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冷戰時期印度外交政策及美蘇援助
- 獨立初期倒向美國
在1955 年之 前,印度的中立更傾向於美國,這與獨立初期蘇聯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分不開, 甚至可以說是蘇聯將印度趕到了美國那一邊 - 受意識形態的影 響,蘇聯希望印度共產黨領導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除了蘇聯共產黨對印度共 產主義運動的推動,尼赫魯也曾明確指出,他厭惡共產主義
- 是作為剛剛從殖 民地狀態中脫離出來的印度,尼赫魯把反對殖民主義同「抵抗共產主義在亞洲的 擴張」聯繫起來,在他看來,「印度的民主制度」和「中國國民政府的崩潰」使 得印度成為穩定亞洲的主要因素。此時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勝利,尼赫魯認 為印度為自己工作就是為亞洲工作,特別考慮到中國事態災難性發展更是如此, 如不堅決反對殖民主義,蘇聯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強
- 不結盟政策左右逢源(1955 年至 1962 年)
在蘇聯方面,史達林逝世後,赫 魯雪夫對印度的政策發生重大轉折。蘇聯態度的轉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甚 至於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美蘇兩國的立場驚人的一致,支持印度 - 蘇聯不再把不結盟運動的國家視為西方陣營,而看做獨立和平的區域。因此,赫魯雪夫改變了外交政策,對這些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支持,並積 極開展外交、經貿往來和援助
- 1954 年開始美國通過與巴基斯坦結盟,將 冷戰帶到南亞次大陸,印度希望得到蘇聯的支援和援助,在區域中獲得平衡,由 於中蘇關係出現矛盾和分裂,這種平衡同時也是蘇聯所需要的
- 果阿事件及一系列事件的拐點(1963 年至1966 年)
- 果阿事件
1961 年果阿事件爆發,美國採取了一邊倒偏袒其盟國葡萄 牙的策略,但蘇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和反殖民主義者的 尼赫魯,在1950 年就開始反對果阿作為殖民地的存在。22 蘇聯在中印邊界問題上 的態度,讓尼赫魯下定決心選擇了武力收復果阿。果阿事件後,蘇聯對尼赫魯進 行了聲援,並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了支持。而美國方面則同情它的盟友,並在它 的宣導下,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譴責並提交恢復果阿武力收復前狀態的議案,最 終蘇聯在安理會啟動了否決權使得這個議案沒有通過 - 隨後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開始批評美國捲入越南戰爭。這促 使美國對印度援助計畫大打折扣,在印度在整個第三五計畫中,美國的援助逐漸 下降
- 印蘇特殊安全和經濟關係(1967 年到1977 年)
隨著冷戰的推進,印蘇的關係更加密切,形成「強大的互惠關係」。24 1969 年,中蘇邊境衝突,共同的敵人使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密。1971 年,中美關係緩和, 巴基斯坦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的印度感受到巨大威脅。因此蘇聯對於印度,重 要性與日俱增。印蘇兩國簽署《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以便採取適當的、有 效的措施來保證兩國的和平與安全。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美國「企業號」 航空母艦開進孟加拉灣威脅印度,印美關係極度惡化,降到印度獨立以來最低點, 美國自此中止所有對印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 倒向蘇聯但試圖與美國恢復關係(1977 年到 1990 年)
印度在與蘇聯保持緊密關係的同時,印美兩國此時新政府上臺,希望 改善兩國的經濟關係。1977 年 3 月印度人民黨上臺,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 變以往國大党親蘇的外交立場。蘇聯擔心印度向美國靠攏,加快了援助步 伐,向印度提供更優惠的 22.5 億盧布的貸款,償還期限延長到 20 年,並 且不再與專案綁定。 - 戰略印度西部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成就
- 西部沿海各邦的經濟發展現狀
- 馬哈拉斯特拉邦
在工業方面,馬哈拉斯特拉邦的工業化程度相當高,特別在汽車、 電子和食品加工方面擁有印度最發達的系統,成為技術和創新的領導者, 它占全國汽車產值的 35.1%。它的基礎設施在印度是最完善的,擁有 4 個 國際機場和 7 個國內機場,還有超過 50 個港口 - 古吉拉突邦
印度工業 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是印度的石油之都,2016-2017 年度,該州原油產量 在 461 萬噸。同時它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加工生產地區,占世界加工鑽石份 額的 72%和印度鑽石出口量的 80%。該州擁有出色的基礎設施,有 45 個 港口,18 個國內機場和一個國際機場,共有 106 個產品集群和 60 個經濟 特區。 - 卡納塔克邦
卡納塔克邦重點發展 IT、生物技術、食品加工 和航空航太等經濟部門。該州是印度最大的軟體出口地,同時超過 60%的 生物技術公司在該州建設基地,占全印度生物技術總收入的 50%。 - 果阿邦
目前有約 80 家印度和跨國製藥公司位於果阿邦,且成為現今果阿出 口的重要經濟部門,製藥業為果阿出口額貢獻 80%。果阿的製藥業起源於 1960 年,當時只有 5 家製藥公司。1965 年,果阿開始建設工業區,為果 阿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工業用地。1975 年,果阿政府確定了以工業化促進 經濟發展的目標,並將製藥業確定為重點產業之一,開始對製藥業的財政 援助。2016-2017 年度,全印度製藥業出口額為 164 億美元,其中果阿貢 獻了 60%。 - 西部沿海港口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大航海時代,西部印度沿海就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和轉運中心。如 今,印度約 95%的對外貿易和 70%的貿易產值是通過港口完成的,在整個 印度的海岸線上有 12 個主要港口和 220 個非主要港口。12 個主要港口 中,坎德拉(Kandla)港、孟買港、孟買 JNPT 新港、Marmagoa 港、芒格 洛爾(Mangalore)港、柯欽港位於印度西海岸,孟買 JNPT 新港貨櫃輸送 量第一,為印度對外貿易貢獻了對外貿易的 40%和關稅的 60% - 掌握國家金融命脈
孟買是印度的金融之都。它有兩個最大的印度股票交易所,孟買證券 交易所(BSE)、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印度的中央銀行印度儲 備銀行和印度總部證券交易委員會都設在這裡,而且印度幾乎所有主要銀 行的總部都在孟買 - 全印教科研中心
- 維繫印度洋安全的軍工中心
- 國際旅遊中心
- 冷戰時期印度對外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分析
- 外交關係與經濟關係
而對於美蘇兩個強國國來說,二戰後試圖在南亞次大陸強化政治和經 濟關係,通過強國優勢尋求更多的機會。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相對巴基斯坦 算是強國,因此在冷戰中加入美蘇任何一方,對另一方都會帶來巨大的風 險。但是由於印度的經濟和軍事落後,美國並沒有認為可以在印度獲得經 濟利益,也不認為印度可以對其在南亞的利益形成挑戰,它把在南亞的戰 略利益都放在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那裡。在冷戰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 親蘇的立場使得蘇聯在南亞獲得有利地位,通過印度牽制美國還有中國,對於蘇聯來說更有利於實現其和美國在印度洋爭奪戰略利益,這其中就是 蘇聯對印度海軍建設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與中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更大量增加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幫助印度建立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國 防工業。 - 地緣政治與經濟佈局
獨立後的印度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工業上,以改 變其經濟極端落後的狀態。美國更樂於對印度進行糧食援助,試圖通過糧 食安全來控制印度,這個時候蘇聯大量的工業專案援助至關重要。對於蘇 聯而言,印度地緣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際 市場,既可以將沒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在印度傾銷,又可以通過扶持印度 的基礎工業來獲得大量的資源、原料、食品和日用品。
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蘇聯的援助讓印度打下扎實的工業基礎,同 時增加了工業生產的種類。蘇聯的援助主要在印度經濟命脈的公有制工業 部門,這些在以後成為國家壟斷企業的重要支柱。為實現印度洋戰略,在 印度西部沿海抗衡美國和其支持的巴基斯坦,蘇聯不僅直接對印度進行武 器裝備的援助,更開展軍事技術合作,扶持印度國防工業發展,大部分國 防工業部門位於印度西部沿海地區。 - 大國理想與經濟轉型
冷戰後期,印度著重提高農業生 產、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尋求科技進步,用經濟的快速增長來實現社會 的發展。這個時期,印度的電子工業、生物醫藥、材料工業和旅遊業等領 域開始起步發展,同時圍繞著對公營經濟、私營企業、進出口貿易及外資 政策進行了適度改革,印度的經濟不再是國家對國家的援助,以援助形式 的跨國合作和跨國公司興起。在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並重的同時,印度通 過發展來實現自己的大國地位,因此冷戰後印度將「大國理想」上升為「大 國戰略」,開始徹底改革。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冷戰時期印度和美蘇關係與西部沿 海地區經濟發展〉陳平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公共政策之理性選擇:以彰化風電運 維基地為例〉蔡東杰、盧信吉
- 公共政策中之利益平衡與民主參與
- 導致「政策失敗」的原因可依據政府組織內部利益平衡程 度和公眾支持度歸納為三種基本類型:動力不足、低支持度和內外失據
- 動力不足以致政策失敗之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政策執行動力,致使 政策失敗以「選擇性執行」、「政策執行梗阻」和「政策截留」等形式出現
- 倘若政策在推出之後隨即遭到公眾強烈反對,即使成功平衡了 組織內部的利益關係,輿論壓力亦將使其無法持續執行下去
- 內外 失據乃是指公共政策既未調整好政府組織內部的利益分歧,也未考慮到公 眾利益訴求,結果一方面讓公務機關執行政策的動機不強,另方面公眾與 輿論反彈更足以破壞政策的執行
- 風電轉型與彰化運維基地發展現狀與挑戰
問題是,目前運維基地主要是分割原彰化漁港南側興建,在漁港設施依舊保存的情況下,雙方將共用港區內部水域與惟一出口航道,因此,未 來港區管理(包括基礎建設與航道疏濬深度)勢必需要共同考量雙方需 求,彼此業務如何配合相輔相成也是一大挑戰。進言之,彰化漁港原係 1970 年代開闢彰濱工業區時,政府承諾保留回饋彰化縣之全天候非候潮港,於 2015 年啟動「彰化漁港開發案近程(可開港營運)計畫近程第一階段防波 堤及內港口開闢興建工程」並列為國家工程會列管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後, 港區北側第一階段漁船泊位工程施工原訂於 2020 年完工,期間因為 2018 年行政院推動離岸風電計畫之故,規劃將南側原訂遠程計畫部分改為前述 離岸風電運維專用港,從而將未來彰化漁港轉型為兼具漁業及再生能源多 元用途的專業港口,但如前述,相較運維基地第一階段工程已在 2022 年 5 月完工,漁港部分自 2017 年開工後便因中途與承包商解約,重新發包又 流標以致不斷延宕,至 2020 年僅完成約 75%工程,雖經漁業署破例追加 補助 2.6 億元經費並於 2022 年 9 月再次上網招標,希望最快在 2024 年完 工,但依舊前途未卜。更甚者,由於共用港區與航道之故,漁港無法順 利竣工勢必影響運維基地運作,進一步影響未來風機正常運轉。 - 在此情況下,下列一連串問題乃成為政策落實之主要挑戰來源:
- 如何在中央政府(2025 年綠能願景政策)與地方政府(漁港修 繕與區域經濟開發)各自側重的利益考量之間取得平衡?
- 如何協調公共利益(電力結構與基礎建設)與私人企業(以營 利為目的之能源業者與服務部門)對於效率與途徑之不同期待?
- 如何根據不同功能需求(運維基地與漁港)進行空間規劃協商? (4)如何兼顧政府單位(無論中央或地方)與建設區域周邊民眾之 間對於開發目標及其反饋之不同期待?
- 如何評估並設定民眾意見在公共政策制定時之定位?又如何探 知並試圖採納民眾對於公共建設政策之想法與意見?
