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IS-LM模型與AD-AS模型
- 勞動市場均衡:FE曲線
FE曲線代表勞動市場達充分就業時的產出水準,稱為充分就業產出曲線,該曲線是對應於ȳ處的垂直線,因此不論利率水準如何變化,當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總產出便等於充分就業產出水準
ȳ:充分就業產出 - 影響FE曲線移動的因素
- 商品市場均衡:IS曲線
IS線指出當商品市場達到均衡時,任何總產出(或總所得)水準Y均可對應至某一實質利率水準r。在該曲線的任何一點,均滿足計畫投資Id=Sd的商品市場均衡條件
IS曲線除了代表計劃儲蓄等於計畫投資的均衡條件外,也代表對商品的總需求等於商品總供給時的均衡狀態 - 影響IS曲線移動的因素
- 預期未來產出增加
- 移動方向:右上方
- 原因:計畫儲蓄減少(因計畫消費增加),使實質利率走高,方可使市場達到均衡
- 財富增加
- 移動方向:右上方
- 原因:計畫儲蓄減少(因計畫消費增加),使實質利率走高,方可使市場達到均衡
- 政府支出增加
- 移動方向:右上方
- 原因:計畫儲蓄減少(因計畫消費增加),使實質利率走高,方可使市場達到均衡
- 賦稅T增加
- 移動方向:不變,或左下方
- 原因:
- 不變
根據李嘉圖等值論,消費者認為未來稅收可望下降,因此不改變目前的消費行為 - 左下方
若消費者不認為未來會有減稅措施,則會因賦稅增加而降低目前消費水準,增加目前儲蓄,因此實質利率可因儲蓄增加而下降 - 未來資本邊際產出增加
- 移動方向:右上方
- 原因:計畫投資增加,使實質利率走高
- 資本有效稅率提高
- 移動方向:左下方
- 原因:計畫投資減少,使實質利率下降
- 資產市場均衡:LM曲線
- 利率與非貨幣性資產價格
非貨幣性資產的(如政府公債)價格是指買方願意為持有他的人而支付的價格,此一資產價格是與其支付給投資人的報酬率(殖利率)密切相關
由於非貨幣性資產的價格與其名目利率呈反向關係,且在任何特定的預期通貨膨脹率πe之下,名目利率的變化是完全反映實質利率的變化,因此非貨幣性資產的價格亦與實質利率呈反向關係 - 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均等
LM曲線代表資產市場達到均衡時的產出水準與實質利率之關係
LM曲線是一條正斜率曲線,當總產出增加時,貨幣需求提高將迫使資產市場均衡利率走高。 - 影響LM曲線移動的因素
貨幣供給由M/P,故當中央銀行控制的名目貨幣供給M增加速度比物價P上漲速度更慢時,實質貨幣供給減少,加上總產出水準固定,將使資產市場均衡實質利率升高。
在固定的總產出水準下,當實質貨幣需求上升,將使資產市場均衡實質利率升高,造成LM向左上方移動。 - 完整的IS-LM模型
- IS-LM模型的一般均衡
當經濟體系內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稱為一般均衡
其要件為:均衡位於FE、IS、LM曲線上 - IS-LM模型的應用:供給面暫時性的負面衝擊
- 不利的供給面衝擊使充分就業總產出水準ȳ下降的原因
根據ȳ=AF(K,N bar) - 此負面衝擊降低均衡就業量N bar,從而降低總產出數量ȳ
- 生產力係數A也會因負面衝擊而下降,因此即使經濟體系使用的資本與勞動數量並未改變,生產力的下降也會直接衝擊到總產出數量ȳ
- 結論
- 供給面暫時性的不利衝擊會造成實質工資與均衡就業水準雙雙走低
- 新、舊兩均衡點(F、E)的差異在於:供給面衝擊使產出減少但實質利率升高
- 供給面衝擊造成物價上升,以及帶來短期突發性的通膨問題
- 由於新均衡點F代表較高的實質利率與較低的總產出水準,因此衝擊將使消費與投資水準雙雙因產出與實質利率的變化而減少
-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 貨幣擴張之效果
LM曲線代表的資產是調整作為迅速的市場,金融市場可以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動而瞬間反應
FE曲線代表的勞動市場是調整最為緩慢的市場,因為媒合勞動供需需要時間,而且工資的調整也很緩慢,只能靠著定期協商改變工資水準
