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反正也沒有人會來這個網站,真是鬆一口氣呢~
夏、商、周,我們以前背得很熟的國家朝代,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錯覺,覺得他們是互相繼承或是一個直線的進程,但事實上,根據近來的考古研究,將三代之間的關係以橫向的角度觀察,似乎更能理解中國早期歷史的發展。
以下我們將從文字史料、考古、比較社會學理論這三種概念去討論三代的關係。
一、文字史料中的三代關係
1.年代
雖然從統治關係上來看,商滅了夏,周滅了商,是前仆後繼的縱向關係,但實際上,商在滅夏之前,已經是一個有利的政治集團,周朝也是如此。
但是夏朝又有多少時間跟商朝重疊呢?
根據周末漢初的神話傳說(如《世本》),其中記載,夏的始祖禹來自黃帝的子孫顓頊,而商的始祖契來自黃帝的子孫帝嚳。
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商朝應是東夷諸國,且擁有一定的實力。
那商朝又和周朝有多少重疊呢?
根據史料,周人從商朝的武乙時代就已經和商朝有些衝突,從《古本竹書記年》的"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 ; 大丁四年....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可知,周朝應是商朝的屬國。
總之,從古籍可知,商是夏代諸國之一,周是商代諸國之一,彼此之間互有重疊,朝代之間只是三國之間勢力強弱的浮沉罷了。
2.地域
夏人的範圍約是東至河南陳留、山東觀城,北至河北濮陽,西至陝西東部
商人則是東至曲阜、西至鄭州、南至商邱、北至安陽一帶
周人則為陝西的渭水流域
儘管三國在朝代是互為並立的關係,但在統治範圍卻沒有重疊,可能代表朝代一直有在控制範圍的變化八~~
3.文化社會
三代的文化社會,是同個脈絡的,但會因為地域的關係,而有些微的變動
相同點 :
1.城邑式的宗族統治機構
2.以姓族治天下
3.王族的繼承制度(類似周朝的昭穆制)
4.城郭的建造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知道三代在政治的繼承關係以及國家的政治建構型態上,為同一發展階段,即為"介於部落與帝國的王國階段"
二、三代關係的考古資料
1.夏代考古問題
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可能是夏代的文化遺址,因為時間與夏朝的時間相當接近,以及除了偃師的二裡頭文化外,還有其餘地方也有其他的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遍布的地區與史書上記載的夏代範圍相當接近,但地點卻懷疑是商朝的首都毫,以及其出產的陶器也是屬於殷商文化的特色,被懷疑是早商文化,但從二里頭類型文化裡挖出的四件遺址,其中兩件和夏代的時間是吻合的,但其中第三期文化的物件,卻特別晚,加上其中挖出的青銅器並不像是早期的青銅器,因此被認為是湯都西毫(早商)的時代,但這樣就奇怪了,同一個範圍橫跨兩個朝代,卻沒有改朝換代的不整合現象,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去證明~~~
但河南龍山文化是二里頭前身是合理的,其中展現夏代朝著父權國家的方向發展,輪製陶器的出現代表手工業的分工,以及有對外用兵的情況。
2.商代考古中的早商問題
中商的代表以鄭州二里岡為代表,再來是代表晚商的殷墟文化,再往前追述便是山東龍山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再往前便是位於東海岸的大汶口文化,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1.殷商文明與東海岸文明跟河南龍山文明有哪裡不同的地方?
2.東海岸史前文化是不是為殷商文化做了鋪墊?
根據研究,大汶口文化已有貧富的分化、陶業上的分工、男女合葬墓、金屬器等等,在某些部分上,山東龍山文化是與大汶口文化相同的,而尚在發現的早商文化,或許與二里頭類型文化相似,以及作為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向晚期殷商文化過度的橋樑。
3.伐紂以前周代考古問題
周代文明的來源,為陝西龍山文化,其中的骨卜與輪製小陶罐,與其他龍山文化一樣表現的社會上的分工
三、從三代的考古看國家的形成程序
從上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其發展不但是平行的,而且是互相影響的,夏代、商代、周代這三個名詞的意義是,夏代是華北諸國之長,以此類推。
我們從社會進步的眼光來看
1.村落社會階段 :仰韶文化、青蓮岡文化--個別的村落為當時政治、經濟生活上的主要社會單位
2.村群社會階段 :陝西、河南、山東龍山文化--貧富的分化、戰爭的出現、手工業分工、骨卜(宗教),存落之間有其固定的聯盟與共主。
3.國家政治階段 :從二里頭類型文化開始--統治的首領為個別宗族的永久性獨佔。
比較社會學的眼光來看
先來說明William T.Sanders 與Barbara J.Price的定義
1.游團(bands) : 以地方性外婚與單方婚後居制為特徵的小型地域性的狩獵採集團。簡言之,就是以親屬關係連接的團體。
2.部落(tribes):
以氏族、年齡階段、祕密結社、戰士、宗教結社這些關係結合在一起,並與農業經濟相結合,但市場與貿易還未出現。
酋長的特徵是聯繫經濟、社會和宗教等各種活動的一個中心的存在。
4.國家(states):具有清楚分界的社會階級、以市場為分配系統,擁有法律。
以上面的分類來看夏商周,可以得出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遊團
仰韶文化→部落
龍山文化→酋邦
三代以後→國家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夏商兩代與西周應屬於酋邦還是國家呢?
區分標準為,酋邦的政治分級與親屬制度相結合,而國家則有合法的武力
但似乎兩種特色,夏商兩代與酋邦都有
對於這個問題,Jonathan Friedman 把基政權分配於血緣關係的古代國家歸類為"亞細亞式的國家"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明社會產生的基礎,大家應該都同意,文明社會的產生條件是"剩餘財富",簡單說,就是有錢有閒拉~人們就會去關注那些藝術、宗教等等的地方,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個地區的文化,那剩餘財富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從古代社會上三種對立看到
1.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對立
下層的財富留向上層,供給維持統治的人員的生活。
2.城鄉之間的對立
財富向城市集中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國家彼此競爭、聯盟,才能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連鎖關係造成全華北自然資源與生產品的更進一步的流通,對每個國家之內的財富集中和剩餘財富的產生造成更為有利的條件。
從以上這些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夏商周的發展也是遵循一套社會進化原則而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