- 問卷研究設計與執行說明
- 問卷調查結果之初步分析
- 對於當前國家能源戰略與離岸風電政策之理解與認知
- 離岸風電政策與當地發展之連結
- 個人基本資料
- 結論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美國在阿富汗的挫敗:從戰略缺席的 角度分析〉林挺生
- 前言
阿富汗戰爭是「全球反恐戰爭」(the Global War on Terror)的開端。 雖然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對美國的攻擊,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以嚴密的組 織方式進行,美國軍方與情報單位也早就展開反擊。但導致美國決定對特 定主權國家,進行以顛覆現有政權為目的的大規模入侵戰爭,2001 年的 9/11 事件是真正的轉捩點 - 阿富汗戰爭的進程
- 歷史背景
-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
- 小布希政府(George W. Bush)
9/11 恐攻後,美國先以外交手段,要求塔里班交出賓拉登,但再次遭到拒絕。 2001 年 10 月 7 日,美軍猛烈的空中攻擊拉開戰爭序幕,隨後中情局的特工與美 軍特種部隊進入阿富汗,對北方聯盟(North Alliance)與南部反塔里班的普什圖 (Pashtuns)部族提供協助。陸軍的遊騎兵單位(Rangers)與一個旅的海軍陸戰 隊,也加入與阿富汗反抗軍的協同作戰中。在精準空中攻擊的支援下,美軍與阿 富汗反抗軍快速取得勝利。到12 月時,大部分的地面戰鬥已經結束。
2001 年以來,塔里班在巴基斯坦提供的庇護所中休養生息,接受巴國情報單位(ISI)的訓練與重建,並從當地阿富汗難民營中召募生力軍。2006 年開始, 塔里班叛亂全面爆發,對失去了正當性的強盜政權宣戰。叛亂初期的進展十分緩 慢,讓美軍與國際維和部隊誤判對手實力;到了2009 年,終於形成排江倒海的聲 勢 - 歐巴馬政府(Barack Obama)
- 「民—軍戰役」(civil-military campaign)
民—軍戰役計畫的構想是:透過建立阿富汗政府與安全部隊的能力,挫敗塔 里班的攻勢,清除重點地區的叛亂活動,即可讓阿富汗政府取得正當性。經由與 巴基斯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可以改變巴國的戰略考量,促使其加速清除境內的 阿富汗叛軍庇護所。而社會融入與和解方案旨在提供叛軍脫離武裝衝突的選項 - 川普政府(Donald J. Trump)
- 從2018 年開始,美國與塔里班直接談判停火,而喀布爾政府根本被排除在外。2020 年 2 月,川普政府與塔里班達成協議,將在隔年 5 月前撤軍,交換塔里班切斷與 恐怖份子聯繫、並不得再出現任何由阿富汗發動對美國進行恐攻的承諾
- 戰略的缺席
問題出在戰 略的缺席:政策與戰略混淆,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戰略消融於政策與作戰層次 的直接對話過程中。結果就是民主政治中尋常的政策變動,失去在戰略層次進行 調整的機會,直接干擾了作戰層次中的軍事行動;而作戰層次必須向上反映的戰場實情,由於沒有戰略的轉譯與緩衝,反而挑起文武關係(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的緊張 - 政策與戰略
全球反恐戰爭雖然是政策宣示,但卻設定一個戰略式的目標:摧毀敵 人作戰的手段,而非嘗試確認更高層級的政治目的。戰略是用來連結政治 目的與作戰手段的「方法」,現在既沒有確定的目的,「方法」所提供的 目標也就懸空了 - 政策與戰爭不同,政策是政 府意向的宣示,而戰爭總是敵對意志間的存亡鬥爭。唯有戰略層級的存 在,才能從概念上溝通政策與戰爭,並在制度上提供政治決策者與戰場指 揮官互動的場域。歐巴馬政府陷入的戰略困境,就具體展示了這個辯證 過程。
- 戰略與作戰法
麥克克里斯托到任後提交的第一份評估報告中,就提到駐阿富汗維和 部隊要改變作戰文化來加強與民眾的連結。他提出的「新戰略」(其實 是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有四個主軸:一、改善阿富汗安全部隊的戰力; 二、在一系列作戰中取得主動權;三、建立阿富汗的良好治理;四、為戰 役取得更多資源。前兩項主要為作戰層次的考量,後兩項則跨越到戰略的 領域。很清楚地,麥克克里斯托所謂的新戰略,是從作戰層次向上延伸 形成的,缺乏與美國(或北約)的政治目的清楚的結合。作戰與戰術層次 上取得的成果,只有透過「戰略之橋」的連結,才能產生戰略效果並彰顯出政治的意義。亦即,美國與盟國繼續這場戰爭的政治目的,必須被麥 克克里斯托充分理解,成為指導他制訂所有作戰計畫的「戰略指導」。如 果歐巴馬已經將撤軍視為優先目標(政治),就不該出現建立阿富汗良好 治理的戰略(即使是一種期待,也應該清楚指出將以外交手段達成,而非 軍事),更不可能宣稱要為戰役取得更多資源。 - 結論
阿富汗重建過程中民政與軍政的各種矛盾,作戰 概念之間的衝突,地區外交的低效,都與戰略的缺席有關。一個運作良好 的戰略層級,需要結合文武兩個領域的領導人,在位階平等的條件下協商 討論,才能吸收政策變動的震盪,並及時反映作戰層級的需求,提供一個 打造和平的環境。政治領導人在戰略討論中,認識戰爭中敵對意志鬥爭的 本質;軍隊領導人則從對話中確認政治目的的意涵,提供最佳的軍事選 項,並在必要的時候提出政策目的修正的要求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陳欣之
- 以領導為核心的霸權界定
- 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長週期論(Long Cycles)
- 莫德斯基認為,領導有四項作用
- 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在明確化全球議題並決定其優先性 - 動員
動員在創造一個足
夠作為一個全球秩序基礎結構的聯盟,此一聯盟之能力是施展全球領導的基本構成 - 決策
決策在莫德斯基眼中的形式是戰爭,在一場成王敗寇的戰爭結束後,也就決定了 全球體系未來的方向 - 行政
行政則是指國際秩序的執行,其中大部分關係到國際經濟秩序
的執行 - 創新
創新代表了不同時代領導國在前述四項作用的差異,創新亦是帶來演化的要
項
- 莫德斯基認為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要素,仍是以物質權力為基礎的優勢,它們
分別是擁有一、有利的地理條件,最好是島國;二、有凝聚力而且開放的社會;三、
領先的經濟;以及最後,具有全球伸展能量的政治─戰略組織,也就是能夠在決定領導
地位的全球戰爭中取勝,並依其選擇維持全球秩序的能力,它在過去是海權,在今日
是空權與太空權。
長週期論對霸權領導的看法,是一種以為擁有物質權力優勢,就能
以強制力取得領導地位的視角
- 吉爾平-霸權更迭
吉爾平認為國家都
有追求擴張的目標,也就是征服土地以增進經濟、安全與其他利益;經由國家的行為
拓展其影響力,以及掌控全球經濟或是至少施展一定的影響。炆故而對吉爾平而言,霸
權的產生是全球競爭下的自然產物,而且這場全球競爭的冠軍僅有一位,也就是領先
群倫的霸權,同時霸權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及權力優勢地位,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
制度暨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在內的國際公共財
吉爾平的論
點,將霸權的定義從金德伯格原先強調的國際公共財供應國,轉換為掌握全球權力優
勢的主宰;此種概念的轉換,將全球霸業之維繫與霸權轉換等問題的討論範疇,限縮
在權力視角的討論,忽略了霸權治理涉及特定的國際地位分化,以及霸業本身是一種
國際秩序的本質 - 吉爾平與權力轉移論的論述,轉移了霸權與霸業概念的討論焦點
- 霸權之
本意源於領導者,領導意謂能夠勸說他者遵循一個可能並不符合其短期利益的特定路
徑,它的組成包含了威脅利誘(arm-twisting and bribery)的成分。炃因此,成為一個領
導國固然要擁有威脅利誘的物質資源,不過領導者亦要能夠改變對手的行為,並且保
持對手持續地順服領導者的指引。優勢權力資源是霸權的必要條件,卻未必是一個充
分條件
- 霸權治理不是國際權力集中於單一國家的權力分配狀態,而是一種國際秩
序
國際秩序的維繫在於國際成員間的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規則
(rule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狘物質權力分配變化與制度的變遷顯然並不一定有其
因果關係,基歐漢(Robert Keohane)就揭示,單純運用權力分配,無法解釋霸權衰落
與國際制度仍持續運作間的矛盾 - 霸權治理限縮國際體系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機制運作的效能。現
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會迫使相對權力弱勢的國家,採取個別或是集
體的方式,抗衡享有相對權力優勢的國家。
- 霸權治理的手段有其多樣性,強制性的霸權統治不能代表所有類型的霸權
治理模式。物質優勢能夠導致國際秩序穩定與有效領導的看法,更有其可議之處,因
為霸權必須在制度上投入資源,以確保其偏好的規則,能夠導引其他國家的行為,狌方
能維持其治理地位
- 霸權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地位與角色。霸權透過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
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等公共財,成為扮演穩定國際政經運作與創建國際制度的角色,成為國際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創建者與支持者。
- 權威在霸權治理的構成
- 霸權維持統御地位,有賴於堅實鞏固而且能抵擋外在挑戰的治理權威,而霸權治
理的類型有二,分別是仰賴強制力的「以力服人」治理,以及奠基於統御正當性的
「以德服人」治理。權威是一種各方接受的規範性安排,此種關係給予某方支配或是
發言(command or speak)的權利,其他行為者則有遵從的義務,畀進而強化了統御的
基礎。
- 正當性
正當性是構成霸權治理權威的重要部分,霸權需說服其從屬國家,使其認為霸權的領導地位是可接受的甚或是可取的(acceptable, and perhaps even desirable)。秅因而
霸權需強化其治理的正當性,而非削弱該等正當性。符合正當性訴求的霸權行為,應
符合既有程序(established procedures),從屬國除可由該行為受益,霸權行為更需符合
道德規範(moral norms),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 法律理性型權威
霸權治理經由法律理性型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的塑造,得以進一步制度
化,不過霸權亦面臨其權力被相同權威限縮的困境。國際制度與全球治理,代表著法
律理性型權威在國際社會的實踐,籵依據霸權利益而建構並且反映霸權權力優勢的國際
制度,經由制度化的過程,間接地強化了霸權的治理權威,但同時也束縛了霸權面對
國際規範時施展權力的空間
- 權力優勢與治理權威的互濟
- 霸權權力分配優勢狀態改變的主因- 吉爾平
創新停滯,霸權軍事支出的過度成長,公共暨私人消費成長速度超過經濟
成長的負荷,霸權經濟結構步入成長瓶頸,還有內部腐化帶來的各種傷害,這些內在
因素,都會引領霸權邁上衰微的道路;外在的衰敗因子,則來自於超出霸權負擔的霸
業維持成本攀升,以及不可掌控的經貿暨技術擴散,使霸權失去經濟與科技的領先地
位。肸這些內外的負面作用,都促成霸權相對權力優勢的下降,提高挑戰國家成功改變
國際體系的勝算 - 霸權治理權威的高低變化,關係到盟國接受霸權動員號召制衡挑戰來源的成效、霸權治理規範的
順服程度以及國際社會接受霸權之自我修補的幅度。相較於關注相對權力變化的傳統
霸權更迭論點,審視霸權治理權威的變化,或許能更完整地解說霸權領導地位的起伏
歷程。
- 美國治理權威起伏的歷程
- 冷戰
美國設立統御從屬國的軍事、經濟暨政治制
度,強化美國在所謂自由陣營中的領導地位;芴例如美國所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與 布列敦森林 體 系 ( Bretton Woods
System)。美國成為從屬國軍事安全的保護者,政治制度的典範,更向從屬國提供經濟
發展的資本、原料暨市場,成為維繫服從霸權治理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從而取
得支配從屬國的正當性權威。芨美國建立的各種政治、軍事、經貿與文化等各種領域的
國際多邊制度,除了得到更多有關利益、偏好及其他國家意圖的資訊,這些多邊制
度,更為霸權提供不同政策選項的成本效益,改變國家手中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強度,
並且影響主宰制度運作的規範,芡霸權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幅降低霸權維繫領導地位
的成本。 - 後冷戰
自金融海嘯肆虐以來,美國
向全球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能力正逐漸下降,全球經貿金融制度亦陷入停滯的狀態,世
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見突破,原預定每
兩年舉行一次的世貿部長級會議自 2005 年的香港部長會議之後就未再舉辦,全球自由
貿易制度更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捲土重來的挑戰。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暨世界銀行(World Bank),更面臨進行必要改革
的壓力。從美國單邊行為所引發的正當性爭議,到金融海嘯的肆虐,令美國再度陷入
