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十五章 政府支出與融通
第15章 政府支出與融通
- 政府預算:現況與數據
-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為政府在一段期間內的總花費,主要分成三種類型: - 政府購買G
政府對當期生產的產品、勞務與資本財的支出 - 移轉性支付TR
政府不會得到商品或勞務作為交換之支出,如社會救濟金、失業保險 - 淨利息支付INT
支付予政府公債持有者的利息減去政府收到的利息之支出,如學生未償付之政府貸款
- 租稅
租稅為政府預算中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四種來源,個人租稅、社會保險費用、對生產與進口的課稅與公司稅。 - 赤字與盈餘
- 赤字=支出-稅收
=(政府購買+移轉性支付+淨利息支付)-稅收
=(G+TR+INT)-T
這個概念用以回答"政府目前必須借多少錢以支應其總支出" - 主要赤字=支出-淨利息支付-稅收
=(政府購買+移轉性支出)-稅收
=(G+TR)-TT
這個概念用以回答"政府能否負擔當期預算方案",因為淨利息支付代表政府過去的融通成本,而不是當期預算的成本
- 政府支出、租稅與總體經濟體系
- 財政政策與總合需求
- 自動安定因子
當國內生產毛額下降時,不需經過立法過程便能自動使政府支出上升或租稅下降之條款,如失業救濟金
以能產生影響效果的大小而言,所得稅制度為最重要的自動安定因子 - 充分就業赤字
為經濟體系處於充分就業時,當時租稅與政府支出政策所形成之政府預算赤字,並將自動安定因子的因素排除
- 政府資本形成
- 政府資本:由政府擁有的持久性實體資產
- 財政政策的誘因效果
- 平均稅率
為個人或廠商支付租稅總額除以其稅前所得 - 邊際稅率
每新增一元所得必須支付出稅的比例
- 在邊際稅率維持不變之下,提高平均稅率會使任何稅前實質工資水準下的勞動供給量上升
至於在平均稅率不變之下,提高邊際稅率則降低勞動供給 - 稅率平滑化
維持穩定稅率使扭曲極小化的政策 - 扭曲效果
課徵租稅導致偏離具效率之自由市場的結果
- 政府赤字與債務
- 政府債務的成長
- 政府預算赤字(流量變數):在任何財政年度中,支出與稅收的差額
- 政府債務(存量變數):在特定時間點政府債券未清償的總金額
- 政府債務與預算赤字之間的關係
ΔB(未償付名目政府債券的變動量)=名目政府預算赤字 - 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的變動
債務國內生產毛額率的變動=赤字/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總債務/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名目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
該式指出,造成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率出現上升變化的原因為 - 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過高
- 較低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
- 預算赤字與國民儲蓄:再探李嘉圖均等定理
如果納稅人知道最終一定要對政府的債務負責時,在政府計畫購買維持不變之下,納稅人便不會因納稅或移轉性支付的變動而改變其消費行為。所以減稅所造成的赤字不會降低國民儲蓄,也不會因此提高未來世代的負擔。 - 反對李嘉圖均等定理的理由
- 借貸限制
因為借貸限制,使得想多消費的個人願意利用減稅而產生的所得來提高消費 - 短視近利
- 未留下遺產
- 非定額稅
若租稅課徵方式非定額稅時,租稅水準與課稅時間等將影響人們的誘因,進而影響其經濟行為,因此在非定額之下,減稅對消費誘因與儲蓄行為的影響與租稅結構以及減稅方式有關
- 赤字與通貨膨脹
- 赤字與貨幣供給
- 鑄幣稅
透過印製貨幣而增加收入 - 名目政府預算赤字=名目政府未償付債務的總增加量ΔB
=大眾額外持有的政府債務ΔBp+中央銀行額外持有的政府債務ΔBcb
=大眾額外持有的政府債務ΔBp+貨幣基數增加量ΔBASE
=大眾額外持有的政府債務ΔBp+貨幣供給增加量ΔM
(貨幣基數增加量ΔBASE=政府鑄幣稅數量=貨幣供給增加量ΔM)
*假設在完全持有通貨經濟體系,貨幣供給等同於貨幣基數,因此貨幣乘數為1
- 實質鑄幣稅與通貨膨脹
- 通膨率π=ΔM/M
在實質貨幣供給M/P維持不變下,名目貨幣供給成長率ΔM/M=物價水準成長率(通膨率) - 名目鑄幣稅方程式 ΔM=πM
在任何時點名目鑄幣稅金額=流通貨幣的增加量ΔM - 實質鑄幣稅收入R=ΔM/P=πM/P
指出政府實質鑄幣稅收入R=通膨率π*實質貨幣供給M/P
在實質利率固定下,通膨率上升也會讓名目利率提高,導致大眾減少實際的貨幣持有數量,因此當貨幣成長率上升時,鑄幣稅收入是否會增加取決於通膨率上升幅度是否超過實質貨幣M/P持有量的下降程度。
在低通膨時,通膨率的上升會提高鑄幣稅收入,反之亦然
如果政府持續提高貨幣成長率,經濟體系將會面臨高通膨甚至惡性通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