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冷戰時期印度外交政策及美蘇援助
- 獨立初期倒向美國
在1955 年之 前,印度的中立更傾向於美國,這與獨立初期蘇聯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分不開, 甚至可以說是蘇聯將印度趕到了美國那一邊 - 受意識形態的影 響,蘇聯希望印度共產黨領導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除了蘇聯共產黨對印度共 產主義運動的推動,尼赫魯也曾明確指出,他厭惡共產主義
- 是作為剛剛從殖 民地狀態中脫離出來的印度,尼赫魯把反對殖民主義同「抵抗共產主義在亞洲的 擴張」聯繫起來,在他看來,「印度的民主制度」和「中國國民政府的崩潰」使 得印度成為穩定亞洲的主要因素。此時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勝利,尼赫魯認 為印度為自己工作就是為亞洲工作,特別考慮到中國事態災難性發展更是如此, 如不堅決反對殖民主義,蘇聯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強
- 不結盟政策左右逢源(1955 年至 1962 年)
在蘇聯方面,史達林逝世後,赫 魯雪夫對印度的政策發生重大轉折。蘇聯態度的轉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甚 至於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美蘇兩國的立場驚人的一致,支持印度 - 蘇聯不再把不結盟運動的國家視為西方陣營,而看做獨立和平的區域。因此,赫魯雪夫改變了外交政策,對這些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支持,並積 極開展外交、經貿往來和援助
- 1954 年開始美國通過與巴基斯坦結盟,將 冷戰帶到南亞次大陸,印度希望得到蘇聯的支援和援助,在區域中獲得平衡,由 於中蘇關係出現矛盾和分裂,這種平衡同時也是蘇聯所需要的
- 果阿事件及一系列事件的拐點(1963 年至1966 年)
- 果阿事件
1961 年果阿事件爆發,美國採取了一邊倒偏袒其盟國葡萄 牙的策略,但蘇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和反殖民主義者的 尼赫魯,在1950 年就開始反對果阿作為殖民地的存在。22 蘇聯在中印邊界問題上 的態度,讓尼赫魯下定決心選擇了武力收復果阿。果阿事件後,蘇聯對尼赫魯進 行了聲援,並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了支持。而美國方面則同情它的盟友,並在它 的宣導下,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譴責並提交恢復果阿武力收復前狀態的議案,最 終蘇聯在安理會啟動了否決權使得這個議案沒有通過 - 隨後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開始批評美國捲入越南戰爭。這促 使美國對印度援助計畫大打折扣,在印度在整個第三五計畫中,美國的援助逐漸 下降
- 印蘇特殊安全和經濟關係(1967 年到1977 年)
隨著冷戰的推進,印蘇的關係更加密切,形成「強大的互惠關係」。24 1969 年,中蘇邊境衝突,共同的敵人使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密。1971 年,中美關係緩和, 巴基斯坦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的印度感受到巨大威脅。因此蘇聯對於印度,重 要性與日俱增。印蘇兩國簽署《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以便採取適當的、有 效的措施來保證兩國的和平與安全。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美國「企業號」 航空母艦開進孟加拉灣威脅印度,印美關係極度惡化,降到印度獨立以來最低點, 美國自此中止所有對印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 倒向蘇聯但試圖與美國恢復關係(1977 年到 1990 年)
印度在與蘇聯保持緊密關係的同時,印美兩國此時新政府上臺,希望 改善兩國的經濟關係。1977 年 3 月印度人民黨上臺,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 變以往國大党親蘇的外交立場。蘇聯擔心印度向美國靠攏,加快了援助步 伐,向印度提供更優惠的 22.5 億盧布的貸款,償還期限延長到 20 年,並 且不再與專案綁定。 - 戰略印度西部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成就
- 西部沿海各邦的經濟發展現狀
- 馬哈拉斯特拉邦
在工業方面,馬哈拉斯特拉邦的工業化程度相當高,特別在汽車、 電子和食品加工方面擁有印度最發達的系統,成為技術和創新的領導者, 它占全國汽車產值的 35.1%。它的基礎設施在印度是最完善的,擁有 4 個 國際機場和 7 個國內機場,還有超過 50 個港口 - 古吉拉突邦
印度工業 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是印度的石油之都,2016-2017 年度,該州原油產量 在 461 萬噸。同時它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加工生產地區,占世界加工鑽石份 額的 72%和印度鑽石出口量的 80%。該州擁有出色的基礎設施,有 45 個 港口,18 個國內機場和一個國際機場,共有 106 個產品集群和 60 個經濟 特區。 - 卡納塔克邦
