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東南亞殖民主義的分期與發展進程〉之筆記


  1. 16世紀(1511CE),自葡萄牙人攻佔麻六甲王國,開創了東南亞殖民的時代
  2. 東南亞殖民時代的分期
    1. 16世紀初-18世紀末,商業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早期活動,普遍施行重商主義
      18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瓦解,顯示商業資本殖民主義的結束
      此時期除西班牙曾深入菲律賓內陸,其他國家大多在沿海地區建立商館與兵站,其重點在於控制貿易與航路
      1. 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
        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向外殖民時期,兩國以物力征服為主要手段,並建立以總督為首的政教合一的殖民專制統治體制
      2. 1588年,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顯現西班牙霸權的衰落
        16世紀末,荷蘭發生尼德蘭革命,獲得獨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勝利,開始發展資本主義
    2. 19世紀初-1870年代,工業資本與自由貿易的殖民主義,重商主義受到自由競爭的經濟政策取代。工業資產階級取代商業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取代貿易壟斷公司。
      東南亞開始進入世界市場經濟之中。
      1. 英法取代葡西荷,成為主要殖民國家。
        1811-1816CE,英國統治爪哇
        1819CE,英國占領新加坡
        1824CE,英緬戰爭
        1826CE,建立海峽殖民地
        東南亞國家經濟成為殖民母國的商業市場、原料產地
    3. 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初,壟斷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資本取代商品輸出成為主要的剝削手段。
      此時,除了將東南亞國家經濟成為殖民母國的商業市場、原料產地,還具有戰略上的意義
      1. 殖民國與殖民母國
        英國,緬甸,馬來亞,沙巴,汶萊,新加坡,砂拉越
        法國,越南,Lao,柬埔寨,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荷蘭,印度尼西亞群島,建立荷屬東印度
        葡萄牙,東帝汶
        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得到菲律賓
        *唯獨暹羅保有政治獨立,但19世紀末,英法通過協議,以湄南河為屆,劃分彼此的勢力範圍
      2. 殖民的因素
        1. 英國取得印度的殖民,以緬甸與馬來半島為目標邁進
        2. 謀求進入清朝的進路,需要東南亞作為前進基地
        3.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商業的競爭與對原物料的需求
      3. 反殖運動
        1. 16-19世紀中葉
          以封建領主、貴族官員、部落首領為領導,試圖恢復君主制的過往
        2.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受到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改為成立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政體。同時,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迅速傳播,共產黨與民族主義組織迅速成立。
    4. 二次大戰與戰後年代,反殖民鬥爭高漲與殖民統治瓦解。
      1. 20世紀40年代
        日本取代歐洲各殖民國,以大東亞共榮圈為號召,將東南亞作為日本的供應基地
      2. 二戰後,隨著日本殖民體制崩潰,東南亞民主活動進一步高漲
        40-60年代, 東南亞各殖民地陸續取得獨立國家的地位
        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亞與越南發動革命,成立共和國
        10月,Lao宣布獨立
        1946年,菲律賓成立共和國
        1948年1月,緬甸成立共和國
        1953年11月,柬埔寨獨立
        1957年8月,馬來亞聯合邦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1959年,新加坡與汶萊實現內部自治
        1984年1月,汶萊獨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自16世紀以來到獨立,東南亞發展概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該怎麼說呢?總覺得讀到日本那邊時,感覺文中對日本的批判力道突然加強,以及最後的西方國家仍持續對東南亞進行滲透,好像也沒提出說明或理由,只是單純的口號而已,另外,也沒有總結,這四個分期所蘊含的意義之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