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的本質:固著與改變
- 名詞定義
- 種族主義
基於個人的種族或是組織和文化的實行,促使某一種族團體控制另一種族團體而產生的偏見和歧視 - 性別主義
基於個人的性別或是因為組織和文化的實行,促使某一性別團體控制另一性別團體而產生的偏見和歧視 - 刻板印象
以某些特質歸類某一群人的信念 - 偏見
某於人們屬於某些社會團體而對其具有負向情感 - 歧視
直接反對人們的行為,只因他們隸屬於某一特定團體 - 種族主義
- 現代種族主義
一種偏見形式,當在社會可接受的、安全的、和易於合理化的情況下,以微妙的方式呈現 - 嫌惡種族主義
在公正的態度、信念以及無意識、未被承認的情感和信念間的一種矛盾 - 內隱種族主義
無意識與非故意運作的種族主義,Anthony Greenwald等人發展的內隱連結測驗(IAT),其用來測量兩概念間彼此連結的程度,來找出內隱的種族主義 - 種族間互動
種族間的互動,往往會活化後設刻板印象-擔憂自己的行為是否展現偏見或歧視,並試著採取種族盲目-試著表現種族對他們而言是不重要的,但往往造成他人的不自在與自身的疲累,反而無法順暢的交流。
而試著去承認與珍惜種族差異,而非隱藏不談,反而能增進彼此的互動 - 性別主義
- 矛盾的性別主義
- 敵對的性別主義
對女性的能力、價值和挑戰男性的能力表現出負向、憎恨的感受 - 仁慈的性別主義
慈愛和可敬的感受,潛在的支持、相信女姓需要和值得保護 - 年齡、體重、性取向和其他對象
教育程度、體重、性取向等,影響了他人對待我們的態度,儘管比起種族或是性別歧視還要明顯,卻似乎能被許多人所接受。 - 汙名化
因為在某一特定社會團體的屬性或是具有的特質,成為負向刻板印象目標的個體會被他人知覺為不正常,且容易在社會中被貶低
互動中被汙名化的人容易感受到壓力,且研究發現罹患心理問體與身體問題的風險會提高。 - 刻板印象威脅
個體擔心被以所屬團體的負向刻板印象來評估的經驗。
因此個體除了面對當前的壓力,還要負擔刻板印象帶來的壓力,以至於導致在某方面的表現不佳等負面影響 - 問題的原因:團體間、動機、認知和文化因素
- 社會分類與團體間衝突
- 社會分類:依據共同的特質歸類人類於某團體中
透過分類,可以節省大腦力氣,卻導致我們高估團體間的差異與低估團體間的差異 - 內團體:個人在某團體中具有會員資格、歸屬感和認同感
- 外團體:個人不覺得在某團體中具有會員資格、歸屬感和認同感
- 內團體偏私:偏愛內團體而非外團體的歧視傾向
- 外團體同質性差異:認為外團體成員間的相似性高於內團體成員間相似性的傾向
其原因可能為,一來與外團體較少接觸,二來是所接觸的外團體成員缺少代表性 - 社會認同理論:人們追求兩種成分的自尊,個人認同與所屬團體的社會認同,因此藉由偏向內團體來提升自己的自尊
- 源自其理論的兩種預測
- 對自尊的威脅會提高內團體偏私的需求
- 內團體偏私的表現可以增進自尊
- 社會主導傾向:期待自己的內團體比其他團體占優勢,以及樂於採取有利於壓迫其他團體的文化價值
- 刻板印象內容模式:主張團體間相對的地位與競爭會隨著"能力"、"溫暖"兩個構面而影響團體的刻板印象
- 現實衝突理論:主張團體間的敵意是因為直接競爭有限資源而形成的
在兢爭當中,輸的一方感到挫折與怨恨,贏的一方感到威脅與自我防衛,衝突於焉產生 - 文化與社會化
- 社會化:人們學習文化或團體的規範、法則和資訊的過程
- 社會角色理論:由於兩性所扮演社會角色的對比,使得原本所知覺到細微的性別差異被放大。
亦即,男女之間所知覺到的差異是建立在真正的行為差異,但卻錯誤的假設在性別而非社會角色上 - 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會透過"錯覺相關"來強化,並形成自證預言,在他人行為符合刻板印象時,歸因於個人因素,不符合刻板印象時,反而考量情境因素,並試圖解釋這種偏離常規的情境因素
- 錯覺相關:人們高估事實上僅有一點或根本毫無關係的變相間關聯性
- 自證預言:知覺者對某人錯誤的期望,造成那個人以驗證那些期望的方式行事
- 刻板印象可以被內隱與自動地活化,繼之影響後續的想法、感覺和行為
覺知"刻板印象"是一個必要的因素,贊同卻未必。 - 減少問題:社會心理學的解答
- 接觸假說
主張敵視團體在某些情形下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的理論
條件:
當接觸可以增進對外團體的了解、降低團體間接觸的焦慮、增進同理心與彼此觀點的理解,就可能減少偏見 - 平等地位,接觸應發生在兩團體是平等的情況下
- 個人互動,接觸應包括團體中個別成為的一對一互動
- 合作活動,團體中成員應共同達成目標
- 社會規範,權威所定義的社會規範應支持團體間接觸
- 對抗刻板印象威脅
- 描述任務不是顯示出個體的智力能力
- 告知個體他們的團體並沒有比其他的團體在任務上表現較差
- 當為了不相關的因素而測試時,讓個體歸因他們焦慮的理由
- 讓個體思考智力不是一個固定的特質,而是可塑且可改善的
- 讓個體接觸一位據說是相關領域專家的團體成員
- 讓成員思考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但卻不具威脅性的價值和興趣
- 強調與手邊任務相關且可正向表現個體認同的其他部分
- 排除外團體成員的出現
- 減少刻板印象和偏見的社會認知因素
- 暴露於和思考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成員樣本
- 學習有關存在於一個團體中人們的多樣性
- 被引導要站在一個刻板印象團體的個人角度
- 被激勵要注意對抗歧視的例子
- 相信偏見可以被學習也可以不被學習,是以這是一個可塑的、而非固定不變的事實
- 學習種族其實是較為模糊和社會決定的,而非只是一個生理的、固定的類別
- 採用多元文化的角度,了解並尊重團體的差異,顯現出思考的新方式,承認透過不同歷史的團體如何地影響彼此,而非假裝沒有注意到團體的差異
- 思考多元文化主義為包括每一個人和主要團體的方法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