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什麼是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是由英文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和德文 Gsechichtsbewusstsein 翻 譯而來的。在史學界裡,這個名詞常常和歷史思維(historical thinking)、歷史心 態(historical mindedness)或歷史方法(historical method)交互替用,甚至偶而 也被視為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同義詞。 - 歷史意識和史譜
- 史譜
- 歷史是什麼
1.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本身
2.歷史是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及其傳達的成果 - S-「人們」,指「人自身」
- S1,指每個人對「什麼是人的看法」(concept of humanbeing), 其中包含倫理學的種種問題,但建議避開使用「人性論」或“human nature”這兩 個名詞
- S2,指每個人的「時間、空間概念」(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如果 朝向至久及至大處著眼,就是人們的宇宙觀或世界觀
- S3,指世界史觀。
- T,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宇宙世界(the Universe)及人類所塑造的社會和文化(the human world)
相對於 「史譜」中 S 的主觀性,在「史譜」之中的 T,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宇宙世界(the Universe)及人類所塑造的社會和文化(the human world),可以藉一條光譜「從 文化到自然」來表示。 - 「史譜」中都以虛線表示 S 和 T,呈現它們的開放性、混沌 性和「難以盡言」
- A-「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
「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人們如何觀看過去」,也是本文所要 討論的歷史意識 - B,指的是時間之流的現在。
從 A 到 B 還可以增加延長線,表示未 來(以F表示)。值得留意的是, B(see)或B—F都可以通稱為現實意識(presentism 或 present-mindedness )。 - 廣義的現實意 識 可以涵蓋社會意 識 ( social
consciousness),也可以包括「人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的看法和期盼」。
細分的話, 現實意識有:
B1,指生死觀
B2,指應用的道德、倫理思想
B3,指文化或政 治認同感
B4,指政治或社會立場(從極右到極左)
B5,指一般性歷史的利用 (use)和濫用(abuse)。 - 「其傳達的成果」
指人們歷經認知歷 史的過程後,藉由各種媒介,例如文字、語音、圖像或實物等,加以表述 (representation),形成文本(text)及各種文類(genre),並且進行傳播和溝通 (communication)。 - 意識是甚麼
從人類的歷史和兒童的認知發展總結來說,人是意識的動物;同時,也是有 歷史意識的動物。 - 從早期人類史的演變,我們可以保守地指出,人 類至晚到了六萬五千年前已經有「意識」的能力了(史譜,S1),同時他們已經 能夠「自我察覺過去、現在和未來總是不斷流動,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每件事物都 一直在變遷之中」(史譜,A)。從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古代岩畫,足以證明從前這 些影像視覺的表述者都早已有歷史意識的能力
- 就兒童成長發展的過程來說。
早期幼兒的活動只屬於感官的、心理的 慾望、感受和意念,一切來自於天性的本能。而後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意識及 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增進。當他(她)開始懂得以「昨天⋯」或「從前,從前⋯」 話語時(史譜,C),其實就是時間意識的出現(史譜,S2),也就是歷史意識的 萌芽(史譜,A) - 歷史意識的類型和內涵
- 從記憶談起
為了進一步探討歷史意識的內涵,不妨先區分為幾個類型。
廣義的歷史意識 有:
1. 記憶(memory)
2. 過去的意識(the sense of past)
3. 變遷的意識(the sense of change)
4. 歷史思維(historical thinking)
5. 現代的歷史意識(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記憶可以分成個人的記憶和集體的記憶,集體記憶比個人記憶更具有社會和文化的意義。全世界各族群在沒有文字以 前,早已經由祭典、儀式和歌舞等活動,延續族人的記憶和激發族人的想像力, 藉以傳承文化的表徵,維繫族群的命脈
祭典、歡慶和日常生活的痕跡往往勾起無限的追憶;災變、動亂和戰爭更可 能烙印共同的創傷經驗(traumatic experience) - 幾種歷史意識的辨析
- 歷史意識的現代性
- 四項必要的條件:
- 能運用第四種類型的歷史意識,即已擁有歷史思維的能力
- 絕對尊重史實(historical facts),不可訴諸權威、以論帶史、或者以意識型態(ideology)掛帥。
- 有理性(reason)思維及批判(criticism)的能力。所謂理性思 維,不是特指西方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以來的理性主 義(rationalism),而是泛指人們在成長認知過程中,隨年齡而增 長的理性。
- 參與歷史的學術社群(academic community of history),並且遵 循社群的種種規範。
- 就西方史學史來說,現代性歷史意識的誕生可以上溯自十八世紀中葉
在德國獨占鼇頭,領先群雄之後,法、英和美國等地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也相 繼成立歷史系、創辦歷史期刊雜誌,和積極培養現代性史家所應具有的史學方 法。 - 歷史意識的圓融成熟
- 分類與知識位階
- 以同情的了解,寬待前幾種思維型態的意義。理由有二:
- 我們在肯定菁英史家的貢獻之餘,應該避免菁英主義(elitism),不 要以傲慢的態度,否定社會大眾或任何弱勢者的論述
- 歷史意識區分為五種類型,並非指每個人的思維方法常年一直固守在 某個位階上,好比軍人的階級配章一樣。知識份子每當青燈黃卷,孜 孜不倦從事治學時,可以充分施展個人第四或第五種的歷史意識,然 而一旦走出嚴謹的學術場域,在放鬆心情的狀況下,他可能與一般人 相同,只運用前三種的歷史意識。
- 理性和感性
- 考慮後現代主義的立場,他們除了從表述及溝通的觀點,強烈質疑 歷史書寫的真相,同時也有意摒除理性中心論。在「對人是什麼的看法」方面, 他們貶抑意識與理性,進而強調潛意識、慾望、甚至性(sex)的作用。
-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累積,以及理性的調和,人們的感性才不 致於激化氾濫,甚至於兩者調和,還可以產生相乘的正面效果。觀念論的學者最 熱衷直覺、洞察力(insight)、想像力、同情心(sympathy)、神入(empathy)、 理解 (verstehen) 等。他們認為不僅藝術美學和歷史意識在「求真」認知的時候 需要這種能力,而且在「傳真」表述的時候也得依賴這種能力
- 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
歷史意識就是人們自我察覺到過去、現在和未之間總是不斷流動的,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每件事物都一直在變遷之中。 歷史意識就是變遷的意識。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歷史意識為中心,討論其類型、內涵與架構
以歷史意識為中心,討論其類型、內涵與架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第一張史譜的部分,如B、T、C的部分講解太少,這篇在歷史意識上說了很多,可是跟B、T、C的關係好像有點少,讓人不太清楚。
另外,A、B、C都圍繞在S周邊,是指他們都是同位階嗎?或者?
但A、B都是意識,但C卻是結果,為何只有這三者能放在模型中,且位階相同呢?形狀又意味著時麼?這些都不是很清楚。
我是覺得第一張史譜的部分,如B、T、C的部分講解太少,這篇在歷史意識上說了很多,可是跟B、T、C的關係好像有點少,讓人不太清楚。
另外,A、B、C都圍繞在S周邊,是指他們都是同位階嗎?或者?
但A、B都是意識,但C卻是結果,為何只有這三者能放在模型中,且位階相同呢?形狀又意味著時麼?這些都不是很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