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再論東南亞的民族文化與民族主義〉之筆記


  1. 從功能層次看東南亞的民族文化與民族主義
    其來自於文化本身對異質文化的排斥性,以及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融入許多異質文化而衍生的多種民族文化
    1. 聚合型,在一國之內,各民族相互承認彼此特性的同時,又強調共性,從而培育出一致對外的聚合性民族主義
      1. 緬甸
        佛教不僅是封建王朝時期維護統一的意識形態,也是近代緬甸民族主義的起源,在反殖民的抗爭中扮演了重要的基礎,以全民性的宗教信仰為核心,成為聚合型民族主義的根基。
      2. 印尼
        300年來遭受殖民的共同經驗,造就印尼民族文化的一致性,在後來的反殖民與國家統一上發揮了功用,成為聚合型民族主義的根基。
    2. 離散型,在一國之內,各民族過分強調各自的特性而忽略彼此間的共性,從而導致相互排斥的離散型民族主義
      1. 緬甸-克倫族(Karen)
        克倫族與其他民族的雜居程度很高,就最克倫化的地區,也不過占當地人口的1/3或1/4而已。
        克倫族與緬族的信仰差別,前者為萬靈信仰、後者為佛教,給了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機會,藉著像克倫族傳播基督教,來製造克倫族與緬族之間的矛盾,促成了克倫族分離主義的誕生。民族文化的變異造就民族主義的變形,最後導致離散型與聚合型民族主義的共存。
      2. 印尼-亞齊(Aceh)
        亞齊族占印尼人口的1.4%,集中居住在蘇門答臘島北端,以務農、經商為主,少數以放牧為生。其地位處印尼的最西邊,也是伊斯蘭教最虔誠的地區。因而堅決主張建立以伊斯蘭為主的政教合一國家,其濃厚的宗教文化成為離散型民族主義的源頭。
  2. 結論
    從此文來看,離散型與聚合型民族主義是相對立與衝突的,然而這衝突是可能被整合進群體中的,作者於文末認為東南亞存在著將離散型民族主義整合進聚合型民族主義的可能性。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東南亞民族文化的雙重性-離散性與聚合性,並分別討論其緣由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儘管作者似乎樂觀的在文末認為離散性終將被整合進聚合型之中,但我想未必,這應考量到彼此之間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來做考量,僅僅依靠民族、文化之類的理念,想必很難。
另外,總覺得似乎這篇文章隱含推崇聚合,排斥分離的想法,兩者我認為在價值上並非有高下,離散型自有其受益者與非受益者,聚合型也是,終究不過是看哪一方的手段或運氣比較高明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