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文化傳承
- 斯土與斯民
- 名稱
起自二戰期間,蒙巴頓勳爵的東南亞指揮部一名 - 國家
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東馬來西亞、汶萊、東帝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 - 宗教
- 佛教
- 上座派(小乘)
緬馬、寮國、柬埔寨、泰國 - 大乗
越南 - 天主教
菲律賓 - 伊斯蘭教(以夏飛法學派為主)
馬來西亞、印尼(巴里島的印度教除外)、汶萊、南菲律賓 - 大陸東南亞的早期王國
- 扶南王國
印度教王國,以梵文為朝廷語言,首都於維哈普拉(鄰近今天柬埔寨金邊),
1th C.-7th C.中葉 - 三世紀扶南地圖,當時國王方施曼拓展
- 占婆王國(Champa)
原為漢朝官員的區連(Khu Liên),192CE起兵叛變,在今天順化附近建立獨立王國,4th C.受到印度文化影響,1720年被越南兼併
*《後漢書》記載: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 - 吉蔑帝國(Khmer Empire、高棉帝國、吳哥王朝)
吉蔑族,祖居中國西南或印度東北部,沿湄公河進入寮國南部與暹羅的呵叻高原(Korat Plateau),建立真臘國(Chenla),成為扶南國的藩屬,並於七世紀征服扶南。
8th C.分裂為上(陸)真臘、下(水)真臘,下真臘於790CE遭到爪哇的賽倫德拉國攻擊,成為人質的賈牙瓦瑪二世(Jayavarman II、闍耶跋摩二世),驅逐賽倫德拉人,統合真臘,開創吳哥王朝。
最終於1431遭到暹羅入侵而滅亡。 - 緬馬
猛族是緬馬種族中的強勢族群,也是最早接觸印度文化的緬人。
3世紀時,阿育王曾派人到緬馬宣揚佛法 - 驃族(Pyus)
三世紀從中國西南部遷移過來。信仰印度教、小乘與大乘佛教
八世紀遭到猛族擊敗,成為泰族王國南詔的蕃薯
擁有優美的建築物,其特色是尖頂的圓柱型佛塔 - 緬族(Burmans)
其後裔是現今緬馬的主要人口。
二世紀遷徙到考克賽(皎克西、Kyaukse)平原,此地成為緬族的權力根基
大乘佛教是上緬馬的主要信仰,直到11世紀才改為小乘佛教。
849CE,緬人在蒲干(Pagan)建立王國,1044年阿那拉塔(阿奴律陀)征服猛族,開始改信小乘佛教,也接受較精緻的猛族文化,猛族文字也成為緬族文字的基礎。 - 1210年的蒲干王國。那羅波帝悉都在位時期的蒲甘版圖
核心區域以深黃綠色呈現。外圍區域則以亮黃呈現 - 越南
207BCE,秦滅後,中國將軍趙陀,建立南越國,定都於廣東(番禺)
111BCE,納入漢朝領域,並劃分為交趾(東京)、九真(清化)、日南(北安南)
939CE,吳權建立大越國 - 大越國(Dai Viet)
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每三年進貢一次,直到1885
其一千年中,尤以李朝(1009-1225)、陳朝(1225-1440)最為穩定與興盛
陳朝時期,推動一系列與中國相仿的制度,並推崇儒家與孔子
1407-1428CE(安南屬明時期、第四次北屬時期),再度遭到明朝佔領,黎利(黎聖宗)發起藍山起義,開創後黎朝。 - 蘇門答臘與爪哇的早期王國
- 史料來源: 石碑、銅器、寫在棕梠葉上的文字、遊記、中國正史
如《那加克塔加瑪》、《帕拉拉頓》、馬可孛羅遊記 - 斯里維札雅(室利佛逝、三佛齊)
首都巴倫邦,位於麻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之間,是7-13世紀間的海上強權
對於中國--貿易航線的壟斷,激起東爪哇馬塔蘭王國與南印度卓拉國王的挑戰 - 賽倫德拉(夏連特拉王國)
8世紀中葉,巴努(Bhanu)建立賽倫德拉。
778-824CE,始於維什努國王,到沙馬拉通加,建造婆羅浮屠 - 馬塔蘭與凱迪理
篡奪賽倫德拉王國的桑札雅王朝,於929CE搬遷到馬塔蘭,並大肆興建印度教建築
於11世紀左右,進攻斯里維札雅失敗,以及被斯里維札雅擊潰,而後艾爾南加繼位,開啟與斯里維札雅友好的關係。
艾爾南加死後,國家分裂為詹加拉(Janggala、重迦羅)、凱迪里(Kediri、諫義里國),隨後肯安洛洛(Ken Angrok)建立辛哈沙利王朝(Singhasari、信訶沙里)
克塔那加拉是辛哈沙利王朝的君王,是爪哇史詩《那加克塔加瑪》的英雄 - 克塔那加拉(Kertanagara,1268-1292),1222-1292的東爪哇地圖
- 鼎盛時期的三佛齊帝國,約8世紀
- 東南亞諸國,約1200CE
- 新國家興起:阿瑜陀耶、馬札帕希特、麻六甲
- 蒙古人入侵
1253CE,滅亡中國南部的泰族王國南詔,泰族被迫遷徙東南亞
1287CE,滅亡蒲干
1292CE,進攻辛哈沙利王朝 - 泰族與阿瑜陀耶的興起
隨著13世紀Khmer王國的衰落,13-15世紀是泰族在東南亞的行程階段 - 拉瑪卡罕(Rama Khamheng、蘭甘亨)
