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西方国家的东南亚殖民政策比较研究》之筆記


  1. 殖民性質
    16-18世紀時,當時處於商業資本累積時期,奉行重商政策,認為一國富裕程度,是擁有貨幣的多少,並透過貿易來獲取利潤,也因此來到東南亞的目的是取得黃金與香料。
    19世紀後,西方國家進入工業資本時期,需要市場來銷售國內的工業製成品,帶動東南亞殖民,由商業擴張轉為領土擴張,將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物料場地與銷售市場。
    1. 葡萄牙
      自1511佔領Malacca以來,僅僅設立幾個據點,收取過路費與進行貿易
    2. 英國、荷蘭
      與葡萄牙人不同,以私人貿易公司在摩鹿加群島、蘇門答臘、爪哇進行擴張,但目標依然只停留在貿易,而非領土
      1856-1911,荷蘭完成對印尼的擴張
      18世紀晚期,英國接連得到檳榔嶼、麻六甲、新加坡等,建立馬來屬邦,以及緬甸
    3. 西班牙
      1571佔領馬尼拉,其性質是領土上的殖民,其動機是傳教、利潤、榮譽
  2. 統治方式
    1. 商業擴張殖民時期-間接統治
      1. 荷蘭
        1. 公司直轄地
          原有貴族被任命為官員,負責上繳產物,原有封建權利依然保留
        2. 藩屬土邦(非直轄地)
          在名義上獨立,公司派出駐紮官執行該地與公司的條約,如貿易壟斷等
        3. 堡壘式殖民
          類似租界,向當地派遣駐紮官與武裝士兵,進行貿易壟斷
    2. 領土擴張與工業資本-直接統治
      1. 荷蘭
        19世紀中期後,開始領土擴張,並加強中央統治,設立議會、建省
      2. 英國
        1. 進攻緬甸的三個原因
          1. 奪取印度航線需要的木材
          2. 開闢英國製成品市場,以及作為打入中國市場的跳板
          3. 阻止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
  3. 經濟政策
    1. 資本原始積累-掠奪產品與商業壟斷
      1. 葡萄牙,暴力掠奪,貢稅多於貿易
      2. 英、荷,以暴力為基礎,條約為表面,強迫供應與低價收購原料
      3. 西班牙,以封建制、國家稅收方式掠奪當地資產,
    2. 自由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原則,打破貿易壟斷
      因此,荷蘭與西班牙被迫打開殖民地市場,而美法則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4. 民族政策
    針對東南亞多民族的特點,試圖增加當地的多民族程度-鼓勵外國移民,以及保持多民間的障礙-分而治之
    1. 法國
      區分高地的"山地民族"與低地的"越南人(京族)",迫使南部越南人遷往柬埔寨,在lao啟用低地的Lao人擔任官員
    2. 英國
      以印治緬,任用印度人擔任官員,與引入大量齊智人(印度)到緬甸,成為剝削當地人的幫手
      在馬來亞,大量引入與經濟上利用華人與印度人,在政治上培植馬來人,為兩者製造製造種族情結
    3. 荷蘭
      雖然不像英國那樣歧視當地人,卻依然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法,大量引入華人進行經濟利用,在政治上利用爪哇貴族
    4. 美國、西班牙
      對伊斯蘭的歧視,造就未來南部穆斯林民族的分離主義
  5. 文化教育
    1. 西班牙
      教育與傳教結合,透過辦學傳達信仰
      1589,西班牙引進歐洲教育系統,建立教區小學
      1898,西班牙撤出菲律賓,菲律賓已有2千多所小學,20萬人註冊
    2. 美國
      教育與殖民結合,培養菁英為殖民目標服務,使其美國化,在自治後,能成為親美國家的一員
      接收菲律賓後,鼓勵公立與私人辦學,公立達百萬人註冊,私立達十萬人註冊
    3. 荷、英、法
      不太關心殖民地教育,擔心教育發展的政治後果,
      荷蘭直到19世紀左右,才為滿足職業人才的需求,興建職業學校
      1930,印尼識字率僅6.4%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歐洲在東南亞的殖民,所帶來的影響,並分為文化、經濟、民族、統治方式、殖民性質,進行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工業革命前後的殖民性質轉變,從商業資本轉為工業資本,其影響對於東南亞統治方式影響很大,也因此在看待這兩個時期的殖民統治,要用不同的方式觀察與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