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針對東亞地區格局的演變、美國的排他性、競爭性與包容性東亞 區域主義,考察中美在東亞地區格局中的採取不同的區域主義戰略 - 學術界對「區域主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 區域主義的參與主體——國家行為體
從參與行為體的數量來看,區 域主義可以被定義為至少兩個位於特定地理區域的國家達成協議或進行 協調活動的過程。根據參與共同活動的國家數量,可以定義為區域雙邊主 義(當兩個國家合作時),以及在參與者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區域多邊主 義 - 區域主義的運行方式——以多
邊合作為基礎的機制化運行
譬如,登特(C. M. Dent)認為,區域主義 是指「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和其他種類的聯繫方面,致力於在特定 國際區域內加強一致性的結構、過程和安排」 - 區域主義的主要目
標——互利共贏
通常,區域主義大多是從經濟角度來定義,被定義為對 國際分工勞動和生產的政治反應或作為政治結構,被視為將經濟國際化與 - 排他性區域主義更多聚焦于軍事安全,將制衡目標 國排除在既有區域合作機制之外的安排。通過排他性雙邊或多邊軍事同盟 手段,孤立、排斥與遏制目標國,從而維護與獲取權力
- 包容性區域主義 是指將制衡目標國納入既有區域合作機制的安排,側重經濟協作,將域內 不同制度的國家納入到區域合作框架中
- 競爭性區域主義,是指以制度制衡為主要特徵的區域主義理念以及由此構建的區域主義機制,集中於權力 制衡、觀念競爭與制度抗衡等方面,用規範、機制與制度約束各國的行 為,使區域秩序向自己有利一方轉型
- 東亞多元區域主義的發展及特徵
- 現今-「區
域主義 2.0」
其特徵表現為:這一階段區域主義具有較強的地緣上競爭 的烙印,競爭的主要行為體從過去的東盟主導,逐步轉變為美、中、日地 區大國為中心;競爭的空間由東南亞、東亞向亞太、印太區域全面擴展; 競爭的內容由以往的非傳統安全經濟問題向更加深刻的地緣政治秩序方 面轉變。同時,「以美國為首的雙邊聯盟和小多邊合作等其他形式的安全 性群組織共存、競爭和互動,共同塑造著亞太的區域秩序」。「新的區 域主義」許多方面表現出競爭性區域主義特徵。如美國維護霸權、制衡中 國的企圖明顯,也表現出中國反制衡美國的努力,同時,也包含了地區強 國積極參與區域秩序建設,尋求擴大地區影響力的意願 - 美國的東亞區域主義政策
- 美國作為域外霸權國家,其東亞區域主義立場一直是「硬雙邊安全關 係和軟多邊經濟關係」。其東亞區域主義政策主要圍繞三個方向展開
- 排他性的雙邊軍事同盟關係,利用美日、美韓、美澳等雙邊軍事機 制,通過「軸輻戰略」介入東亞區域安全事務
- 通過日本主導的「亞 洲開發銀行」,或者鼓勵美國盟友在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亞 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東盟+3 和東亞峰會等組織積極發揮作用,為 美國左右東亞經濟事務達到區域擴散的作用
- 美國通過直接建立 更大機構,如此前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與印太戰略機制,將東亞涵蓋其中,制衡中國的崛起,內化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同時可以 達到對區域貿易組織及其夥伴施加影響,對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起到客觀 限制的作用
- 中國的東亞區域主義倡議
在此背景下,中 國在反制衡方面也彰顯了自己的存在,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 帶一路」、「亞投行」與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全面建設 - 中國 提出了構建 「東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其主張表現出中國對東亞區域 主義機制構建的基本立場,主要表現為: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堅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將 所有東亞地區的國家包含在內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基於區域現實主義理念,堅持 開放、包容互惠,拒絕域外勢力的蓄意干涉,但又不排斥與其他區域國家 之間的友好合作與交流。
- 東亞區域主義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區域主義理論,必須 堅持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理論機制構建。實際上,東亞一體化的推進是 東亞地區國家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
- 東亞區域主義的機制構建,必須堅持安全與經濟並重,重視區 域多邊安全機制的構建,區域內安全合作與經濟合作並行不悖
- 推動包容性區域主義與競爭性區域主義的廣泛融合。包容性區 域主義和競爭性性區域主義增多,落實效果優於排他性區域主義。包容性 區域主義具有開放和包容的顯著特性,而競爭性區域主義也是出於國家安 全與發展繁榮的現實考量,有意識地參與並促進各個領域區域合作機制的 構建與完善
- 宣導東亞多元區域主義的對話協商機制構建
- 結論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論東亞區域主義中的中美互動趨勢〉巴殿君、梁秋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