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陳欣之
- 以領導為核心的霸權界定
- 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長週期論(Long Cycles)
- 莫德斯基認為,領導有四項作用
- 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在明確化全球議題並決定其優先性 - 動員
動員在創造一個足
夠作為一個全球秩序基礎結構的聯盟,此一聯盟之能力是施展全球領導的基本構成 - 決策
決策在莫德斯基眼中的形式是戰爭,在一場成王敗寇的戰爭結束後,也就決定了 全球體系未來的方向 - 行政
行政則是指國際秩序的執行,其中大部分關係到國際經濟秩序
的執行 - 創新
創新代表了不同時代領導國在前述四項作用的差異,創新亦是帶來演化的要
項
- 莫德斯基認為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要素,仍是以物質權力為基礎的優勢,它們
分別是擁有一、有利的地理條件,最好是島國;二、有凝聚力而且開放的社會;三、
領先的經濟;以及最後,具有全球伸展能量的政治─戰略組織,也就是能夠在決定領導
地位的全球戰爭中取勝,並依其選擇維持全球秩序的能力,它在過去是海權,在今日
是空權與太空權。
長週期論對霸權領導的看法,是一種以為擁有物質權力優勢,就能
以強制力取得領導地位的視角
- 吉爾平-霸權更迭
吉爾平認為國家都
有追求擴張的目標,也就是征服土地以增進經濟、安全與其他利益;經由國家的行為
拓展其影響力,以及掌控全球經濟或是至少施展一定的影響。炆故而對吉爾平而言,霸
權的產生是全球競爭下的自然產物,而且這場全球競爭的冠軍僅有一位,也就是領先
群倫的霸權,同時霸權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及權力優勢地位,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
制度暨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在內的國際公共財
吉爾平的論
點,將霸權的定義從金德伯格原先強調的國際公共財供應國,轉換為掌握全球權力優
勢的主宰;此種概念的轉換,將全球霸業之維繫與霸權轉換等問題的討論範疇,限縮
在權力視角的討論,忽略了霸權治理涉及特定的國際地位分化,以及霸業本身是一種
國際秩序的本質 - 吉爾平與權力轉移論的論述,轉移了霸權與霸業概念的討論焦點
- 霸權之
本意源於領導者,領導意謂能夠勸說他者遵循一個可能並不符合其短期利益的特定路
徑,它的組成包含了威脅利誘(arm-twisting and bribery)的成分。炃因此,成為一個領
導國固然要擁有威脅利誘的物質資源,不過領導者亦要能夠改變對手的行為,並且保
持對手持續地順服領導者的指引。優勢權力資源是霸權的必要條件,卻未必是一個充
分條件
- 霸權治理不是國際權力集中於單一國家的權力分配狀態,而是一種國際秩
序
國際秩序的維繫在於國際成員間的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規則
(rule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狘物質權力分配變化與制度的變遷顯然並不一定有其
因果關係,基歐漢(Robert Keohane)就揭示,單純運用權力分配,無法解釋霸權衰落
與國際制度仍持續運作間的矛盾 - 霸權治理限縮國際體系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機制運作的效能。現
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會迫使相對權力弱勢的國家,採取個別或是集
體的方式,抗衡享有相對權力優勢的國家。
- 霸權治理的手段有其多樣性,強制性的霸權統治不能代表所有類型的霸權
治理模式。物質優勢能夠導致國際秩序穩定與有效領導的看法,更有其可議之處,因
為霸權必須在制度上投入資源,以確保其偏好的規則,能夠導引其他國家的行為,狌方
能維持其治理地位
- 霸權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地位與角色。霸權透過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
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等公共財,成為扮演穩定國際政經運作與創建國際制度的角色,成為國際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創建者與支持者。
- 權威在霸權治理的構成
- 霸權維持統御地位,有賴於堅實鞏固而且能抵擋外在挑戰的治理權威,而霸權治
理的類型有二,分別是仰賴強制力的「以力服人」治理,以及奠基於統御正當性的
「以德服人」治理。權威是一種各方接受的規範性安排,此種關係給予某方支配或是
發言(command or speak)的權利,其他行為者則有遵從的義務,畀進而強化了統御的
基礎。
- 正當性
正當性是構成霸權治理權威的重要部分,霸權需說服其從屬國家,使其認為霸權的領導地位是可接受的甚或是可取的(acceptable, and perhaps even desirable)。秅因而
霸權需強化其治理的正當性,而非削弱該等正當性。符合正當性訴求的霸權行為,應
符合既有程序(established procedures),從屬國除可由該行為受益,霸權行為更需符合
道德規範(moral norms),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 法律理性型權威
霸權治理經由法律理性型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的塑造,得以進一步制度
化,不過霸權亦面臨其權力被相同權威限縮的困境。國際制度與全球治理,代表著法
律理性型權威在國際社會的實踐,籵依據霸權利益而建構並且反映霸權權力優勢的國際
制度,經由制度化的過程,間接地強化了霸權的治理權威,但同時也束縛了霸權面對
國際規範時施展權力的空間
- 權力優勢與治理權威的互濟
- 霸權權力分配優勢狀態改變的主因- 吉爾平
創新停滯,霸權軍事支出的過度成長,公共暨私人消費成長速度超過經濟
成長的負荷,霸權經濟結構步入成長瓶頸,還有內部腐化帶來的各種傷害,這些內在
因素,都會引領霸權邁上衰微的道路;外在的衰敗因子,則來自於超出霸權負擔的霸
業維持成本攀升,以及不可掌控的經貿暨技術擴散,使霸權失去經濟與科技的領先地
位。肸這些內外的負面作用,都促成霸權相對權力優勢的下降,提高挑戰國家成功改變
國際體系的勝算 - 霸權治理權威的高低變化,關係到盟國接受霸權動員號召制衡挑戰來源的成效、霸權治理規範的
順服程度以及國際社會接受霸權之自我修補的幅度。相較於關注相對權力變化的傳統
霸權更迭論點,審視霸權治理權威的變化,或許能更完整地解說霸權領導地位的起伏
歷程。
- 美國治理權威起伏的歷程
- 冷戰
美國設立統御從屬國的軍事、經濟暨政治制
度,強化美國在所謂自由陣營中的領導地位;芴例如美國所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與 布列敦森林 體 系 ( Bretton Woods
System)。美國成為從屬國軍事安全的保護者,政治制度的典範,更向從屬國提供經濟
發展的資本、原料暨市場,成為維繫服從霸權治理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從而取
得支配從屬國的正當性權威。芨美國建立的各種政治、軍事、經貿與文化等各種領域的
國際多邊制度,除了得到更多有關利益、偏好及其他國家意圖的資訊,這些多邊制
度,更為霸權提供不同政策選項的成本效益,改變國家手中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強度,
並且影響主宰制度運作的規範,芡霸權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幅降低霸權維繫領導地位
的成本。 - 後冷戰
自金融海嘯肆虐以來,美國
向全球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能力正逐漸下降,全球經貿金融制度亦陷入停滯的狀態,世
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見突破,原預定每
兩年舉行一次的世貿部長級會議自 2005 年的香港部長會議之後就未再舉辦,全球自由
貿易制度更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捲土重來的挑戰。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暨世界銀行(World Bank),更面臨進行必要改革
的壓力。從美國單邊行為所引發的正當性爭議,到金融海嘯的肆虐,令美國再度陷入
霸權治理權威飽受質疑的挑戰。
-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