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殖民政治體制的形成和特點
- 法國近80年的殖民統治
- 1862-1887,以軍事征服為主,是法國海軍在印度支那操控帝國主義事業的時期
- 1887-1918,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成立,並建立完整的殖民統治機構
- 杜美擔任聯邦總督時,施行一連串行政改革,來建立殖民統治體制,稱為"杜美體制"
- 1918,一戰結束後,開始重視殖民地的經濟意義,其殖民統治的制導思想由前一時期的“合一主義”演變為“聯繫主義” , 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作了調整, 並進行了以原料生產與出口為中心的新殖民經濟大開發的時期
- 1890年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治體制
- 總督的集權統治
法屬印支聯邦被稱為"全權總督",由法國政府首腦任命, 向殖民地部負責, 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的最高行政長官。
擁有決定預算、管理與遴選文武官吏、負責內政、治安、對外防務、使用和調動駐印度支那的法國陸、海軍的權力, 而且握有與法國駐遠東各國的外交代表或領事交換外交事務意見的權力。 - 在總督集權統治下實行"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
印度支那三國被劃分為五個地區,越南分為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和北圻(東京)三個部分。
交趾支那為直轄領地, 東京為半保護地, 安南為保護地, 柬埔寨與老撾則是兩個“保護領”。此外, 河內、海防等重要城市受總督直接管轄, 其市長和行政長官由總督任命。 - 軍事上的嚴密控制,因其是法國殖民統治的支柱
法國駐印支的軍隊由總督統率, 總督府設陸軍部和海軍部。陸軍和海軍艦隊均由法國將軍任司令。
陸軍司令部設在河內, 兵力重點配備在北部邊境一線。
海軍司令部設在西貢。
海軍由法國 遠東艦隊和印支艦隊組成, 金蘭灣是最大的軍港。西貢、海防、峴港等也是重要的海軍基地 - 越籍士兵
分為正規軍與地方軍兩類。
正規軍又稱“紅帶兵” , 因其笠帽帶、腰帶為紅色故名。
地方軍有 統督指揮的保安兵, 亦稱藍帶兵
還有由越南官吏指揮的“綠帶兵 - 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經濟政策與殖民經濟開發
*杜美時期的合一主義:
殖民地被視為法國的一個省份, 宗主國強調印度支那作為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的作用, 以保證法國商品的傾銷和對法 國需求的供給, 完全忽視殖民地本身的特點與需要。
*一戰後的聯繫主義:
聯繫主義認為必須承認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差異性, 重視殖民地的特點與要求, 應當視印度支那為法國的一個有機聯繫的一部分, 但要將其發展納入從屬於法國利益的體系之內
其具體實施是沙羅所製定的殖民地生產專業化政策。他將法屬各殖民地的經濟作了分工, 印度支那主要承擔提供大米、橡膠、煤炭等初級 產品的任務, 其餘的發展均圍繞這一中心。 - 土地掠奪與農業開發
1888 年, 法國總督決定給予法國人地主在所謂“無主土地”上建立種植園的權力。 1897 年順化 朝廷簽訂讓給殖民者開墾“荒地”權利的協定。
上述所謂“無主土地”與“荒地” , 實為農民的肥沃 土地。 - 稻米
在佔有土地的基礎上, 法國殖民者競相建立農業和熱帶作物的種植園,然其並沒有採用先進的耕作技術,單位面積生產量低,卻靠著不斷增加耕作面積與增加地租剝削,來大量出口稻米 - 經濟作物
開始使用機械與化肥,然種植面積卻依然僅占總耕地面積的2.5%,橡膠產值也僅為大米的1/80。 - 原料掠奪,工礦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
法屬時期的"印度支那工業化"僅限使其屬地成為法國商品的消費者
隨著一戰後,世界市場的轉變,開始發展工業,1930礦山的挖掘面積成為印度支那的1/4了。
適應殖民經濟的發展和便於政治統治的加強, 法國從 20 世紀初葉以後加強了交通運輸業 的建設。印度支那聯邦範圍內修建了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和幾條重要鐵路幹線。
但基於法國殖民開發以掠奪農產品與原料為主旨,導致其所謂的工業化,僅僅是採礦業與原料加工業單一片面化的發展,1938年,印度支那三國中工業最發達的越南的工業產值僅佔工農業總產值的 10% 左右。 - 貿易壟斷與重稅剝削
- 法國的貿易壟斷
1887 年起, 法國就開始實行關稅保護政策, 規定法國貨物進入越南只需繳納 215% 的關稅, 而其他國家的貨物需交 5%。
1892 年 1 月 11 日, 法國殖民當局頒布一項關稅條例, 規定法國商品進入印度支那完全免稅, 而其他國家的商品需納 25% 至 12% 的關稅。 - 印度支那成為法國經濟的一份子
