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從眾行為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自動化的社會影響
    社會模仿使得人們與他人步調同步,也增進彼此的社會關係(表現負向、反社會者則相反)
  2. 從眾行為-改變我們的知覺、意見或行為方式,以和團體規範一致的傾向
    1. 原因-訊息性因素
      當個體相信其他人的判斷為正確時,會受影響而產生從眾行為
    2. 原因-規範性因素
      當個體害怕因為表現偏離常態而造成負向的社會結果,因而受影響產生從眾行為。
      1. 社會排斥
        當人們在團體中被拒絕或排擠時會感到痛苦,即使是新的或短暫成立的團體,人們也會開始變得麻木、沮喪、憤怒,或混合上述情緒。
        排斥成為一種社會死亡的形式。
    3. 類型-私下
      個體私底下接受別人主張的一種信念改變
    4. 類型-公開
      因為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個體在可見行為做表面的改變,而看法上並沒有相對應的改變
    5. 使人感到壓力與不安(傾向從眾)的因素
      1. 團體大小
        1. 當團體中人數超過三人以上,會受到"報酬遞減"法則的影響
        2. 另外,我們考量的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獨立思考個體的多寡
      2. 注意規範
        1. 透過了解他人在某情境下的作為,我們傾向遵從他人的行為。(破窗效應)
      3. 同伴在場
        1. 僅僅一位在眾多異議中支持自己,能有效減少從眾的規範性壓力
      4. 性別
        1. 影響從眾行為的是一個人對議題的熟悉程度,而非性別
        2. 從演化觀點說明,當人們有吸引異性動機時,傾向表現出性別刻板印象(女性從眾、男性獨立)
    6. 異議
      在影響多數人前,應該先透過從眾,來累積個人特質信用,也就是獲得團體的認可
      1. 個人特質信用
        個體藉遵行團體規範而獲得的人際間信用
      2. 多數人在事實性問題上,較有影響力
        少數人在意見性問題,較有影響力
    7. 文化
      1. 集體主義
        一種互賴、互助和社會和諧優先於個人目標的文化取向
      2. 個人主義
        以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優先於團體忠誠的一種文化取向
      3. 原因
        1. 社會的複雜性
          複雜的工業社會中,可認同的團體較多,而聚焦於個人目標而非團體
        2. 社會的富裕性
          彼此經濟獨立、社會獨立與能動性提高時,重心會放在個人目標
        3. 異質性
          多元文化,以及較能忍受異議的社會,允許個人較多的表現
  3. 順從(compliance)
    1. 漫不經心
      當我們以漫不經心的態度面對資訊時,很容易妥協一些小小的要求
    2. 互惠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
      我們會依照別人曾經怎麼對待我們來回應他們
    3. 設陷阱:連續性的請求策略
      1. 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一種兩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將真正的要求分兩階段提出,第一個階段先提出一個比較小的要求來打破僵局,其他較大的交易也就增加了成功機會。
        1. 原因-自我知覺理論
          人們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透過對第一階段評估,認為自己是一個面對要求很合作的人,接著在第二個過分要求時,使自己能試圖維持一致的形象
      2. 低飛球法(lowballing)
        一種二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先讓對方同意一個要求,接著藉由透露隱藏的代價,以提高該要求的量。
        1. 原因-承諾
          當人們已投入在某個方向的行為時,就會越堅稱自己的心意,儘管最初的條件已經改變了
      3.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兩階段的說服技巧,在提出真正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個非常大而一定會被拒絕的要求。
        1. 原因-知覺對比
          第二個要求相較於第一個,感覺容易也好多了
        2. 原因-互惠讓步
          回應討價還價位置轉換所造成的壓力,在拒絕第一個要求後,藉由答應第二個要求來降低罪惡感,配合對方的讓步
      4. 不僅如此法(that's-not-all technique)
        一種兩步驟的要求順從技巧,影響者先提出一個誇張的要求,然後藉由提供折扣或額外的好處,降低此要求表面上看起來的份量
  4. 服從-因為權威者的命令而產生的行為改變
    1. Milgram的實驗展現人容易服從權威的特性
      1. 權威人士與其他受試者
        權威人士的存在與合理性會影響到我們服從權威的程度,另外如果有其他受試者不願更進一步的服從,也會連帶其他受試者拒絕服從
      2. 受害者
        受害者與受試者的身體接近程度、友誼關係,也會影響
      3. 實驗程序
        1. 責任歸屬
          受試者認為自己不需負起責任時,服從程度越高
        2. 程度逐漸加重
          如溫水煮青蛙般,一步一步讓受試者無法脫離情境
        3. 沒有適應過的新環境
          因為不知道其他人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傾向服從
        4. 節奏快速
          使人沒有時間猶豫與思考
  5. 社會影響的連續性
    1. 社會衝擊理論(social impact theory)
      社會影響取決於和受影響者有關的影響者之影響強度、直接性和數量
      1. "來源"的強度取決於他的地位、能力,或是和目標人物的關係
      2. "直接性"指的是影響來源和目標在時間和空間的接近性,網際網路與媒體則降低了物理距離,在近年來的運動可以發現。
      3. "數量"愈多時,影響也愈大
    2. 相關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