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古典景氣循環分析:市場結清的總體經濟學
- 景氣循環於古典學派模型
景氣循環分析的兩個基本問題:
1.造成景氣循環的原因?
2.該如何因應景氣循環所造成的影響 -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主張實質衝擊是經濟體系出現景氣循環的主要原因。
實質衝擊指的是對經濟體系"實質面"的干擾,如生產函數、勞動力的規模、實質政府購買數量等,並特別強調對生產函數之衝擊,稱之為"生產力衝擊"
生產力衝擊包含研發新的產品或生產方法、引進新的管理技術、資本或勞動品質的改變、原料或能源可利用性的改變、不尋常的好或不尋常的壞氣候、影響生產之政府管制的改變以及任何其他影響生產力的因素。 - 一個負面生產力衝擊所產生之景氣衰退影響
不利的生產力衝擊印證實質景氣循環學者主張之此種衝擊的影響是衰退性的。實質景氣循環方法認為總產出會隨衰退下降、隨繁榮上升,這是因為充分就業產出在這過程中也同步出現變化,而物價可迅速調整則是讓實際總產出恆等於充分就業的必要條件。 -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和景氣循環事實
- 在經濟體系會持續受到生產力衝擊所影響的假設下,實質景氣循環方法認為總產出會不斷地出現循環波動
-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正確地預測就業將隨景氣循環移動,也就是會與總產出出現同方向變化關係
-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預測實質工資在繁榮時會高於其在衰退時的水準
- 平均勞動生產力具有正向循環的性質,在沒有生產力衝擊之下則不會是正向循環的。
- 根據實質景氣循環理論的預測,不利的生產力衝擊皆會造成衰退並提高一般物價水準。因此衰退期間也是通膨期間,但此預測與實際情況不符。
- 該理論以1980年代油價衝擊後,景氣衰退與通膨同時發生的現象來回駁
- 在實質景氣循環理論中,生產力衝擊為構成景氣循環波動的主要來源,因此實質景氣循環經濟學者便嘗試對衝擊的大小進行衡量
- 梭羅殘差
之所以被稱為殘差,因為它代表總產出中無法直接以資本和勞動投入所加以衡量與解釋的部分 - Y/K(a)*N(1-a)=A
Y:總產出
K:要素投入資本
N:勞動力
A:總生產力
此殘差為強烈的正向循環,會隨經濟擴張上升隨經濟衰退而下降 - A(uK*K)`a(uN*N)`1-a/K`a*N`1-a=A*uK`a*uN`1-a
將資本勞務與勞動勞務引進總產出的生產
顯示出,即使技術不變,當資本與勞動的利用率為正向循環時,梭羅殘差也將會是正向循環的
uK:資本利用率
uK*K:資本勞務,K為資本存量
uN:勞動利用率
uN*N:勞動勞務,N為廠商雇用的勞動者人數或工時 - 古典模型中之財政政策衝擊
古典學派認為只有在政府購買增加所獲得之效益能超過納稅人所負擔之成本時,才會贊成。 - 失業與古典模型
古典模型的主要缺失是無法解釋為何失業會隨景氣衰退而出現上升的變化。
古典學派學者認為勞動者特性與工作要求之間所存在的差異,不僅能解釋失業率為何總是大於0的現象,也可說明為何失業率會在衰退時急遽上升,而造成衰退出現的生產力衝擊與其他總體經濟干擾,會提高勞動者與工作機會間無法適合地契合的程度
另外,以其觀點而言,面對失業,消除勞動市場的障礙,如法定最低工資、讓企業雇用勞動成本提高的法令限制 - 家計單位生產
認為讓家計部門內生產而非在市場體系生產的家計單位生產納入分析中,會與實際更為吻合,另外跨國之間的所得差距也會比實際資料所呈現的低
家計單位生產包括烹飪、兒童照護、縫紉與在家中庭院栽種食物等商品與勞務的生產 - 貨幣與古典模型
- 貨幣政策與經濟體系
貨幣政策為中央銀行欲供應多少貨幣與經濟體系之決策
IS-LM、AD-AS模型皆指出在物價可充分調整下,貨幣供給變動的影響是中立的,不過在短期內物價尚未調整前,貨幣供給變動依然有可能會影響總產出之實質變數的變化,不過因為古典學派認為物價調整的過程相當迅速,因此古典學家認為在任何時間下貨幣皆具有中立性。 - 貨幣非中立性與反向因果關係
反向因果指的是預期未來總產出增加會造成當其貨幣供給上升,古典模型以此來說明為何貨幣具正向循環且領先景氣變化之變數
但此說明並無法排除貨幣供給變動會提高總產出,致使貨幣不具中立性的可能 - 貨幣之非中立性:額外的證據
Milton Friedman 跟 Anna J.Schwartz經過美國近一世紀(1867-1960)以來的資料分析發現: - 貨幣存量的變動與經濟活動、名目所得、物價等變化具有密切的關係
→貨幣具有正向循環 - 貨幣政策與經濟活動的變動之間有著高度穩定的相互影響關係
→貨幣具有正向循環 - 貨幣政策的變動通常具獨立與自主性,並非僅反映經濟活動變動而做出的調整變化
→反向因果關係無法解釋貨幣與實質所得或總產出之間的關係 - 錯誤認知理論和貨幣非中立性
錯誤認知理論假設生產者會誤認總體物價水準,因此SRAS不會是垂直線,而是正斜率線,而貨幣短期中不具中立性
生產者供給產出數量的高低,視實際物價水準與預期物價水準間的差異而定
而當實際物價等於預期物價水準時,錯誤認知現象不存在 - Y=ȳ+b(P-P`e)
b:代表當實際物價超出預期物價時,產出會出現反應的強烈程度高低
P`e:預期物價水準
P:實際物價水準
ȳ:充分就業總產出
Y:總產出 - 貨幣政策和錯誤認知理論
- 不可預期貨幣供給變動
根據錯誤認知理論,不可預期的貨幣供給增加在短期內會提高產出,貨幣不具有中立性。不過一旦大眾得知真正的物價水準後,在長期下不可預期貨幣供給政策依然具有中立性 - 可預期貨幣供給變動
可預期的貨幣供給並不影響產出水準,但會讓物價出現等比例的上漲變化。
所以可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動在短期與長期都具有中立性,這是因為生產者知道產品的名目價格上漲是因貨幣供給增加所造成的,而不是反映相對價格變動的變化,所以生產者不會誤認價格上升變化進而增加產出 - 理性預期與貨幣政策
理性預期的假設認為大眾會在合理且理智下利用所有可得之經濟資料 - 不可預期貨幣供給變動的傳導效果
古典經濟學者透過強調傳導機制的方式,來解釋貨幣供給變動為何能持續具有實質影響效果長達數星期以上,存貨調整行為是其例子之一。
貨幣增加供給之後,廠商短期內賣出很多商品,庫存數量急速減少,在衝擊過後,廠商繼續維持高產出,來補足不足的庫存數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