霸權治理權威飽受質疑的挑戰。
- 結論
- 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長週期論(Long Cycles)
- 莫德斯基認為,領導有四項作用
- 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在明確化全球議題並決定其優先性 - 動員
動員在創造一個足 夠作為一個全球秩序基礎結構的聯盟,此一聯盟之能力是施展全球領導的基本構成 - 決策
決策在莫德斯基眼中的形式是戰爭,在一場成王敗寇的戰爭結束後,也就決定了 全球體系未來的方向 - 行政
行政則是指國際秩序的執行,其中大部分關係到國際經濟秩序 的執行 - 創新
創新代表了不同時代領導國在前述四項作用的差異,創新亦是帶來演化的要 項 - 莫德斯基認為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要素,仍是以物質權力為基礎的優勢,它們
分別是擁有一、有利的地理條件,最好是島國;二、有凝聚力而且開放的社會;三、
領先的經濟;以及最後,具有全球伸展能量的政治─戰略組織,也就是能夠在決定領導
地位的全球戰爭中取勝,並依其選擇維持全球秩序的能力,它在過去是海權,在今日
是空權與太空權。
長週期論對霸權領導的看法,是一種以為擁有物質權力優勢,就能 以強制力取得領導地位的視角 - 吉爾平-霸權更迭
吉爾平認為國家都 有追求擴張的目標,也就是征服土地以增進經濟、安全與其他利益;經由國家的行為 拓展其影響力,以及掌控全球經濟或是至少施展一定的影響。炆故而對吉爾平而言,霸 權的產生是全球競爭下的自然產物,而且這場全球競爭的冠軍僅有一位,也就是領先 群倫的霸權,同時霸權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及權力優勢地位,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 制度暨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在內的國際公共財
吉爾平的論 點,將霸權的定義從金德伯格原先強調的國際公共財供應國,轉換為掌握全球權力優 勢的主宰;此種概念的轉換,將全球霸業之維繫與霸權轉換等問題的討論範疇,限縮 在權力視角的討論,忽略了霸權治理涉及特定的國際地位分化,以及霸業本身是一種 國際秩序的本質 - 吉爾平與權力轉移論的論述,轉移了霸權與霸業概念的討論焦點
- 霸權之 本意源於領導者,領導意謂能夠勸說他者遵循一個可能並不符合其短期利益的特定路 徑,它的組成包含了威脅利誘(arm-twisting and bribery)的成分。炃因此,成為一個領 導國固然要擁有威脅利誘的物質資源,不過領導者亦要能夠改變對手的行為,並且保 持對手持續地順服領導者的指引。優勢權力資源是霸權的必要條件,卻未必是一個充 分條件
- 霸權治理不是國際權力集中於單一國家的權力分配狀態,而是一種國際秩
序
國際秩序的維繫在於國際成員間的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規則 (rule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狘物質權力分配變化與制度的變遷顯然並不一定有其 因果關係,基歐漢(Robert Keohane)就揭示,單純運用權力分配,無法解釋霸權衰落 與國際制度仍持續運作間的矛盾 - 霸權治理限縮國際體系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機制運作的效能。現 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會迫使相對權力弱勢的國家,採取個別或是集 體的方式,抗衡享有相對權力優勢的國家。
- 霸權治理的手段有其多樣性,強制性的霸權統治不能代表所有類型的霸權 治理模式。物質優勢能夠導致國際秩序穩定與有效領導的看法,更有其可議之處,因 為霸權必須在制度上投入資源,以確保其偏好的規則,能夠導引其他國家的行為,狌方 能維持其治理地位
- 霸權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地位與角色。霸權透過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 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等公共財,成為扮演穩定國際政經運作與創建國際制度的角色,成為國際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創建者與支持者。
- 霸權維持統御地位,有賴於堅實鞏固而且能抵擋外在挑戰的治理權威,而霸權治 理的類型有二,分別是仰賴強制力的「以力服人」治理,以及奠基於統御正當性的 「以德服人」治理。權威是一種各方接受的規範性安排,此種關係給予某方支配或是 發言(command or speak)的權利,其他行為者則有遵從的義務,畀進而強化了統御的 基礎。
- 正當性
正當性是構成霸權治理權威的重要部分,霸權需說服其從屬國家,使其認為霸權的領導地位是可接受的甚或是可取的(acceptable, and perhaps even desirable)。秅因而 霸權需強化其治理的正當性,而非削弱該等正當性。符合正當性訴求的霸權行為,應 符合既有程序(established procedures),從屬國除可由該行為受益,霸權行為更需符合 道德規範(moral norms),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 法律理性型權威
霸權治理經由法律理性型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的塑造,得以進一步制度 化,不過霸權亦面臨其權力被相同權威限縮的困境。國際制度與全球治理,代表著法 律理性型權威在國際社會的實踐,籵依據霸權利益而建構並且反映霸權權力優勢的國際 制度,經由制度化的過程,間接地強化了霸權的治理權威,但同時也束縛了霸權面對 國際規範時施展權力的空間
- 霸權權力分配優勢狀態改變的主因- 吉爾平
創新停滯,霸權軍事支出的過度成長,公共暨私人消費成長速度超過經濟 成長的負荷,霸權經濟結構步入成長瓶頸,還有內部腐化帶來的各種傷害,這些內在 因素,都會引領霸權邁上衰微的道路;外在的衰敗因子,則來自於超出霸權負擔的霸 業維持成本攀升,以及不可掌控的經貿暨技術擴散,使霸權失去經濟與科技的領先地 位。肸這些內外的負面作用,都促成霸權相對權力優勢的下降,提高挑戰國家成功改變 國際體系的勝算 - 霸權治理權威的高低變化,關係到盟國接受霸權動員號召制衡挑戰來源的成效、霸權治理規範的 順服程度以及國際社會接受霸權之自我修補的幅度。相較於關注相對權力變化的傳統 霸權更迭論點,審視霸權治理權威的變化,或許能更完整地解說霸權領導地位的起伏 歷程。
- 冷戰
美國設立統御從屬國的軍事、經濟暨政治制 度,強化美國在所謂自由陣營中的領導地位;芴例如美國所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與 布列敦森林 體 系 ( Bretton Woods System)。美國成為從屬國軍事安全的保護者,政治制度的典範,更向從屬國提供經濟 發展的資本、原料暨市場,成為維繫服從霸權治理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從而取 得支配從屬國的正當性權威。芨美國建立的各種政治、軍事、經貿與文化等各種領域的 國際多邊制度,除了得到更多有關利益、偏好及其他國家意圖的資訊,這些多邊制 度,更為霸權提供不同政策選項的成本效益,改變國家手中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強度, 並且影響主宰制度運作的規範,芡霸權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幅降低霸權維繫領導地位 的成本。 - 後冷戰
自金融海嘯肆虐以來,美國 向全球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能力正逐漸下降,全球經貿金融制度亦陷入停滯的狀態,世 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見突破,原預定每 兩年舉行一次的世貿部長級會議自 2005 年的香港部長會議之後就未再舉辦,全球自由 貿易制度更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捲土重來的挑戰。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暨世界銀行(World Bank),更面臨進行必要改革 的壓力。從美國單邊行為所引發的正當性爭議,到金融海嘯的肆虐,令美國再度陷入 霸權治理權威飽受質疑的挑戰。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論東亞區域主義中的中美互動趨勢〉巴殿君、梁秋實
- 前言
本文針對東亞地區格局的演變、美國的排他性、競爭性與包容性東亞 區域主義,考察中美在東亞地區格局中的採取不同的區域主義戰略 - 學術界對「區域主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 區域主義的參與主體——國家行為體
從參與行為體的數量來看,區 域主義可以被定義為至少兩個位於特定地理區域的國家達成協議或進行 協調活動的過程。根據參與共同活動的國家數量,可以定義為區域雙邊主 義(當兩個國家合作時),以及在參與者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區域多邊主 義 - 區域主義的運行方式——以多
邊合作為基礎的機制化運行
譬如,登特(C. M. Dent)認為,區域主義 是指「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和其他種類的聯繫方面,致力於在特定 國際區域內加強一致性的結構、過程和安排」 - 區域主義的主要目
標——互利共贏
通常,區域主義大多是從經濟角度來定義,被定義為對 國際分工勞動和生產的政治反應或作為政治結構,被視為將經濟國際化與 - 排他性區域主義更多聚焦于軍事安全,將制衡目標 國排除在既有區域合作機制之外的安排。通過排他性雙邊或多邊軍事同盟 手段,孤立、排斥與遏制目標國,從而維護與獲取權力
- 包容性區域主義 是指將制衡目標國納入既有區域合作機制的安排,側重經濟協作,將域內 不同制度的國家納入到區域合作框架中
- 競爭性區域主義,是指以制度制衡為主要特徵的區域主義理念以及由此構建的區域主義機制,集中於權力 制衡、觀念競爭與制度抗衡等方面,用規範、機制與制度約束各國的行 為,使區域秩序向自己有利一方轉型
- 東亞多元區域主義的發展及特徵
- 現今-「區
域主義 2.0」
其特徵表現為:這一階段區域主義具有較強的地緣上競爭 的烙印,競爭的主要行為體從過去的東盟主導,逐步轉變為美、中、日地 區大國為中心;競爭的空間由東南亞、東亞向亞太、印太區域全面擴展; 競爭的內容由以往的非傳統安全經濟問題向更加深刻的地緣政治秩序方 面轉變。同時,「以美國為首的雙邊聯盟和小多邊合作等其他形式的安全 性群組織共存、競爭和互動,共同塑造著亞太的區域秩序」。「新的區 域主義」許多方面表現出競爭性區域主義特徵。如美國維護霸權、制衡中 國的企圖明顯,也表現出中國反制衡美國的努力,同時,也包含了地區強 國積極參與區域秩序建設,尋求擴大地區影響力的意願 - 美國的東亞區域主義政策
- 美國作為域外霸權國家,其東亞區域主義立場一直是「硬雙邊安全關 係和軟多邊經濟關係」。其東亞區域主義政策主要圍繞三個方向展開
- 排他性的雙邊軍事同盟關係,利用美日、美韓、美澳等雙邊軍事機 制,通過「軸輻戰略」介入東亞區域安全事務
- 通過日本主導的「亞 洲開發銀行」,或者鼓勵美國盟友在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亞 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東盟+3 和東亞峰會等組織積極發揮作用,為 美國左右東亞經濟事務達到區域擴散的作用
- 美國通過直接建立 更大機構,如此前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與印太戰略機制,將東亞涵蓋其中,制衡中國的崛起,內化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同時可以 達到對區域貿易組織及其夥伴施加影響,對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起到客觀 限制的作用
- 中國的東亞區域主義倡議
在此背景下,中 國在反制衡方面也彰顯了自己的存在,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 帶一路」、「亞投行」與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全面建設 - 中國 提出了構建 「東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其主張表現出中國對東亞區域 主義機制構建的基本立場,主要表現為: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堅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將 所有東亞地區的國家包含在內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基於區域現實主義理念,堅持 開放、包容互惠,拒絕域外勢力的蓄意干涉,但又不排斥與其他區域國家 之間的友好合作與交流。
- 東亞區域主義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區域主義理論,必須 堅持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理論機制構建。實際上,東亞一體化的推進是 東亞地區國家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堅持安全與經濟並重,重視區 域多邊安全機制的構建,區域內安全合作與經濟合作並行不悖
