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緬甸獨立后的族際宗教沖突和治理困境〉之筆記


  1. 文獻綜述
    1. 文明衝突論
      認為世界上擁有八大文明,如西方文明、儒教文明等,其區別為宗教,並預測冷戰後國際關係衝突將發生在文明間的對抗。
      儘管至今為止的經驗研究,並不支持此理論,但卻缺乏各國內部的經驗研究,此研究在於彌補這個缺口。試圖探詢這個理論有多大程度適於國內衝突。
  2. 緬甸族際宗教衝突
    1. 緬甸的佛教傳統與宗教衝突
      1. 緬甸佛教徒占全世界7.9%,其國民有90%信仰佛教,大多數為上座部佛教。主要教派是善法派,有88%的僧侶都是。
      2. 2012年六月與2013年三月的宗教衝突,使得少數派的伊斯蘭教徒受到壓迫,兩方之間嫌隙越來越大。
    2. 政權更迭與宗教政治記憶
      1. 殖民時代,英國政府對印度裔穆斯林的政策,使得反基督、反伊斯蘭與反殖民運動劃上等號,其運動帶領者多與佛教有關
      2. 不論是軍政府時期或是民選政府時期,佛教與穆斯林的衝突依然持續延燒。
        而且,寬容的政治氛圍反而促使激進言論的傳播,且認為緩解國家困局的關鍵在於以武力消除外來壓迫。
    3. 主流族裔的宗教單質化思潮
      1. 宗教緊張的影響,使得在緬甸社會,出現部分排斥穆斯林的現象(害怕引發衝突)
      2. 主流佛教藉著宗教對立,來增加其政治影響力(因緬甸採政教分離,佛教徒禁止干預政治)
  3. 緬甸族際衝突的宗教根源
    1. 佛教提供的暴力合法性來源
      來源眾多的佛教經典,給予當代詮釋經典的不同進路,並為暴力提供道德上的支持,如在《彌蘭王問經》和《長部》的《起世因本經》和《輪轉聖王獅子吼經》 中,都有賦予國王生殺予奪大權的章節,是暴力合法化的重要文獻。
    2. 現代性的宗教政治規範
      近年來,緬甸上座部佛教還出現了從宗教民族主義走向宗教民粹主義的傾向, 也就是當反殖民的民族鬥爭不再具有足夠的合理性的時候,基層民眾將不公平的社會現實歸咎於其他宗教群體的競爭,將對政府不作為的不滿訴諸實際的反抗行為。
    3. 宗教權威者的影響輻射力
      緬甸僧侶受到普通信眾的尊重和供養,其活動範圍從人們私人生活領域的婚喪嫁娶,到公共生活領域的國家大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
      上座部佛教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傳統兩方面都能夠鞏固政治體制
    4. 宗教沙文主義
      當前緬甸宗教衝突的要害是佛教徒追求國家宗教單質化。
      他們有著深層次的憂患意識: 緬甸佛教徒把伊斯蘭教視為外來宗教和他者,認為穆斯林們在推進亞洲伊斯蘭化,正在對佛教形成包圍之勢。
  4. 緬甸宗教群體對立的治理困境
    1. 客居者與政治參與者的身分衝突
      1. 對緬甸落開邦的佛教徒而言,羅興亞人是非法移民,是英國殖民政府引入的孟加拉人
      2. 穆斯林人口在6000 萬緬甸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為5%左右( 官方數據為4%) ,主要的族裔包括印度裔穆斯林、羅興伽人、華裔穆斯林、馬來裔穆斯林、穆斯林女性與外國男性穆斯林通婚後的穆斯林後代。
        由於緬甸穆斯林使用的 古蘭經等宗教經典文本有別於主流伊斯蘭教,正統 穆斯林不認為緬甸現今的穆斯林是真正的穆斯林, 因而也不支持他們的利益訴求。
    2. 有限的經濟社會資本
      1. 緬甸基層警察中的穆斯林比重很低。宗教事件 之後,地方政府完全無意提高警察中的穆斯林數量。
        緬甸穆斯林認為政府提供 的治安條件惡劣,於是開始以伊斯蘭教社區為單 位,組織起居民武裝聯防隊進行自衛和自救
    3. 重疊的宗教聖地
      1. 印度寺院之爭
        羅興伽穆斯林曾經宣稱"妙烏"的上座部佛教寺院歷史上原本是"羅興亞清真寺"。
        穆斯林在進入緬甸的早期一度建起 的被稱為 “聖人居所” 的特殊清 真寺,雖說是清真寺,卻對穆斯林、佛教徒、印度 教徒和中國人都表示歡迎
    4. 宗教親緣群體的跨境支援
      1. 羅興亞人1982 年成立的“羅興伽團結組織”( Rohingya Solidarity Organization,RSO)
        1987 年成立的“若開邦羅興伽伊斯蘭陣線” ( ArakanRohingya Islamic Front,ARIF)
        1995 年成立的“羅興伽民族聯盟”( Rohingya National Alliance, RNA)
        1998 年成立的“若開邦羅興伽民族組織” ( Arakan Rohingya National Organization,ARNO) ,都試圖武力反抗宗教壓迫。
      2. 相比而言,獲得官方認可的“伊斯蘭宗教事務委員會”( Islamic Religious Affairs Council ) 、“緬甸穆斯林組織”( Myanmar Muslim Organization) 等緬甸伊斯蘭組織則具備了更為現代和長遠的發展觀念: 他們並不希望緬甸伊斯蘭教摻雜過多的南亞因素; 相反,他們希望重視緬甸本土文化內涵
    5. 引發外交難題的宗教難民
      宗教事件集中爆發後,數量眾多的緬甸穆斯林 逃離了緬甸,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周邊國家尋求庇護,成為難民
      1. 2001 年巴 揚大佛被塔利班摧毀事件激發了緬甸實兌、卑謬 ( Pyay) 、東籲 ( Taungoo) 、勃固 ( Bago) 等多個 城市佛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發生暴亂
      2. 緬甸政府民主開放之後,宗教張力問題和之前的武裝勢力相比更為錯綜複雜:
        1. 其一,宗教群體的組織性沒有其他反政府武裝那麼 強,因而政府無法僅僅通過跟單一組織和談來解決 宗教敵意問題
        2. 其二,宗教仇視一旦根植於民眾心 理,就會伴隨宗教的發展而持續存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自緬甸獨立後,佛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一開始作者提了一個文明衝突論,可以卻沒有在結尾提到,就想,一開始那個文明衝突論是幹嘛的?是要給文明衝突論一個經驗支持,還只是單純闡述緬甸的宗教衝突?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從眾行為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自動化的社會影響
    社會模仿使得人們與他人步調同步,也增進彼此的社會關係(表現負向、反社會者則相反)
  2. 從眾行為-改變我們的知覺、意見或行為方式,以和團體規範一致的傾向
    1. 原因-訊息性因素
      當個體相信其他人的判斷為正確時,會受影響而產生從眾行為
    2. 原因-規範性因素
      當個體害怕因為表現偏離常態而造成負向的社會結果,因而受影響產生從眾行為。
      1. 社會排斥
        當人們在團體中被拒絕或排擠時會感到痛苦,即使是新的或短暫成立的團體,人們也會開始變得麻木、沮喪、憤怒,或混合上述情緒。
        排斥成為一種社會死亡的形式。
    3. 類型-私下
      個體私底下接受別人主張的一種信念改變
    4. 類型-公開
      因為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個體在可見行為做表面的改變,而看法上並沒有相對應的改變
    5. 使人感到壓力與不安(傾向從眾)的因素
      1. 團體大小
        1. 當團體中人數超過三人以上,會受到"報酬遞減"法則的影響
        2. 另外,我們考量的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獨立思考個體的多寡
      2. 注意規範
        1. 透過了解他人在某情境下的作為,我們傾向遵從他人的行為。(破窗效應)
      3. 同伴在場
        1. 僅僅一位在眾多異議中支持自己,能有效減少從眾的規範性壓力
      4. 性別
        1. 影響從眾行為的是一個人對議題的熟悉程度,而非性別
        2. 從演化觀點說明,當人們有吸引異性動機時,傾向表現出性別刻板印象(女性從眾、男性獨立)
    6. 異議
      在影響多數人前,應該先透過從眾,來累積個人特質信用,也就是獲得團體的認可
      1. 個人特質信用
        個體藉遵行團體規範而獲得的人際間信用
      2. 多數人在事實性問題上,較有影響力
        少數人在意見性問題,較有影響力
    7. 文化
      1. 集體主義
        一種互賴、互助和社會和諧優先於個人目標的文化取向
      2. 個人主義
        以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優先於團體忠誠的一種文化取向
      3. 原因
        1. 社會的複雜性
          複雜的工業社會中,可認同的團體較多,而聚焦於個人目標而非團體
        2. 社會的富裕性
          彼此經濟獨立、社會獨立與能動性提高時,重心會放在個人目標
        3. 異質性
          多元文化,以及較能忍受異議的社會,允許個人較多的表現
  3. 順從(compliance)
    1. 漫不經心
      當我們以漫不經心的態度面對資訊時,很容易妥協一些小小的要求
    2. 互惠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
      我們會依照別人曾經怎麼對待我們來回應他們
    3. 設陷阱:連續性的請求策略
      1. 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一種兩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將真正的要求分兩階段提出,第一個階段先提出一個比較小的要求來打破僵局,其他較大的交易也就增加了成功機會。
        1. 原因-自我知覺理論
          人們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透過對第一階段評估,認為自己是一個面對要求很合作的人,接著在第二個過分要求時,使自己能試圖維持一致的形象
      2. 低飛球法(lowballing)
        一種二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先讓對方同意一個要求,接著藉由透露隱藏的代價,以提高該要求的量。
        1. 原因-承諾
          當人們已投入在某個方向的行為時,就會越堅稱自己的心意,儘管最初的條件已經改變了
      3.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兩階段的說服技巧,在提出真正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個非常大而一定會被拒絕的要求。
        1. 原因-知覺對比
          第二個要求相較於第一個,感覺容易也好多了
        2. 原因-互惠讓步
          回應討價還價位置轉換所造成的壓力,在拒絕第一個要求後,藉由答應第二個要求來降低罪惡感,配合對方的讓步
      4. 不僅如此法(that's-not-all technique)
        一種兩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先提出一個誇張的要求,然後藉由提供折扣或額外的好處,降低此要求表面上看起來的份量
  4. 服從-因為權威者的命令而產生的行為改變
    1. Milgram的實驗展現人容易服從權威的特性
      1. 權威人士與其他受試者
        權威人士的存在與合理性會影響到我們服從權威的程度,另外如果有其他受試者不願更進一步的服從,也會連帶其他受試者拒絕服從
      2. 受害者
        受害者與受試者的身體接近程度、友誼關係,也會影響
      3. 實驗程序
        1. 責任歸屬
          受試者認為自己不需負起責任時,服從程度越高
        2. 程度逐漸加重
          如溫水煮青蛙般,一步一步讓受試者無法脫離情境
        3. 沒有適應過的新環境
          因為不知道其他人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傾向服從
        4. 節奏快速
          使人沒有時間猶豫與思考
  5. 社會影響的連續性
    1. 社會衝擊理論(social impact theory)
      社會影響取決於和受影響者有關的影響者之影響強度、直接性和數量
      1. "來源"的強度取決於他的地位、能力,或是和目標人物的關係
      2. "直接性"指的是影響來源和目標在時間和空間的接近性,網際網路與媒體則降低了物理距離,在近年來的運動可以發現。
      3. "數量"愈多時,影響也愈大
    2. 相關圖片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試論緬甸佛教青年協會〉之筆記


  1. 緬甸佛教青年協會產生的背景
    1. 英國在三次英緬戰爭後,併吞了緬甸,並大量開發伊洛瓦底江的沼澤與荒地,於日土地所有制產生,接下來,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工業事業也因此展開
    2. 緬甸的教育事業於20世紀初開始形成,多為地主、資本家與下等殖民官員出身的知識分子,懷有民族主義的情懷,開始運用西方的組織與機構來創設佛教協會、慈善機構與學校。
  2. 佛教青年協會的建立及其活動
    1. 1906年,由吳貌基、吳梅翁等接受西方教育的緬甸人創立,總部設在仰光。
      其協會任務大多涉及緬甸佛教徒在宗教、社會地位和教育方面的福利
      1. 於1908年開始編輯出版英文周刊《緬甸人》和緬文、英文及巴利文《緬甸佛教徒》
      2. 1911年,吳巴佩和吳拉佩創立第一份全國性的緬甸文報紙《太陽報》,開始談論經濟與社會的問題
      3. 1916年,提出協會應從事政治活動,並在1916-1919間從事"不脫鞋"運動取得了勝利,也激發全緬甸人的民族意識
      4. 由於組織性質開始轉變,英國殖民政府於1917年下令政府機關人員不得參與青年會組織
      5. 1920年,第八次年會決定將名稱改為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完成了把佛教青年協會轉變為一個政治性組織的過程
  3. 結論
    1. 佛教青年協會是近代第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組織
    2. 佛教青年協會使緬甸人產生普遍的民族主義意識以及認識緬甸以外的世界
    3. 使近代民族主義運動擁有深遠的宗教意涵
    4. 其協會的組織運作與集會、政府請願、提交備忘錄、向英國派出代表團等方法與策略,則為之後的民族主義運動所運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佛教青年協會成立的背景與其14年來的運作過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其協會運作的順暢,感覺有很多是因為打著佛教的招牌,才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論法國對印度支那殖民政策(1887-1940年)〉之筆記


