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以國際政治經濟批判理論分析歐洲民粹政治發展〉倪周華

  1. 前言
    本文試圖回歸政治經濟結構,不同於傳統對於國內政治分析解釋民粹之興起,以國際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新葛蘭西 (Neo-Gramscian)學派之觀點,連結國際政經秩序結構,以社會力量的折 衝為解釋主軸,檢視(超)國家治理歐盟地區的民粹發展。
    本文主張為歐 盟區近年的民粹政治發展,其基本結構係新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在 21 世紀 移轉,因生產關係改變而產生政治文化的差異,民粹政治發展即為社會力 量重組的過程,但並非僅係鏡面反映經濟波動,而係在社會衝突與妥協的 進程中對霸權秩序消退之政治風潮,並反映在政治建制、經濟生產模式與 文化認知等各個層面。
  2. 國際政治經濟批判學派與民粹政治分析
    1. 新葛蘭西學派的政治經濟詮釋
      新葛蘭西學 派認為階級鬥爭尚屬靜態描述,爰主張動態的社會力量(social force)的 重整與型塑,提出社會轉變是在歷史結構中發生,而該結構是有三種不同 的動力(power)在互動:意識認知理念(idea)、物質生產能力(material capability)及組織建制(institution),分別在社會生產關係(production relation)、國家形態(forms of state)及世界秩序(world order)三個層級 運作,彼此的關係是動態互動與交互影響,並得以跨越階級的動態組態來 描述社會力量的互動
    2. 民粹政治的政治經濟分析模式
      1. 批判學派區分政治經濟分析為全 球、國家與公民社會等三層次,而全球層面係指資本霸權秩序,國家層面 為如何連結國內與國際的生產關係,公民社會則為階級整合與對立的過 程,而在該三個層面的變動係為相互連結,民粹政治在公民社會係屬民主 與建制對抗,進而在國家形式上取得與既有優勢階級利益的對抗(struggle) 及在國際霸權秩序的轉變與形成
      2. 社會學者 Polanyi 的雙重活動(Double Movement)概念,即經濟自由(Economic Liberalism)理念與社會保護 (Social Protection)理念相互對立與妥協下進行社會發展,並在透過政治 上的權力取得形成擺渡效應(Pendulum Swing)
      3. 社會運作的資本生產關係具有本質衝突性,該民粹政治的人民 力量即為對霸權秩序及其優勢階級的對立,民粹政治發展則是一種對於社 會在進一步保護人民而形成真正人民政治(popular politics)的政治文化, 民粹政治係對資本生產的相對社會力量,而該政治文化並非有深厚的意 識型態(如法斯西主義、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而係階級關係的對立過 程,在優勢階級的政治建制無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平等要求,民粹政治 即呈現的強烈對立與政治衝突
  3. 全球政經秩序下的民粹意函
    1. 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演變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 30 年間,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秩序以全球化 之名推動之資本利得生產關係,在金融危機後面臨瓦解崩潰之危機,然瓦 解並非指自由經濟秩序的立即消失,亦非指社會平權活動的成功,而係對 過去以全球為運作範圍的資本投資與貨品流動模式進行修正為區域化集 團生產投資,但該等區域模式與新自由主義秩序是否產生國家間對抗或競 合關係,尚待國際政治的折衝演變;然其原國際生產霸權秩序以單極霸權 美國所支撐的全球性自由放任市場秩序,該美國支撐的霸權軍政地位與資本生產霸權秩序皆受到嚴苛挑戰;該秩序的消退亦如葛蘭西將之描述為空 位期,這個時期無論是在國際或國內社會充各樣的失序現象,即於葛蘭西 所稱歷史結構改變的時節點
