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態度的研究
- 態度:對人、事物或觀念,所產生的正向、負向或綜合的反應
- 性格態度:人們對於事物喜好或厭惡的一般傾向
- 如何測量態度
- 自陳式測量,是評估一個人對某些事情的態度最容易的方法
由於單一問題測量容易受到上下文與用字的影響,於是發展出多題項問卷的態度量表。
但不論是單一題目或多元題目,皆假設人們會忠實的表達意見,於是發展出假管線來提高精確度 - 態度量表:一種包含多重題項的問卷,其設計是用來測量個人對某事物的態度
- 假管線(bogus pipeline):假的測謊裝置,用來獲取應答者對於敏感問題的答案
- 隱藏式測量,針對不受控制的態度,採取間接蒐集的隱藏式測量
如觀察面部表情、聲調與肢體語言,以臉部肌電儀來測量 - 臉部肌電儀(EMG):用來記錄和情緒與態度有關的臉部肌肉活動
快樂的臉部形態特徵,臉頰肌肉活動增加
沮喪、苦惱的臉部形態特徵,前額、眉毛部位的肌肉活動增加 - 腦電波儀(EEG):可以偵測、放大並記錄腦部電活動的電波
- 內隱連結測量,對潛意識(內隱)態度的隱藏式測量,從人們對於配對概念的反應速度推知
- 內隱態度:個體自己沒有覺察到的一種態度,如偏見
- 測驗網址: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
- 態度如何形成
- Tesser主張個體態度的傾向,來自天生的生理、感覺和認知能力、氣質和人格特質
- 態度也會從接觸的對象與文化脈絡影響,對於中性對象的評價,則會受到情緒的連結
- 制約評價,對於中性對象的外顯與內隱態度,可以藉由連結正負向刺激而形成,而人們並不會察覺到該連結。
- 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連結
- 計畫行為理論:對特定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到的控制,三者一起影響人們的行為
- 主觀規範:我們對於他人認為我們應該做什麼的信念
- 知覺到的控制:當我們知覺到行為是在我們的控制下時,態度才會引起行為
- 態度的強度與行為的連結
- 當人們被充分告知時,行為與態度傾向一致
- 態度的強度不僅根據建立態度的資訊量,也根據資訊如何獲得
如研究顯示,來自個人經驗的資訊比來自間接、二手的資訊,所形成的態度更加穩固,也更能預測其行為 - 態度會因為受到具說服力的訊息所抨擊,而受到加強
- 強烈的態度可以很容易被察覺,也就是很快的在腦中浮現
-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態度與行為的連結則受到更多因素影響,如東方文化比起西方文化,態度更傾向不一致,也導致行為的預測較低
- 透過溝通來說服
- 說服的兩個途徑
- 說服的中央路線:對一個溝通訊息經過仔細思考,並且被該主張的優點所影響的過程
- 說服的訊息處理步驟
學習或接收→深思熟慮→認可 - 說服的周邊路線:對一個溝通訊息沒有經過仔細思考,反而被表面線索影響的過程
- 來源
- 公信力
- 溝通者被視為可靠的原因有兩個特徵:能力、可信賴
- 人們會質疑那些因為收受利益,而支持某立場的人的發言,另外,會對採取與眾不同或是與自己相對的立場,感到印象深刻與信賴
- 喜愛度
- 相似性
訊息來源的相似性對說服的效果,對於渴望發揮影響力的人具有明顯意涵 - 訊息來源與其本身,孰輕孰重?