1928年的關稅條例,給予印度支那享有和法國同等關稅優惠
在新的關稅條例下, 印度支那被固定在法蘭西聯邦體系之內, 作為帝國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承擔農業和初級產品的生產與出口的任務, 完全成為宗主國的經濟附庸。這使印度支那的面向出口的單一經濟結構強化 - 苛徵雜稅
1898 年杜美上台後, 統一整個聯邦預算, 殖民當局以行政立法手段全面實施重稅剝削政策。
間接稅, 特別是鹽、酒、鴉片稅十分苛重, 構成法國殖民政權的三大重要收入 - 殖民金融機構的控制與高利貸資本的剝削
在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經濟掠奪中, 借貸資本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充分體現了法國作為 “高利貸帝國主義”的特點 - 東方匯理銀行
1875年成立,成為殖民政權的官方支付銀行。它享有在印度支那發行紙幣和管理貨幣的權力。它不但控制了印度支那的國庫帳目和殖民政府的一切財源 - 農業信貸
貸出款項利息為8%,各地農圃銀行以10%-12%貸給中間人,轉手次貸給農民,利率高達50-60%。
表面是杜絕高利貸,開拓農業信貸的新來源,其實質目的為促進當地作物的出產,得到農民上層人物的政治支持,以及將農民束縛於土地之上,來穩定社會。 - 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政策的基本特徵與影響
- 法國殖民經濟政策以國家壟斷為核心,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措施干預經濟生活,強化控制與榨取,往往不注重利用經濟力本身,不考慮所造成的社會政治後果,帶有早期重商主義的某些特徵。
- 法國以越南作為統治印度支那的基地, 以經濟一體化為名, 把投資開發與生產的重點放在越南, 柬、老只不過是“交趾支那的延伸, 西貢的後方” , 這加劇了越、柬、老三國之間的對立和印度支那內部的矛盾。
- 越南
越南經濟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性質, 工業不發達, 民族資本力量薄弱, 大多數為中小商業資 產階級, 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之間的界限不那麼清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許多人既出身士大夫家庭, 又接受了西方教育, 具有獨 立與自由的新意識。
法國殖民者實行的是保留封建傳統制度, 實行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的殖民掠奪政策, 其經濟政策具有“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明顯特徵, 越南只是宗主國的農產品與原料的附庸, 殖民主義與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與掠奪, 又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造成人民生活的貧困化。 - 柬埔寨
殖民時期, 柬埔寨 的農業長期處於停滯狀況, 土地利用率低下。商品化農業生產進展的緩慢導致農村基本停留在自然經濟狀態。沒有引起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
法國對柬埔寨的投資寥寥無幾, 殖民時期的柬埔寨工業沒有值得一提的發展 - 老撾
是印支聯邦中最落後的一個。法國殖民者僅把它視為抵制英國和暹 羅王國勢力向東發展的一個緩沖地帶, 對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很少過問。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越、柬、老三區域在法國殖民下的發展,分政治與經濟兩方面論述,最後總結其殖民體制特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各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策略都有很多的差別,法國似乎比較類似荷蘭的掠奪與重商,但似乎更注重教育一些,相較而言,荷蘭沒那麼注重教育,英國則比較寬鬆,採自由貿易主義,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國家為何會有這些不同的統治策略。
各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策略都有很多的差別,法國似乎比較類似荷蘭的掠奪與重商,但似乎更注重教育一些,相較而言,荷蘭沒那麼注重教育,英國則比較寬鬆,採自由貿易主義,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國家為何會有這些不同的統治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