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人們對自我信念的總和
Hazel Markus:認為自我概念是由自我基模所組成(Self-Schemas) - 自我基模(Self-Schemas)
人們對自己所持有的看法,可引導與自我有關訊息的處理 - 自我概念的來源-內省
個體往內檢視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Wilson認為內省無法透視自我,並表示我們無法正確的了解自己的想法
David則認為我們常高估自己以及正面的事情 - 影響性偏誤
人們往往高估自己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續性
原因1,人沒有考慮到自己心理的緩衝機制
原因2,過於專注單一事件,忽略其他生活經驗 - 自我概念的來源-知覺自己的行為
- 自我知覺理論
主張當內在線索難以解釋時,人們往往會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了解自我 - 替代的自我知覺
藉由觀察認同的人,來推論自己 - 自我-他人知識不對稱模式(SOKA)
自我評量具高度觀察性的特質時,與他人一樣準確
自我評量非評估性質時較為準確
他人評量內在可評估性質時較為準確 - 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主張個體在臉部表情的改變可以引發相對應情緒主觀經驗的改變 - 過度辯護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個體因活動結合酬賞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減少內在動機的傾向 - 自我概念的來源-他人的影響性
個體往往以家人、朋友或認識的人為基準來定義自己,並根據想要符合周遭環境的需求而決定自我 - 社會比較理論
主張人們藉由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意見
問題1,人們何時與他人做比較
問題2,人們選擇與那些人做比較 - 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主張情緒經驗是基於兩個因素:生理激發和對該激發的認知解釋
整體而言,當人們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有時候"會藉由觀察他人來解釋自己的感覺 - 自我概念的來源-自傳式記憶
自我概念透過回溯過往記憶來形塑,記憶也會透過自我概念來呈現,一般而言,回溯自己經驗時,會著重在近期的回憶
特點1,較年長的成人通常會回溯自己的青少年期
特點2,人們傾向回憶具有變遷性的"最初" - 自我概念的來源-文化
Markus和Conner認為,文化由Idea、Institution、Social Interaction、Individuals組成,形塑個體如何思考、感覺和行動 - 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講求獨立、自主和自我依賴的價值觀
-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主張相互依賴、合作和社會和諧的價值觀
- 階級,也是一種影響自我概念的文化因素
如勞工階級的男性,易以與他人的關係來看待自己 - 自尊(Self-esteem)
我們對自己的正向與負向評價(Coopersmith,1967) - 自尊需求
- 社會計量器理論(Sociometer Theory)
主張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尊的需求源自於個體希望能夠與他人連結而得到認同,並宣稱自尊是一種測量儀器,用來監控人們的社會互動,以及傳遞人們的行為是否被他人接受的訊息 - 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強調人類藉由建構有助於保護他們自尊的世界觀來因應自己死亡的恐懼 - 自我差距理論
依E. Tory Higgins,自我是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間的契合度來定義
當你的真實我與理當我之間存有差距,會感到罪惡感與羞恥
當你的真實我與理想我之間存有差距,會感到失望與挫折
結論:
自我經驗到自我差距越大,感覺越糟,尤其是這個差距是在對自己來說重要的領域上,同時,越聚焦在這焦距上,傷害更大。 - 自我覺察陷阱
- 自我覺察理論
主張注意自我會導致人們意識到自我的差距,因而促使個體逃離自我覺知或改變行為的理論 - 私我意識-內省自己內在想法的特質
- 公我意識-注意外在公開形象的特質
- 自我調整
為了達成個人或社會目的,人們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是行為的歷程。
同時,自我控制被認為是一個有限的內在資源,目前研究顯示,內在控制會消耗體,以及心理因素或意志力,有助於內在控制 - 自我提升的機制
- 勝過一般人效果
人們普遍相信自己較佳、有能力,相較於一般人 - 內隱自我中心主義(implicit egotism)
自我提升的無意識形式,以一種微妙但顯著的方式,無意識地在周遭情境中尋求與自我有關的連結,如將正向特質與自我連結 - 自取式認知
樂觀地評估自己的未來、心懷控制的假象,並高估自身影響他人的程度 - 自我殘缺(self-handicapping)
藉由承認有限的體能和心智弱點,來防衛自己,以避開失敗中隱含的最有殺傷力的意涵-缺乏能力 - 沙袋防禦-降地表現壓力的矛盾性技巧
輕視自己的能力、具有較低的期望和公然預言自己的失敗 - 利用他人的榮光(bask in reflected glory)
藉由與成功者的連結增加自尊 - 趨下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將自我與劣於自己的人做比較的防衛性傾向,遭受某種挫折的人,更常進行這種比較,來提升他們的心情與願景 - 結論:
自我具有正向錯覺的人易於享受高自尊和社會影響力的利益與成就,但也許在社交上需要付出代價。
尋求正向看待自我的需求是不分文化的,但追求自我提升的特定動機卻是有文化根源的 - 自我表現
- 策略性自我表現
人們以特定方式努力塑造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藉以得到影響力、權力、同情心獲認同。 - 奉承(ingratiation)
用來表現想要與他人愉快相處以及受到他人喜愛的行為 - 自我拉抬(self-promotion)
用來表現想要超越他人及讓自己能力受到肯定的行為 - 自我證實
希望讓他人知覺我們就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真實知覺一樣
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會偏好正向回饋的同伴,反之亦然。 - 自我監控
為因應情境的自我表現焦慮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 高自我監控
視自己為實際的、有彈性的、具適應性的,並且能夠因應生活角色的困境 - 低自我監控
視自己有原則與直率 - 反思:多面向的自我
自我具有可塑性,依生活經驗來塑造,以及多面向的,私下一人時的自我,與他人交流時的自我,我們從自省當中察覺部分的自我,也從他人反應中發現另一部分的自我。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筆記-社會自我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