  1. 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
    1. 歷史背景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小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優勢地位。
      另外,銀行高利貸資本發達,以法蘭西銀行為中心的金融資本控制著法國的整個經濟命脈,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借貸資本在法國壟斷資本中佔居首要地位,法國被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失利,使得對殖民地統治的集中。
    2. 法國對印度支那殖民政策的理論基礎
      以重商主義為主,有計畫地進行經濟開法,並透過直接統治的行政管理來同化當地人,隨著同化政策效果的不顯著,以及無法負荷的財政壓力,採行"聯合"的概念,強調印度支那是法國體系的一部份,重視其差異與特點,配合殖民地的步調發展,採用當地人來使得行政管理民主化,但過往的行政體制已根深蒂固,難以取代,一直  40 年代後期,法國的殖民統治基本上仍舊還是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和推行同化為其特 徵的
    3. 法國印支殖民政策的演變
      1. 第一階段(1887-1918 年),殖民制度形成和“杜美體制”建立時期
        1. 1897-1902,杜美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美體制
          以高度中央集權為特徵,總督集大權於一身,駐各地的法國殖民官員 和土著官吏都直接對總督負責,從殖民政權的最高層直到最底層均如此。
          完全否定殖民地擁有任何權力,政策的製定 根本不考慮印度支那的需要,雖也有一些以土著人士為主的輔助性機構,但大都不能發揮 行政管理的作用。
          1. 文化與教育
            法國人以越南為中心,強制性的逐步推行以法語為主、越南拼音文字為輔的語文教育政策。 (在柬埔寨和老撾,僧侶學校仍是教育的主要場所。)
            1917 年起,法國殖民者為了殖民統治的需要,開始在印度支那全面推行法國式教育制度,實行小學、中學、大學三級的近代普通教育制
          2. 經濟
            在生產領域,加強了殖民地原料生產,建立了農業種植園、礦山和交通 運輸網
            在非生產性領域,逐步形成以東方匯理銀行(即印度支那銀行)為中樞的金融信貸體系,再輔以強制性手段,完全控製印度支那各地區的經濟命脈。
      2. 第二階段(1919-1940 年),殖民政策發展和殖民統治的鞏固時期
        1. 法國殖民者在“聯合”的概念下,有意擴大各種民選機構,拉攏一部分土著上 層和知識分子參加政權
        2. 法國殖民者在繼續傾銷商品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資本的輸出
          在整個法屬殖民地 實行生產專業化,印度支那聯邦主要承擔大米、橡膠和煤等初級產品的生產。
          生產專業化強化了業已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加深了印度支那對法國的依賴,法國進一步成為印度支那的實際統治者。
  2. 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的特點
    1. 高度中央集權下的"杜美政策"
      "杜美政策"是“壯大法蘭西民族和文化”的同化理論下的產物。
      總督集各種權力於一身,代表法國對印度支那進行管理,駐各地的法 國殖民官員和土著官員都直接對總督負責。
      一戰後,開始於部分地區回歸過往由當地人管理的制度,於直接統治的主軸下,多了一部份的間接統治。
      1. 後果
        1. 它只考慮促進法國的利益而不是印度支那的利益
        2. 它不給本地人的政治與經濟活動以發展餘地,也不予鼓勵,致使本地人的要求和利益得不到維護。反過來也影響法國殖民者的統治。
    2. 高利貸帝國主義的近代銀行制度
      1. 東方匯理銀行(印度支那銀行)
        建立於 1875 年,起初主要投資於印度支那的進出口貿易。
        1887 年印度支那聯邦成立,它成為殖民當局的官方支付銀行,控制了印度支那的經濟命脈。
        1900 年,印度支那銀行又獲得新的特許,擁有發行不超過銀行分行和代理機構所在地國庫資金 25%的國家貸款權,以及投資金融業和工業的權力​​。印度支那銀行實際上是中央銀行、私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兼而有之。
        1. 《1926 年協定》
          它規定,印度支那銀行有權發行紙幣、匯票、貼現期票、證券(債券)和商業匯票,其權限等同於法國財政部;有權買賣金、銀、銅、鎳等;有權發放貸款、收取儲蓄和接受公共捐助。
          它還被授權發放法國政府和殖民當局的公債。
      2. 農業信貸政策
        1913 年起,印度支那銀行撥出資金連同地主的一部分資金在各地成立各種農業互助銀行,那些有財產作擔保的地主可獲得利率為10%的貸款,農民沒有財產擔保就無權得到貸款,地主再把貸款以30-100%的高利轉貸給農民
        1. 目的
          1. 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鼓勵其生產出口農產品,但不是為了促進當地生產的發展
          2. 加強同當地地主的經濟聯盟,既可保障投資的償還,獲取高回報,又可獲得地主的政治支持,維持印度支那社會的穩定
    3. 重商主義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專賣制度
      在商品貿易上更依賴保護主義的政策,切斷印度支那同東方鄰邦的傳統貿易關係,把印度支那納入法蘭西帝國的控制範圍,建立起新的符合法國利益的印度支那經濟結構,進一步使印度支那完全成為法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加上嚴格的保護主義,導致了法國與印度支那間不平等的貿易關係,使印度支那成為法國經濟的附庸,最終促成印度支 那單一經濟結構的形成
      1. 印度支那輸出
        印度支那輸出物的 95%是農礦類初級產品,其中尤以大米為最大宗。
        其次為玉米、橡膠、煤、魚類、胡椒、錫礦​​石、石灰石 等,且輸出貨物價格都很低,且兩者不論是輸出比率或輸入比率,隨著時間漸漸增加,依賴越加緊密。
      2. 從法國輸入
        約 80%為工業製成品,如採礦設備、鐵路裝備、公共建築設備、機器、紡織品以及供有錢人消費的各種奢侈品。
    4. 文化上的同化意識
      首先在越南強制性地推行拼音文字,並逐步發展和盡可能擴大以法語為主、越南拼音文字為輔的語文教育,並逐步確立了拼音文字在越南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1898 年,法國人又在西貢建立了“法國遠東學院”,它對歐洲人到來之前的東南亞事務,尤其是印度支那的文化和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法國文化在印度支那的影響是不均衡的。法國在柬埔寨的影響,除金邊外十分有限,在老撾更微不足道。
  3. 結論
    法國殖民者中央集權體制下的政治與經濟一 體化,導致印度支那三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印度支那社會的"進一步貧困化"
    征服越南,是為了使其成為法國的原料生產和出口基地,並構成越南以原料和初級產品 的生產和出口為中心的單一經濟結構。
    法國對柬埔寨和老撾的經濟發展漠不關心,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寥寥無幾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法國於1887-1940的殖民政策,並劃分為杜美體制-同化與聯合的兩階段政策,最後結論法國在印支聯盟政策的不平衡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法國在經營殖民地上,似乎沒英國那樣的好,問題是在歐洲大陸事務繁忙,或是一開始就走錯方向呢?畢竟法國在一戰、二戰或是普法戰爭,都跟德國僵持很久,相較而言,英國似乎不怎麼受到影響,歐洲大陸的情勢,應該也影響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關注程度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東南亞史》第二篇之筆記

《東南亞史》,D.R SanDesai,蔡百銓譯

第二篇 殖民插曲

  1. 英國人與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
    1. 改革時期1800-1820
      18世紀末的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人道與自由主義影響殖民統治
      1. 法國總督赫曼.丹德爾(1808-1810擔任爪哇總督)
        1. 全島分為九個單元,各由一個稅務官負責
        2. 土著攝政設置於地方議會之下
        3. 開創當地習慣法的審判體系
      2. 英國總督湯瑪斯.萊佛士(1811-1816擔任爪哇總督)
        1. 將群島畫為區域(districts)、地區(divisions)、村莊(villages)
        2. 取消強制繳納制度,並允許農民擁有土地,每年基於土地肥沃度繳交租金
        3. 為土著與外國人民設置不同的法院制度,引入陪審團、根據舊有的荷蘭法律審判
    2. 荷蘭與英國在麻六甲的競爭
      1. 倫敦條約
        1. 荷蘭割讓麻六甲,承認英國對於新加坡的要求
        2. 英國承諾不與"新加坡海峽以南的島嶼"的君王簽訂任何條約
    3. 荷蘭與狄波.內哥羅起義
      爪哇戰爭後,比利時也於1830年起義,使得荷蘭的經濟更為惡化。
      1. 爪哇戰爭、狄波.內哥羅起義(1825-1830)
        1. 起於日惹王族的繼承紛爭
        2. 反對大總督卡佩倫的農業政策
        3. 殖民政府侵犯當地伊斯蘭聖人的墓地,要在其上蓋馬路
    4. 耕種制度
      新任大總督約翰.波須提出能提高殖民地產量的計畫
      1. 基礎假設
        1. 荷蘭當局應協助當地人教導工作,防止他們遊手好閒
      2. 作法
        1. 爪哇農民應提供1/5土地與每年66天為當局種植經濟作物
        2. 恢復酋長的地位與權力,成為當局與人民的中間人,保證農作物能以官定價格徵收
      3. 結果
        1. 1854年的咖啡產量是以往的四倍,價格是六倍
        2. 過於重視外銷經濟作物,使得1840年代發生嚴重飢荒
        3. 1830-1877,荷蘭共獲利八億三七百萬噸
    5. 改革
      1. 1848年修訂憲法,國會享有對殖民統治的發言權,並規定逐漸取消種植制度
      2. 1860年戴克爾出版〈馬克思.哈維拉爾〉來暴露耕種制度的現實,使得1860年代荷蘭開始通過部分自由改革法案,並准取私人企業擴大參與殖民地
      3. 1870年,除咖啡與甘蔗,都已經取消種植制度
  2. 十九世紀英國在馬來諸邦的角色
    1. 干涉馬來諸邦
      在1824年之後,英國確保與中國的貿易路線之後,對於馬來諸島採取不干涉政策,直到1873,這期間海峽商人的訴求是重要的一個推動力。
      1867海峽殖民地(檳榔嶼、麻六甲、新加坡)移交倫敦殖民部控制後,海峽商人積極要求英國干涉馬來諸邦,並於1868年成立海峽殖民地協會
      *英國勢力與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東南亞出現的大多數因素
      1. 動亂的邊疆製造法律與秩序的問題
      2. 擔憂歐洲干涉馬來諸邦
      3. 總督安祖.克拉克的人格
      4. 新加坡的英國商人角色
      5. 英國政府對於請求干涉的華人商人的回應
    2. 駐在官制度(Resident system)
      一種間接統計的設計(不兼併領土、不正式統治),以及一種以保護蘇丹來偽裝權力的手段
      1. 霹靂戰爭
        白奇被暗殺後,英國進行軍事鎮壓,扶植新任蘇丹,自此駐在官成為統治者
        1. 白奇,霹靂邦的第一任駐在官,配合總督傑佛斯(接管克拉克),加強對馬來諸邦的管控,與霹靂邦產生摩擦,最終遭到暗殺
    3. 持續擴張與馬來聯邦誕生
      1. 魏爾德(1880-1887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的魏爾德爵士)
        是19世紀末強烈的帝國主義者,試圖將駐在官制度推廣到剩餘的南部馬來諸邦
        1. 1888年,駐在官制度推廣到馬來半島東岸的彭亨邦
        2. 1898年,已有霹靂邦、雪蘭峨邦、彭亨邦、森美蘭邦執行駐在官制度,並組成聯邦,大駐在官總部設於吉隆坡,史威登漢成為首屆大駐在官,並於1893年提出備忘錄,主張馬來四邦中央集權與行政統一
      2. 馬來聯邦,權力掌握在大總督手中,對駐在官頒布指示,駐在官再傳達蘇丹
  3. 國家尊嚴與最高優勢:十九世紀緬馬與英國的關係
    1. 1753年,東印度公司趁緬馬內戰(其內戰是建立康包王朝的阿勞帕雅部隊與猛族之間的戰爭),佔領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內格瑞島,藉此來約束法國在孟加灣的活動
    2. 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1826)
      起於緬馬對其藩屬國的進攻,因其藩屬國受到英國影響而不承認緬馬的宗主權。
      於此戰爭後,英國的貿易業與製造業認為緬馬是通往中國貿易的專有後門。
      1. 楊達坡條約(Treaty of  Yandabo)
        1. 將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若開邦及丹那沙林於薩爾溫江以南區域割讓給英國
        2. 放棄對察查縣及詹塔山縣的一切干涉
        3. 賠款一百萬英鎊,分四次還清
        4. 允許阿瓦與加爾各答互換外交代表
        5. 在合適時機簽署貿易協定
      2. 1837年,緬馬的激進民族主義派塔拉瓦迪發動政變,取代巴義多國王
    3. 第二次英緬戰爭(1852)
      商人與緬馬政府間稅務的紛爭,使得英國南伯特准將對其開戰,開戰即迅速占領仰光與直到通古的下緬甸,並片面宣布兼併下緬馬的佩古。
      同時,緬馬首都也發生革命,反對對英國強硬的明東敏登基為王
    4. 1866-1867於緬馬的反叛,使得明東國王尋求英國協助,此代價為國王放棄一切壟斷(除紅寶石、石油、原木以外),並賦予英國若干境外法權
    5. 法緬條約(1885年)
      對法國規定居留權、商業、最惠國待遇,主要獲益是緬馬的平等主權地位受到承認,此約藉以牽制英國
    6. 第三次英緬戰爭與英國兼併緬馬(1885)
      緬馬在貿易上的壟斷以及藉著與法國的關係伸張主權,妨礙了英國的商業與帝國利益,最終得出統治緬馬的計畫。短短十五天即佔領曼德勒,卻花了五年才充分控制全國。
  4. 法國人在越南與柬埔寨
    1. 明令皇帝(阮聖祖)時期,1825年禁止傳教士進入越南,夷毀教堂、天主教徒遭到殺害,並於1836對歐洲船隻封閉港口。
      1840年代,法國率軍干涉越南,封鎖土倫港並轟炸。拿破崙三世也以此做為藉口奪取南越。
      此時其受到中國與外國交往的經驗與太平天國的影響,對於歐洲國家與傳教士格外警惕。
    2. 西貢條約
      指的是西元1862年由大南帝國阮朝政府與法蘭西第二帝國、西班牙王國(波旁王朝)之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 大南割讓嘉定、邊和、定祥三省及崑崙島給法國。
      2. 基督教傳教自由。
      3. 開放土倫港、廣安港(位於今廣寧省)和巴喇港(在紅河入海口)為通商口岸。
      4. 湄公河自由通行。
      5. 大南於十年內向法國、西班牙賠款共計四百萬圓。
    3. 柬埔寨成立保護領(Protectorate)
      1853年,安東國王試圖在越南與泰國的紛爭中尋找出路,而向法國尋求協助
      1862年,法國征服交趾支那,自稱承繼越南成為柬埔寨的太上皇
      1867年,法國與泰國簽訂條約,泰國放棄對柬埔寨主權的要求,法國承認泰國對於柬埔寨西部巴坦邦與仙里普兩個行省的主權。
    4. 第二次西貢條約(1874)
      法國人讓·迪皮伊(杜普斯)在中越邊境從事走私,與越南發生衝突。安鄴(加尼爾)大尉奉南圻統督馬里·儒勒·杜白蕾(杜普瑞)(越南稱作「游悲黎」)之命,率領法軍前往北圻處理此事。
      1. 越南割讓南圻六省給法國。
      2. 越南同意外國傳教士自由傳教,准許越南人自由信教。
      3. 越南開放尸耐港(歸仁)、寧海港(海防)、河內及紅河流域為通商口岸。
      4. 法國在通商口岸有權設立領事。
      5. 任何外國人,只要有法國領事和越南官員的批准,即可在越南全境自由通行。
      6. 外國人在越南發生訴訟,應由法國領事斷其曲直。
      7. 法國承認越南的獨立主權,不必向任何國家臣服;但越南提出征討匪幫的要求時,法國應給與無條件援助。
    5. 第一次順化條約(1883)
      此條約使越南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此事件衍生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清朝的宗主權,以及中法戰爭與中法新約-中國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
      1. 越南接受法國保護,若與外國進行外交談判,必須由法國做主。
      2. 越南割讓平順省給法國。
      3. 法軍駐守橫山、順安兩地。
      4. 法國在南圻(交趾支那)、北圻(東京)設立「統使」(法語稱為「駐紮官」(Résident)),監督越南官員在這些地區的行為。
      5. 越南朝廷的管轄範圍為自慶和省至橫山一帶(即中圻)。
      6. 法國在順化設立中圻欽使,並能夠自由出入順化皇城謁見皇帝。
  5. 泰國維持著獨立
    1. 拉瑪四世(蒙固)(1851-1868)
      1824年父親去世時,異母弟篡位成為三世,於此時,蒙固退隱到僧院,一邊等待時機,一邊吸收西方知識,成為未來現代化改革的基礎
    2. 英泰條約(寶寧條約)(1855)
      旨在令暹羅對外貿易自由化,其包括不平等條約的三個要點:最惠國條款、關稅控制、治外法權。蒙固也和數個國家簽訂條約,並開放各國企業進駐,以平衡各列強對泰國的影響。
      1. 置英國國民於領事裁判權之下。由此,暹羅首次授予了外國僑民治外法權。
      2. 給予英國國民在所有海港自由貿易以及永久居住於曼谷的權利。他們獲准購買與租用曼谷附近地方的房地產;即距離城牆四英里以上,但是在距離城市二十四小時行程以下(以本地的小船的速度而算)的地區。英國國民還獲准憑領事提供的通行證而自由旅行於暹羅內地。
      3. 廢除計量稅,修訂進出口稅。
        1. 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稅都修訂為百分之三,只有兩項例外:鴉片免稅,但是它們不得售賣給鴉片農場經營者;金銀錠也免稅。
        2. 無論該稅是叫國內稅、運輸稅,或出口稅,出口商品只征一次稅。
      4. 允許英國商人與暹羅人個體進行直接買賣,任何第三人不得干擾。
      5. 無論鹽、米、魚在什麼時候被認為是稀有物品,暹羅政府都保留禁止這些商品出口的權利。
    3. 拉馬五世(朱拉隆功)(1868-1910)
      受西方教育出身,進行比蒙固更為強烈的改革,廢奴、設置電報、鐵路、增加教育資源等,並針對行政機構大幅翻修,然其反對國會制度,以延續王權的權威與基底,委貴族親王以官職,使得政府大多為王族所把持。
      1. 1867–1909 泰國割讓給英、法的土地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論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統治體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影響〉之筆記