- 推動包容性區域主義與競爭性區域主義的廣泛融合。包容性區 域主義和競爭性性區域主義增多,落實效果優於排他性區域主義。包容性 區域主義具有開放和包容的顯著特性,而競爭性區域主義也是出於國家安 全與發展繁榮的現實考量,有意識地參與並促進各個領域區域合作機制的 構建與完善
- 宣導東亞多元區域主義的對話協商機制構建
- 結論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從蔡英文連任到拜登上台前的美中台互動〉范世平
- 前言
- 蔡英文高票當選而中國強硬回應
- 開票當天晚上中國態度猶如天壤之別
- 「中評社」提出兩岸恢復談判的提議
- 「中時」社論敦促兩岸復談
- 許信良表示「一國兩制」在台灣完全沒有市場
- 中國官方對選舉結果反映強烈
- 「新冠肺炎」在中國爆發造成兩岸高度對立
- 兩岸因為撤僑方式歧異引發衝突
- 中國對於台灣撤僑態度的丕變
- 中國堅持不讓我方派出飛機
- 第一批撤僑成功完成但第二批生變
- 中國國台辦直接點名陳時中
- 中國在世衛組織積極打壓台灣
- 美中「疫苗戰爭」開打而台灣難以置身事外
- 美國尋求與台灣進行防疫與疫苗合作
- 中國指出台美合作研疫苗是「以疫謀毒」
- 疫情間的「仇台」言論只是讓台灣人更厭惡中國
- 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但中國未給賀電
- 中國要求國民黨不可放棄「九二共識」
- 習近平對江啟臣頤指氣使
- 中國高度關注蔡英文就職演說而蔡保持克制
- 金燦榮拿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作為威脅
- 中國關心的是台美關係迅速發展
- 美中台三邊關係出現重大變化
- 蔡英文保持相當的克制
- 並未推動「中華職棒」正名
- 撤回蔡易餘立委的提案
- 川普政府末期與中國幾乎撕破臉
- 班農的「四騎士」說法並非無的放矢
- 「打中四騎士」動作頻頻
- 關閉領事館揭開「解共」序幕
- 「討共檄文」象徵美對中態度上「根本性」的轉變
- 美中「情報戰」正式開打
- 蓬佩奧發言凸顯美國對於台灣立場的清晰化
- 蓬佩奧說出了大實話
- 蓬佩奧的說法來自雷根的「六項保證」
- 蓬佩奧所談的「長期立場」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
- 美國閣員紛紛訪台讓中國跳腳
- 結論
- 坎貝爾甚為重要且與蔡英文關係匪淺
- 拜登的對中與對台政策不會有太多改變
- 蕭美琴出席拜登就職典禮凸顯台美關係不受影響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近期美國對中科技政策的形成、轉變 及其主要可能影響研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葉長城
- 前言
本文為探究近期美國對中科技政策的形成、轉變及其主要可能影響, 也特別以半導體產業為例進行研析 - 全球半導體科技產業之發展概況及美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之地位與挑戰
根據2021 年6 月美國商務部 依據拜登總統「第14017 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4017)針對「半導體製造與先進封裝」(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nd advanced packing)產業進行的 供應鏈評估報告顯示,美國半導體與先進封裝產業供應鏈主要存在的風險與挑戰 包括: - 半導體設計:主要風險在需要高研發與資本支出、欠缺半導體技術勞工、 設計後的晶圓製造仰賴東亞地區等
- 晶圓製造:主要風險包括美國本土欠缺最先進之晶圓製造技術、非先進 製程之記憶體與邏輯晶片製造過度依賴海外(主要集中在台灣、韓國與中國)生 產;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銷售;中國企圖爭奪半導體市場領導地位;欠缺大專程度 以上年輕技術勞動力進入產業;興建先進製造晶圓廠需鉅額投資等
- 半導體組裝、測試與封裝:主要風險在過度依賴東南亞、台灣與中國提 供組裝、測試與封裝產能
- 先進封裝:美國主要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包括:中 國積極投入先進封裝技術威脅美國未來地位;美國欠缺發展先進封裝所需之材料 製造產能(特別是印刷電路板生產基地多位於中國);美國需要除國防需求外更 大市場需求規模來支撐本土先進封裝技術的發展所需
- 材料:在半導體產業所需材料供應上,美國主要面臨風險及挑戰包括美 國在許多半導體原物料、化學品與氣體等仍需依賴進口或海外複雜供應鏈供應, 其中包括對中國稀土與關鍵原材料進口的依賴、對日本在矽晶圓、光罩與光阻劑 上的依賴以及外包製造供應仰賴台灣與韓國等
- 半導體製造設備:美國雖然在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生產上居領導地位,但 仍面臨下列風險與挑戰包括依賴海外銷售需求,特別是中國對半導體製造設備的 需求;中國對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補貼扭曲市場等。
- 美國歐巴馬政府與川普政府時期對中之半導體政策分 析
- 歐巴馬政府時期
- 產業政策與貿易利益
美國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因為甫經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在需要中國合作因應的情況下,在貿易上並無法採 取過於強硬的立場,而有關如何強化半導體產業利益的政策強度,也遲至 歐巴馬政府執政後期才見到較為具體的行動 - 科技管制、供應鏈安全與未來科技主導權
為因應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主導地位可能受到來自中國扶 植半導體政策的威脅,2016 年 10 月,歐巴馬政府決定於「白宮總統科技 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成立針對半導體產業的高級別工作小組,並在 2017 年由「白宮 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提出一份評估美國半導體產業面臨之挑 戰及其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影響的報告。
該報告建議美國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未來應密切合作,致力推動三大策略因應,包括:(一)在未來十年 內應協助推動美國半導體產業變革性創新:(二)反制中國產業政策;以 及(三)改善美國半導體生產商的商業環境 - 川普政府時期
- 貿易利益
- 美國川普政府於 2017 年依據美國《1974 年貿易法》(Trade Act of 1974)第 301 條款,發起了針對中國對美貿易產業的調查(含半導體產業), 並在 2017 年 8 月公布「301 調查報告」的結果
- 2018 年 3 月,川普總統依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301 調查 報告」結果,簽署「中國經濟侵略總統備忘錄」(Presidential Memorandum Targeting China’s Economic Aggression)先後宣布對價值約 500 億美元來自 中國的進口商品(包括針對中方產業政策強調之「中國製造 2025」相關產 品),課徵 25%的關稅
- 科技管制
- 2018 年 8 月,美國國會進一步通過《出口管制改革法》(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of 2018, ECRA),其中的第 1758 條,授權商務部可以國家安 全為由建立對美國新興與基礎技術出口、再出口或移轉之認定與管制程 序
- 同時期通過的「2018 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與現代化法」(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 of 2018, FIRRMA)則廣泛規範所 有外國投資人,授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可加強審查對美國國 家安全具有影響的外國投資,包括擴大投資案件的審查範圍、新增申報程 序與審查涉及關鍵技術投資案等
- 產業政策、供應鏈安全與未來科技主導權
- 川普政府另外推動通過《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 效激勵措施法案》(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ors (CHIPS) for America Act)(此後簡稱《晶片法案(CHIPS)》)以及《美國 晶圓代工法案》(American Foundries Act of 2020)兩法案,希望藉此支持 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確保其供應鏈安全及在半導體科技上的主導權
- 美國拜登政府對中之半導體政策的形成、轉變及其可 能主要影響分析
- 美國拜登政府對中之半導體政策的形成與轉變
- 產業政策與貿易利益
拜登政府迄今在貿易上,仍舊維持川普政府時期對中貿易 的一些限制措施與關稅課徵,但卻特別著重以科技領域為主軸,針對中國 進行關鍵領域的精準打擊,透過釐清及確定與美國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特 定技術與領域(即所謂小院),建立適當的戰略邊界(即所謂高牆) - 參議院通過推動的為《2021 年美國創新暨 競爭法案》(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該法案主要目 標係在提振美國科技研發核心能量,以因應來自中國的挑戰,法案規劃未 來 5 年美國將投入約 2,500 億美元的經費投入科學研究。該法案共分六大 部分,包括:《晶片製造法與 5G 等無線技術應用》(CHIPS Act and ORAN 5G Emergency Appropriations)、《無盡邊疆法》(Endless Frontier Act)、 《2021 戰略競爭法》(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國土安全與 政府事務委員會相關條款》(Homelan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 Affairs Committee Provisions)、《2021 回應中國挑戰法》(Mee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Act of 2021)以及其他(如:教育與醫學研究競爭力與安全、司 法委員會)等
- 科技管制
2021 年 6 月初,拜登總統又簽署命令修改 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企業的投資禁令,列出 59 家與中國軍方有關或屬於 監控產業類的中國企業,而華為及中國三大電信公司中國聯通、中國移動 和中國電信亦名列其中,該禁令於 2021 年 8 月生效,規定生效後一年內 美國投資人須全數撤出投資。 - 供應鏈安全
拜登政府在 2021 年 2 月即簽署名為「美國供應鏈」(America’s Supply Chains)的「第 14017 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4017),該 項 命 令 首 先 要 求 聯 邦 機 構 立 即 針 對 原 料 藥 (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國防與高科技及其他產品的重要關鍵礦物(稀土)、 半導體與先進封裝、電動車大容量電池四大關鍵領域進行為期 100 天的審 查。另針對包括國防工業、公共衛生和生物性預備工業(biological preparedness industrial base)、資通訊技術、能源、交通運輸以及農產品和 糧食生產六大關鍵領域之供應鏈進行為期一年的審查 - 未來科技主導權
- 美國拜登政府對中之半導體科技政策對美國與全球半導體產業 的主要可能影響
- 機會面
- 新興科技需求均將持續推動美中兩大半導體消費市 場的發展,而在美中科技對抗衍生各自之「去中化」與「去美化」半導體 產業供應商機中,美中雙方勢必有其各自屬意的半導體業者與供應鏈廠 商,可能因此得以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 美國政府近期推動之各項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政策,已使台積電、 三星、英特爾與格羅芳德(GlobalFoundries)等國際主要半導體業者先後 宣布將赴美國投資設立半導體晶圓廠,有助於支持美國半導體當地供應鏈 之發展及創造美國當地就業機會
- 拜登政府在科技抗中的政策路線中,特別強調「多邊結盟」,而美 國透過半導體產業合作議題,將可加大與其盟友或思維相近的國家或業者 進行策略合作,一方面協調解決國際間晶片供應短缺問題,另方面藉此提 升美國半導體業者的國際競爭力,以強化美國在半導體科技上的領導地 位。
- 美國因科技抗中策略,重新盤點與評估美國關鍵產業部門之供應 鏈,協助其半導體業者與半導體終端使用者確認各類半導體關鍵材料的唯 一或主要來源,藉此思考供應商多元化、分散供應廠商地緣分布風險以及 如何建立供應鏈風險調適能力的示範指引,將有助於美國強化其半導體供 應鏈的韌性。
- 挑戰面
- 全球半導體產業過去 30 年來依據經濟上比較優勢建立的全球生產 分工體系,可能因為美中科技競爭與對抗加劇,而必須面臨調整或重組的 衝擊。
- 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顧問公司(BCG)與美國半導體協會(SIA) 於 2021 年 4 月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全球主要區域欲滿足目前各自之 半導體消費需求,且追求實現完全自給自足供應的極端情境下,全球半導 體產業將需為此再投入至少一兆美元的先期資本投資。由於,額外增加的 鉅額資本支出可能導致半導體成本價格上漲 35%至 65%,最終也會導致必 須仰賴半導體產品供應進行製造的電子設備成本上升,而這也將使得全球 電子終端設備使用者的消費成本提高,並為全球未來經濟成長帶來不利的 變數。
