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政策與演變1602-1942〉之筆記


  1. 荷蘭殖民政策的五階段
    1. 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政策時期(1602-1799)
    2. 荷蘭政府直接統治時期(包括英法短期統治)的殖民政策時期(1800-1830)
    3. 強迫種植制的殖民政策時期(1830-1870)
    4. 自由主義殖民政策時期(1870-1900)
    5. 倫理殖民政策時期(1901-1942)
  2. 1602-1870年荷蘭殖民者的殖民政策與演變
    1. 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政策時期(1602-1799)
      1. 貿易與殖民經濟特點
        1. 以重商主義為經營理論
        2. 以成立壟斷公司為經營的組織形式
        3. 以壟斷和掠奪的方式作為經營手段
      2. 東印度公司充當"商業掠奪機構"時期(1602-1666)
        以巴達維亞作為貿易與殖民經濟的據點,強調公司作為商業機構的地位,秉持排除競爭者與賤買貴賣兩個原則進行經營
      3. 東印度公司充當"殖民地統治機構"時期(1666-1799)
        由於荷蘭勢力的退縮,將重心轉為印尼,除進行領土擴張外,還施行帶有殖民國家權力的經濟掠奪制度
        *其原因有四:
        1.國內工商業在1648發展到頂點(馬克思語)
        2.三次英荷戰爭,打擊了荷蘭勢力
        3.亞洲興起強大王國,清朝、莫臥耳帝國、薩非王朝、德川幕府
        4.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失去遠東的貿易基地
        1. 結果
          印尼人民的反抗,公司開始入不敷出,其壟斷貿易激起與英國的矛盾,在競爭中落敗,被迫開放印尼的市場,加上荷蘭國內不滿奧倫治家族獨占利益,最後荷蘭垮台,成立巴達維亞共和國,東印度公司也隨之解散。
    2. 荷蘭政府直接統治時期(包括英法短期統治)的殖民政策時期(1800-1830)
      1. 巴達維亞殖民政府時期(1800-1808)
      2. 法國統治時期(1808-1811)
      3. 英國統治時期(1811-1816)
      4. 荷蘭三人委員會殖民統治時期(1816-1819)
      5. 荷蘭殖民總督統治時期(1820-1830)
      6. 在1800-1825時期,受到自由放任主義的影響,進行開明的殖民政策
        1824,殖民地財政受到困境,卡勃倫總督試圖恢復東印度公司的政策,卻引發1825-1830的爪哇大起義,加上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為了維持財政,轉向東印度公司時期的強迫制度。
    3. 強迫種植制的殖民政策時期(1830-1870)
      1. 強迫種植制
        范登.波士(Van Don Bosch)以人種論與人性的好逸惡勞為基礎,認為有權力應領導印尼人走向進步。
        為解決財政危機,規定生產作物的種植面積、生產作物,並對作物與勞動力進行監督。是商業壟斷集團在自由競爭時代為保證高額利潤而通過政治權力強制施行的農奴制度。
        其特點:
        1. 農民應以其田地的1/5(實際上是1/3或1/2)種植歐洲市場需要的熱帶作物
        2. 無地農民每年無償勞役66天
        3. 當地村長、郡長負責執行,歐洲官員負責監督
      2. 從經濟史來看,是對前階段自由主義政策的反動
        從政治史來看,是利用強迫種植榨取的利潤進行侵略的時期
  3. 自由主義殖民政策的出籠與變質
    此階段是強迫種植制與荷蘭資產階級鬥爭的結果
    1. 強迫種植制的推行促使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的私人資本不滿當權商業資產階級獨占利益,要求取消壟斷的強迫種植制
    2. 爪哇農民的反抗,逐漸摧毀強迫種植制的基礎-作物與勞動力,成為新興資產階級自由派與人道主義者的抨擊武器,並藉著1948的歐洲革命,透過在國會的鬥爭,迫使保守派讓步
      1. 1848年歐洲革命,法國二月革命影響下,荷蘭規定殖民地憲法必須由法律決定,且議會對殖民地貨幣、財政與其他必要是項享有立法權
      2. 1854年通過東印度統治條例,將東印度的權力授予總督與地方議會,並指出政府不再扶植國家的種植業。
      3. 自由派在60年代獲得重大勝利
        1. 迫使政府禁止在印尼使用奴隸勞動,並廢除爪哇的債務勞動
        2. 迫使政府禁止強迫種植
        3. 任命自由派大臣擔任殖民大臣,並提出有利於私人投資的改革方案
      4. 1870土地國有法令,中規定兩種國有地
        不自由國有地,人民擁占有權、使用權與抵押權,政府不得干預的土地。這類土地可以出租給外國企業
        自由國有地,政府擁有的土地,出租對象僅限荷蘭臣民、印尼公司
        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進印尼,發展農場經濟
    3. 標誌從商業資本主義到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4. "倫理政策"的出籠與變質(1901-1942)
    1. 自由主義政策儘管帶給荷蘭資本家大量利潤,卻造成印尼人失去土地、殖民地政府財政垮台。因此自1880年代,爪哇農民運動層出不窮,以廢稅、土地評分作為反殖的口號。
    2. 荷蘭壟斷資本階級為了使印尼成為良好的市場、原料產地與資本輸出,打著道義政治的旗幟,要求改變殖民政策。
    3. 資產階級民主派、社會黨也呼籲改善殖民統治,提倡福利與地方分權
    4. 倫理政策
      由於政策取決於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大部分都沒有施行,效果也甚微
      1. 政治上施行分權,把權力從海牙轉到巴達維亞,從總督轉到各部和地方官吏,從歐洲人轉到印度尼西亞官吏
      2. 經濟上,發展灌溉事業,改善種植方法,從爪哇移民到外島,發展工業
      3. 文化上,發展教育、衛生事業
  5. 結論-荷蘭殖民政策改變的原因
    1. 荷蘭殖民政策的演變是與資本主義發展三階段(商業、工業、壟斷)相適應的
    2. 印度尼西亞在各個殖民政策下的抗爭是
    3. 國際環境、資產階級的思潮、政治派別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將荷蘭殖民印尼期間,區分為五階段,並側重自由主義殖民與倫理政策殖民,討論印尼轉變政策的原因與結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再區分商業、工業、壟斷,這三者的差別沒有很清楚,尤其第三個壟斷,是哪裡壟斷啊?商業階段也是壟斷,只不過是政府壟斷,工業是私人企業壟斷,那壟斷階段是啥?
雖說是要求印尼成為良好的市場、原料產地與資本輸出,但感覺跟英法統治時的政策很像,所以是哪裡壟斷了?
我覺得比較好的說法或許是,商業掠奪、農業資本、市場經濟,個人粗顯劃分,一開始只重視做生意,兼武力恐嚇,接下來是私人資本大量投入土地(土地法),最後重視市場活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