是素可泰王國(Sukhothai)的首長,從Khmer借用政治與行政機構、小乘佛教等概念 - 拉瑪迪帕提(Ramadhipati)
創立阿瑜陀耶王國,於15世紀併吞Sukhothai
其貢獻在於共同法,結合泰族慣例與摩奴法典(Code of Manu) - 蔡洛克(Trailok、波隆摩·戴萊洛迦納)
1431CE,兼併Khmer。
進行中央集權,創建社會與司法制度,並以法典管理王族 - 13世紀素可泰王國疆域
- 15世紀的東南亞: 藍紫色: 阿瑜陀耶王國 墨綠色:瀾滄王國 紫色:蘭納王國 橘色:素可泰王朝 紅色:高棉帝國 黃色:占婆 藍色:大越
- 馬札帕希特(滿者伯夷)的興起
蒙古人入侵的壓力,使得辛加沙利王國產生分裂,克塔那加拉遇刺,其王儲維札雅(Vijava)逃至馬札帕希特(Majapahit),藉蒙古之力,鎮壓內亂,成立新王國
直至1402麻六甲建國後,貿易地位轉移到麻六甲,於是漸漸衰落 - 加札瑪達(Gajah Mada),於1331-1364擔任馬札帕希特的首相
加札瑪達與拉扎沙那加拉國王時期,被認為是爪哇的黃金時期。 - 伊斯蘭教傳入
1208CE,印度德里(Delhi)出現第一個伊斯蘭王朝,來自古札拉特與可洛曼德爾海岸的商人紛紛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以印度為中介傳入東南亞,以及與印度教、佛教的妥協,使得三個宗教與當地本土信仰能夠共融。 - 歐洲人入侵印度群島:初期階段
始於1511CE,葡萄牙人征服麻六甲 - 葡萄牙
1454CE,教皇尼可拉斯五世,諭令基督徒前往印度
1498CE,達伽馬抵達印度西南岸的卡里克特
1511CE,葡萄牙人征服麻六甲
因為穆斯林君王對葡萄牙人懷有敵意,因此沒有建設軍事前哨,僅僅在阿瑜陀耶、緬馬等地建置貿易站,葡萄牙人的武力傳教與壟斷貿易,激起當地人的不滿,加速伊斯蘭文化的傳播速度,當地人以伊斯蘭作為抵抗葡萄牙的武器
直到17世紀,荷蘭取代葡萄牙在東南亞的勢力 - 荷蘭
1602CE,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OC)
1641CE,荷蘭取代葡萄牙,奪取麻六甲,控制了麻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
初期目的是從事貿易,而非兼併領土,與當地君王簽訂貿易協議,要求其供應香料與貨物
18世紀中葉,因著王室的內部糾紛,阻饒貿易的進行,荷蘭進而干涉並兼併其領土
1770CE,控制爪哇全境 - 英國
1600CE,成立東印度公司
1623CE,安汶島上的英國人遭到荷蘭屠殺,英國決定放棄群島的利益,專心治理印度 - 法國
1601CE,法國開始從事貿易活動
1615CE,耶穌會士在越南設置傳教所,其成員羅德斯,設計一種以拉丁文字拼寫越南語的方法,藉以傳教 - 西班牙
1521CE,麥哲倫抵達菲律賓與香料群島,破壞了1493CE的教皇諭令
1529CE,西葡簽訂薩拉哥沙條約,西班牙放棄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葡萄牙則
允許西班牙征服菲律賓
1611CE,教會在菲律賓成立東南亞最古老的聖托瑪學院,教會派往駐菲律賓的大主教,擁有超過當地大總督的權力
1878CE,西班牙擊退菲律賓南部蘇祿群島的穆斯林
菲律賓處於區域發展主流之外的兩個原因 - 未生產香料或是其他貨品,不足以吸引商人進駐
- 四周皆為颱風侵襲的海洋,另外也沒有文學或歷史的記載,連建築與雕像也很稀少。
- 大陸東南亞:緬馬、泰國、越南的鞏固
- 緬馬
自1287年蒙古滅亡蒲干王國後,直到1531年當地才恢復穩定的局面 - 通古王朝(東固王朝、東吁王朝、Taungoo Dynasty,1531-1732)
通古君王塔賓什威帝,16世紀初統一緬馬,恢復緬族勢力
1568-1569CE,進攻阿瑜陀耶,隨後1581年巴殷農去世,阿瑜陀耶反撲,隨著與歐洲與中國的干預,兩國漸採孤立主義 - 1580東吁王朝疆域
- 阿勞帕雅王朝(1752-1885)
1752CE,猛族佔領緬馬首都,阿勞帕雅成為緬族抵抗猛族治理的新領袖 - 泰國
- 恰克理王朝(曼谷王朝、扎克里王朝,1782)
在緬馬的侵略下,恰克理將軍(Chakri)恢復穩定後,建立恰克理王朝,建都曼谷,自命為拉馬(Rama,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裡的英雄)
拉瑪一世開啟著名的《王家著作》,其在位期間,以大量散文文學作品聞名 - 1867-1909,在歐洲殖民下的泰國
- 越南
1540CE,越南領土首度瓜分,分為以東京為主的莫氏,以順化為主的黎氏與阮氏
1592CE,鄭松推翻莫氏,以梨朝名義篡奪大權
1720CE,阮氏消滅占婆
1771CE,西山起義,阮氏兄弟(新阮)篡奪南部阮氏(舊阮),並擊敗北部鄭氏,建立西山朝
1802CE,阮福映(舊阮),改年號為嘉隆,建立阮朝,恢復梨聖宗師法中國模式制定的行政體系 - 鄭氏(淡紫色部份)與阮氏(黃色部份)對峙形勢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