- 在美中科技競爭持續加劇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美國半導體業者與外 國必須依賴美國半導體消費市場的業者,因需於美中之間進行抉擇,而面 臨可能損失在中國半導體消費市場商機的風險。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營收將 可能因此下滑,並減損半導體業者須維持全球性之半導體消費市場規模, 以支應龐大研發創新支出的能力,而這也將對半導體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創 新帶來不利的影響。
- 中國可能因為美國科技抗中力度的提高,升高反制措施與行動,為 國外半導體業者帶來衝擊,包括對美國仰賴自中國進口之稀有關鍵材料進 行出口管制,例如銻、砷、鉍、鎵、鍺等半導體重要生產材料。另亦可擴 大推動「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將外國企業列入名單並進行制裁,同時 也可開始管制中國處理國內大數據且可能掌握更多消費者個資的中國高 科技公司赴美國上市
- 結論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社群媒體對當代民主國家的機會與挑戰〉葉姵妏
- 前言
本篇文章結合文獻檢閱分析的方式試圖進行以下探討:新 興科技中的「社群媒體」可能對當代民主國家造成哪些影響?產生了何種 機會與挑戰?並進一步探討社群媒體如何強化威權韌性與衝擊民主政治?並在最後結論處,歸納並反思造成這些科技風險、衝擊背後的成因, 以及可能的因應方向,以供相關政策實務與研究參考。 - 社群媒體可能對當代民主國家造成的影響
- 近年來,人們開始相信社群媒體對於公民社會與當代民主國家造成影 響,確信民主國家以及非國家行為者皆利用、操縱特定的議題來塑造社會輿論, 以社群媒體作為改變社會大眾想法,以及影響民主國家政治信息運營的工具
- 新興科技發展與社群媒體的普及雖引領社會走向便捷、舒適,惟亦伴 隨著潛藏的資訊安全危機,由網路安全引發的威脅層出不窮,而可能對人民產生 侵害隱私權的疑慮
- 社群媒體如何強化威權韌性
當代威權主義國家,只要掌握新興科技工具與 大數據資料,設定演算法並運作社群媒體,就能夠操縱與監控大眾的情緒 與偏好,從而製造民粹主義強人興起的沃土。以上在在顯示,社群媒體與 機器學習原本誕生於尊重言論與溝通自由的民主社會,然而新興科技非但 沒有幫助獨裁政權走向滅亡,反而成為促進威權主義的助力,當威權政府 利用社群媒體並輔以機器學習,可能反而助長專制政權壓制民主。 - 社群媒體如何衝擊民主政治
在當代民主國家中,有關公民社會的政治表達權利、選舉投票 機制與集體決策方式等等運行,皆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與資料,隨著新興科 技中「社群媒體」與「人工智慧」的技術嵌入,新興科技產業似乎有一個 特殊的邏輯,目的在蒐集更多的用戶訊息及其所創造的數位內容,並從中分析與推論各種情報。而未來的民主政治發展很可能成為,誰掌握了數據 資料,就等於掌握政治權力的時代。 - 結論:威權體制與民主國家面對社群媒體衝擊的因應
方式
根據本文研究發現,當代民主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 題,尤其新興科技的技術進步雖然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但同時它 也是一把雙面刃,「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將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多面 向衝擊:諸如操縱特定的議題來塑造社會輿論,對人民產生侵害隱私權的 疑慮,抑或是成為影響威權體制與民主國家政治信息運營的工具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主軸與台海局勢分析〉李其澤
- 前言
本文將拜登政府這一對中政策主軸定位為「競爭性共存」 (competitive coexistence),以下就其對中政策規劃的重點、近一年來美中外 交爭鋒的過程、拜習視訊會議的結果三個部分來討論和闡釋美中關係之 「競爭性共存」。最後,在美中「競爭性共存」的架構下,進一步分析拜習會後的台海局勢發展 -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規劃
- 拜登總統(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就職之後兩周(2021 年 2 月 4 日),在國務院發表首次外交政策演說:「美國的世界地位」(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 拜登政府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和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 貝爾(Kurt Campbell),在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中聯名發表文章:無 災難的競爭 --美國如 何與中國在競爭中共存( 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
- 2021 年 3 月 3 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發表題為
《美國人民的外交政策》(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American People)的演
講
同日,白宮也公佈《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針》(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 - 歸納以上四份文件,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基本認知和指導原則主要有 以下四點:
- 一、中國是 21 世紀威脅美國領導地位的戰略競爭對手和現存 國際秩序的最大挑戰者。
- 二、美國對中國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已經失敗,將中國納入國際自由經貿體制並未導致其政治民主或政權改 變,和平演變的期望證實是落空的。
- 三、因此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選項 是基於實力地位的「競爭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一方面削弱中國 的整體實力及其建構的國際秩序,另一方面增強美國的實力,塑造符合 美國及其盟友利益和價值觀的國際秩序。
- 四、美中「激烈競爭」(extreme competition),但非冷戰狀態;雙方不要陷入衝突,甚至引發戰爭,而是 在競爭中維持共存。換言之,美國要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但 須維持共存,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 美中外交爭鋒
- 2021
- 在 3 月 12 日以視訊方式召開 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安全對話(QUAD)。緊接著 3 月 16 日美日外交國 防 2+2 會議、3 月 18 日美韓 2+2 會談。拜登政府接連與 QUAD、日、韓 「2+2」等印太盟邦舉行會議,刻意營造對自己有利的氛圍向中國施壓, 實為鋪墊 3 月 19 日的美阿拉斯加「2+2」高層會談。此次會談,美方代表 是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中方代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 會談前,美國國務院對此進行說明,聲稱拜登政府將以實力地位(position of strength)與中國互動
- 美國總統拜登 9 月 9 日致電大陸國家 主席習近平,進行直接對話。拜登表示,美方願與中方坦誠交流和建設性 對話,確定可以合作的重點和優先領域,並要管控分歧,避免誤解誤判和 意外衝突,負責任地管理美中競爭,確保競爭不會陷入衝突。習近平則指 出,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係,攸關世界前途命運。雙方在尊重彼此核心 關切、妥善管控分歧的基礎上,可以繼續接觸對話,推進在氣候變化、疫 情防控、經濟復甦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和合作
- 10月6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 顧問蘇利文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晤
- 10 月 31 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意大利羅馬「20 國集團」(G20)峰會進行場邊會議
- 12 月 20 日王毅在北京出席「2021 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 幕式並發表演講。王毅呼籲,中美雙方應當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 作共贏三原則,共同探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 的和平共處之道
- 拜習視訊會議
拜登政府花了 10 個月的時間制定外交政策,塑造戰略環境,以及美 中不間斷的穿梭外交和國安對話,終於鋪墊成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 11 月 16 日的視訊會議。
從拜習會後美中各自釋出的訊息來看,可得出以下幾個要點:一、雙 方在氣候變遷、共同防疫、能源供應及經濟復蘇都有合作意願;二、對於 可以合作的領域,雙方成立工作小組進行協調;三、在北韓、伊朗核武問 題以及阿富汗情勢等議題交換了意見;四、在最可能爆發衝突的台海議題 上,則各說各話,沒有交集。 - 拜習會後的台海局勢分析
- 「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
本文引用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概念,將未來的美中關係詮釋為「競爭性共 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 :激烈競爭,但仍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 管控競爭,避免演變成衝突,並塑造一個在競爭中共存的國際體系與秩 序。「競爭性共存」的關鍵考驗在於如何負責任地管理競爭而不造成衝突, 且能維持雙方合作的空間。 - 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的原則是,繼續履行「一中政策」及遵守 《台灣關係法》,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作法,維護台海局勢的和平 與穩定,即維持兩岸現狀(不武、不獨、不統)。台海的現狀符合台灣、 中國及美國的利益,也符合印太區域安全和穩定的利益
〈以國際政治經濟批判理論分析歐洲民粹政治發展〉倪周華
- 前言
本文試圖回歸政治經濟結構,不同於傳統對於國內政治分析解釋民粹之興起,以國際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新葛蘭西 (Neo-Gramscian)學派之觀點,連結國際政經秩序結構,以社會力量的折 衝為解釋主軸,檢視(超)國家治理歐盟地區的民粹發展。
本文主張為歐 盟區近年的民粹政治發展,其基本結構係新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在 21 世紀 移轉,因生產關係改變而產生政治文化的差異,民粹政治發展即為社會力 量重組的過程,但並非僅係鏡面反映經濟波動,而係在社會衝突與妥協的 進程中對霸權秩序消退之政治風潮,並反映在政治建制、經濟生產模式與 文化認知等各個層面。 - 國際政治經濟批判學派與民粹政治分析
- 新葛蘭西學派的政治經濟詮釋
新葛蘭西學 派認為階級鬥爭尚屬靜態描述,爰主張動態的社會力量(social force)的 重整與型塑,提出社會轉變是在歷史結構中發生,而該結構是有三種不同 的動力(power)在互動:意識認知理念(idea)、物質生產能力(material capability)及組織建制(institution),分別在社會生產關係(production relation)、國家形態(forms of state)及世界秩序(world order)三個層級 運作,彼此的關係是動態互動與交互影響,並得以跨越階級的動態組態來 描述社會力量的互動 - 民粹政治的政治經濟分析模式
- 批判學派區分政治經濟分析為全 球、國家與公民社會等三層次,而全球層面係指資本霸權秩序,國家層面 為如何連結國內與國際的生產關係,公民社會則為階級整合與對立的過 程,而在該三個層面的變動係為相互連結,民粹政治在公民社會係屬民主 與建制對抗,進而在國家形式上取得與既有優勢階級利益的對抗(struggle) 及在國際霸權秩序的轉變與形成
- 社會學者 Polanyi 的雙重活動(Double Movement)概念,即經濟自由(Economic Liberalism)理念與社會保護 (Social Protection)理念相互對立與妥協下進行社會發展,並在透過政治 上的權力取得形成擺渡效應(Pendulum Swing)