  1.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殖民政治體制的形成和特點
    1. 法國近80年的殖民統治
      1. 1862-1887,以軍事征服為主,是法國海軍在印度支那操控帝國主義事業的時期
      2. 1887-1918,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成立,並建立完整的殖民統治機構
        1. 杜美擔任聯邦總督時,施行一連串行政改革,來建立殖民統治體制,稱為"杜美體制"
      3. 1918,一戰結束後,開始重視殖民地的經濟意義,其殖民統治的制導思想由前一時期的“合一主義”演變為“聯繫主義” , 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作了調整, 並進行了以原料生產與出口為中心的新殖民經濟大開發的時期
    2. 1890年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治體制
      1. 總督的集權統治
        法屬印支聯邦被稱為"全權總督",由法國政府首腦任命, 向殖民地部負責, 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的最高行政長官。
        擁有決定預算、管理與遴選文武官吏、負責內政、治安、對外防務、使用和調動駐印度支那的法國陸、海軍的權力, 而且握有與法國駐遠東各國的外交代表或領事交換外交事務意見的權力。
      2. 在總督集權統治下實行"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
        印度支那三國被劃分為五個地區,越南分為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和北圻(東京)三個部分。
        交趾支那為直轄領地, 東京為半保護地, 安南為保護地, 柬埔寨與老撾則是兩個“保護領”。此外, 河內、海防等重要城市受總督直接管轄, 其市長和行政長官由總督任命。
      3. 軍事上的嚴密控制,因其是法國殖民統治的支柱
        法國駐印支的軍隊由總督統率, 總督府設陸軍部和海軍部。陸軍和海軍艦隊均由法國將軍任司令。
        陸軍司令部設在河內, 兵力重點配備在北部邊境一線。
        海軍司令部設在西貢。
        海軍由法國 遠東艦隊和印支艦隊組成, 金蘭灣是最大的軍港。西貢、海防、峴港等也是重要的海軍基地
        1. 越籍士兵
          分為正規軍與地方軍兩類。
          正規軍又稱“紅帶兵” , 因其笠帽帶、腰帶為紅色故名。
          地方軍有 統督指揮的保安兵, 亦稱藍帶兵
          還有由越南官吏指揮的“綠帶兵
  2. 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經濟政策與殖民經濟開發
    *杜美時期的合一主義:
    殖民地被視為法國的一個省份, 宗主國強調印度支那作為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的作用, 以保證法國商品的傾銷和對法 國需求的供給, 完全忽視殖民地本身的特點與需要。
    *一戰後的聯繫主義:
    聯繫主義認為必須承認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差異性, 重視殖民地的特點與要求, 應當視印度支那為法國的一個有機聯繫的一部分, 但要將其發展納入從屬於法國利益的體系之內
    其具體實施是沙羅所製定的殖民地生產專業化政策。他將法屬各殖民地的經濟作了分工, 印度支那主要承擔提供大米、橡膠、煤炭等初級 產品的任務, 其餘的發展均圍繞這一中心。
    1. 土地掠奪與農業開發
      1888 年, 法國總督決定給予法國人地主在所謂“無主土地”上建立種植園的權力。 1897 年順化 朝廷簽訂讓給殖民者開墾“荒地”權利的協定。
      上述所謂“無主土地”與“荒地” , 實為農民的肥沃 土地。
      1. 稻米
        在佔有土地的基礎上, 法國殖民者競相建立農業和熱帶作物的種植園,然其並沒有採用先進的耕作技術,單位面積生產量低,卻靠著不斷增加耕作面積與增加地租剝削,來大量出口稻米
      2. 經濟作物
        開始使用機械與化肥,然種植面積卻依然僅占總耕地面積的2.5%,橡膠產值也僅為大米的1/80。
    2. 原料掠奪,工礦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
      法屬時期的"印度支那工業化"僅限使其屬地成為法國商品的消費者
      隨著一戰後,世界市場的轉變,開始發展工業,1930礦山的挖掘面積成為印度支那的1/4了。
      適應殖民經濟的發展和便於政治統治的加強, 法國從 20 世紀初葉以後加強了交通運輸業 的建設。印度支那聯邦範圍內修建了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和幾條重要鐵路幹線。
      但基於法國殖民開發以掠奪農產品與原料為主旨,導致其所謂的工業化,僅僅是採礦業與原料加工業單一片面化的發展,1938年,印度支那三國中工業最發達的越南的工業產值僅佔工農業總產值的 10% 左右。
    3. 貿易壟斷與重稅剝削
      1. 法國的貿易壟斷
        1887 年起, 法國就開始實行關稅保護政策, 規定法國貨物進入越南只需繳納 215% 的關稅, 而其他國家的貨物需交 5%。
        1892 年 1 月 11 日, 法國殖民當局頒布一項關稅條例, 規定法國商品進入印度支那完全免稅, 而其他國家的商品需納 25% 至 12% 的關稅。
      2. 印度支那成為法國經濟的一份子
        1928年的關稅條例,給予印度支那享有和法國同等關稅優惠
        在新的關稅條例下, 印度支那被固定在法蘭西聯邦體系之內, 作為帝國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承擔農業和初級產品的生產與出口的任務, 完全成為宗主國的經濟附庸。這使印度支那的面向出口的單一經濟結構強化
      3. 苛徵雜稅
        1898 年杜美上台後, 統一整個聯邦預算, 殖民當局以行政立法手段全面實施重稅剝削政策。
        間接稅, 特別是鹽、酒、鴉片稅十分苛重, 構成法國殖民政權的三大重要收入
    4. 殖民金融機構的控制與高利貸資本的剝削
      在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經濟掠奪中, 借貸資本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充分體現了法國作為 “高利貸帝國主義”的特點
      1. 東方匯理銀行
        1875年成立,成為殖民政權的官方支付銀行。它享有在印度支那發行紙幣和管理貨幣的權力。它不但控制了印度支那的國庫帳目和殖民政府的一切財源
      2. 農業信貸
        貸出款項利息為8%,各地農圃銀行以10%-12%貸給中間人,轉手次貸給農民,利率高達50-60%。
        表面是杜絕高利貸,開拓農業信貸的新來源,其實質目的為促進當地作物的出產,得到農民上層人物的政治支持,以及將農民束縛於土地之上,來穩定社會。
  3. 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政策的基本特徵與影響
    1. 法國殖民經濟政策以國家壟斷為核心,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措施干預經濟生活,強化控制與榨取,往往不注重利用經濟力本身,不考慮所造成的社會政治後果,帶有早期重商主義的某些特徵。
    2. 法國以越南作為統治印度支那的基地, 以經濟一體化為名, 把投資開發與生產的重點放在越南, 柬、老只不過是“交趾支那的延伸, 西貢的後方” , 這加劇了越、柬、老三國之間的對立和印度支那內部的矛盾。
    3. 越南
      越南經濟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性質, 工業不發達, 民族資本力量薄弱, 大多數為中小商業資 產階級, 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之間的界限不那麼清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許多人既出身士大夫家庭, 又接受了西方教育, 具有獨 立與自由的新意識。
      法國殖民者實行的是保留封建傳統制度, 實行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的殖民掠奪政策, 其經濟政策具有“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明顯特徵, 越南只是宗主國的農產品與原料的附庸, 殖民主義與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與掠奪, 又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造成人民生活的貧困化。
    4. 柬埔寨
      殖民時期, 柬埔寨 的農業長期處於停滯狀況, 土地利用率低下。商品化農業生產進展的緩慢導致農村基本停留在自然經濟狀態。沒有引起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
      法國對柬埔寨的投資寥寥無幾, 殖民時期的柬埔寨工業​​沒有值得一提的發展
    5. 老撾
      是印支聯邦中最落後的一個。法國殖民者僅把它視為抵制英國和暹 羅王國勢力向東發展的一個緩沖地帶, 對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很少過問。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越、柬、老三區域在法國殖民下的發展,分政治與經濟兩方面論述,最後總結其殖民體制特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各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策略都有很多的差別,法國似乎比較類似荷蘭的掠奪與重商,但似乎更注重教育一些,相較而言,荷蘭沒那麼注重教育,英國則比較寬鬆,採自由貿易主義,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國家為何會有這些不同的統治策略。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再論東南亞的民族文化與民族主義〉之筆記


  1. 從功能層次看東南亞的民族文化與民族主義
    其來自於文化本身對異質文化的排斥性,以及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融入許多異質文化而衍生的多種民族文化
    1. 聚合型,在一國之內,各民族相互承認彼此特性的同時,又強調共性,從而培育出一致對外的聚合性民族主義
      1. 緬甸
        佛教不僅是封建王朝時期維護統一的意識形態,也是近代緬甸民族主義的起源,在反殖民的抗爭中扮演了重要的基礎,以全民性的宗教信仰為核心,成為聚合型民族主義的根基。
      2. 印尼
        300年來遭受殖民的共同經驗,造就印尼民族文化的一致性,在後來的反殖民與國家統一上發揮了功用,成為聚合型民族主義的根基。
    2. 離散型,在一國之內,各民族過分強調各自的特性而忽略彼此間的共性,從而導致相互排斥的離散型民族主義
      1. 緬甸-克倫族(Karen)
        克倫族與其他民族的雜居程度很高,就最克倫化的地區,也不過占當地人口的1/3或1/4而已。
        克倫族與緬族的信仰差別,前者為萬靈信仰、後者為佛教,給了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機會,藉著像克倫族傳播基督教,來製造克倫族與緬族之間的矛盾,促成了克倫族分離主義的誕生。民族文化的變異造就民族主義的變形,最後導致離散型與聚合型民族主義的共存。
      2. 印尼-亞齊(Aceh)
        亞齊族占印尼人口的1.4%,集中居住在蘇門答臘島北端,以務農、經商為主,少數以放牧為生。其地位處印尼的最西邊,也是伊斯蘭教最虔誠的地區。因而堅決主張建立以伊斯蘭為主的政教合一國家,其濃厚的宗教文化成為離散型民族主義的源頭。
  2. 結論
    從此文來看,離散型與聚合型民族主義是相對立與衝突的,然而這衝突是可能被整合進群體中的,作者於文末認為東南亞存在著將離散型民族主義整合進聚合型民族主義的可能性。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東南亞民族文化的雙重性-離散性與聚合性,並分別討論其緣由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儘管作者似乎樂觀的在文末認為離散性終將被整合進聚合型之中,但我想未必,這應考量到彼此之間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來做考量,僅僅依靠民族、文化之類的理念,想必很難。
另外,總覺得似乎這篇文章隱含推崇聚合,排斥分離的想法,兩者我認為在價值上並非有高下,離散型自有其受益者與非受益者,聚合型也是,終究不過是看哪一方的手段或運氣比較高明罷了。

