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佛教青年協會產生的背景
- 英國在三次英緬戰爭後,併吞了緬甸,並大量開發伊洛瓦底江的沼澤與荒地,於日土地所有制產生,接下來,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工業事業也因此展開
- 緬甸的教育事業於20世紀初開始形成,多為地主、資本家與下等殖民官員出身的知識分子,懷有民族主義的情懷,開始運用西方的組織與機構來創設佛教協會、慈善機構與學校。
- 佛教青年協會的建立及其活動
- 1906年,由吳貌基、吳梅翁等接受西方教育的緬甸人創立,總部設在仰光。
其協會任務大多涉及緬甸佛教徒在宗教、社會地位和教育方面的福利 - 於1908年開始編輯出版英文周刊《緬甸人》和緬文、英文及巴利文《緬甸佛教徒》
- 1911年,吳巴佩和吳拉佩創立第一份全國性的緬甸文報紙《太陽報》,開始談論經濟與社會的問題
- 1916年,提出協會應從事政治活動,並在1916-1919間從事"不脫鞋"運動取得了勝利,也激發全緬甸人的民族意識
- 由於組織性質開始轉變,英國殖民政府於1917年下令政府機關人員不得參與青年會組織
- 1920年,第八次年會決定將名稱改為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完成了把佛教青年協會轉變為一個政治性組織的過程
- 結論
- 佛教青年協會是近代第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組織
- 佛教青年協會使緬甸人產生普遍的民族主義意識以及認識緬甸以外的世界
- 使近代民族主義運動擁有深遠的宗教意涵
- 其協會的組織運作與集會、政府請願、提交備忘錄、向英國派出代表團等方法與策略,則為之後的民族主義運動所運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佛教青年協會成立的背景與其14年來的運作過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其協會運作的順暢,感覺有很多是因為打著佛教的招牌,才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我覺得其協會運作的順暢,感覺有很多是因為打著佛教的招牌,才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