- 社會運作的資本生產關係具有本質衝突性,該民粹政治的人民 力量即為對霸權秩序及其優勢階級的對立,民粹政治發展則是一種對於社 會在進一步保護人民而形成真正人民政治(popular politics)的政治文化, 民粹政治係對資本生產的相對社會力量,而該政治文化並非有深厚的意 識型態(如法斯西主義、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而係階級關係的對立過 程,在優勢階級的政治建制無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平等要求,民粹政治 即呈現的強烈對立與政治衝突
- 全球政經秩序下的民粹意函
- 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演變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 30 年間,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秩序以全球化 之名推動之資本利得生產關係,在金融危機後面臨瓦解崩潰之危機,然瓦 解並非指自由經濟秩序的立即消失,亦非指社會平權活動的成功,而係對 過去以全球為運作範圍的資本投資與貨品流動模式進行修正為區域化集 團生產投資,但該等區域模式與新自由主義秩序是否產生國家間對抗或競 合關係,尚待國際政治的折衝演變;然其原國際生產霸權秩序以單極霸權 美國所支撐的全球性自由放任市場秩序,該美國支撐的霸權軍政地位與資本生產霸權秩序皆受到嚴苛挑戰;該秩序的消退亦如葛蘭西將之描述為空 位期,這個時期無論是在國際或國內社會充各樣的失序現象,即於葛蘭西 所稱歷史結構改變的時節點 - 全球政治經濟失序與民粹化的國際關係
回顧 21 世紀全球政治經濟秩 序,90 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規範崩盤,關鍵固然在於 2008 年金 融海嘯所代表資本流動管理困境,但其社會力量的累積與挑戰並非單一事 件因素,亦非單純視為反全球化反射性情緒,而係不同的社會力量在國內 與跨國場域相互折衝,2016 年美國為首的新保護主義或民粹政客的訴求,顯示其過去雙重霸權領導地位的動搖,更重要的是該霸權秩序所支撐原生 產關係的失敗。而西方民主國家面對全球經濟的困境不若威權體制的嚴格 管制與穩定,因其民主選舉的治理模式建立於市場自由,原具有市場放任 而產生金融危機發生之潛在本質,然資本生產秩序危機引發社會對自我保 護的排外,一方面反映在地緣政治上而被簡化為「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的 對抗」,另一方面,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成為 21 世紀金融危機的國家 治理基調,如一次大戰前(1929 大蕭條)及 70 年代石油危機(1973 布列 登森林協議終止)等生產秩序危機時,國際政治情勢皆因經濟秩序而呈現 國家間對立。 - 國際政治經濟與右翼民粹崛起
新自由主義的秩序危機,指其全球化所形塑的市場至上共識失 去其霸權性地位,不僅在國際關係上因霸權國家無能力維持原霸權性政市 場秩序,在國際政治上形成國家間的權力對立,亦因各國內經濟困境而傾 向與全球經濟保持距離,社會內部產生排外情緒對抗,民粹發展是以狹隘種族主義、民族意識、威權治理與排他性的右翼式民粹(Right wing populism)呈現 - 歐盟政民粹政治的社會關係分析
- 歐盟國家的民粹發展
右翼民粹並非歐洲民粹變化的全貌。若僅將反全球化活動簡化等同為歐洲的民粹政治上成功,或僅歸因為全球化過程中經濟利得輸家的極端 反彈,或僅呈現民主治理在危機處理的功能不彰,則未能說明民粹政治為 何各國差異政治結構下現不同程度社會支持度;細究各國民粹政治,其呈 現組成與訴求並非同一質性 - 歐盟治理危機之困境與民粹發展
過去歐洲整合所依恃的共識變化,尤其是二戰後整合所依恃之社會民 主共識,業在 90 年代全球化的市場至上資本流動所形成的新市場共識中 消退,因此予民粹政治的存在發展空間;而 21 世紀金融資本秩序危機與 跨國專家治理無效能,更讓原有存在的民粹政治對歐盟菁英秩序之形成跨 國串連的挑戰;建構主義政治學者 Bakare 對該等歐洲一體共識消退稱之為社會化的瓦解(socialization breakdown),但更精確而言,歐盟的治理危 機突顯了在歐盟菁英專家治理模式在政治正當性的動搖,其西方民主價值 所強調的課責與參與,在新自由主義的歐盟治理中並無落實,進而促成民 粹在各國與歐盟選舉上的成功 - 歐洲民粹的社會雙重活動分析
- 國家治理
原本在國家為公民社會的人民社會權力(social right)與 公民權(social citizenship)在被集體性消退;即國家在歐盟治理下,退縮 為市場經濟的連結功能,而將公共服務導向私有化市場原則,放棄國家在 社會文化與種族衝突的中介調合功能,不但沒有盡到在公民社會的保護性 功能,反而呈現了公民社會權利自我毀壞,可謂功利模式(utilitarian form) 的治理原則擊潰各項在社會民主國家的公民保護機制 - 社會改變力量與生產關係
各國社會的民粹亦因其政治經濟不同,而有不同妥協或左右立場 的區分,國家經濟生產產值比重區分為內需與輸出,說明民粹發展的異質 性,在北歐的高度社會福利國家,經濟生產關係模式以全球輸出為主(如 芬蘭、挪威),其對移民的不安,遠高過以內需市場為生產模式及社會福 利模式相對較低的南歐(如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產生左派民粹在南 歐有相對政治支持,即雙重活動的反活動樣態,於各公民社會中的社會改 變力量會與其特別生產關係互為連結 - 結論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大國疫苗外交的推進: 東南亞區域的疫情地緣政治〉林佾靜
- 前言
- 大國的疫苗外交策略
- 疫苗外交的策略意涵
疫苗外交是醫衛外交(medical and health diplomacy)的一環,係指一 國透過醫療公衛資源及技術的輸送、援助,進而創造、延續或擴大外交利 益之謂 - 全球疫苗產研及取得現況
- 推動疫苗外交主要的行動者
- 中國
- 一帶一路計畫(BRI)的延續
- 改善、鞏固與東協雙邊關係,強化區域主導
- 印度
- 追趕的大國:俄羅斯、美國
- 俄羅斯
- 美國
- 東協國家疫苗採購及施打競賽
- 東協各國的疫苗政策
- 新加坡
- 汶萊
- 印尼
- 馬來西亞
- 泰國
- 菲律賓
- 越南
- 緬甸
- 柬埔寨
- 寮國
- 疫苗外交強度與大國地緣戰略的相互對應
- 疫情脆弱性與國家風險
- 大國的多邊應援: 日本角色的提升
- 中國因素
- 疫苗外交與區域戰略攻防
- 結論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新大賽局」和日本的歐亞大陸外交 :論壇、元首和官方援助〉劉泰廷
- 前言
本文以當前正在發酵中的「新大賽局」(New Great Game)為出發點,進 而探討日本的歐亞大陸外交。藉由回顧日本近年在中亞和印太地區的作為,作者試突顯日本如何透過海陸並進的戰略手段,參與強權競逐的新大 賽局 - 中亞地區的「新大賽局」
在眾多歐亞強權的行列中,日本的角色略顯尷尬,因 為其在地理上可說是位於歐亞大陸的邊陲位置,先天上囿於地緣限制,無 法輕易在中亞地區拓展自身的影響力。然而為了平衡來自中國的威脅,也 為了拓展東亞以外的外交關係並加強能源安全,日本在第二任安倍晉三政 府上任以後,遂投入新大賽局的戰局。實際上若回顧日本在中亞地區的發 展,會發現日本在後冷戰初期即開始嘗試與中亞五國交往,並在 2000 年 中期建立雙邊對話機制,試圖推動合作。可惜的是,由於國內政治不穩-日本在小泉政府以後,領導人頻繁更迭-使政策經常無法延續以外,來自 中國崛起和北韓核武的安全威脅,也使日本未能在中亞地區投注更多心 力。 - 日本的歐亞大陸外交
1997 年,基於能源和地緣政治的考量,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歐亞 大陸外交」(Eurasian diplomacy)新戰略,繼而提升中亞五國的重要性。「歐 亞大陸外交」可謂日本外交調整的重要舉措,其主要有兩項目標。首先,就 地緣政治而言,日本希望在中亞和高加索一帶佔有一席之地,藉此提升國 際地位。其次,通過加強雙向政治和經濟交流,日本希望能透過影響力掌 握中亞地區能源開發及貿易的主導權 - 論壇外交
2004 年 8 月,外務大臣川口順子訪問烏茲別克、哈薩克、塔吉克和吉 爾吉斯等四國,並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發表演說,提出建立「中亞 + 日 本」(“Central Asia plus Japan” dialogue)雙邊對話機制的構想。日本的 提議並未招致阻力,首次的「中亞 + 日本」外長會議遂於哈薩克首都阿 斯塔那舉行,標示著日本的中亞外交進入更爲全面的階段 - 元首外交
2006 年 8 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成為首位 訪問中亞地區的日本元首。在訪問的基礎上,日本順勢推進與兩國的關 係。2007 年,日本和哈薩克同意就共同開採鈾礦進行合作,並就和平使用 核能展開討論。在前述基礎上,日本和 哈薩克於 2010 年順利簽署核能合作協議、進行互惠,由哈薩克供應日本 所需的鈾,日本則輸出哈薩克所需的核能技術。核能合作協議的簽署除了 展現兩國的友好關係以外,推進的過程也展現成功的元首外交。 - 官方援助ODA
透過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日本希望能提升國際形象,並塑造一個 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基於「政治大國化」的目標和在東亞地區所 擁有的歷史包袱,日本必須在其他地區尋求支持。就此而言,中亞是日本 希望拉攏的地區之一。
日本對中亞地區的 ODA 包括贈予援助、技術合作和貸款援助三大 類,其中又可細分出人員培訓與制度建設、經濟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以 及緩解現存社會問題等三項重點。中亞國家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從計劃 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日本就此能提供人員培訓和制度建設等協助 - 日本對中國「一帶一路」歐亞戰略的回應
一帶一路的提出引發日本 自 2017 年起,陸續採取多項反制作為,包括和印度聯手共同推動的「亞 非自由走廊」、和美國及澳洲共同推動的「藍點網路計劃」,以及和歐盟共 同推動的「歐亞連結」等。日本同時也積極地強化印度太平洋地區及俄羅 斯的關係,以鞏固其在歐亞大陸上的地位及平衡來自一帶一路的挑戰 - 雙邊、三邊和多邊聯結計劃
- 藍點網路計劃(BDN)
2019 年 11 月,在美國的領導下,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和澳洲外交貿易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共同宣布成立藍點網路計劃(BDN)。相較一帶 一路,BDN 並沒有整合歐亞大陸的戰略目標,其焦點是透過建立基礎建設 的評估和認證制度,以確保資金透明和永續發展等高品質目標,進而鼓勵 私人資本進行海外投資。即便如此,Russel 指出,美國有想要透過 BDN 和一帶一路抗衡的意味,即透過對基礎建設的評估,促使國家在引進外 資時更為謹慎。 - 歐亞連結(EU-Asia Connectivity, EAC)
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歐盟執委會副主席 Federica Mogherini 於 2018 年提出連結歐亞大陸的策略的背景下,安倍於 2019 年 參加於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一屆歐亞連結(EU-Asia Connectivity, EAC)論 壇,並在期間和歐盟達成合作備忘錄。32 EAC 旨在以永續和國際規範的指 引下,透過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推動歐盟和歐亞大陸在基礎建設、數 位經濟、能源和人文等四大領域的合作。儘管與美國相似,歐盟也指出 EAC 的目的不是在抗衡一帶一路 - 加強印太地區合作
管川普政府在上任不久後即退出擁有經濟和戰略雙重意義的 「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其在 2017 年年底攜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 三國,重新啟動四邊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又 稱 P4),針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挑戰進行討論和合作。對日本來說,重啟 後的 QUAD 在美日同盟以外,多了另一個與美國之間的戰略連結 - 提升日本-俄羅斯關係
儘管因為日俄關係長期較為冷淡的緣故,日本國內始終沒有太多關於 與俄羅斯合作的發想,但若兩國在近未來能提升關係,兩國攜手在歐亞大 陸上共同平衡中國的影響力也並非不可能。部分學者指出,對於莫斯科而 言,來自中國的挑戰遠甚於日本,因此改善日俄關也符合俄羅斯的利益,並 使其可以間接透過美日同盟制約中國。在美俄關係在後冷戰時期持續冰 冷的狀況下,日本儼然能扮演美俄之間的溝通橋樑。 - 結論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新區域間主義下的歐盟印太戰略: 以歐盟與東協「開路者」協定為例〉荊柏鈞、謝笠天
- 緒論
歐洲聯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以下簡稱:Council of the EU或歐盟理事會)於2021年4月通過「歐盟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合作戰 略」(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以下簡稱:歐盟印太戰 略)的結論,積極加入近年興起、以美國為主的「印太戰略」辯論。這是歐盟 首度對印太地區發表共同立場,強調歐盟將在印太地區強化其合作夥伴的角 色,以民主、法治、人權與國際法為基礎,促進區域的穩定與永續發展