〈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與殖民體系的碰撞--以1909年以前的暹羅曼谷王朝為中心的考察〉之筆記


  1. 前言
    1. 文中以1909以前的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說明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殖民體系三者間的碰撞
    2. 第一部分論證東南亞存在一個獨立於朝貢體系的曼陀羅體系,它與朝貢體系存在共生關係
    3. 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以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試圖揭示這樣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2. 東南亞的地區秩序:曼陀羅體系
    1. 曼陀羅體系是一種獨立於朝貢體系但又與朝貢體系存在共生關係的東南亞本土秩序,其三要素為:
      1. 中心,意味主導國的存在
      2. 對稱性、基數,決定周邊朝貢國的分布特徵及數目
    2. 沃爾特斯將曼陀羅描述為沒有確定邊界的,大致可以界定的地區內部的一種特殊而通常又不穩定的政治態勢。在這一地區,那些小權力中心向各方求助以獲得安全。其導致了曼陀羅體系中心的可置換性和缺乏穩定的中心-邊緣結構
    3. 一個曼陀羅體系的存在是由其中心決定,而不是由其邊緣來決定的一個可以被稱之為曼陀羅中心的國家,它的控制力最強,越是遠離這個中心的地方。力量越鬆散。
    4. 朝貢體系
      在朝貢體系中,儒家文化是其根基,儒家的天下觀,王霸觀,華夷觀和義利觀是朝貢體系的理念基礎。
      朝貢體系就是儒家的國際秩序,在儒家觀念影響下,東亞各國通過自願效仿,接受儒家的等級和權威觀念,認可中國權力中心的地位,並在儒家規範下交往
    5. 中國是古代東亞地區的主導力量,會主動或被動調停,勸告甚至以戰爭相威脅要求東南亞國家停戰。這對曼陀羅體系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補充。直到西方殖民者到來,這種共生關係才逐漸被打破。
  3. 曼陀羅體系的重建
    1. 維護獨立主導國的鬥爭
      1. 排除緬甸的干擾是暹羅重建曼陀羅體系的先決條件。18世紀末與緬甸的一連串戰爭中,暹羅成功驅逐了緬甸的軍隊。
      2. 基於朝貢體系的三個作用:具有理念所支持的政治意味;約束貿易和經濟關係;保障海外華僑的身份。從而加入朝貢體系,從中國獲得政治道義與象徵性支持。
      3. 總體來說,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暹羅依靠對緬甸的戰爭,加入中國的朝貢體系,以及謹慎避免殖民體系的束縛,保持和鞏固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2. 爭奪朝貢國的鬥爭
      1. 蘭那
        在暹羅吞武裡王朝時期,蘭那與暹羅結盟,並向其朝貢,成為泰國的朝貢國。在緬甸武力威脅時,作為暹羅的屏障,隨著緬甸勢力漸微,開始加強對蘭那的控制
      2. 老撾
        18世紀初,老撾的瀾滄王國分裂為瑯勃拉邦,萬象和佔巴塞三個王國,國力衰落的老撾成為周邊各國覬覦的對象
        早在吞武裡王朝時期,暹羅就利用三國之間的內訌,聯合瑯勃拉邦發動戰爭將萬象,佔巴塞變為暹羅的朝貢國,同時取得對瑯勃拉邦的宗主權,而屬於老撾地區的烏汶,呵叻和孔敬等地被直接被納入暹羅版圖。
      3. 柬埔寨
        雙方於1846年簽訂和約,確認雙方同時擁有柬埔寨的宗主權。柬埔寨東部成為越南的勢力範圍,西部則是暹羅的勢力範圍。
        柬埔寨被迫同時向兩個地區大國朝貢,在柬埔寨看來,泰人和越南人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的角色
      4. 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暹羅依靠朝貢體系的支持謹慎地抵制殖民體系的擴張,不僅成功維持了自身獨立,也迫使周邊前來朝貢,基本完成了曼陀羅體系的重建。
  4. 從朝貢體系的退出到單一殖民體系的建立
    1. 朝貢體系的退出
      西方的殖民主義活動在暹羅的加劇,是暹羅退出朝貢體系的導因和主因。在殖民體系的排擠下,暹羅退出朝貢體系已成必然。
      1. 暹羅和清朝的朝貢關係一直維持到19世紀50年代。1852年,暹羅按照慣例進行了最後一次朝貢,便不再前來。
        但從19世紀60 - 80年代,暹羅和清朝都嘗試為恢復朝貢體系進行頻繁的交涉。
        在暹羅與清朝朝貢關係的瓦解中,西方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殖民者必須排除朝貢體系的干擾,避免中國藉口履行“字小”的義務,而增加將暹羅納入殖民體系的成本。
      2. 經濟
        隨著暹羅與西方貿易的擴大,傳統的朝貢貿易已經不再必要。尤其是1855年“鮑林條約”簽訂之後,暹羅皇室的壟斷貿易受到限制甚至被迫取消,華人在朝貢體系中的作用下降,暹羅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已經取代對華貿易。
    2. 殖民體系的擴張及曼陀羅體系的碰撞
      1. 1855年英國與暹羅簽訂的“鮑林條約”給予英國一系列特權,諸如領事裁判權,低稅率,自由貿易,旅行甚至軍艦駛入內河的權力。
        英國打開暹羅的大門後,法國,荷蘭,德國等相繼與暹羅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在這一系列條約的保護下,暹羅商品的稅率大大降低,大米貿易徹底開放,迅速淪為西方商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殖民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2. 柬埔寨
        1863年,法國在保護其屬國越南的“歷史權利”的幌子下,要求將柬埔寨東部吞併到越南,宣稱法國是柬埔寨的保護國。此後,法國用柬埔寨的兩個靠近暹羅的馬德望省和吳哥省作為交換,暹羅被迫承認法國對柬埔寨的保護
        於是,柬埔寨退出暹羅的蔓陀蘿體系
      3. 老撾
        暹羅從19世紀70年代起一直試圖加強對老撾地區各王國的控制,而法國把征服老撾看作是完成其擴張戰略的最後一步。
        法國以老撾的保護者自居,要求暹羅放棄對老撾的宗主權,並要求得到瑯勃拉邦在內的湄公河左岸的所有領土。
        至此,老撾也退出暹羅的蔓陀蘿體系
  5. 總結
    此文認為,歷史上的東南亞地區存在一個獨立於朝貢體系的曼陀羅體系。曼陀羅體系具有多中心並存、雙重或多重朝貢普遍化以及印度教—佛教的文化理念根基等特點,而中國和東南亞鬆散的朝貢結構、朝貢作為溝通兩大體系的基本形式以及兩種地區秩序理念的互補關係,使得曼陀羅體係長期與朝貢體系和諧共生。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述說其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以及殖民體系三者間的碰種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最後一段說的"我們有必要反思當前的民族主義者以及流行的民族主 義話語。這些話語往往假定現代東南亞各國的領土疆域就是其歷史時期的領土疆域,朝貢國獨特的歷史地位被否認,現在而不是過去的實際情況成為解釋歷史的起點。"
過去一兩百年間的紛爭與互動,造就今日的現況,沒必要為了捍衛現況,而興起現代主義的大旗,硬是以現今的角度看待過往。