卡納塔克邦重點發展 IT、生物技術、食品加工 和航空航太等經濟部門。該州是印度最大的軟體出口地,同時超過 60%的 生物技術公司在該州建設基地,占全印度生物技術總收入的 50%。 - 果阿邦
目前有約 80 家印度和跨國製藥公司位於果阿邦,且成為現今果阿出 口的重要經濟部門,製藥業為果阿出口額貢獻 80%。果阿的製藥業起源於 1960 年,當時只有 5 家製藥公司。1965 年,果阿開始建設工業區,為果 阿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工業用地。1975 年,果阿政府確定了以工業化促進 經濟發展的目標,並將製藥業確定為重點產業之一,開始對製藥業的財政 援助。2016-2017 年度,全印度製藥業出口額為 164 億美元,其中果阿貢 獻了 60%。 - 西部沿海港口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大航海時代,西部印度沿海就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和轉運中心。如 今,印度約 95%的對外貿易和 70%的貿易產值是通過港口完成的,在整個 印度的海岸線上有 12 個主要港口和 220 個非主要港口。12 個主要港口 中,坎德拉(Kandla)港、孟買港、孟買 JNPT 新港、Marmagoa 港、芒格 洛爾(Mangalore)港、柯欽港位於印度西海岸,孟買 JNPT 新港貨櫃輸送 量第一,為印度對外貿易貢獻了對外貿易的 40%和關稅的 60% - 掌握國家金融命脈
孟買是印度的金融之都。它有兩個最大的印度股票交易所,孟買證券 交易所(BSE)、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印度的中央銀行印度儲 備銀行和印度總部證券交易委員會都設在這裡,而且印度幾乎所有主要銀 行的總部都在孟買 - 全印教科研中心
- 維繫印度洋安全的軍工中心
- 國際旅遊中心
- 冷戰時期印度對外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分析
- 外交關係與經濟關係
而對於美蘇兩個強國國來說,二戰後試圖在南亞次大陸強化政治和經 濟關係,通過強國優勢尋求更多的機會。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相對巴基斯坦 算是強國,因此在冷戰中加入美蘇任何一方,對另一方都會帶來巨大的風 險。但是由於印度的經濟和軍事落後,美國並沒有認為可以在印度獲得經 濟利益,也不認為印度可以對其在南亞的利益形成挑戰,它把在南亞的戰 略利益都放在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那裡。在冷戰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 親蘇的立場使得蘇聯在南亞獲得有利地位,通過印度牽制美國還有中國,對於蘇聯來說更有利於實現其和美國在印度洋爭奪戰略利益,這其中就是 蘇聯對印度海軍建設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與中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更大量增加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幫助印度建立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國 防工業。 - 地緣政治與經濟佈局
獨立後的印度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工業上,以改 變其經濟極端落後的狀態。美國更樂於對印度進行糧食援助,試圖通過糧 食安全來控制印度,這個時候蘇聯大量的工業專案援助至關重要。對於蘇 聯而言,印度地緣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際 市場,既可以將沒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在印度傾銷,又可以通過扶持印度 的基礎工業來獲得大量的資源、原料、食品和日用品。
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蘇聯的援助讓印度打下扎實的工業基礎,同 時增加了工業生產的種類。蘇聯的援助主要在印度經濟命脈的公有制工業 部門,這些在以後成為國家壟斷企業的重要支柱。為實現印度洋戰略,在 印度西部沿海抗衡美國和其支持的巴基斯坦,蘇聯不僅直接對印度進行武 器裝備的援助,更開展軍事技術合作,扶持印度國防工業發展,大部分國 防工業部門位於印度西部沿海地區。 - 大國理想與經濟轉型
冷戰後期,印度著重提高農業生 產、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尋求科技進步,用經濟的快速增長來實現社會 的發展。這個時期,印度的電子工業、生物醫藥、材料工業和旅遊業等領 域開始起步發展,同時圍繞著對公營經濟、私營企業、進出口貿易及外資 政策進行了適度改革,印度的經濟不再是國家對國家的援助,以援助形式 的跨國合作和跨國公司興起。在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並重的同時,印度通 過發展來實現自己的大國地位,因此冷戰後印度將「大國理想」上升為「大 國戰略」,開始徹底改革。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冷戰時期印度和美蘇關係與西部沿 海地區經濟發展〉陳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