IS曲線代表的商品市場調整速度介於LM跟FE之間 - 當貨幣供給增加後,經濟體系的短期均衡點移動到F點的原因是
財富持有者透過其資產組合中貨幣與非貨幣性資產數量的調整(多出來的貨幣拿去買非貨幣性資產),造成實質利率下跌(非貨幣性資產的價格上漲)。 - 在F點上,實質利率較低,而總產出水準較高
F點代表 - 當經濟體系偏離一般均衡時,會在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新的短期均衡位置
- 此時商品的總合需求上升,而廠商也願意提供額外產出來滿足此一擴張後的需求。
- 物價水準的調整
物價水準P是指總產出(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名目貨幣供給增加對於刺激總產出、就業與實質利率的改變沒有多少效果,只會造成物價隨著貨幣供給增加而上升 - 貨幣成長趨勢與通貨膨脹
LM曲線的位置由實質貨幣供給M/P決定,當實質貨幣供給M/P固定時,LM曲線並不會移動(即使名目貨幣供給和物價在提升)
另外,當我們要分析"貨幣供給增加"的效果時,是指"貨幣供給增加超過原先預期的成長趨勢" - 古典學派和凱因斯學派的IS-IM模型
- 兩派的爭辯內容
- 經濟體系重回一般均衡的速度有多快
- 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的效果究竟是什麼
- 物價調整與自我修正的經濟體系
- 古典
假設物價可以自動調整,故認為經濟體系的調整過程非常迅速。當物價可自行調整時,經濟體系便具有自我更正的效率性,會在衝擊出現並造成均衡偏離時,自動回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 - 凱因斯
物價與工資(勞動的價格)具有調整的遲緩性,因此經濟體系將存在一段較長時間無法達到一般均衡狀態。
認為當時的總產出水準由總合需求水準來決定,亦即由IS-LM曲線的交點來決定,此時均衡點不在FE曲線上,因此勞動市場未達均衡 - 貨幣的中立性
當名目貨幣供給變動只會造成物價水準等比例改變,卻不會改變其他實質變數時,貨幣是中立的 - 古典-長期、短期
貨幣擴增之後會迅速造成物價調整,因此頂多對於實質變數帶來暫時性的擴張效果 - 凱因斯-長期
雖然同意當物價充分調整之後,貨幣是中立的,但由於物價調整速度非常緩慢,因此經濟體系將花費很多時間在失衡狀態。
在這段時間內,貨幣供給增加將使總產出與就業水準提高,而且實質利率也會下降。 -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IS-LM模型強調實質利率與總產出之間的關係
AD-AS模型強調物價水準和總產出之間的關係
然兩者的假設與分析結果是一樣的 - 總合需求曲線
總合需求曲線指出商品的總合需求量Cd+Id+G與物價水準P之間的關係,其負斜率的特性指出,物價水準上升時,實質貨幣供給減少,造成LM向左上方移動。而實質貨幣供給減少又會造成實質利率升高,使家計單位與廠商的總需求水準下降。 - 影響AD曲線移動的因素
- 總合供給曲線
總合供給曲線指出物價水準和廠商供給的總產出量之間的關係
短期內,假定物價水準不變,廠商便是在此固定的物價水準下進行生產行為
長期內,當就業等於N bar,無論物價水準如何,總合供給的產出總量將是充分就業水準ȳ,亦即等於AF(K,N bar) - 影響AS曲線移動的因素
長期內,當某因素可是充分就業水準ȳ上升,便可同時使長期的總合供給曲線LRAS右移
短期內,則與廠商的產品價格有關,提高產品價格則SRAS曲線向上移動 - AD-AS模型的均衡
長期均衡時,所有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此時,經濟體系的三條曲線:AD、SRAS、LRAS都共同交會於一點 - AD-AS模型的貨幣中立性
貨幣供給上升,短期內提升總產出,長期卻回復到原先的總產出,而物價水準上升同與貨幣供給相同的幅度
在這個議題上,古典學派認為經濟體可以快速到達長期均衡,凱因斯則認為要花費很長時間才會到長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