社會心理學筆記-態度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態度的研究
    1. 態度:對人、事物或觀念,所產生的正向、負向或綜合的反應
    2. 性格態度:人們對於事物喜好或厭惡的一般傾向
    3. 如何測量態度
      1. 自陳式測量,是評估一個人對某些事情的態度最容易的方法
        由於單一問題測量容易受到上下文與用字的影響,於是發展出多題項問卷的態度量表。
        但不論是單一題目或多元題目,皆假設人們會忠實的表達意見,於是發展出假管線來提高精確度
        1. 態度量表:一種包含多重題項的問卷,其設計是用來測量個人對某事物的態度
        2. 假管線(bogus pipeline):假的測謊裝置,用來獲取應答者對於敏感問題的答案
      2. 隱藏式測量,針對不受控制的態度,採取間接蒐集的隱藏式測量
        如觀察面部表情、聲調與肢體語言,以臉部肌電儀來測量
        1. 臉部肌電儀(EMG):用來記錄和情緒與態度有關的臉部肌肉活動
          快樂的臉部形態特徵,臉頰肌肉活動增加
          沮喪、苦惱的臉部形態特徵,前額、眉毛部位的肌肉活動增加
        2. 腦電波儀(EEG):可以偵測、放大並記錄腦部電活動的電波
      3. 內隱連結測量,對潛意識(內隱)態度的隱藏式測量,從人們對於配對概念的反應速度推知
        1. 內隱態度:個體自己沒有覺察到的一種態度,如偏見
        2. 測驗網址: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
    4. 態度如何形成
      1. Tesser主張個體態度的傾向,來自天生的生理、感覺和認知能力、氣質和人格特質
      2. 態度也會從接觸的對象與文化脈絡影響,對於中性對象的評價,則會受到情緒的連結
      3. 制約評價,對於中性對象的外顯與內隱態度,可以藉由連結正負向刺激而形成,而人們並不會察覺到該連結。
    5. 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連結
      1. 計畫行為理論:對特定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到的控制,三者一起影響人們的行為
        1. 主觀規範:我們對於他人認為我們應該做什麼的信念
        2. 知覺到的控制:當我們知覺到行為是在我們的控制下時,態度才會引起行為
      2. 態度的強度與行為的連結
        1. 當人們被充分告知時,行為與態度傾向一致
        2. 態度的強度不僅根據建立態度的資訊量,也根據資訊如何獲得
          如研究顯示,來自個人經驗的資訊比來自間接、二手的資訊,所形成的態度更加穩固,也更能預測其行為
        3. 態度會因為受到具說服力的訊息所抨擊,而受到加強
        4. 強烈的態度可以很容易被察覺,也就是很快的在腦中浮現
      3.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態度與行為的連結則受到更多因素影響,如東方文化比起西方文化,態度更傾向不一致,也導致行為的預測較低
  2. 透過溝通來說服
    1. 說服的兩個途徑
      1. 說服的中央路線:對一個溝通訊息經過仔細思考,並且被該主張的優點所影響的過程
        1. 說服的訊息處理步驟
          學習或接收→深思熟慮→認可
      2. 說服的周邊路線:對一個溝通訊息沒有經過仔細思考,反而被表面線索影響的過程
    2. 來源
      1. 公信力
        1. 溝通者被視為可靠的原因有兩個特徵:能力、可信賴
        2. 人們會質疑那些因為收受利益,而支持某立場的人的發言,另外,會對採取與眾不同或是與自己相對的立場,感到印象深刻與信賴
      2. 喜愛度
        1. 相似性
          訊息來源的相似性對說服的效果,對於渴望發揮影響力的人具有明顯意涵
        2. 訊息來源與其本身,孰輕孰重?
          1. 訊息接受者的投入程度
            與個人密切相關,採中央路線的批判思考
            與個人無關,採周遭路線的表現思考
          2. 睡眠者效應
            一個不可靠來源的說服性訊息,延宕增加其影響力的效果
          3. 線索貶損假說
            人們對低信賴度溝通者所作的論證會立即貶損而懷疑的看待,但隨時間過去,論證內容與溝通者已經不再有關聯了
            ,亦即,人們傾向記得訊息本身,而遺忘訊息來源
    3. 訊息
      1. 訊息策略
        1. 周邊路線
          訊息愈長,愈有效
        2. 中央路線
          不重視長度,而是訊息中支持性的論證
        3. 新近效應與初始效應
          1.兩份不同的訊息接連閱讀,接著過一段時間後決策,會產生初始效應
          2.兩份不同的訊息間隔一段時間,接者馬上做決策,會產生新近效應
      2. 訴諸恐懼
        人們對威脅性後果的反應是,越易受傷害者則越會去留意,也愈容易受到訴諸恐懼訊息中所包含的建議所影響
      3. 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促動了說服的周邊路線,促進改變並使得表現線索的重要性增加
        可能的解釋
        1. 正向情緒造成認知分心
        2. 降低戒心,而造成訊息處理上的鬆懶
        3. 想要沉浸在好心情中,而不願批判新訊息,來影響心情
      4. 閾下訊息
        當參與者精神疲乏時,且擁有對某類型訊息的需求時,容易受到閾下訊息(但必須是同類型)的影響
    4. 聽眾
      1. 認知需求:一種性格變項,用以區分人們樂於投入認知活動的程度
        高認知需求的觀眾,適合訊息取向的訴求,反之則然。
      2. 自我監控
        高自我監控者對可能提高自己社會形象的訊息特別有反應,也就是形象廣告
        低自我監控則較受到訊息廣告影響
      3. 免疫假說:先暴露一個薄弱的說服性論點,將會增強後續對該論點的抗拒
      4. 心裡抗拒:當人們的自由受到威脅時,會藉由自我肯定而與之對抗,且將受到威脅的自由視為更具有吸引力
  3. 被自己的行動說服
    1. "自發性說服"的歷程研究顯示,更多的態度變化是人們自己產生論證而形成的,不是被動地聽其他人做同樣的論證而產生地
    2. 認知失調理論:傳統觀點
      1. 認知失調理論:主張不一致的認知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使人們產生降低該緊張的動機
      2. 與態度矛盾的行為辯護
        1. 辯證不足:人們在沒有得到很大的酬賞下,自由表現出一個與態度矛盾的行為
        2. 阻嚇不足:人們忍著不參與一個渴望的活動,即使可能只會帶來輕微的處罰時
        3. Leon Festinger跟J.merrill Carlsmith的實驗展現兩個特點
          1. 當人們的表現與他們的態度相矛盾時,他們有時會持續改變態度而沒有暴露於說服性溝通
          2. 推翻酬賞越多,改變越多的說法。在實驗中,參與者反而因為得到的酬賞越多,更有理由越少自己的態度
      3. 為自己的努力辯護:喜歡自己所受的苦
        當我們為某件事付出越多,就會越喜歡他
      4. 為困難的決定辯護:愛你所選
        人們為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不論他們做出何種選擇,都會誇大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誇大另一種選擇的缺點
    3. 認知失調理論:新的觀點
      1. Cooper跟Fazio對失調理論的新研究,發現認知失調的激發與降低有四步驟
        1. 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必須產生有害的負面結果
        2. 對於行為的不愉快後果感到有個人的責任
        3. 生理上的激發
        4. 將生理激發歸因於自己的行為
      2. 與態度不一致的行動不一定造成認知失調,另外,態度的改變也並非需要負面結果的產生
    4. 自我說服的其他路徑
      1. 自我知覺理論:人們是藉由觀察自己及自身行為的情勢,來推論自己的感覺
        Fazio的結論是,高度矛盾的行為會藉由不一致來產生態度改變,輕微矛盾行為會藉由自我知覺來產生改變
      2. 印象管理理論:主張重點不在追求一致的動機,而在於表現一致的動機。人們在公眾面前校準自己的行為來符合他人的特定觀點
      3. 自尊理論:主張不一致引起的作為,是因為威脅到自我概念,並驅使態度或行為的轉變
        1. 不一致的情境,啟動了自我肯定的歷程,並重新評價自我概念的統整
        2. 重新評價自我並非只能透過解決失調來達成,亦能透過其他方式補回
    5. 認知失調是普遍的,同時也取決於文化,每個人都會試圖降低認知失調,其歷程受到文化影響。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問題的本質:固著與改變
    1. 名詞定義
      1. 種族主義
        基於個人的種族或是組織和文化的實行,促使某一種族團體控制另一種族團體而產生的偏見和歧視
      2. 性別主義
        基於個人的性別或是因為組織和文化的實行,促使某一性別團體控制另一性別團體而產生的偏見和歧視
      3. 刻板印象
        以某些特質歸類某一群人的信念
      4. 偏見
        某於人們屬於某些社會團體而對其具有負向情感
      5. 歧視
        直接反對人們的行為,只因他們隸屬於某一特定團體
    2. 種族主義
      1. 現代種族主義
        一種偏見形式,當在社會可接受的、安全的、和易於合理化的情況下,以微妙的方式呈現
      2. 嫌惡種族主義
        在公正的態度、信念以及無意識、未被承認的情感和信念間的一種矛盾
      3. 內隱種族主義
        無意識與非故意運作的種族主義,Anthony Greenwald等人發展的內隱連結測驗(IAT),其用來測量兩概念間彼此連結的程度,來找出內隱的種族主義
      4. 種族間互動
        種族間的互動,往往會活化後設刻板印象-擔憂自己的行為是否展現偏見或歧視,並試著採取種族盲目-試著表現種族對他們而言是不重要的,但往往造成他人的不自在與自身的疲累,反而無法順暢的交流。
        而試著去承認與珍惜種族差異,而非隱藏不談,反而能增進彼此的互動
    3. 性別主義
      1. 矛盾的性別主義
        1. 敵對的性別主義
          對女性的能力、價值和挑戰男性的能力表現出負向、憎恨的感受
        2. 仁慈的性別主義
          慈愛和可敬的感受,潛在的支持、相信女姓需要和值得保護
    4. 年齡、體重、性取向和其他對象
      教育程度、體重、性取向等,影響了他人對待我們的態度,儘管比起種族或是性別歧視還要明顯,卻似乎能被許多人所接受。
    5. 汙名化
      因為在某一特定社會團體的屬性或是具有的特質,成為負向刻板印象目標的個體會被他人知覺為不正常,且容易在社會中被貶低
      互動中被汙名化的人容易感受到壓力,且研究發現罹患心理問體與身體問題的風險會提高。
    6. 刻板印象威脅
      個體擔心被以所屬團體的負向刻板印象來評估的經驗。
      因此個體除了面對當前的壓力,還要負擔刻板印象帶來的壓力,以至於導致在某方面的表現不佳等負面影響
  2. 問題的原因:團體間、動機、認知和文化因素
    1. 社會分類與團體間衝突
      1. 社會分類:依據共同的特質歸類人類於某團體中
        透過分類,可以節省大腦力氣,卻導致我們高估團體間的差異與低估團體間的差異
      2. 內團體:個人在某團體中具有會員資格、歸屬感和認同感
      3. 外團體:個人不覺得在某團體中具有會員資格、歸屬感和認同感
      4. 內團體偏私:偏愛內團體而非外團體的歧視傾向
      5. 外團體同質性差異:認為外團體成員間的相似性高於內團體成員間相似性的傾向
        其原因可能為,一來與外團體較少接觸,二來是所接觸的外團體成員缺少代表性
      6. 社會認同理論:人們追求兩種成分的自尊,個人認同與所屬團體的社會認同,因此藉由偏向內團體來提升自己的自尊
        1. 源自其理論的兩種預測
          1. 對自尊的威脅會提高內團體偏私的需求
          2. 內團體偏私的表現可以增進自尊
      7. 社會主導傾向:期待自己的內團體比其他團體占優勢,以及樂於採取有利於壓迫其他團體的文化價值
      8. 刻板印象內容模式:主張團體間相對的地位與競爭會隨著"能力"、"溫暖"兩個構面而影響團體的刻板印象
      9. 現實衝突理論:主張團體間的敵意是因為直接競爭有限資源而形成的
        在兢爭當中,輸的一方感到挫折與怨恨,贏的一方感到威脅與自我防衛,衝突於焉產生
    2. 文化與社會化
      1. 社會化:人們學習文化或團體的規範、法則和資訊的過程
      2. 社會角色理論:由於兩性所扮演社會角色的對比,使得原本所知覺到細微的性別差異被放大。
        亦即,男女之間所知覺到的差異是建立在真正的行為差異,但卻錯誤的假設在性別而非社會角色上
    3. 刻板印象
      1. 刻板印象會透過"錯覺相關"來強化,並形成自證預言,在他人行為符合刻板印象時,歸因於個人因素,不符合刻板印象時,反而考量情境因素,並試圖解釋這種偏離常規的情境因素
        1. 錯覺相關:人們高估事實上僅有一點或根本毫無關係的變相間關聯性
        2. 自證預言:知覺者對某人錯誤的期望,造成那個人以驗證那些期望的方式行事
      2. 刻板印象可以被內隱與自動地活化,繼之影響後續的想法、感覺和行為
        覺知"刻板印象"是一個必要的因素,贊同卻未必。
  3. 減少問題:社會心理學的解答
    1. 接觸假說
      主張敵視團體在某些情形下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的理論
      條件:
      當接觸可以增進對外團體的了解、降低團體間接觸的焦慮、增進同理心與彼此觀點的理解,就可能減少偏見
      1. 平等地位,接觸應發生在兩團體是平等的情況下
      2. 個人互動,接觸應包括團體中個別成為的一對一互動
      3. 合作活動,團體中成員應共同達成目標
      4. 社會規範,權威所定義的社會規範應支持團體間接觸
    2. 對抗刻板印象威脅
      1. 描述任務不是顯示出個體的智力能力
      2. 告知個體他們的團體並沒有比其他的團體在任務上表現較差
      3. 當為了不相關的因素而測試時,讓個體歸因他們焦慮的理由
      4. 讓個體思考智力不是一個固定的特質,而是可塑且可改善的
      5. 讓個體接觸一位據說是相關領域專家的團體成員
      6. 讓成員思考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但卻不具威脅性的價值和興趣
      7. 強調與手邊任務相關且可正向表現個體認同的其他部分
      8. 排除外團體成員的出現
    3. 減少刻板印象和偏見的社會認知因素
      1. 暴露於和思考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成員樣本
      2. 學習有關存在於一個團體中人們的多樣性
      3. 被引導要站在一個刻板印象團體的個人角度
      4. 被激勵要注意對抗歧視的例子
      5. 相信偏見可以被學習也可以不被學習,是以這是一個可塑的、而非固定不變的事實
      6. 學習種族其實是較為模糊和社會決定的,而非只是一個生理的、固定的類別
      7. 採用多元文化的角度,了解並尊重團體的差異,顯現出思考的新方式,承認透過不同歷史的團體如何地影響彼此,而非假裝沒有注意到團體的差異
      8. 思考多元文化主義為包括每一個人和主要團體的方法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Treasures of the Anglo-Saxons 歷史紀錄片 筆記

Treasures of the Anglo-Saxons, by DrNina Ramirez

KW:
*Anglo-Saxons來自德國北部、荷蘭、丹麥
*影片介紹的是Staffordshrie的Anglo-Saxons、Sutton Hoo的珠寶,Staffordshrie的珠寶與戰爭有關,戰士隨身攜帶的裝飾品
*英吉利海峽的Sutton Hoo地區,發現長18米的大船,如Sutton Hoo shoulder clasp,同樣有交纏的蛇與boars
*Kent 挖出來的工藝品Finglesham buckle,上面有Odin-Anglo-Saxons信仰的中心人物
蛇、野豬-象徵勇猛強壯、雄狼、渡鴉是經常出現在Anglo-Saxons藝術品上的動物,出土時間1934,鍍金且銀質底板
*珠寶上交互纏繞的蛇,表示北歐神話中的巨蟒,那蛇象徵世界的存亡
*貝奧武夫(Beowulf),完成於西元8世紀,約750年左右的英雄敘事長詩。故事的舞台位於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以古英語記載的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篇
*The Crundale Buckle,出自kent,上面有基督教的基督魚、北歐神話的蛇交互纏繞,顯示奧古斯丁來傳教時,odin與Chirst共存
*Franks casket其展現Anglo-Saxons早期的全球史觀,由鯨骨雕刻而成,上頭記載日耳曼神話Weyland the smith,以及基督教三賢人與耶穌誕生、以及羅馬神話關於Romulus和Remus
*Biscop引入玻璃窗,也帶來石建築,其修建的修道院(Jarrow)也是最古老的
*不列顛與愛爾蘭卡爾特人的手抄本,可從其圖像看出差異,不列顛的人較不真實
St.cultbert的lindisfarne Gospels,展現Anglo-Saxons藝術的高峰,並弭平不列顛與愛爾蘭卡爾特人的藝術差異
*Alfred the great,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他率眾抗擊海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回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故得享大帝(Alfred the Great)尊稱。
*Weyland the smith,在日耳曼神話中是一位傳奇的大師鐵匠

