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阿富汗戰爭是「全球反恐戰爭」(the Global War on Terror)的開端。 雖然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對美國的攻擊,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以嚴密的組 織方式進行,美國軍方與情報單位也早就展開反擊。但導致美國決定對特 定主權國家,進行以顛覆現有政權為目的的大規模入侵戰爭,2001 年的 9/11 事件是真正的轉捩點 - 阿富汗戰爭的進程
- 歷史背景
-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
- 小布希政府(George W. Bush)
9/11 恐攻後,美國先以外交手段,要求塔里班交出賓拉登,但再次遭到拒絕。 2001 年 10 月 7 日,美軍猛烈的空中攻擊拉開戰爭序幕,隨後中情局的特工與美 軍特種部隊進入阿富汗,對北方聯盟(North Alliance)與南部反塔里班的普什圖 (Pashtuns)部族提供協助。陸軍的遊騎兵單位(Rangers)與一個旅的海軍陸戰 隊,也加入與阿富汗反抗軍的協同作戰中。在精準空中攻擊的支援下,美軍與阿 富汗反抗軍快速取得勝利。到12 月時,大部分的地面戰鬥已經結束。
2001 年以來,塔里班在巴基斯坦提供的庇護所中休養生息,接受巴國情報單位(ISI)的訓練與重建,並從當地阿富汗難民營中召募生力軍。2006 年開始, 塔里班叛亂全面爆發,對失去了正當性的強盜政權宣戰。叛亂初期的進展十分緩 慢,讓美軍與國際維和部隊誤判對手實力;到了2009 年,終於形成排江倒海的聲 勢 - 歐巴馬政府(Barack Obama)
- 「民—軍戰役」(civil-military campaign)
民—軍戰役計畫的構想是:透過建立阿富汗政府與安全部隊的能力,挫敗塔 里班的攻勢,清除重點地區的叛亂活動,即可讓阿富汗政府取得正當性。經由與 巴基斯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可以改變巴國的戰略考量,促使其加速清除境內的 阿富汗叛軍庇護所。而社會融入與和解方案旨在提供叛軍脫離武裝衝突的選項 - 川普政府(Donald J. Trump)
- 從2018 年開始,美國與塔里班直接談判停火,而喀布爾政府根本被排除在外。2020 年 2 月,川普政府與塔里班達成協議,將在隔年 5 月前撤軍,交換塔里班切斷與 恐怖份子聯繫、並不得再出現任何由阿富汗發動對美國進行恐攻的承諾
- 戰略的缺席
問題出在戰 略的缺席:政策與戰略混淆,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戰略消融於政策與作戰層次 的直接對話過程中。結果就是民主政治中尋常的政策變動,失去在戰略層次進行 調整的機會,直接干擾了作戰層次中的軍事行動;而作戰層次必須向上反映的戰場實情,由於沒有戰略的轉譯與緩衝,反而挑起文武關係(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的緊張 - 政策與戰略
全球反恐戰爭雖然是政策宣示,但卻設定一個戰略式的目標:摧毀敵 人作戰的手段,而非嘗試確認更高層級的政治目的。戰略是用來連結政治 目的與作戰手段的「方法」,現在既沒有確定的目的,「方法」所提供的 目標也就懸空了 - 政策與戰爭不同,政策是政 府意向的宣示,而戰爭總是敵對意志間的存亡鬥爭。唯有戰略層級的存 在,才能從概念上溝通政策與戰爭,並在制度上提供政治決策者與戰場指 揮官互動的場域。歐巴馬政府陷入的戰略困境,就具體展示了這個辯證 過程。
- 戰略與作戰法
麥克克里斯托到任後提交的第一份評估報告中,就提到駐阿富汗維和 部隊要改變作戰文化來加強與民眾的連結。他提出的「新戰略」(其實 是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有四個主軸:一、改善阿富汗安全部隊的戰力; 二、在一系列作戰中取得主動權;三、建立阿富汗的良好治理;四、為戰 役取得更多資源。前兩項主要為作戰層次的考量,後兩項則跨越到戰略的 領域。很清楚地,麥克克里斯托所謂的新戰略,是從作戰層次向上延伸 形成的,缺乏與美國(或北約)的政治目的清楚的結合。作戰與戰術層次 上取得的成果,只有透過「戰略之橋」的連結,才能產生戰略效果並彰顯出政治的意義。亦即,美國與盟國繼續這場戰爭的政治目的,必須被麥 克克里斯托充分理解,成為指導他制訂所有作戰計畫的「戰略指導」。如 果歐巴馬已經將撤軍視為優先目標(政治),就不該出現建立阿富汗良好 治理的戰略(即使是一種期待,也應該清楚指出將以外交手段達成,而非 軍事),更不可能宣稱要為戰役取得更多資源。 - 結論
阿富汗重建過程中民政與軍政的各種矛盾,作戰 概念之間的衝突,地區外交的低效,都與戰略的缺席有關。一個運作良好 的戰略層級,需要結合文武兩個領域的領導人,在位階平等的條件下協商 討論,才能吸收政策變動的震盪,並及時反映作戰層級的需求,提供一個 打造和平的環境。政治領導人在戰略討論中,認識戰爭中敵對意志鬥爭的 本質;軍隊領導人則從對話中確認政治目的的意涵,提供最佳的軍事選 項,並在必要的時候提出政策目的修正的要求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美國在阿富汗的挫敗:從戰略缺席的 角度分析〉林挺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