    2. 全球政治經濟失序與民粹化的國際關係
      回顧 21 世紀全球政治經濟秩 序,90 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規範崩盤,關鍵固然在於 2008 年金 融海嘯所代表資本流動管理困境,但其社會力量的累積與挑戰並非單一事 件因素,亦非單純視為反全球化反射性情緒,而係不同的社會力量在國內 與跨國場域相互折衝,2016 年美國為首的新保護主義或民粹政客的訴求,顯示其過去雙重霸權領導地位的動搖,更重要的是該霸權秩序所支撐原生 產關係的失敗。而西方民主國家面對全球經濟的困境不若威權體制的嚴格 管制與穩定,因其民主選舉的治理模式建立於市場自由,原具有市場放任 而產生金融危機發生之潛在本質,然資本生產秩序危機引發社會對自我保 護的排外,一方面反映在地緣政治上而被簡化為「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的 對抗」,另一方面,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成為 21 世紀金融危機的國家 治理基調,如一次大戰前(1929 大蕭條)及 70 年代石油危機(1973 布列 登森林協議終止)等生產秩序危機時,國際政治情勢皆因經濟秩序而呈現 國家間對立。
    3. 國際政治經濟與右翼民粹崛起
      新自由主義的秩序危機,指其全球化所形塑的市場至上共識失 去其霸權性地位,不僅在國際關係上因霸權國家無能力維持原霸權性政市 場秩序,在國際政治上形成國家間的權力對立,亦因各國內經濟困境而傾 向與全球經濟保持距離,社會內部產生排外情緒對抗,民粹發展是以狹隘種族主義、民族意識、威權治理與排他性的右翼式民粹(Right wing populism)呈現
  4. 歐盟政民粹政治的社會關係分析
    1. 歐盟國家的民粹發展
      右翼民粹並非歐洲民粹變化的全貌。若僅將反全球化活動簡化等同為歐洲的民粹政治上成功,或僅歸因為全球化過程中經濟利得輸家的極端 反彈,或僅呈現民主治理在危機處理的功能不彰,則未能說明民粹政治為 何各國差異政治結構下現不同程度社會支持度;細究各國民粹政治,其呈 現組成與訴求並非同一質性
    2. 歐盟治理危機之困境與民粹發展
      過去歐洲整合所依恃的共識變化,尤其是二戰後整合所依恃之社會民 主共識,業在 90 年代全球化的市場至上資本流動所形成的新市場共識中 消退,因此予民粹政治的存在發展空間;而 21 世紀金融資本秩序危機與 跨國專家治理無效能,更讓原有存在的民粹政治對歐盟菁英秩序之形成跨 國串連的挑戰;建構主義政治學者 Bakare 對該等歐洲一體共識消退稱之為社會化的瓦解(socialization breakdown),但更精確而言,歐盟的治理危 機突顯了在歐盟菁英專家治理模式在政治正當性的動搖,其西方民主價值 所強調的課責與參與,在新自由主義的歐盟治理中並無落實,進而促成民 粹在各國與歐盟選舉上的成功
    3. 歐洲民粹的社會雙重活動分析
      1. 國家治理
        原本在國家為公民社會的人民社會權力(social right)與 公民權(social citizenship)在被集體性消退;即國家在歐盟治理下,退縮 為市場經濟的連結功能,而將公共服務導向私有化市場原則,放棄國家在 社會文化與種族衝突的中介調合功能,不但沒有盡到在公民社會的保護性 功能,反而呈現了公民社會權利自我毀壞,可謂功利模式(utilitarian form) 的治理原則擊潰各項在社會民主國家的公民保護機制
      2. 社會改變力量與生產關係
        各國社會的民粹亦因其政治經濟不同,而有不同妥協或左右立場 的區分,國家經濟生產產值比重區分為內需與輸出,說明民粹發展的異質 性,在北歐的高度社會福利國家,經濟生產關係模式以全球輸出為主(如 芬蘭、挪威),其對移民的不安,遠高過以內需市場為生產模式及社會福 利模式相對較低的南歐(如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產生左派民粹在南 歐有相對政治支持,即雙重活動的反活動樣態,於各公民社會中的社會改 變力量會與其特別生產關係互為連結
  5.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