*the Mac Durnan Gospels, 早期不列顛與愛爾蘭凱爾特分支的基督徒製作,其特色為不會畫出人真實的樣子,非寫實畫風
*the Durham Cassiodorus, Anglo-Saxons繼承自聖奧古斯丁與羅馬傳統,寫實的畫出人物
*the Fuller Brooch,至今保存的最好的珠寶,展現五感與人生四階段,不再寫實的人物,其畫法持續了1000之久。
KK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筆記-知覺他人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觀察:社會知覺的要素
    1. 個人外貌
      1. 人能快速、自然且無意識地從他人臉孔判斷特質,其觀察時間長短並不會有所區別
      2. 除臉孔外,名字、聲音音調亦會
        如娃娃臉常與溫柔、順從、單純等特質做連結,其原因被認為人們會將嬰兒特徵與無助特質連結,並連結至娃娃臉上
    2. 情境知覺
      1. 基過過去經驗,我們可以簡單預期接下來的事件,且情境會影響我們詮釋她人臉部表情的事情
    3. 行為證據
      1. 心智知覺(mind perception)
        人們以類似人類的心智狀態判斷多種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心智歷程
      2. 人們以兩向度-主導性(目標對象可以計劃和執行行動的能力)、經驗(目標對象可以感受娛樂、痛苦和其他感官的能力)來直覺他人(物)的心智
      3. 生氣優越效應
        人們在人群中可以快速地辨認生氣而非其他不具威脅性表情的臉孔,其原因可能是辨認具威脅性臉孔具有生存上的價值
      4. 人們能從細微的非語言線索,快速而正確的判斷他人
    4. 對於謊話的判別,我們應試著在聚焦在其違反認知努力的行為線索上(因為說謊需要更多思考),藉著在訪談中增加壓力,更能辨識其是否說謊。
  2. 歸因:從要素到特質
    1.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用來描述人們如何解釋行為原因的一些理論
      1. 個人歸因
        將行動者之行為歸因於內在特質
      2. 情境歸因
        將行動者之行為歸因於外在因素
      3. Jones的相對推論學說
        其預測人們會試著從一個行動中推論該行動是否對應著當事者某一持久的個人特質
        其考慮因素:
        1.個人自由選擇的程度
        當一個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時,會比被強迫的人提供更多的資訊
        2.行為的可預期性
        當一個行動脫離常規,而非屬於典型的社會角色時,又或者是在情境的預期下,他傳達出更多此人相關的訊息
        3.人們考慮某人行為意圖的效果或結果
        當一個人做出許多有利於他的作為,並不如造成特定利益的作為,更能明顯顯示他的自身動機。
      4. Kelly的共變理論
        試著解釋知覺者如何從極小的行為證據分辨出個人特質
        1. 共變法則(covariation principle)
          人們會將行為原因歸於與該行為同時改變的因素
          1. 共識性訊息,尋找是否有他人與他相同的反應
          2. 特殊性訊息,尋找同一人如何回應不同的刺激
          3. 一致性訊息,尋求同一人面對同一刺激,但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
      5. 社會知覺者不同的個體差異
        1. 個體在判斷人類行為是因固定的個人特質或是因可塑特質的程度是有差異的
        2. 某些人在處理訊息時較易受到自取式動機所干擾
    2. 歸因偏誤
      1. 認知捷徑
        可使人們快速與簡單思考,卻常常導致錯誤的經驗法則
      2. 便利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
        以事實浮上心頭的容易度,評估該事件發生機率之傾向
      3. 假輿偏誤(false-consensus effect)
        人們會高估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態度和行為相似之傾向
      4. 基底比例謬誤(base-rate fallacy)
        人們對以數字基礎比例的形式所呈現的事實相當不敏感
      5. 反事實思維
        想像另一事件或其他結果可能發生的傾向,但該事件或結果事實上是不會發生的。也因此正向或負向事件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依靠我們反事實思維所發展出來的另一可能,而有所改變。
        也就是我們的心情會立基於我們認為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而非實際上發生的事情
      6. 基本歸因謬誤
        將他人的行為原因歸因於個人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之影響的傾向
        1. 歸因二階段
          1.先辨識行為,接著快速做出一個與個人有關的歸因
          2.修正或調整歸因來說明情境的影響
          第一階段往往是簡單與自動化的,第二階段則需要注意力與思考
          Heider則解釋,人們在事件的歸因上往往根據知覺顯著性
    3. 文化與歸因
      1. 語言與文化、階級可以影響人們在思考時間、空間、物體和其他周遭事物的方式
        如在研究中發現,隨著年紀增長,美國人會做出較多個人歸因,印度人則做出較多情境歸因。Joan Miller(1984)
    4. 動機偏誤
      1. 個人需求、願望以及喜好會影響我們的社會知覺,亦即人們通常會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東西
      2. 正義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
        人們相信這是一個好事好報、咎由自取的世界,往往導致人們產生批判受害者的傾向
  3. 統整:從特質到印象
    1. 訊息統整
      1. 印象形成
        統整個人資訊以形成整體印象的歷程
      2. 訊息統整理論(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對他人的印象結合兩個因素
        1. 知覺者的個人特質與知覺者的現狀
          我們在評估他人時,會以自身作為標準,同時也會受到當下的心情影響
          1. 體現效應(embodiment effects)-我們看自己與他人的方式會受到物理位置、感官、知覺和身體動作的影響
          2. 提示作用-最近所使用的文字或想法容易浮上心頭和影響新資訊詮釋的傾向
          3. 特質的負向偏誤-在我們的印象中,負面訊息會比正面訊息評估得還要重
          4. 內隱人格理論-我們往往會認為人的特質與行為存有某種關係,並且可以從一個特質推論到另一特質
        2. 被知覺對象各特質的加權平均數而非簡單平均數
    2. 道德性格的知覺
      1. 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道德特質比溫暖特質影響更大
      2. 起始效應-先呈現的資訊較後呈現的資訊在印象上具有更多影響力
        其可能的解釋為:
        1. 一旦知覺者已經對他人形成某一印象時,對於後續的訊息便不會再在意
        2. "意義改變"假設,認為人們一旦形成第一印象,便會開始以該印象詮釋不一致的訊息
  4. 驗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從印象到現實
    驗證偏誤,個體尋求、解釋和創造能夠證實現存信念之資訊的傾向
    1. 信念固著-即使原先的想法已被否定,個體仍堅持自己的想法
      理由:人們一旦形成一個信念,會為其思索合理的解釋,幫助信念維持下來
      解決:思考另一個與自身相反信念的可能理由
    2. 驗證的假設考驗
      一旦我們思考某人具有某一特定的特質,接著致力搜尋單方面的訊息,最後製造一個支持自己信念的現實狀況。
      *問題:為何我們常抗拒改變我們對他人負面且錯誤的印象,而不是正面且錯誤的印象
      *可能的原因:
      如果一開始是負面且錯誤的印象,你就會切斷與他所有的關聯,拒絕他任何的修正你印象的機會
    3.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人們對他人的期望最後會導致其行為驗證該期望之歷程
      三階段:
      1. 知覺者對某一知覺對象形成印象,基於與該知覺對象互動或其他資訊形成的印象
      2. 知覺者的行為與該初始印象一致
      3. 知覺對象不經意地調整其行為而與知覺者的行動一致。
        但是,當知覺對象知道知覺者地期待後,會藉著行動來強迫知覺者放棄期待
      4. 結論:行為驗證了第一印象
  5. 社會知覺:底線
    建議
    1.人們彼此的互動經驗越多,預測越正確
    2.即使我們不擅長做出整體判斷,卻能判斷他人的行為
    3.當我們重視正確性與心胸開放時,將能夠對他人形成正確的印象
    4.不是所有人都有高錯誤率與偏誤,如心理適應佳的人,往往社會知覺較正確
    社會知覺的兩種觀點
    1. 社會知覺的歷程是相當快速且自動化的
    2. 此歷程需要耗費相當的心力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泰國拉瑪五世改革述略〉之筆記心得


  1. 拉瑪五世改革的歷史背景
    1. 1855CE,簽訂暹英條約(鮑林條約)
      開放暹邏市場、降低商品稅率、給予英國治外法權等
    2. 拉瑪四世的改革
      開鑿運河、修建鐵路、建造船舶、開辦學校、聘請外國專家
    3. 1868CE,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繼位,由於未達法定年齡,暫由昭耶.素里旺攝政,直到1873正式加冕
  2. 拉瑪五世改革的主要內容
    1. 1874年逐步頒布廢除奴隸制度
      1905年,規定所有奴隸一律成為自由民,為之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大量勞動
    2. 國家行政制度的改革
      建立新式法院、制定刑事法、改良民事法,廢除傳統酷刑制度,警察制度現代化。向歐洲國家聘請許多顧問,以學習歐洲國家的管理制度。將地方封建勢力與蕃薯都劃入國家的行政系統中,加強中央集權的領導勢力。
    3. 整頓財政、發展交通
      1. 用人頭稅代替國家徭役制,使人民擺脫封建關係的束縛
      2. 調整土地課稅的辦法,以土地面積取代穀物收成來課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的價值越來越高,於是確立土地私有制,使國家的稅收穩定的持續增長
      3. 調整國家稅收、改革稅收制度
        1873年成立稅務廳,頒布稅收條例,統一稅率,廢除外包稅收的方法
        國庫收入1877-1912,從2480萬銖增加到6680萬銖
    4. 革新軍事,繁榮文教衛生事業
      1887年,成立教育部,改變過去以寺院教育為主的樣態
      1893年,成立國防部
      1904年,制定徵兵制
      1910年,泰國軍隊已發展9師54000人
      1917年,建立朱拉隆功大學
      1921年,頒布普及初級義務教育條例
      讓王室成員接受西方教育,回國後成為改革的中堅力量,如兒子臘比於1897-1910擔任司法部長,被譽為"現代泰國法律制度之父"
  3. 拉瑪五世改革的評價
    1. 改革成功的主觀因素
      1. 改革在國王主導下進行
      2. 封建國家的建立,僅有六、七百年,沒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能較快接受西方文化
      3. 以獨立、進度、文明、繁榮為號召,呼籲各階層人民團結
      4. 不盲目崇拜外國,也不因循守舊
    2. 改革不足之處
      1. 沒有根本改變傳統的政治制度,依然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拉瑪也依然是一個封建君王
      2. 過於仰賴外國顧問,其大權在握,掌控了泰國的各個部門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拉瑪五世在於期間的改革成就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改革的概略真的滿概略的,但一般來說,應該會有阻饒之類的問題吧? 感覺好像把改革形塑的太過美好?另外,我也不太懂,沒有改變傳統的政治制度算是改革不足,一定要改成民主才較進步,也沒有理由支撐文中所說的不足(至少也要說因為依然傳統的君王政體,導致後來XXX之類的論述阿),外國顧問也是,過度仰賴又如何,有造成問題再來說嘛。
而且他的資料都是外國二手資料,沒有一手的資料嗎?現代化的泰國,總有點檔案吧?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東南亞史》第一篇之筆記

