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十四章 貨幣政策與聯邦準備體系
第14章 貨幣政策與聯邦準備體系
- 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
中央銀行、存款機構、社會大眾為對貨幣供給最具影響力之來源 - 無銀行體系之貨幣供給
中央銀行負債的數量等於可使用的貨幣,這些貨幣稱為貨幣基數、強力貨幣
而當銀行體系與存款不存在時,經濟體系的貨幣供給將與貨幣基數相等 - 部分準備銀行體系下的貨幣供給
- 銀行準備
銀行因應存款人提領現金或支付存款人開立支票等需求所持有的流動性資產
銀行準備包含民營銀行金庫中的通貨與民營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 完全準備銀行體系
銀行準備數量等於大眾全部存款金額 - 部分準備銀行體系
持有部分未償付存款之銀行體系的準備率將小於一,將存款中部份比例用在放款上為銀行賺取利息
當實際準備率等於銀行計畫提撥的比率時,存款與放款擴張的過程將不再發生,此時的準備率恰為銀行可接受的最低水準 - 準備率
銀行準備/未償付存款金額
- 在部分準備銀行體系且大眾未持有通貨下,貨幣供給與貨幣基數間具有何種關係
- 符號
M:貨幣供給
BASE:貨幣基數
DEP:銀行總存款
RES:銀行總準備
res:銀行計畫準備率=RES/DEP - M=DEP
在大眾皆不持有通貨下,貨幣供給等於銀行總存款數量 - res*DEP=BASE
在任何存款水準DEP下,銀行計畫持有的準備數量為res*DEP
經過放款與存款的多次擴張過程後,銀行準備等於中央銀行通貨的發行數量(貨幣基數) - M=DEP=BASE/res
在部分銀行準備體系且大眾未持有通貨的情況下,貨幣供給將等於貨幣基數除以準備率 - 經過放款與存款的多次擴張過程,讓經濟體系創造出大於貨幣基數的貨幣供給數量。每一單位貨幣基數可創造出1/res單位的貨幣供給,致使貨幣供給數量為貨幣基數的數倍。由於每單位貨幣基數可創造出大於一單位以上的貨幣供給,因此貨幣基數也稱為強力貨幣。
- 銀行擠兌
大多數存款人出現同時提領通貨的企圖時,將使銀行準備不足以應付所有存款人提兌現金的需求 - 部分準備銀行體系與大眾持有通貨之貨幣供給
- M=CU+DEP
貨幣供給=大眾持有通貨+銀行存款 - BASE=CU+RES
貨幣基數=通貨+銀行準備 - M/BASE=(CU/DEP)+1/(CU/DEP)+(RES/DEP)
- (CU/DEP)、cu、通貨存款比
通貨持有數量相對於銀行存款的比率,此比率取決於大眾持有通貨或保有存款之意願 - (RES/DEP)、res、準備率
銀行欲將多少存款資金用於貸放,為影響準備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 M=(cu+1/cu+res)BASE
指出貨幣供給數量為貨幣基數之倍數,貨幣供給相對於貨幣基數的比例高低,受通貨存款比與準備率所影響 - (cu+1/cu+res)、貨幣乘數
每一單位貨幣乘數所能創造出來的貨幣供給數量 - 若cu=0,貨幣乘數的大小將與之前所有通貨皆以銀行存款形式持有時的結果相同,此時貨幣乘數等於1/res
- 公開市場操作
中央銀行公開市場購買與公開市場銷售之行為,為改變貨幣供給最直接的方法 - 公開市場購買
中央銀行購買資產的行為,將使貨幣基數上升,進而提高貨幣供給數量 - 公開市場銷售
中央銀行將資產出售給大眾,將使貨幣基數下降,減少貨幣供給數量
- 美國貨幣政策
- 聯邦準備體系
位於華府的聯邦準備理事會(委員會)是聯邦準備體系的領導機構,理事會主席對國家經濟政策有重要的影響。 - 制定貨幣政策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主要職責,由七位聯邦準備理事、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剩下四位由十一家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輪流擔任。
