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公共政策之理性選擇:以彰化風電運 維基地為例〉蔡東杰、盧信吉

  1. 公共政策中之利益平衡與民主參與
    1. 導致「政策失敗」的原因可依據政府組織內部利益平衡程 度和公眾支持度歸納為三種基本類型:動力不足、低支持度和內外失據
      1. 動力不足以致政策失敗之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政策執行動力,致使 政策失敗以「選擇性執行」、「政策執行梗阻」和「政策截留」等形式出現
      2. 倘若政策在推出之後隨即遭到公眾強烈反對,即使成功平衡了 組織內部的利益關係,輿論壓力亦將使其無法持續執行下去
      3. 內外 失據乃是指公共政策既未調整好政府組織內部的利益分歧,也未考慮到公 眾利益訴求,結果一方面讓公務機關執行政策的動機不強,另方面公眾與 輿論反彈更足以破壞政策的執行
  2. 風電轉型與彰化運維基地發展現狀與挑戰
    問題是,目前運維基地主要是分割原彰化漁港南側興建,在漁港設施依舊保存的情況下,雙方將共用港區內部水域與惟一出口航道,因此,未 來港區管理(包括基礎建設與航道疏濬深度)勢必需要共同考量雙方需 求,彼此業務如何配合相輔相成也是一大挑戰。進言之,彰化漁港原係 1970 年代開闢彰濱工業區時,政府承諾保留回饋彰化縣之全天候非候潮港,於 2015 年啟動「彰化漁港開發案近程(可開港營運)計畫近程第一階段防波 堤及內港口開闢興建工程」並列為國家工程會列管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後, 港區北側第一階段漁船泊位工程施工原訂於 2020 年完工,期間因為 2018 年行政院推動離岸風電計畫之故,規劃將南側原訂遠程計畫部分改為前述 離岸風電運維專用港,從而將未來彰化漁港轉型為兼具漁業及再生能源多 元用途的專業港口,但如前述,相較運維基地第一階段工程已在 2022 年 5 月完工,漁港部分自 2017 年開工後便因中途與承包商解約,重新發包又 流標以致不斷延宕,至 2020 年僅完成約 75%工程,雖經漁業署破例追加 補助 2.6 億元經費並於 2022 年 9 月再次上網招標,希望最快在 2024 年完 工,但依舊前途未卜。更甚者,由於共用港區與航道之故,漁港無法順 利竣工勢必影響運維基地運作,進一步影響未來風機正常運轉。
    1. 在此情況下,下列一連串問題乃成為政策落實之主要挑戰來源: 
    2. 如何在中央政府(2025 年綠能願景政策)與地方政府(漁港修 繕與區域經濟開發)各自側重的利益考量之間取得平衡? 
    3. 如何協調公共利益(電力結構與基礎建設)與私人企業(以營 利為目的之能源業者與服務部門)對於效率與途徑之不同期待?
    4. 如何根據不同功能需求(運維基地與漁港)進行空間規劃協商? (4)如何兼顧政府單位(無論中央或地方)與建設區域周邊民眾之 間對於開發目標及其反饋之不同期待?
    5. 如何評估並設定民眾意見在公共政策制定時之定位?又如何探 知並試圖採納民眾對於公共建設政策之想法與意見?
  3. 問卷研究設計與執行說明
  4. 問卷調查結果之初步分析
    1. 對於當前國家能源戰略與離岸風電政策之理解與認知
    2. 離岸風電政策與當地發展之連結
    3. 個人基本資料
  5.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