本文透過分析歐盟與新加坡及越南簽署的FTA,試圖解釋歐盟近年對亞洲 的經貿戰略布局與實務作法,以及「印太戰略」為何強調與東協深化關係的重 要性。本文主張歐盟希望透過與東協國家洽簽經濟協定來增強其「印太戰略」 的效力,而雙邊關係的升級除強化東協在全球的經貿戰略地位,互動過程中所 建立的法律架構亦充實「新區域間主義」的概念 - 歐盟與東協區域間主義的發展
- 區域間主義類型與理論發展
- 國關學者定義區域間主義為國家領導的 程序,以及特定區域在跨區域架構下彼此間的合作過程。因此,區域間主義不僅是兩個獨立區域的統合,也重視 兩區域經濟與政治領域的互動
- 歐盟與東協三波區域間主義進程
- 第一波區域間主義
本文定 義歐盟與東協的「第一波區域間主義」為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兩個區域 剛開始接觸互動的階段。1958年歐洲六國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而1967 年五個東南亞國家也創立東協
雖然「第一波區域間主義」的對話並未帶來重大的實質成果, 不過對於組織架構相對鬆散的東協來說,歐盟願意與其制度化雙邊交流,代表 歐盟承認東協的談判實力,從新現實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均為重要的 外交突破 - 第二波區域間主義
1980年簽署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東協合作協定(Coope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Member Countries of ASEAN and European Community),象徵第二波 區域間主義的濫觴。雖然此協定奠定雙邊在經濟與發展合作上的法律基礎, 但協定內文並未納入約束性的議程與機制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是最顯著的歐亞跨區域對話機制,目前成員包含歐 盟、東協秘書處、30個歐洲國家與21個包含東協十國、中國、日本與印度在 內的亞洲國家
雖然過去二十多年來亞歐會議高峰會成為歐亞 區域間的最高層會議,但過度廣泛的議題範圍,以及亞洲國家多半不願回應歐 盟關於人權的問題等,均成該會議的挑戰 - 第三波區域間主義
自2000年以來,歐亞的「第三波區域間主義」與全球第三波區域主義約 在同時發生,主要關鍵在 於WTO杜哈回合談判停滯,世界各國紛紛將重心轉向洽簽區域或雙邊FTA, 歐盟也在此趨勢上更加積極地與東亞國家展開經貿談判
進入2010年代,歐盟與東協關係加速發展。2012年,歐盟加入東協的「東 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成 為第一個以區域組織加入該條約的成員
歐盟加入印太競爭的優勢,在於其在「第三波區域間主義」發展過程 中已與東協建立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從2003年起逐漸成形,分別為「歐 盟與東協跨區域貿易倡議」(Trans-Regional EU-ASEAN Trade Initiative,以 下簡稱:TREATI)、「強化歐盟與東協對話工具」(Enhance Regional EUASEAN Dialogue Instrument,以下簡稱:E-READI),以及「歐盟對東協 區域整合支援」(ASEAN Regional Integration Support from the EU,以下簡 稱:ARISE)。 - 區域對區域FTA:「堆積木」策略
- 要達成歐盟與東協FTA的終極目標,需要務實的藍圖規畫。如前所述,歐 盟採取「堆積木」的策略,試圖要在與個別東協國家簽訂經濟協定的基礎上, 最終簽署兩區域間的FTA。「第三波區域間主義」的發展,仍必須面對全球三 大結構性挑戰。
- 美國經濟霸權地位相對衰減,也改變過往全球貿易的單極治理體系。現今全球經濟秩序已逐漸發展成以北美、歐盟與東亞 為主的三元體(Triad)
- 巨型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與RCEP的成形,正是「第三波區域間主義」最顯著的特徵。
- 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更凸顯歐盟與更多東協國家或是東協整體洽 談FTA的重要性。至於東協,則希望透過已完成 簽署的RCEP,以及未來與歐盟洽簽的FTA,來作為刺激貿易的重要工具
- 歐新FTA談判於是在2009年展開,2014年完成;歐越FTA談判則於2012 年展開,2017年完成,兩者為歐盟與東協FTA談判注入活力。對東協來說,與 歐盟簽訂FTA有利於追求「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藍圖」揭示的「全球東協」 目標,因此雙方於2017年後重啟區域對區域FTA談 判的對話。歐盟與東協FTA和全面航空運輸協定(Comprehensive Air Transport Agreement)將作為兩區域間的指標性協定。
- 開路者協定:歐新FTA與歐越FTA
- 關稅減讓與東協特殊原產地規則
- 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也為FTA重要的機制,因其 能確保僅FTA簽署國的產品才能享有優惠關稅待遇。對於東協來說,歐新與歐 越FTA採用的「東協原產地規則累積條款」(ASEAN cumulation),以及允許 亞洲食物產品免關稅出口至歐盟,能幫助達到「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藍圖」 設定的市場整合目標。
歐新與歐越FTA給予出口商選擇使用「關稅分類規則」(tariff classification rule)或是「區域產值含量」(regional value content,以下簡稱:RVC)的彈 性,出口商透過兩者皆能享有FTA關稅優惠待遇。在大 多數東協簽署的FTA中,RVC門檻為40%,未達到此門檻的產品被視為非來自 東協原產地,不能享有FTA優惠。至於 歐盟與新越兩國簽署的FTA,認定「東協原產地規則累積條款」可作為RVC的 基準,也對區域供應鏈帶來實際益處。舉例而言,新加坡不是區域製造中心, 倘若RVC規則限制僅「新加坡製造」產品適用,將抵銷FTA的效益 - 服務貿易
對於歐盟來說,由於WTO談判停滯, 加上目前並無東協國家參與WTO架構下的服務貿易協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談判,FTA因此為歐盟唯一可增加在東協服務貿易利益的管道
不同於CPTPP採用負面表列服務貿易的承諾,歐新FTA與歐越FTA涉及服 務貿易的部分與GATS相同,採取較保守的正面表列方式。 - 數位貿易與電子商務
數位貿易與電子商務屬於數位化(digitalization)的範疇,也是「歐盟印 太戰略」強調的重點合作項目之一。歐盟在數位治理上提出更高的標準,以 求在支持開放貿易以及跨境資料傳輸的同時,能保護個人隱私並強化資安機制 - 「新世代FTA」元素
「新 世代FTA」是在「全球歐洲」政策發表後展開,將FTA範疇延伸至服務貿易、 投資保障、人權與永續發展、智慧財產與政府採購,內含建構主義強調的歐 洲規範與價值 - 人權與永續發展:歐洲價值核心
歐盟對於違反人權國家的有利手段之一,就是取消GSP所提供的優惠關 稅待遇來「處罰」GSP受惠國家
為了確保貿易與人權的連結,歐盟規定在簽署FTA之前必須先談好PCA, 而PCA包含強制性的人權條款 - 強化地理標示保障
- 國有企業與政府採購
- 爭端解決機制中的「投資法庭制度」
現有關於ISDS機制的文獻多半強調歐盟的法規要求,卻很少深入地研究 亞洲國家的立場。歐盟聲稱「投資法庭制度」取代ISDS為改革,但亞洲國家 把歐盟的提議視為「超ISDS」的設計,不認為「投資法庭制度」會在既有東 協全面投資協定(ASE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Agreement)以及各項 「東協加一」FTA協定之外帶來更多好處
此外,對於經濟較低度發展的國 家如緬甸,兩階段法庭衍生的相關審判與人事費用,可能為國家財政帶來龐大 負擔,因此這些國家多半對於ISDS機制卻步。 - 結論
本文認為歐盟希望透過 與東協國家洽簽經濟協定,以增強其「印太戰略」的效力,而隨著雙邊關係逐 漸增溫,東協在全球的經貿戰略地位提升,雙邊互動過程中所建立的法律架構 亦充實「新區域間主義」的概念。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 をめぐる日本の政策の展開〉飯田将史
- はじめに
- 「インド太平洋」 地域概念の創出
- 二つの海の交わり
このインド太平洋という地域概念を初めて公式に提唱し た国は、第 1 次安倍晋三政権のもとの日本であった。2007 年 8 月 にインドを訪問した安倍首相は、国会において「二つの海の交わり (Confluence of the Two Seas)」と題する演説を行った。この演 説において安倍首相は、「太平洋とインド洋は、今や自由の海、繁 栄の海として、一つのダイナミックな結合をもたらしています。従 来の地理的境界を突き破る『拡大アジア』が、明瞭な形を現しつつ あります」と指摘した 。すなわち安倍首相は、それまでは「二つの 大洋」として別個に認識されていたインド洋と太平洋の関連性の高 まりに注目し、インド洋と太平洋という「二つの海の交わり」を新 たな「拡大アジア」と位置付ける地理的概念を提唱した。この既存 の地理的概念を突破した「拡大アジア」が、後に一般化する「イン ド太平洋地域」の原点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 拡大アジア
「拡大アジア」における日 印の協力を、後に「クワッド(Quad)」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る日 米豪印による協力枠組みへと拡大させる意向を示したことである。 安倍首相は演説で、「日本とインドが結びつくことによって、『拡 大アジア』は米国や豪州を巻き込み、太平洋全域にまで及ぶ広大な ネットワークへと成長するでしょう」と指摘していた - 中国の台頭と 「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戦略 」 の提唱
- 第 2 次安倍政権によって打ち出された「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 平洋戦略」における目標は、以下のように整理できるだろう
- 国際法と普遍的価値観に基づいたインド太平洋における 既存の海洋秩序を、力に依拠した現状の変更を推し進める中国から 守ることである
- 貿易・投資の円滑化や、インフラの整備などを通 じた連結性を向上させることなどにより、インド太平洋地域の経済 的な繁栄を図ることである。
- シーレーンの安定を確保したり、紛争の平 和的な解決に向けた環境の整備などを通じて、インド太平洋の安全 を保障することである
- 中国への対抗色を薄める 「構想」 への修正
- 日本が「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をめぐる 政策に修正を加えた目的としては
- 中国との二国間関係の改善を進めることであ る。日本にとって近隣の大国である中国との安定した関係を構築す ることは、自らの安全と繁栄を確保するのみならず、地域の平和と 安定にとっても不可欠である
- 日本が掲げる「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と いう考え方を、より多くの地域諸国と共有することである。とりわ け、ASEAN 諸国の「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への理解を得 ることが重視された
- 米国のドナルド・トランプ政権が推進していた中国と の対立色の濃い「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戦略」との差別化を 図ることであろう
- おわりに : 日本の政策の展望と課題
- 中国に対する「包摂性」を高めた「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構想を推進することで、海洋における法の支配 を徹底させつつ、中国との安定した関係を構築するという日本の政 策は、いずれ限界に直面することになるだろう。
- 中国共産 党政権が、自由や民主といった普遍的な価値に根差したルールに基 づく海洋秩序を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可能性は限りなく小さい
- 日本が中国との安定した関係を構築する際に不可欠な条件は、 尖閣諸島に対する中国の挑戦を抑止することであるが、その抑止力 を提供できるのは「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ではなく、日米 同盟である
- 「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を推進する 日米豪印などが、既存秩序の消極的な受け入れを迫って中国に対す る圧力を強化すれば、ASEAN 諸国などが「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 太平洋」を支持することが難しくなってしまう
- 日本として
は、中国による力に依拠した現状変更の試みを防ぐために、「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構想とは切り離した形で、「クワッド」
を中心とした軍事・安全保障面でのハードな抑止力を向上させてい
く必要がある
他方で、「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大平洋」の枠組みにおける安全 保障面での協力は、能力構築支援や災害救援・人道支援などを中心 に進めるべきであろう
日本にとっ ては、この「クワッド」と「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のバラ ンスを最適化することが今後の課題となるだろう。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印度面對拜登執政後中美競逐升溫的因應策略〉沈菊川
