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與殖民體系的碰撞--以1909年以前的暹羅曼谷王朝為中心的考察〉之筆記


  1. 前言
    1. 文中以1909以前的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說明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殖民體系三者間的碰撞
    2. 第一部分論證東南亞存在一個獨立於朝貢體系的曼陀羅體系,它與朝貢體系存在共生關係
    3. 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以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試圖揭示這樣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2. 東南亞的地區秩序:曼陀羅體系
    1. 曼陀羅體系是一種獨立於朝貢體系但又與朝貢體系存在共生關係的東南亞本土秩序,其三要素為:
      1. 中心,意味主導國的存在
      2. 對稱性、基數,決定周邊朝貢國的分布特徵及數目
    2. 沃爾特斯將曼陀羅描述為沒有確定邊界的,大致可以界定的地區內部的一種特殊而通常又不穩定的政治態勢。在這一地區,那些小權力中心向各方求助以獲得安全。其導致了曼陀羅體系中心的可置換性和缺乏穩定的中心-邊緣結構
    3. 一個曼陀羅體系的存在是由其中心決定,而不是由其邊緣來決定的一個可以被稱之為曼陀羅中心的國家,它的控制力最強,越是遠離這個中心的地方。力量越鬆散。
    4. 朝貢體系
      在朝貢體系中,儒家文化是其根基,儒家的天下觀,王霸觀,華夷觀和義利觀是朝貢體系的理念基礎。
      朝貢體系就是儒家的國際秩序,在儒家觀念影響下,東亞各國通過自願效仿,接受儒家的等級和權威觀念,認可中國權力中心的地位,並在儒家規範下交往
    5. 中國是古代東亞地區的主導力量,會主動或被動調停,勸告甚至以戰爭相威脅要求東南亞國家停戰。這對曼陀羅體系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補充。直到西方殖民者到來,這種共生關係才逐漸被打破。
  3. 曼陀羅體系的重建
    1. 維護獨立主導國的鬥爭
      1. 排除緬甸的干擾是暹羅重建曼陀羅體系的先決條件。18世紀末與緬甸的一連串戰爭中,暹羅成功驅逐了緬甸的軍隊。
      2. 基於朝貢體系的三個作用:具有理念所支持的政治意味;約束貿易和經濟關係;保障海外華僑的身份。從而加入朝貢體系,從中國獲得政治道義與象徵性支持。
      3. 總體來說,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暹羅依靠對緬甸的戰爭,加入中國的朝貢體系,以及謹慎避免殖民體系的束縛,保持和鞏固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2. 爭奪朝貢國的鬥爭
      1. 蘭那
        在暹羅吞武裡王朝時期,蘭那與暹羅結盟,並向其朝貢,成為泰國的朝貢國。在緬甸武力威脅時,作為暹羅的屏障,隨著緬甸勢力漸微,開始加強對蘭那的控制
      2. 老撾
        18世紀初,老撾的瀾滄王國分裂為瑯勃拉邦,萬象和佔巴塞三個王國,國力衰落的老撾成為周邊各國覬覦的對象
        早在吞武裡王朝時期,暹羅就利用三國之間的內訌,聯合瑯勃拉邦發動戰爭將萬象,佔巴塞變為暹羅的朝貢國,同時取得對瑯勃拉邦的宗主權,而屬於老撾地區的烏汶,呵叻和孔敬等地被直接被納入暹羅版圖。
      3. 柬埔寨
        雙方於1846年簽訂和約,確認雙方同時擁有柬埔寨的宗主權。柬埔寨東部成為越南的勢力範圍,西部則是暹羅的勢力範圍。
        柬埔寨被迫同時向兩個地區大國朝貢,在柬埔寨看來,泰人和越南人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的角色
      4. 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暹羅依靠朝貢體系的支持謹慎地抵制殖民體系的擴張,不僅成功維持了自身獨立,也迫使周邊前來朝貢,基本完成了曼陀羅體系的重建。
  4. 從朝貢體系的退出到單一殖民體系的建立
    1. 朝貢體系的退出
      西方的殖民主義活動在暹羅的加劇,是暹羅退出朝貢體系的導因和主因。在殖民體系的排擠下,暹羅退出朝貢體系已成必然。
      1. 暹羅和清朝的朝貢關係一直維持到19世紀50年代。1852年,暹羅按照慣例進行了最後一次朝貢,便不再前來。
        但從19世紀60 - 80年代,暹羅和清朝都嘗試為恢復朝貢體系進行頻繁的交涉。
        在暹羅與清朝朝貢關係的瓦解中,西方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殖民者必須排除朝貢體系的干擾,避免中國藉口履行“字小”的義務,而增加將暹羅納入殖民體系的成本。
      2. 經濟
        隨著暹羅與西方貿易的擴大,傳統的朝貢貿易已經不再必要。尤其是1855年“鮑林條約”簽訂之後,暹羅皇室的壟斷貿易受到限制甚至被迫取消,華人在朝貢體系中的作用下降,暹羅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已經取代對華貿易。
    2. 殖民體系的擴張及曼陀羅體系的碰撞
      1. 1855年英國與暹羅簽訂的“鮑林條約”給予英國一系列特權,諸如領事裁判權,低稅率,自由貿易,旅行甚至軍艦駛入內河的權力。
        英國打開暹羅的大門後,法國,荷蘭,德國等相繼與暹羅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在這一系列條約的保護下,暹羅商品的稅率大大降低,大米貿易徹底開放,迅速淪為西方商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殖民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2. 柬埔寨
        1863年,法國在保護其屬國越南的“歷史權利”的幌子下,要求將柬埔寨東部吞併到越南,宣稱法國是柬埔寨的保護國。此後,法國用柬埔寨的兩個靠近暹羅的馬德望省和吳哥省作為交換,暹羅被迫承認法國對柬埔寨的保護
        於是,柬埔寨退出暹羅的蔓陀蘿體系
      3. 老撾
        暹羅從19世紀70年代起一直試圖加強對老撾地區各王國的控制,而法國把征服老撾看作是完成其擴張戰略的最後一步。
        法國以老撾的保護者自居,要求暹羅放棄對老撾的宗主權,並要求得到瑯勃拉邦在內的湄公河左岸的所有領土。
        至此,老撾也退出暹羅的蔓陀蘿體系
  5. 總結
    此文認為,歷史上的東南亞地區存在一個獨立於朝貢體系的曼陀羅體系。曼陀羅體系具有多中心並存、雙重或多重朝貢普遍化以及印度教—佛教的文化理念根基等特點,而中國和東南亞鬆散的朝貢結構、朝貢作為溝通兩大體系的基本形式以及兩種地區秩序理念的互補關係,使得曼陀羅體係長期與朝貢體系和諧共生。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暹羅曼谷王朝為例,述說其朝貢體系、曼陀羅體系以及殖民體系三者間的碰種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最後一段說的"我們有必要反思當前的民族主義者以及流行的民族主 義話語。這些話語往往假定現代東南亞各國的領土疆域就是其歷史時期的領土疆域,朝貢國獨特的歷史地位被否認,現在而不是過去的實際情況成為解釋歷史的起點。"
過去一兩百年間的紛爭與互動,造就今日的現況,沒必要為了捍衛現況,而興起現代主義的大旗,硬是以現今的角度看待過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