

如國史大綱說的"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連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用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