- 前言
本文將從拜登執政後對中戰略調整切入,分析美中競逐及印度參與 概況,並闡述印度在中美升高對峙強度時,所面臨的諸般挑戰與影響,再 緣此嘗試提出印度可能做出相關戰略抉擇的論證 - 拜登對中政策特質
- 從合作、競爭到對抗
根據拜登戰略構想雖然依舊維持強硬 的政策框架,但還是明顯調整川普時期對中國立場,而其中最大差異是以 「競爭」詞彙代替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其戰略側重方向,包括: 選擇以實力為後盾的多邊主義價值,明確對外要奪回國際領導地位、重振 盟邦夥伴網絡,但首先是以實力與中國交往;誓言與各國共同制定新的全 球規範與協議,並通過外交、軍事手段支持盟邦與夥伴,全面遏制中國; 美國願與北京進行務實、以結果為導向的外交,致力減少誤解與誤判的風 險,並歡迎中國在氣候變遷、全球公衛安全、軍備控制與核武不擴散等議 題進行合作。但是,貫穿其間的是美國必須「以強而有力的立場與中國往 來。」 - 從東亞、南亞到歐洲
拜登認為自歐巴馬卸任以來,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疏離美國 盟友與夥伴,美國的世界信譽及影響力確實下降,有必要修補與盟友關係 重新由單邊回歸多邊。遂積極打造「盟伴體系」,力圖以「複合型陣營」、 「規則制衡」等方式加大對中戰略競爭力度。拜登除不斷強化「印太」 戰略外,並著力構建美歐共同制中的聯合陣線,其中主要是以日韓澳菲泰 同盟國為基礎、美日印澳四國機制(QUAD)、澳英美聯盟(AUKUS)為 主體,積極爭取區域內外夥伴國,形構對中國的大弧形制衡架構,進一步 提升在「灰色地帶」對中國進行軍事安全威懾能力
睽諸拜登加大對中施壓的重要措施,包括: - 一是升級美日印澳「四方 安全對話」機制
- 二是全面強化「美日同盟」深度,構築美日「競爭力和韌性夥伴關係」。
- 三是要求「北約」加大關注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加緊落實「北約 2030 倡 議」以應對中國挑戰及中俄協作,並推促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盟友,插手印太區域事務,如派遣海軍艦艇赴南海巡航及參加針對性聯合 軍演。
- 四是繼續推進「太平洋威懾倡議」等防務計畫
- 印度參與美中印太競逐
- 外交方面
- 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
- 2021 年 2 月 18 日,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 4 國外長參加 由美方主導、重啟「四方安全對話」電話會議,除聚焦氣候變遷、疫情合 作外,主要是再度重申推進「自由和開放的印太」願景。
- 2021 年 3 月 12 日,莫迪出席「四方安全對話」首次領袖視訊 峰會。峰會為拜登執政後首度結合印度、日本和澳洲等盟國對中國釋放訊 息,批評中國在南海單邊及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要求中國放棄專制與 壓迫,遵守國際規範。而觀諸莫迪與會發言內容亦充分展現大國崛起雄心 壯志,其指出四國因民主價值觀及對自由、開放、包容的印太地區的承諾 而緊密團結,使得該機制已然成熟為穩定印太地區重要支柱
- 加強與美國外交互動
- 軍事方面
- 2021 年至 2022 年 3 月印度參與同美國相關的聯合軍 演,無論強度與廣度皆明顯升高,並呈現以下特點:
- 自 2020 年同意 澳洲海軍於時隔 13 年後重歸「馬拉巴爾」演習後,與美日印澳「四方安 全對話」機制相對應的準軍事協作,業已成形
- 呼應美歐聯合打造的 跨大西洋制中陣營,法、英、荷、德等北約成員國,相繼派遣軍艦進入印 太區域,印度領會美國戰略企圖,非僅參與多國聯合軍演,甚至無須美軍 介入而有能力與個別北約國家如法、英單獨舉行軍演,彰顯印度海軍與外 來艦艇協作演訓能力,已然大幅提升,對中示威意圖明顯
- 韓國首度參與美印等國聯合海上軍演,除彰顯其致力貢獻「印太」區域 和平穩定的決心外,未來是否可能更積極投入類似 QUAD 等區域安全機 制,某種程度加強與印度在各領域「圍中」合作,值得持續觀察
- 面對美中競逐升溫的可能抉擇
- 加速與東南亞區域整合
東南亞在面對中國、美國等大國 競爭壓力時,選擇相對溫和的印度作為平衡槓桿,有利於維繫東南亞地區 在大國競逐中相對穩定格局。印度則藉由自 1991 年以來即與東南亞建立 縝密戰略關係,若通過進一步整合南亞與東南亞地理概念,使成為相依整 體,對印度言既得以形成對中國地理大包圍,東南亞同樣能擺脫身處「印 太」戰略「中間地帶」的窘境 - 與美國「印太」戰略有限對接
作者認為印度最期望透過美國主導「印太」戰略達成的國家目 標,實係取代中國在國際經貿活中的關鍵供應鏈角色,此種戰略期待將使 印度與美、日、澳,甚至歐洲大國互動選項中,經濟成分佔比遠高於政治、 安全、軍事方面的付出。
中美間客觀戰略環境變幻,相對刺激印度嘗試與中國經濟脫鈎以 緩解中印間貿易逆差鴻溝,並借助與美國經濟合作以完善升級印度全球供 應鏈,試圖循此超越仍處疫情條件下的中國全球供應鏈。同時,印美日澳 的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亦提供印度相當可觀經濟收益,使其得以相對有效 對沖中印貿易失衡的負面影響 - 結論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新南向政策與區域經濟整合發展: 台灣的對策與機會〉宋鎮照、藍雅彗
- 美國大選後回歸區域經濟整合與發展軌跡
剛登場的拜登經濟策略思維主軸,將跟企業和國際經濟夥 伴關係更為穩定,降低川普執政下的不可預測與逞兇鬥狠的政經政策。
在 此,若隱若現的「拜登經濟學」可以傳達出幾個重要信息: - 一、優先重視 疫情治理和控制,以及疫情後經濟的發展;
- 二、提高富人稅,消弭社會與 族群貧富差距,提高社會福利和撫卹照顧;
- 三、推動能源轉型,結合綠能 產業和經濟,減少石化燃料;
- 四、促進基礎建設,鼓勵海外企業回流投資, 提振就業;
- 五、在經貿上,強調重回多邊主義的經濟整合,以及回歸全球 化發展。尤其重要的是,拜登對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策略,將揚棄「單邊主 義」和「孤立主義」的川式策略,重返多邊主義的合作架構,重新加入 WHO、巴黎氣候協議、CP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讓美 國的優先和偉大再度融入國際社會。
- 新南向政策的 2.0 版新策略
-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和強化:東協核心經濟主軸
- 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新南向政策的軸心和發展平台
AEC 建立在現有東協貨品及服務貿易及投資自由化之基礎上,進一步 整合以「單一市場」為主之經濟共同體,期許在 2025 年前達到貨品、服 務、投資、資金與技術勞工的 5 大自由流通,進而促使 AEC 成為一個全 球供應鏈生產基地,提高東協政治經濟在區域上的核心性(centrality)地 位和自主性策略,相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和印太戰略的整合發展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 AEC 的終極目標,主要達到四大目標:(1)、 創造一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2)、各國間的高度連結,包括鐵路、公 路、電信、航空等;(3)、爭取平衡的區域經濟發展;(4)、與國際經濟體 系整合。 - 一帶一路倡議(BRI)發展面臨挑戰和速度放緩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主要重點有二:其一是基礎建設投資:沿路 各國得到資金強化基礎建設,如建設公路、港口、石油與天然氣管道等, 促使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更加便利。藉此,中國可以確保新的石油輸送管 道,降低能源供應不足的可能性。其二是亞投行的推動(亞洲基礎建設投 資銀行,AIIB):由中國作為發起國,廣邀各國政府提供資金,再利用這 些資金來促進印太地區內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其中包含「一 帶一路」中沿線亞投行成員國的相關基礎建設項目 - 印太戰略與四角聯盟啟動經濟合作發展策略
美國在其發布的「2017 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印 太區域」界定為從印度沿岸至美國西岸之間的廣大區域,而根據 2019 年 6 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印太戰略報告」(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 IPSR),美國當前貫徹印太戰略的主要原則有四,包括:(1)尊重各國主 權與獨立;(2)和平解決爭端;(3)基於開放投資、協定透明與加強連結 性的基礎,推動自由、公平與互惠的貿易;(4)支持國際規範與原則,包 括海上與空域自由航行權等
為貫徹上述印太戰略原則,美國將朝三大方向具體推動其印太戰略, 包括:(1)提升準備度:藉由聯合打擊武力的強化,以實力與有效實施嚇阻來達成和平目標。為此美國將與其盟國與合作夥伴國加強合作,確保其 在印太區域前置部署打擊武力的有效性,並加強對高端敵對勢力致命武力 的投資。(2)強化夥伴關係:美國將加強其對目前盟國與夥伴國的承諾, 同時擴大與深化與美國同樣具有尊重主權、公平及互惠貿易理念之新夥伴 國的關係。(3)推動網絡區域:美國將持續增強及發展與美國盟國和夥伴 國的網絡安全架構,以支持國際價值和規則基礎的秩序。為此,美國將持 續加強亞洲的安全合作關係,以遏止侵略、維持穩定與確保域內國家在共 同區域內的自由進出。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高標準要求和開放態度
CPTPP 於 2018 年 12 月 30 日生效,目前已經有墨西哥、日本、新加 坡、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越南等七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其他成員國 可以陸續完成國內批准。其成員國人口規模將近 5 億(占全球 7%),總 GDP 超過 11 兆美元(占全球 13.1%)。基本上,CPTPP 對符合其高標準條 件要求的所有國家與地區,皆採取開放和歡迎態度,期待 CPTPP 向外成長 擴張。欲申請加入 CPTPP 的新成員,仍需以所有成員國的共識來決定,首 先須向「存放國」(depositary)提交正式入會申請,並要事先與各成員 國進行非正式互動,爭取各國支持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完成簽署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是由東南亞國 家協會十國發起,並由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度等與東協 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六國共同參加,共有 16 個國家加入,這 16 個國家的 GDP 可達約 27 兆美元,全球約一半的人口、以及三成多的全球貿易總額。
RCEP 於 2019 年 11 月 4 日,談判完成,但印度總理莫迪認為目前談 判未反映 RCEP 的基本精神與原則選擇中途退出。RCEP 雖然強調是一個 以東協為中心(ASEAN Centrality),由東協主導,以 5 個「東協加一」FTA 為基礎進一步深化整合各個 FTA 的自由化程度,目標係為建立一個現代 化、廣泛、高品質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但中國對推動該協定態度積極, 甚至被認為是 RCEP 的主導者。考量各成員間經濟發展水平之差異,RCEP 亦給予特殊與差別待遇 - 台灣區域經濟整合機會和因應策略
- 從產業對接角度思考,配合各國關鍵性產業發展重點,做適當調 整,尤其應積極掌握新南向國家與相關經貿大國的合作面向與產業契機, 包括 AEC、RCEP、一帶一路、CPTPP 的進展等,要更加重經濟面向,以 取得實質效益,甚至可以加強跟印度的雙邊經貿投資和技術交流關係
- 海外投資應視為國力延伸,政府應規劃輔導,從全球分工角度, 加強與國內產業鏈結,確保台商海外投資安全,並盤點整合對海外台商問 題的協處機制
- 產業界應以區域化、全球化與供應鏈安全角度,重新檢視主要產 業海內外生產、投資與供應鏈,提高台灣產業鏈多元性、完整性與在地化
- 台灣與美國於 2020 年 9 月 17 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台美基 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根據此合作架構安排,台美未來將共 同參與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計畫,除了深化台美實質合作關係 外,也可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邀請民間企業跟社會參與此合作架 構
- 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以及 COVID-19 疫情影響下,不僅影響全球 供應鏈提供,也加深了美國對中國的經貿對抗敵意,這讓台灣的經貿和投 資合作有其重要性
- 台灣啟動「新南向 2.0 計畫」,來強化與東協的實質關係,特別是 在中美貿易戰升溫趨勢下,為了避免台商在中國供應鏈的「斷鏈」危機, 以及早協助廠商在南向國家建立有效率的供應鏈
- 結語:新南向政策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對接優勢和利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