- 訊息接受者的投入程度
與個人密切相關,採中央路線的批判思考
與個人無關,採周遭路線的表現思考 - 睡眠者效應
一個不可靠來源的說服性訊息,延宕增加其影響力的效果 - 線索貶損假說
人們對低信賴度溝通者所作的論證會立即貶損而懷疑的看待,但隨時間過去,論證內容與溝通者已經不再有關聯了
,亦即,人們傾向記得訊息本身,而遺忘訊息來源 - 訊息
- 訊息策略
- 周邊路線
訊息愈長,愈有效 - 中央路線
不重視長度,而是訊息中支持性的論證 - 新近效應與初始效應
1.兩份不同的訊息接連閱讀,接著過一段時間後決策,會產生初始效應
2.兩份不同的訊息間隔一段時間,接者馬上做決策,會產生新近效應 - 訴諸恐懼
人們對威脅性後果的反應是,越易受傷害者則越會去留意,也愈容易受到訴諸恐懼訊息中所包含的建議所影響 - 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促動了說服的周邊路線,促進改變並使得表現線索的重要性增加
可能的解釋 - 正向情緒造成認知分心
- 降低戒心,而造成訊息處理上的鬆懶
- 想要沉浸在好心情中,而不願批判新訊息,來影響心情
- 閾下訊息
當參與者精神疲乏時,且擁有對某類型訊息的需求時,容易受到閾下訊息(但必須是同類型)的影響 - 聽眾
- 認知需求:一種性格變項,用以區分人們樂於投入認知活動的程度
高認知需求的觀眾,適合訊息取向的訴求,反之則然。 - 自我監控
高自我監控者對可能提高自己社會形象的訊息特別有反應,也就是形象廣告
低自我監控則較受到訊息廣告影響 - 免疫假說:先暴露一個薄弱的說服性論點,將會增強後續對該論點的抗拒
- 心裡抗拒:當人們的自由受到威脅時,會藉由自我肯定而與之對抗,且將受到威脅的自由視為更具有吸引力
- 被自己的行動說服
- "自發性說服"的歷程研究顯示,更多的態度變化是人們自己產生論證而形成的,不是被動地聽其他人做同樣的論證而產生地
- 認知失調理論:傳統觀點
- 認知失調理論:主張不一致的認知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使人們產生降低該緊張的動機
- 與態度矛盾的行為辯護
- 辯證不足:人們在沒有得到很大的酬賞下,自由表現出一個與態度矛盾的行為
- 阻嚇不足:人們忍著不參與一個渴望的活動,即使可能只會帶來輕微的處罰時
- Leon Festinger跟J.merrill Carlsmith的實驗展現兩個特點
- 當人們的表現與他們的態度相矛盾時,他們有時會持續改變態度而沒有暴露於說服性溝通
- 推翻酬賞越多,改變越多的說法。在實驗中,參與者反而因為得到的酬賞越多,更有理由越少自己的態度
- 為自己的努力辯護:喜歡自己所受的苦
當我們為某件事付出越多,就會越喜歡他 - 為困難的決定辯護:愛你所選
人們為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不論他們做出何種選擇,都會誇大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誇大另一種選擇的缺點 - 認知失調理論:新的觀點
- Cooper跟Fazio對失調理論的新研究,發現認知失調的激發與降低有四步驟
- 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必須產生有害的負面結果
- 對於行為的不愉快後果感到有個人的責任
- 生理上的激發
- 將生理激發歸因於自己的行為
- 與態度不一致的行動不一定造成認知失調,另外,態度的改變也並非需要負面結果的產生
- 自我說服的其他路徑
- 自我知覺理論:人們是藉由觀察自己及自身行為的情勢,來推論自己的感覺
Fazio的結論是,高度矛盾的行為會藉由不一致來產生態度改變,輕微矛盾行為會藉由自我知覺來產生改變 - 印象管理理論:主張重點不在追求一致的動機,而在於表現一致的動機。人們在公眾面前校準自己的行為來符合他人的特定觀點
- 自尊理論:主張不一致引起的作為,是因為威脅到自我概念,並驅使態度或行為的轉變
- 不一致的情境,啟動了自我肯定的歷程,並重新評價自我概念的統整
- 重新評價自我並非只能透過解決失調來達成,亦能透過其他方式補回
- 認知失調是普遍的,同時也取決於文化,每個人都會試圖降低認知失調,其歷程受到文化影響。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社會心理學筆記-態度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