《東南亞史》,D.R SanDesai,蔡百銓譯

第一篇 文化傳承

  1. 斯土與斯民
    1. 名稱
      起自二戰期間,蒙巴頓勳爵的東南亞指揮部一名
    2. 國家
      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東馬來西亞、汶萊、東帝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
    3. 宗教
      1. 佛教
        1. 上座派(小乘)
          緬馬、寮國、柬埔寨、泰國
        2. 大乗
          越南
      2. 天主教
        菲律賓
      3. 伊斯蘭教(以夏飛法學派為主)
        馬來西亞、印尼(巴里島的印度教除外)、汶萊、南菲律賓
  2. 大陸東南亞的早期王國
    1. 扶南王國
      印度教王國,以梵文為朝廷語言,首都於維哈普拉(鄰近今天柬埔寨金邊),
      1th C.-7th C.中葉
      1. 三世紀扶南地圖,當時國王方施曼拓展
    2. 占婆王國(Champa)
      原為漢朝官員的區連(Khu Liên),192CE起兵叛變,在今天順化附近建立獨立王國,4th C.受到印度文化影響,1720年被越南兼併
      *《後漢書》記載: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
    3. 吉蔑帝國(Khmer Empire、高棉帝國、吳哥王朝)
      吉蔑族,祖居中國西南或印度東北部,沿湄公河進入寮國南部與暹羅的呵叻高原(Korat Plateau),建立真臘國(Chenla),成為扶南國的藩屬,並於七世紀征服扶南。
      8th C.分裂為上(陸)真臘、下(水)真臘,下真臘於790CE遭到爪哇的賽倫德拉國攻擊,成為人質的賈牙瓦瑪二世(Jayavarman II、闍耶跋摩二世),驅逐賽倫德拉人,統合真臘,開創吳哥王朝。
      最終於1431遭到暹羅入侵而滅亡。
      1. 8世紀地圖
      2. 9世紀東南亞地圖(紅色為高棉、黃色為占婆、淺綠色為蘇門答臘的斯里維札雅)
    4. 緬馬
      猛族是緬馬種族中的強勢族群,也是最早接觸印度文化的緬人。
      3世紀時,阿育王曾派人到緬馬宣揚佛法
      1. 驃族(Pyus)
        三世紀從中國西南部遷移過來。信仰印度教、小乘與大乘佛教
        八世紀遭到猛族擊敗,成為泰族王國南詔的蕃薯
        擁有優美的建築物,其特色是尖頂的圓柱型佛塔
      2. 緬族(Burmans)
        其後裔是現今緬馬的主要人口。
        二世紀遷徙到考克賽(皎克西、Kyaukse)平原,此地成為緬族的權力根基
        大乘佛教是上緬馬的主要信仰,直到11世紀才改為小乘佛教。
        849CE,緬人在蒲干(Pagan)建立王國,1044年阿那拉塔(阿奴律陀)征服猛族,開始改信小乘佛教,也接受較精緻的猛族文化,猛族文字也成為緬族文字的基礎。
      3. 1210年的蒲干王國。那羅波帝悉都在位時期的蒲甘版圖
        核心區域以深黃綠色呈現。外圍區域則以亮黃呈現
    5. 越南
      207BCE,秦滅後,中國將軍趙陀,建立南越國,定都於廣東(番禺)
      111BCE,納入漢朝領域,並劃分為交趾(東京)、九真(清化)、日南(北安南)
      939CE,吳權建立大越國
      1. 大越國(Dai Viet)
        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每三年進貢一次,直到1885
        其一千年中,尤以李朝(1009-1225)、陳朝(1225-1440)最為穩定與興盛
        陳朝時期,推動一系列與中國相仿的制度,並推崇儒家與孔子
        1407-1428CE(安南屬明時期、第四次北屬時期),再度遭到明朝佔領,黎利(黎聖宗)發起藍山起義,開創後黎朝。
  3. 蘇門答臘與爪哇的早期王國
    1. 史料來源: 石碑、銅器、寫在棕梠葉上的文字、遊記、中國正史
      如《那加克塔加瑪》、《帕拉拉頓》、馬可孛羅遊記
    2. 斯里維札雅(室利佛逝、三佛齊)
      首都巴倫邦,位於麻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之間,是7-13世紀間的海上強權
      對於中國--貿易航線的壟斷,激起東爪哇馬塔蘭王國與南印度卓拉國王的挑戰
    3. 賽倫德拉(夏連特拉王國)
      8世紀中葉,巴努(Bhanu)建立賽倫德拉。
      778-824CE,始於維什努國王,到沙馬拉通加,建造婆羅浮屠
    4. 馬塔蘭與凱迪理
      篡奪賽倫德拉王國的桑札雅王朝,於929CE搬遷到馬塔蘭,並大肆興建印度教建築
      於11世紀左右,進攻斯里維札雅失敗,以及被斯里維札雅擊潰,而後艾爾南加繼位,開啟與斯里維札雅友好的關係。
      艾爾南加死後,國家分裂為詹加拉(Janggala、重迦羅)、凱迪里(Kediri、諫義里國),隨後肯安洛洛(Ken Angrok)建立辛哈沙利王朝(Singhasari、信訶沙里)
      克塔那加拉是辛哈沙利王朝的君王,是爪哇史詩《那加克塔加瑪》的英雄
    5. 克塔那加拉(Kertanagara,1268-1292),1222-1292的東爪哇地圖
      File:Singhasari Kingdom en.svg
    6. 鼎盛時期的三佛齊帝國,約8世紀
    7. 東南亞諸國,約1200CE
  4. 新國家興起:阿瑜陀耶、馬札帕希特、麻六甲
    1. 蒙古人入侵
      1253CE,滅亡中國南部的泰族王國南詔,泰族被迫遷徙東南亞
      1287CE,滅亡蒲干
      1292CE,進攻辛哈沙利王朝
      1. 泰族與阿瑜陀耶的興起
        隨著13世紀Khmer王國的衰落,13-15世紀是泰族在東南亞的行程階段
        1. 拉瑪卡罕(Rama Khamheng、蘭甘亨)
          是素可泰王國(Sukhothai)的首長,從Khmer借用政治與行政機構、小乘佛教等概念
        2. 拉瑪迪帕提(Ramadhipati)
          創立阿瑜陀耶王國,於15世紀併吞Sukhothai
          其貢獻在於共同法,結合泰族慣例與摩奴法典(Code of Manu)
        3. 蔡洛克(Trailok、波隆摩·戴萊洛迦納)
          1431CE,兼併Khmer。
          進行中央集權,創建社會與司法制度,並以法典管理王族
      2. 13世紀素可泰王國疆域
      3. 15世紀的東南亞: 藍紫色: 阿瑜陀耶王國 墨綠色:瀾滄王國 紫色:蘭納王國 橘色:素可泰王朝 紅色:高棉帝國 黃色:占婆 藍色:大越
      4. 馬札帕希特(滿者伯夷)的興起
        蒙古人入侵的壓力,使得辛加沙利王國產生分裂,克塔那加拉遇刺,其王儲維札雅(Vijava)逃至馬札帕希特(Majapahit),藉蒙古之力,鎮壓內亂,成立新王國
        直至1402麻六甲建國後,貿易地位轉移到麻六甲,於是漸漸衰落
        1. 加札瑪達(Gajah Mada),於1331-1364擔任馬札帕希特的首相
          加札瑪達與拉扎沙那加拉國王時期,被認為是爪哇的黃金時期。
    2.  伊斯蘭教傳入
      1208CE,印度德里(Delhi)出現第一個伊斯蘭王朝,來自古札拉特與可洛曼德爾海岸的商人紛紛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以印度為中介傳入東南亞,以及與印度教、佛教的妥協,使得三個宗教與當地本土信仰能夠共融。
      1. 麻六甲(滿剌加國)1402-1511
        麻六甲的建國,成為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的契機,也成為伊斯蘭教的傳播中心。直到葡萄牙人來臨,才漸漸衰落。
        普拉什美甲(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創建麻六甲,首先須與泰國、馬札帕希特、蘇門答臘東北部的穆斯林諸國,馬札帕希特已過了逐漸衰落,與泰國、北京建立朝貢關係,改信伊斯蘭與穆斯林諸國建立關係。
      2. 伊斯蘭傳播圖
  5. 歐洲人入侵印度群島:初期階段
    始於1511CE,葡萄牙人征服麻六甲
    1. 葡萄牙
      1454CE,教皇尼可拉斯五世,諭令基督徒前往印度
      1498CE,達伽馬抵達印度西南岸的卡里克特
      1511CE,葡萄牙人征服麻六甲
      因為穆斯林君王對葡萄牙人懷有敵意,因此沒有建設軍事前哨,僅僅在阿瑜陀耶、緬馬等地建置貿易站,葡萄牙人的武力傳教與壟斷貿易,激起當地人的不滿,加速伊斯蘭文化的傳播速度,當地人以伊斯蘭作為抵抗葡萄牙的武器
      直到17世紀,荷蘭取代葡萄牙在東南亞的勢力
    2. 荷蘭
      1602CE,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OC)
      1641CE,荷蘭取代葡萄牙,奪取麻六甲,控制了麻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
      初期目的是從事貿易,而非兼併領土,與當地君王簽訂貿易協議,要求其供應香料與貨物
      18世紀中葉,因著王室的內部糾紛,阻饒貿易的進行,荷蘭進而干涉並兼併其領土
      1770CE,控制爪哇全境
    3. 英國
      1600CE,成立東印度公司
      1623CE,安汶島上的英國人遭到荷蘭屠殺,英國決定放棄群島的利益,專心治理印度
    4. 法國
      1601CE,法國開始從事貿易活動
      1615CE,耶穌會士在越南設置傳教所,其成員羅德斯,設計一種以拉丁文字拼寫越南語的方法,藉以傳教
    5. 西班牙
      1521CE,麥哲倫抵達菲律賓與香料群島,破壞了1493CE的教皇諭令
      1529CE,西葡簽訂薩拉哥沙條約,西班牙放棄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葡萄牙則
      允許西班牙征服菲律賓
      1611CE,教會在菲律賓成立東南亞最古老的聖托瑪學院,教會派往駐菲律賓的大主教,擁有超過當地大總督的權力
      1878CE,西班牙擊退菲律賓南部蘇祿群島的穆斯林
      菲律賓處於區域發展主流之外的兩個原因
      1. 未生產香料或是其他貨品,不足以吸引商人進駐
      2. 四周皆為颱風侵襲的海洋,另外也沒有文學或歷史的記載,連建築與雕像也很稀少。
  6. 大陸東南亞:緬馬、泰國、越南的鞏固
    1. 緬馬
      自1287年蒙古滅亡蒲干王國後,直到1531年當地才恢復穩定的局面
      1. 通古王朝(東固王朝、東吁王朝、Taungoo Dynasty,1531-1732)
        通古君王塔賓什威帝,16世紀初統一緬馬,恢復緬族勢力
        1568-1569CE,進攻阿瑜陀耶,隨後1581年巴殷農去世,阿瑜陀耶反撲,隨著與歐洲與中國的干預,兩國漸採孤立主義
      2. 1580東吁王朝疆域
        東吁王國疆域(1580年)
      3. 阿勞帕雅王朝(1752-1885)
        1752CE,猛族佔領緬馬首都,阿勞帕雅成為緬族抵抗猛族治理的新領袖
    2. 泰國
      1. 恰克理王朝(曼谷王朝、扎克里王朝,1782)
        在緬馬的侵略下,恰克理將軍(Chakri)恢復穩定後,建立恰克理王朝,建都曼谷,自命為拉馬(Rama,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裡的英雄)
        拉瑪一世開啟著名的《王家著作》,其在位期間,以大量散文文學作品聞名
      2. 1867-1909,在歐洲殖民下的泰國
    3. 越南
      1540CE,越南領土首度瓜分,分為以東京為主的莫氏,以順化為主的黎氏與阮氏
      1592CE,鄭松推翻莫氏,以梨朝名義篡奪大權
      1720CE,阮氏消滅占婆
      1771CE,西山起義,阮氏兄弟(新阮)篡奪南部阮氏(舊阮),並擊敗北部鄭氏,建立西山朝
      1802CE,阮福映(舊阮),改年號為嘉隆,建立阮朝,恢復梨聖宗師法中國模式制定的行政體系
      1. 鄭氏(淡紫色部份)與阮氏(黃色部份)對峙形勢圖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政策與演變1602-1942〉之筆記


  1. 荷蘭殖民政策的五階段
    1. 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政策時期(1602-1799)
    2. 荷蘭政府直接統治時期(包括英法短期統治)的殖民政策時期(1800-1830)
    3. 強迫種植制的殖民政策時期(1830-1870)
    4. 自由主義殖民政策時期(1870-1900)
    5. 倫理殖民政策時期(1901-1942)
  2. 1602-1870年荷蘭殖民者的殖民政策與演變
    1. 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政策時期(1602-1799)
      1. 貿易與殖民經濟特點
        1. 以重商主義為經營理論
        2. 以成立壟斷公司為經營的組織形式
        3. 以壟斷和掠奪的方式作為經營手段
      2. 東印度公司充當"商業掠奪機構"時期(1602-1666)
        以巴達維亞作為貿易與殖民經濟的據點,強調公司作為商業機構的地位,秉持排除競爭者與賤買貴賣兩個原則進行經營
      3. 東印度公司充當"殖民地統治機構"時期(1666-1799)
        由於荷蘭勢力的退縮,將重心轉為印尼,除進行領土擴張外,還施行帶有殖民國家權力的經濟掠奪制度
        *其原因有四:
        1.國內工商業在1648發展到頂點(馬克思語)
        2.三次英荷戰爭,打擊了荷蘭勢力
        3.亞洲興起強大王國,清朝、莫臥耳帝國、薩非王朝、德川幕府
        4.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失去遠東的貿易基地
        1. 結果
          印尼人民的反抗,公司開始入不敷出,其壟斷貿易激起與英國的矛盾,在競爭中落敗,被迫開放印尼的市場,加上荷蘭國內不滿奧倫治家族獨占利益,最後荷蘭垮台,成立巴達維亞共和國,東印度公司也隨之解散。
    2. 荷蘭政府直接統治時期(包括英法短期統治)的殖民政策時期(1800-1830)
      1. 巴達維亞殖民政府時期(1800-1808)
      2. 法國統治時期(1808-1811)
      3. 英國統治時期(1811-1816)
      4. 荷蘭三人委員會殖民統治時期(1816-1819)
      5. 荷蘭殖民總督統治時期(1820-1830)
      6. 在1800-1825時期,受到自由放任主義的影響,進行開明的殖民政策
        1824,殖民地財政受到困境,卡勃倫總督試圖恢復東印度公司的政策,卻引發1825-1830的爪哇大起義,加上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為了維持財政,轉向東印度公司時期的強迫制度。
    3. 強迫種植制的殖民政策時期(1830-1870)
      1. 強迫種植制
        范登.波士(Van Don Bosch)以人種論與人性的好逸惡勞為基礎,認為有權力應領導印尼人走向進步。
        為解決財政危機,規定生產作物的種植面積、生產作物,並對作物與勞動力進行監督。是商業壟斷集團在自由競爭時代為保證高額利潤而通過政治權力強制施行的農奴制度。
        其特點:
        1. 農民應以其田地的1/5(實際上是1/3或1/2)種植歐洲市場需要的熱帶作物
        2. 無地農民每年無償勞役66天
        3. 當地村長、郡長負責執行,歐洲官員負責監督
      2. 從經濟史來看,是對前階段自由主義政策的反動
        從政治史來看,是利用強迫種植榨取的利潤進行侵略的時期
  3. 自由主義殖民政策的出籠與變質
    此階段是強迫種植制與荷蘭資產階級鬥爭的結果
    1. 強迫種植制的推行促使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的私人資本不滿當權商業資產階級獨占利益,要求取消壟斷的強迫種植制
    2. 爪哇農民的反抗,逐漸摧毀強迫種植制的基礎-作物與勞動力,成為新興資產階級自由派與人道主義者的抨擊武器,並藉著1948的歐洲革命,透過在國會的鬥爭,迫使保守派讓步
      1. 1848年歐洲革命,法國二月革命影響下,荷蘭規定殖民地憲法必須由法律決定,且議會對殖民地貨幣、財政與其他必要是項享有立法權
      2. 1854年通過東印度統治條例,將東印度的權力授予總督與地方議會,並指出政府不再扶植國家的種植業。
      3. 自由派在60年代獲得重大勝利
        1. 迫使政府禁止在印尼使用奴隸勞動,並廢除爪哇的債務勞動
        2. 迫使政府禁止強迫種植
        3. 任命自由派大臣擔任殖民大臣,並提出有利於私人投資的改革方案
      4. 1870土地國有法令,中規定兩種國有地
        不自由國有地,人民擁占有權、使用權與抵押權,政府不得干預的土地。這類土地可以出租給外國企業
        自由國有地,政府擁有的土地,出租對象僅限荷蘭臣民、印尼公司
        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進印尼,發展農場經濟
    3. 標誌從商業資本主義到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4. "倫理政策"的出籠與變質(1901-1942)
    1. 自由主義政策儘管帶給荷蘭資本家大量利潤,卻造成印尼人失去土地、殖民地政府財政垮台。因此自1880年代,爪哇農民運動層出不窮,以廢稅、土地評分作為反殖的口號。
    2. 荷蘭壟斷資本階級為了使印尼成為良好的市場、原料產地與資本輸出,打著道義政治的旗幟,要求改變殖民政策。
    3. 資產階級民主派、社會黨也呼籲改善殖民統治,提倡福利與地方分權
    4. 倫理政策
      由於政策取決於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大部分都沒有施行,效果也甚微
      1. 政治上施行分權,把權力從海牙轉到巴達維亞,從總督轉到各部和地方官吏,從歐洲人轉到印度尼西亞官吏
      2. 經濟上,發展灌溉事業,改善種植方法,從爪哇移民到外島,發展工業
      3. 文化上,發展教育、衛生事業
  5. 結論-荷蘭殖民政策改變的原因
    1. 荷蘭殖民政策的演變是與資本主義發展三階段(商業、工業、壟斷)相適應的
    2. 印度尼西亞在各個殖民政策下的抗爭是
    3. 國際環境、資產階級的思潮、政治派別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將荷蘭殖民印尼期間,區分為五階段,並側重自由主義殖民與倫理政策殖民,討論印尼轉變政策的原因與結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再區分商業、工業、壟斷,這三者的差別沒有很清楚,尤其第三個壟斷,是哪裡壟斷啊?商業階段也是壟斷,只不過是政府壟斷,工業是私人企業壟斷,那壟斷階段是啥?
雖說是要求印尼成為良好的市場、原料產地與資本輸出,但感覺跟英法統治時的政策很像,所以是哪裡壟斷了?
我覺得比較好的說法或許是,商業掠奪、農業資本、市場經濟,個人粗顯劃分,一開始只重視做生意,兼武力恐嚇,接下來是私人資本大量投入土地(土地法),最後重視市場活力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西方国家的东南亚殖民政策比较研究》之筆記