- 聯邦準備資產負債表與公開市場操作
- 其他控制貨幣供給的方法
- 法定準備
聯準會對銀行各種存款訂定最低的存款準備數量 - 貼現窗口放款
聯準會將準備金貸放與銀行之行為 - 貼現率
對準備金放款所收取的利率 - 聯邦基金
銀行向其他銀行進行借貸而得的資金 - 聯邦基金利率
借貸所需償付的利率
- 影響貨幣基數、貨幣乘數與貨幣供給的因素
- 準備率上升
- 貨幣基數:不變
- 貨幣乘數:下降
- 貨幣供給:下降
- 通貨存款率上升
- 貨幣基數:不變
- 貨幣乘數:下降
- 貨幣供給:下降
- 公開市場買進
- 貨幣基數:上升
- 貨幣乘數:不變
- 貨幣供給:上升
- 公開市場賣出
- 貨幣基數:下降
- 貨幣乘數:不變
- 貨幣供給:下降
- 存款準備金額增加
- 貨幣基數:不變
- 貨幣乘數:下降
- 貨幣供給:下降
- 貼現窗口放款增加
- 貨幣基數:上升
- 貨幣乘數:不變
- 貨幣供給:上升
- 貼現率增加
- 貨幣基數:下降
- 貨幣乘數:不變
- 貨幣供給:下降
- 中間目標
也稱為指標,為聯準會無法直接控制但卻對其有相當影響力的總體經濟變數,如M1、M2之貨幣總計數 - 貨幣政策的施行
- 貨幣政策之落後效果
物價對貨幣政策變動的反應比產出還要慢,物價水準在實施貨幣政策後一年多才會受到影響,緊縮性貨幣政策必須經歷如此長時間之遞延,才能讓物價出現下降變化 - 貨幣政策的傳遞管道
- 貨幣政策之利率管道
貨幣政策透過實質利率變動來達成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效果 - 匯率管道
由實質匯率的變動來發揮影響 - 信用管道
緊縮性政策也可透過對信用供給與需求的作用來發揮影響
- 貨幣政策的施行:法則與權衡之抉擇
貨幣政府是否應根據固定的法則來執行,抑或是由中央銀行依據當時經濟狀況自行斟酌決定,並有法則派與權衡派之分。 - 貨幣學派對法則之觀點
貨幣學派強調貨幣因素對總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傅利德曼主張貨幣政策的制定應以法則為導向,其論點有 - 貨幣政策對實質經濟體系有強烈的短期效果,但在長期上,貨幣供給變動所產生的影響效果主要反映在物價水準之上
- 貨幣政策在短期雖有明顯的影響效果,但用來緩和景氣循環波動的成效卻是有限的
- 即使有機會能夠使用貨幣政策緩和景氣循環變化,但一般認為聯準會無法有效地使用貨幣政策來達到此目的
- 聯準會應選定一個貨幣總計數(如M1或M2),並讓其在每年以固定的比率成長
- 法則與中央銀行之信用
新的法則性論點認為貨幣政策可以改善中央銀行的信用,或是提高大眾對中央銀行未來政策宣告的信任程度,而且中央銀行可信任程度高低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施行成效 - 親子賽局:信用、威脅與承諾
- 中央銀行與廠商間的賽局
- 法則、承諾與可信任性
法則性政策提倡者建議,藉由法則之規範強迫中央銀行信守承諾,或許能因此建立中央銀行的可信任性
另外,權衡性者認為以一個嚴格的方式來建立中央銀行的可信任性,將降低政策可彈性調整之空間,並因此可能產生難以承受之風險。
- 其他達成中央銀行可信任之方法
- 任命一位鐵腕的中央銀行總裁
如給人印象反通膨的總裁 - 改變中央銀行總裁的誘因
如果誘因夠強且為大眾所周知,有關中央銀行反通膨之宣告將具可信任性 - 提高中央銀行獨立性
限制行政與立法機構透過法律對貨幣政策決策進行干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