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社會知覺的要素
- 個人外貌
- 人能快速、自然且無意識地從他人臉孔判斷特質,其觀察時間長短並不會有所區別
- 除臉孔外,名字、聲音音調亦會
如娃娃臉常與溫柔、順從、單純等特質做連結,其原因被認為人們會將嬰兒特徵與無助特質連結,並連結至娃娃臉上 - 情境知覺
- 基過過去經驗,我們可以簡單預期接下來的事件,且情境會影響我們詮釋她人臉部表情的事情
- 行為證據
- 心智知覺(mind perception)
人們以類似人類的心智狀態判斷多種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心智歷程 - 人們以兩向度-主導性(目標對象可以計劃和執行行動的能力)、經驗(目標對象可以感受娛樂、痛苦和其他感官的能力)來直覺他人(物)的心智
- 生氣優越效應
人們在人群中可以快速地辨認生氣而非其他不具威脅性表情的臉孔,其原因可能是辨認具威脅性臉孔具有生存上的價值 - 人們能從細微的非語言線索,快速而正確的判斷他人
- 對於謊話的判別,我們應試著在聚焦在其違反認知努力的行為線索上(因為說謊需要更多思考),藉著在訪談中增加壓力,更能辨識其是否說謊。
- 歸因:從要素到特質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用來描述人們如何解釋行為原因的一些理論 - 個人歸因
將行動者之行為歸因於內在特質 - 情境歸因
將行動者之行為歸因於外在因素 - Jones的相對推論學說
其預測人們會試著從一個行動中推論該行動是否對應著當事者某一持久的個人特質
其考慮因素:
1.個人自由選擇的程度
當一個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時,會比被強迫的人提供更多的資訊
2.行為的可預期性
當一個行動脫離常規,而非屬於典型的社會角色時,又或者是在情境的預期下,他傳達出更多此人相關的訊息
3.人們考慮某人行為意圖的效果或結果
當一個人做出許多有利於他的作為,並不如造成特定利益的作為,更能明顯顯示他的自身動機。 - Kelly的共變理論
試著解釋知覺者如何從極小的行為證據分辨出個人特質 - 共變法則(covariation principle)
人們會將行為原因歸於與該行為同時改變的因素 - 共識性訊息,尋找是否有他人與他相同的反應
- 特殊性訊息,尋找同一人如何回應不同的刺激
- 一致性訊息,尋求同一人面對同一刺激,但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
- 社會知覺者不同的個體差異
- 個體在判斷人類行為是因固定的個人特質或是因可塑特質的程度是有差異的
- 某些人在處理訊息時較易受到自取式動機所干擾
- 歸因偏誤
- 認知捷徑
可使人們快速與簡單思考,卻常常導致錯誤的經驗法則 - 便利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
以事實浮上心頭的容易度,評估該事件發生機率之傾向 - 假輿偏誤(false-consensus effect)
人們會高估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態度和行為相似之傾向 - 基底比例謬誤(base-rate fallacy)
人們對以數字基礎比例的形式所呈現的事實相當不敏感 - 反事實思維
想像另一事件或其他結果可能發生的傾向,但該事件或結果事實上是不會發生的。也因此正向或負向事件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依靠我們反事實思維所發展出來的另一可能,而有所改變。
也就是我們的心情會立基於我們認為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而非實際上發生的事情 - 基本歸因謬誤
將他人的行為原因歸因於個人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之影響的傾向 - 歸因二階段
1.先辨識行為,接著快速做出一個與個人有關的歸因
2.修正或調整歸因來說明情境的影響
第一階段往往是簡單與自動化的,第二階段則需要注意力與思考
Heider則解釋,人們在事件的歸因上往往根據知覺顯著性 - 文化與歸因
- 語言與文化、階級可以影響人們在思考時間、空間、物體和其他周遭事物的方式
如在研究中發現,隨著年紀增長,美國人會做出較多個人歸因,印度人則做出較多情境歸因。Joan Miller(1984) - 動機偏誤
- 個人需求、願望以及喜好會影響我們的社會知覺,亦即人們通常會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東西
- 正義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
人們相信這是一個好事好報、咎由自取的世界,往往導致人們產生批判受害者的傾向 - 統整:從特質到印象
- 訊息統整
- 印象形成
統整個人資訊以形成整體印象的歷程 - 訊息統整理論(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對他人的印象結合兩個因素 - 知覺者的個人特質與知覺者的現狀
我們在評估他人時,會以自身作為標準,同時也會受到當下的心情影響 - 體現效應(embodiment effects)-我們看自己與他人的方式會受到物理位置、感官、知覺和身體動作的影響
- 提示作用-最近所使用的文字或想法容易浮上心頭和影響新資訊詮釋的傾向
- 特質的負向偏誤-在我們的印象中,負面訊息會比正面訊息評估得還要重
- 內隱人格理論-我們往往會認為人的特質與行為存有某種關係,並且可以從一個特質推論到另一特質
- 被知覺對象各特質的加權平均數而非簡單平均數
- 道德性格的知覺
- 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道德特質比溫暖特質影響更大
- 起始效應-先呈現的資訊較後呈現的資訊在印象上具有更多影響力
其可能的解釋為: - 一旦知覺者已經對他人形成某一印象時,對於後續的訊息便不會再在意
- "意義改變"假設,認為人們一旦形成第一印象,便會開始以該印象詮釋不一致的訊息
- 驗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從印象到現實
驗證偏誤,個體尋求、解釋和創造能夠證實現存信念之資訊的傾向 - 信念固著-即使原先的想法已被否定,個體仍堅持自己的想法
理由:人們一旦形成一個信念,會為其思索合理的解釋,幫助信念維持下來
解決:思考另一個與自身相反信念的可能理由 - 驗證的假設考驗
一旦我們思考某人具有某一特定的特質,接著致力搜尋單方面的訊息,最後製造一個支持自己信念的現實狀況。
*問題:為何我們常抗拒改變我們對他人負面且錯誤的印象,而不是正面且錯誤的印象
*可能的原因:
如果一開始是負面且錯誤的印象,你就會切斷與他所有的關聯,拒絕他任何的修正你印象的機會 -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人們對他人的期望最後會導致其行為驗證該期望之歷程
三階段: - 知覺者對某一知覺對象形成印象,基於與該知覺對象互動或其他資訊形成的印象
- 知覺者的行為與該初始印象一致
- 知覺對象不經意地調整其行為而與知覺者的行動一致。
但是,當知覺對象知道知覺者地期待後,會藉著行動來強迫知覺者放棄期待 - 結論:行為驗證了第一印象
- 社會知覺:底線
建議
1.人們彼此的互動經驗越多,預測越正確
2.即使我們不擅長做出整體判斷,卻能判斷他人的行為
3.當我們重視正確性與心胸開放時,將能夠對他人形成正確的印象
4.不是所有人都有高錯誤率與偏誤,如心理適應佳的人,往往社會知覺較正確
社會知覺的兩種觀點 - 社會知覺的歷程是相當快速且自動化的
- 此歷程需要耗費相當的心力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筆記-知覺他人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