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論法國對印度支那殖民政策(1887-1940年)〉之筆記


  1. 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
    1. 歷史背景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小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優勢地位。
      另外,銀行高利貸資本發達,以法蘭西銀行為中心的金融資本控制著法國的整個經濟命脈,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借貸資本在法國壟斷資本中佔居首要地位,法國被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失利,使得對殖民地統治的集中。
    2. 法國對印度支那殖民政策的理論基礎
      以重商主義為主,有計畫地進行經濟開法,並透過直接統治的行政管理來同化當地人,隨著同化政策效果的不顯著,以及無法負荷的財政壓力,採行"聯合"的概念,強調印度支那是法國體系的一部份,重視其差異與特點,配合殖民地的步調發展,採用當地人來使得行政管理民主化,但過往的行政體制已根深蒂固,難以取代,一直  40 年代後期,法國的殖民統治基本上仍舊還是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和推行同化為其特 徵的
    3. 法國印支殖民政策的演變
      1. 第一階段(1887-1918 年),殖民制度形成和“杜美體制”建立時期
        1. 1897-1902,杜美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美體制
          以高度中央集權為特徵,總督集大權於一身,駐各地的法國殖民官員 和土著官吏都直接對總督負責,從殖民政權的最高層直到最底層均如此。
          完全否定殖民地擁有任何權力,政策的製定 根本不考慮印度支那的需要,雖也有一些以土著人士為主的輔助性機構,但大都不能發揮 行政管理的作用。
          1. 文化與教育
            法國人以越南為中心,強制性的逐步推行以法語為主、越南拼音文字為輔的語文教育政策。 (在柬埔寨和老撾,僧侶學校仍是教育的主要場所。)
            1917 年起,法國殖民者為了殖民統治的需要,開始在印度支那全面推行法國式教育制度,實行小學、中學、大學三級的近代普通教育制
          2. 經濟
            在生產領域,加強了殖民地原料生產,建立了農業種植園、礦山和交通 運輸網
            在非生產性領域,逐步形成以東方匯理銀行(即印度支那銀行)為中樞的金融信貸體系,再輔以強制性手段,完全控製印度支那各地區的經濟命脈。
      2. 第二階段(1919-1940 年),殖民政策發展和殖民統治的鞏固時期
        1. 法國殖民者在“聯合”的概念下,有意擴大各種民選機構,拉攏一部分土著上 層和知識分子參加政權
        2. 法國殖民者在繼續傾銷商品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資本的輸出
          在整個法屬殖民地 實行生產專業化,印度支那聯邦主要承擔大米、橡膠和煤等初級產品的生產。
          生產專業化強化了業已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加深了印度支那對法國的依賴,法國進一步成為印度支那的實際統治者。
  2. 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的特點
    1. 高度中央集權下的"杜美政策"
      "杜美政策"是“壯大法蘭西民族和文化”的同化理論下的產物。
      總督集各種權力於一身,代表法國對印度支那進行管理,駐各地的法 國殖民官員和土著官員都直接對總督負責。
      一戰後,開始於部分地區回歸過往由當地人管理的制度,於直接統治的主軸下,多了一部份的間接統治。
      1. 後果
        1. 它只考慮促進法國的利益而不是印度支那的利益
        2. 它不給本地人的政治與經濟活動以發展餘地,也不予鼓勵,致使本地人的要求和利益得不到維護。反過來也影響法國殖民者的統治。
    2. 高利貸帝國主義的近代銀行制度
      1. 東方匯理銀行(印度支那銀行)
        建立於 1875 年,起初主要投資於印度支那的進出口貿易。
        1887 年印度支那聯邦成立,它成為殖民當局的官方支付銀行,控制了印度支那的經濟命脈。
        1900 年,印度支那銀行又獲得新的特許,擁有發行不超過銀行分行和代理機構所在地國庫資金 25%的國家貸款權,以及投資金融業和工業的權力​​。印度支那銀行實際上是中央銀行、私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兼而有之。
        1. 《1926 年協定》
          它規定,印度支那銀行有權發行紙幣、匯票、貼現期票、證券(債券)和商業匯票,其權限等同於法國財政部;有權買賣金、銀、銅、鎳等;有權發放貸款、收取儲蓄和接受公共捐助。
          它還被授權發放法國政府和殖民當局的公債。
      2. 農業信貸政策
        1913 年起,印度支那銀行撥出資金連同地主的一部分資金在各地成立各種農業互助銀行,那些有財產作擔保的地主可獲得利率為10%的貸款,農民沒有財產擔保就無權得到貸款,地主再把貸款以30-100%的高利轉貸給農民
        1. 目的
          1. 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鼓勵其生產出口農產品,但不是為了促進當地生產的發展
          2. 加強同當地地主的經濟聯盟,既可保障投資的償還,獲取高回報,又可獲得地主的政治支持,維持印度支那社會的穩定
    3. 重商主義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專賣制度
      在商品貿易上更依賴保護主義的政策,切斷印度支那同東方鄰邦的傳統貿易關係,把印度支那納入法蘭西帝國的控制範圍,建立起新的符合法國利益的印度支那經濟結構,進一步使印度支那完全成為法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加上嚴格的保護主義,導致了法國與印度支那間不平等的貿易關係,使印度支那成為法國經濟的附庸,最終促成印度支 那單一經濟結構的形成
      1. 印度支那輸出
        印度支那輸出物的 95%是農礦類初級產品,其中尤以大米為最大宗。
        其次為玉米、橡膠、煤、魚類、胡椒、錫礦​​石、石灰石 等,且輸出貨物價格都很低,且兩者不論是輸出比率或輸入比率,隨著時間漸漸增加,依賴越加緊密。
      2. 從法國輸入
        約 80%為工業製成品,如採礦設備、鐵路裝備、公共建築設備、機器、紡織品以及供有錢人消費的各種奢侈品。
    4. 文化上的同化意識
      首先在越南強制性地推行拼音文字,並逐步發展和盡可能擴大以法語為主、越南拼音文字為輔的語文教育,並逐步確立了拼音文字在越南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1898 年,法國人又在西貢建立了“法國遠東學院”,它對歐洲人到來之前的東南亞事務,尤其是印度支那的文化和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法國文化在印度支那的影響是不均衡的。法國在柬埔寨的影響,除金邊外十分有限,在老撾更微不足道。
  3. 結論
    法國殖民者中央集權體制下的政治與經濟一 體化,導致印度支那三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印度支那社會的"進一步貧困化"
    征服越南,是為了使其成為法國的原料生產和出口基地,並構成越南以原料和初級產品 的生產和出口為中心的單一經濟結構。
    法國對柬埔寨和老撾的經濟發展漠不關心,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寥寥無幾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法國於1887-1940的殖民政策,並劃分為杜美體制-同化與聯合的兩階段政策,最後結論法國在印支聯盟政策的不平衡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法國在經營殖民地上,似乎沒英國那樣的好,問題是在歐洲大陸事務繁忙,或是一開始就走錯方向呢?畢竟法國在一戰、二戰或是普法戰爭,都跟德國僵持很久,相較而言,英國似乎不怎麼受到影響,歐洲大陸的情勢,應該也影響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關注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