  1. 殖民性質
    16-18世紀時,當時處於商業資本累積時期,奉行重商政策,認為一國富裕程度,是擁有貨幣的多少,並透過貿易來獲取利潤,也因此來到東南亞的目的是取得黃金與香料。
    19世紀後,西方國家進入工業資本時期,需要市場來銷售國內的工業製成品,帶動東南亞殖民,由商業擴張轉為領土擴張,將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物料場地與銷售市場。
    1. 葡萄牙
      自1511佔領Malacca以來,僅僅設立幾個據點,收取過路費與進行貿易
    2. 英國、荷蘭
      與葡萄牙人不同,以私人貿易公司在摩鹿加群島、蘇門答臘、爪哇進行擴張,但目標依然只停留在貿易,而非領土
      1856-1911,荷蘭完成對印尼的擴張
      18世紀晚期,英國接連得到檳榔嶼、麻六甲、新加坡等,建立馬來屬邦,以及緬甸
    3. 西班牙
      1571佔領馬尼拉,其性質是領土上的殖民,其動機是傳教、利潤、榮譽
  2. 統治方式
    1. 商業擴張殖民時期-間接統治
      1. 荷蘭
        1. 公司直轄地
          原有貴族被任命為官員,負責上繳產物,原有封建權利依然保留
        2. 藩屬土邦(非直轄地)
          在名義上獨立,公司派出駐紮官執行該地與公司的條約,如貿易壟斷等
        3. 堡壘式殖民
          類似租界,向當地派遣駐紮官與武裝士兵,進行貿易壟斷
    2. 領土擴張與工業資本-直接統治
      1. 荷蘭
        19世紀中期後,開始領土擴張,並加強中央統治,設立議會、建省
      2. 英國
        1. 進攻緬甸的三個原因
          1. 奪取印度航線需要的木材
          2. 開闢英國製成品市場,以及作為打入中國市場的跳板
          3. 阻止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
  3. 經濟政策
    1. 資本原始積累-掠奪產品與商業壟斷
      1. 葡萄牙,暴力掠奪,貢稅多於貿易
      2. 英、荷,以暴力為基礎,條約為表面,強迫供應與低價收購原料
      3. 西班牙,以封建制、國家稅收方式掠奪當地資產,
    2. 自由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原則,打破貿易壟斷
      因此,荷蘭與西班牙被迫打開殖民地市場,而美法則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4. 民族政策
    針對東南亞多民族的特點,試圖增加當地的多民族程度-鼓勵外國移民,以及保持多民間的障礙-分而治之
    1. 法國
      區分高地的"山地民族"與低地的"越南人(京族)",迫使南部越南人遷往柬埔寨,在lao啟用低地的Lao人擔任官員
    2. 英國
      以印治緬,任用印度人擔任官員,與引入大量齊智人(印度)到緬甸,成為剝削當地人的幫手
      在馬來亞,大量引入與經濟上利用華人與印度人,在政治上培植馬來人,為兩者製造製造種族情結
    3. 荷蘭
      雖然不像英國那樣歧視當地人,卻依然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法,大量引入華人進行經濟利用,在政治上利用爪哇貴族
    4. 美國、西班牙
      對伊斯蘭的歧視,造就未來南部穆斯林民族的分離主義
  5. 文化教育
    1. 西班牙
      教育與傳教結合,透過辦學傳達信仰
      1589,西班牙引進歐洲教育系統,建立教區小學
      1898,西班牙撤出菲律賓,菲律賓已有2千多所小學,20萬人註冊
    2. 美國
      教育與殖民結合,培養菁英為殖民目標服務,使其美國化,在自治後,能成為親美國家的一員
      接收菲律賓後,鼓勵公立與私人辦學,公立達百萬人註冊,私立達十萬人註冊
    3. 荷、英、法
      不太關心殖民地教育,擔心教育發展的政治後果,
      荷蘭直到19世紀左右,才為滿足職業人才的需求,興建職業學校
      1930,印尼識字率僅6.4%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歐洲在東南亞的殖民,所帶來的影響,並分為文化、經濟、民族、統治方式、殖民性質,進行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工業革命前後的殖民性質轉變,從商業資本轉為工業資本,其影響對於東南亞統治方式影響很大,也因此在看待這兩個時期的殖民統治,要用不同的方式觀察與分析。

社會心理學筆記-社會自我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人們對自我信念的總和
    Hazel Markus:認為自我概念是由自我基模所組成(Self-Schemas)
    1. 自我基模(Self-Schemas)
      人們對自己所持有的看法,可引導與自我有關訊息的處理
    2. 自我概念的來源-內省
      個體往內檢視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Wilson認為內省無法透視自我,並表示我們無法正確的了解自己的想法
      David則認為我們常高估自己以及正面的事情
      1. 影響性偏誤
        人們往往高估自己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續性
        原因1,人沒有考慮到自己心理的緩衝機制
        原因2,過於專注單一事件,忽略其他生活經驗
    3. 自我概念的來源-知覺自己的行為
      1. 自我知覺理論
        主張當內在線索難以解釋時,人們往往會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了解自我
      2. 替代的自我知覺
        藉由觀察認同的人,來推論自己
      3. 自我-他人知識不對稱模式(SOKA)
        自我評量具高度觀察性的特質時,與他人一樣準確
        自我評量非評估性質時較為準確
        他人評量內在可評估性質時較為準確相關圖片
      4. 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主張個體在臉部表情的改變可以引發相對應情緒主觀經驗的改變
      5. 過度辯護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個體因活動結合酬賞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減少內在動機的傾向
    4. 自我概念的來源-他人的影響性
      個體往往以家人、朋友或認識的人為基準來定義自己,並根據想要符合周遭環境的需求而決定自我
      1. 社會比較理論
        主張人們藉由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意見
        問題1,人們何時與他人做比較
        問題2,人們選擇與那些人做比較
      2. 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主張情緒經驗是基於兩個因素:生理激發和對該激發的認知解釋
        整體而言,當人們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有時候"會藉由觀察他人來解釋自己的感覺
    5. 自我概念的來源-自傳式記憶
      自我概念透過回溯過往記憶來形塑,記憶也會透過自我概念來呈現,一般而言,回溯自己經驗時,會著重在近期的回憶
      特點1,較年長的成人通常會回溯自己的青少年期
      特點2,人們傾向回憶具有變遷性的"最初"
    6. 自我概念的來源-文化
      Markus和Conner認為,文化由Idea、Institution、Social Interaction、Individuals組成,形塑個體如何思考、感覺和行動
      1. 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講求獨立、自主和自我依賴的價值觀
      2.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主張相互依賴、合作和社會和諧的價值觀
      3. 階級,也是一種影響自我概念的文化因素
        如勞工階級的男性,易以與他人的關係來看待自己
  2. 自尊(Self-esteem)
    我們對自己的正向與負向評價(Coopersmith,1967)
    1. 自尊需求
      1. 社會計量器理論(Sociometer Theory)
        主張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尊的需求源自於個體希望能夠與他人連結而得到認同,並宣稱自尊是一種測量儀器,用來監控人們的社會互動,以及傳遞人們的行為是否被他人接受的訊息
      2. 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強調人類藉由建構有助於保護他們自尊的世界觀來因應自己死亡的恐懼
    2. 自我差距理論
      依E. Tory Higgins,自我是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間的契合度來定義
      當你的真實我與理當我之間存有差距,會感到罪惡感與羞恥
      當你的真實我與理想我之間存有差距,會感到失望與挫折
      結論:
      自我經驗到自我差距越大,感覺越糟,尤其是這個差距是在對自己來說重要的領域上,同時,越聚焦在這焦距上,傷害更大。
    3. 自我覺察陷阱
      1. 自我覺察理論
        主張注意自我會導致人們意識到自我的差距,因而促使個體逃離自我覺知或改變行為的理論
      2. 私我意識-內省自己內在想法的特質
      3. 公我意識-注意外在公開形象的特質
    4. 自我調整
      為了達成個人或社會目的,人們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是行為的歷程。
      同時,自我控制被認為是一個有限的內在資源,目前研究顯示,內在控制會消耗體,以及心理因素或意志力,有助於內在控制
    5. 自我提升的機制
      1. 勝過一般人效果
        人們普遍相信自己較佳、有能力,相較於一般人
      2. 內隱自我中心主義(implicit egotism)
        自我提升的無意識形式,以一種微妙但顯著的方式,無意識地在周遭情境中尋求與自我有關的連結,如將正向特質與自我連結
      3. 自取式認知
        樂觀地評估自己的未來、心懷控制的假象,並高估自身影響他人的程度
      4. 自我殘缺(self-handicapping)
        藉由承認有限的體能和心智弱點,來防衛自己,以避開失敗中隱含的最有殺傷力的意涵-缺乏能力
        1. 沙袋防禦-降地表現壓力的矛盾性技巧
          輕視自己的能力、具有較低的期望和公然預言自己的失敗
      5. 利用他人的榮光(bask in reflected glory)
        藉由與成功者的連結增加自尊
      6. 趨下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將自我與劣於自己的人做比較的防衛性傾向,遭受某種挫折的人,更常進行這種比較,來提升他們的心情與願景
      7. 結論:
        自我具有正向錯覺的人易於享受高自尊和社會影響力的利益與成就,但也許在社交上需要付出代價。
        尋求正向看待自我的需求是不分文化的,但追求自我提升的特定動機卻是有文化根源的
  3. 自我表現
    1. 策略性自我表現
      人們以特定方式努力塑造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藉以得到影響力、權力、同情心獲認同。
      1. 奉承(ingratiation)
        用來表現想要與他人愉快相處以及受到他人喜愛的行為
      2. 自我拉抬(self-promotion)
        用來表現想要超越他人及讓自己能力受到肯定的行為
    2. 自我證實
      希望讓他人知覺我們就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真實知覺一樣
      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會偏好正向回饋的同伴,反之亦然。
    3. 自我監控
      為因應情境的自我表現焦慮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1. 高自我監控
        視自己為實際的、有彈性的、具適應性的,並且能夠因應生活角色的困境
      2. 低自我監控
        視自己有原則與直率
  4. 反思:多面向的自我
    自我具有可塑性,依生活經驗來塑造,以及多面向的,私下一人時的自我,與他人交流時的自我,我們從自省當中察覺部分的自我,也從他人反應中發現另一部分的自我。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東南亞殖民主義的分期與發展進程〉之筆記


  1. 16世紀(1511CE),自葡萄牙人攻佔麻六甲王國,開創了東南亞殖民的時代
  2. 東南亞殖民時代的分期
    1. 16世紀初-18世紀末,商業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早期活動,普遍施行重商主義
      18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瓦解,顯示商業資本殖民主義的結束
      此時期除西班牙曾深入菲律賓內陸,其他國家大多在沿海地區建立商館與兵站,其重點在於控制貿易與航路
      1. 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
        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向外殖民時期,兩國以物力征服為主要手段,並建立以總督為首的政教合一的殖民專制統治體制
      2. 1588年,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顯現西班牙霸權的衰落
        16世紀末,荷蘭發生尼德蘭革命,獲得獨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勝利,開始發展資本主義
    2. 19世紀初-1870年代,工業資本與自由貿易的殖民主義,重商主義受到自由競爭的經濟政策取代。工業資產階級取代商業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取代貿易壟斷公司。
      東南亞開始進入世界市場經濟之中。
      1. 英法取代葡西荷,成為主要殖民國家。
        1811-1816CE,英國統治爪哇
        1819CE,英國占領新加坡
        1824CE,英緬戰爭
        1826CE,建立海峽殖民地
        東南亞國家經濟成為殖民母國的商業市場、原料產地
    3. 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初,壟斷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資本取代商品輸出成為主要的剝削手段。
      此時,除了將東南亞國家經濟成為殖民母國的商業市場、原料產地,還具有戰略上的意義
      1. 殖民國與殖民母國
        英國,緬甸,馬來亞,沙巴,汶萊,新加坡,砂拉越
        法國,越南,Lao,柬埔寨,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荷蘭,印度尼西亞群島,建立荷屬東印度
        葡萄牙,東帝汶
        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得到菲律賓
        *唯獨暹羅保有政治獨立,但19世紀末,英法通過協議,以湄南河為屆,劃分彼此的勢力範圍
      2. 殖民的因素
        1. 英國取得印度的殖民,以緬甸與馬來半島為目標邁進
        2. 謀求進入清朝的進路,需要東南亞作為前進基地
        3.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商業的競爭與對原物料的需求
      3. 反殖運動
        1. 16-19世紀中葉
          以封建領主、貴族官員、部落首領為領導,試圖恢復君主制的過往
        2.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受到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改為成立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政體。同時,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迅速傳播,共產黨與民族主義組織迅速成立。
    4. 二次大戰與戰後年代,反殖民鬥爭高漲與殖民統治瓦解。
      1. 20世紀40年代
        日本取代歐洲各殖民國,以大東亞共榮圈為號召,將東南亞作為日本的供應基地
      2. 二戰後,隨著日本殖民體制崩潰,東南亞民主活動進一步高漲
        40-60年代, 東南亞各殖民地陸續取得獨立國家的地位
        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亞與越南發動革命,成立共和國
        10月,Lao宣布獨立
        1946年,菲律賓成立共和國
        1948年1月,緬甸成立共和國
        1953年11月,柬埔寨獨立
        1957年8月,馬來亞聯合邦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1959年,新加坡與汶萊實現內部自治
        1984年1月,汶萊獨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自16世紀以來到獨立,東南亞發展概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該怎麼說呢?總覺得讀到日本那邊時,感覺文中對日本的批判力道突然加強,以及最後的西方國家仍持續對東南亞進行滲透,好像也沒提出說明或理由,只是單純的口號而已,另外,也沒有總結,這四個分期所蘊含的意義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