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匯率、景氣循環與開放體系總體經濟政策
- 匯率
- 名目匯率(enom)-兩國貨幣相互交換的比例,代表一單位本國貨幣可購買得外國貨幣的數量
- 浮動匯率制度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不是由官方加以訂定的,而是透過外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加以決定的 - 固定匯率制度
在官方所訂定的匯率下,承諾買進或賣出本國的貨幣以維持此官定價格的穩定 - 實質匯率-本國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一單位本國商品可以兌換得到的外國商品數量,並受名目匯率與兩國的物價所影響
因名目匯率無法顯示某貨幣之購買力的變化狀況 - 公式
e=enom*P/Pfor
enom:名目匯率
P:本國商品價格,以外國通貨表示
Pfor:外國商品價格,以本國通貨表示 - 在計算的過程中,假設每個國家都僅生產一種商品且與任何其他國家所生產的商品不同,然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此在計算實質匯率需要以物價指數來衡量P與Pfor
- 所以實質匯率事實上並非兩種特定商品之間的交換比率,反而是在一個國家具代表性的一籃子商品與其他國家具代表性典型的一籃子商品之間的交換比率
實質匯率會隨時間出現變化,平均而言當一國實質匯率上升時,便表示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該國商品變得更為昂貴 - 升值與貶值
- 有關匯率變動的術語
匯率體制 | 匯率上揚(通貨走強) | 匯率下跌(通貨走弱)
浮動匯率 | 升值 |貶值
固定匯率 | 升值 |貶值 - 實質升值、實質變質
- 實質升值-實質匯率e上升
出現實質升值變化時,表示同樣數量的本國商品可比以前交換更多外國商品,這是因為本國商品的價格相對外國商品的價格出現上升的變化 - 實質變質-實質匯率e下降
- 購買力平價
- 假設所有的國家都生產相同的商品、且能在不同國家間進行交易,並假設不存在交易成本,則本國與外國商品間的兌換比例將恆等於1,亦即實質匯率e等於1,則:
P=Pfor/enom
該式指出,當外國商品的價格改以本國貨幣表示時,本國商品的價格將與外國商品的價格相等,其相同價值的關係稱為購買力平價 - Δenom/enom=Δe/e+πfor-π
Δenom/enom:名目匯率升值率
Δe/e:實質匯率升值率
πfor=ΔPfor/Pfor:外國通膨率
π=ΔP/P:本國通膨率 - 造成一國貨幣走強的因素有兩個(名目升值)
- 當外國對本國出口品需求上升,引起本國出口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實質升值)
- 本國的通膨率π相對於其貿易夥伴通膨πfor,出現走低的變化
- Δenom/enom=πfor-π
當實質匯率為固定數時,所表示的關係為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在高通膨的國家比較容易成立,因為這些國家的通膨率變動通常比實質匯率的變動高出許多 - 實質匯率與淨出口
在其他影響出口與進口需求因素維持不變之下,一國的實質匯率愈高,該國的淨出口將愈低,因為實質匯率代表一個國家商品與勞務的相對價格,實質匯率的上升會使外國與本國居民同時減少本國商品與勞務的消費,並增加對外國商品與勞務的支出,最終降低本國淨出口水準 - J曲線
在最初實質匯率貶值時經濟體系的淨出口為負值,而短期內因實質匯率下降使該國進口支付提高,實質貶值將會進一步使淨出口降低而非提高。不過隨時間的變化加長,當實質匯率下降之後刺激出口數量與減少進口量的效果出現後,淨出口開始反向走高。最後,該國的淨出口不但為正甚至比原先的水準為高 - 匯率決定方式:供給與需求分析
- 外國個人或廠商會在外匯市場購買美元的兩個原因
- 為了購買美國的商品與勞務-代表美國的出口
- 為了購買美國的實質與金融資產-代表美國出現資本流入
- 美國居民至外匯市場供給美元並兌換外國貨幣的兩個原因
- 為了購買外國的商品與勞務-代表美國的進口
- 為了購買外國的實質與金融資產-代表美國出現資本流入
- 影響匯率與淨出口需求之總體經濟因素
- 產出(所得)變動的影響效果
本國所得的影響與外國所得影響相反 - 對淨出口的影響
當本國所得上升時,消費者對商品與勞務的需求將隨之提高,使得本國進口數量也同步上升 - 對匯率的影響
當本國的進口增加時,本國居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也將隨之上升,這表示本國居民會在外匯市場上提供更多的本國貨幣以交換外國貨幣。而本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使其價值下跌,也就是所謂的匯率貶值變化。 - 實質利率變動的影響效果
本國實質利率上升→本國貨幣需求上升→本國貨幣供給下降→匯率升值
本國實質利率上升→外國進口商品變便宜→本國的淨出口下降 - 開放經濟體系IS-LM模型
- 開放經濟體系IS曲線
- 開放經濟體系IS曲線特色
- 雖然開放經濟體系IS曲線之推導過程,與封閉經濟體系的方式略有不同,但產出與實質利率間依然具有負斜率的關係,此與封閉經濟體系下的結果相同
- 在封閉經濟體系中,所有會使IS曲線移動的因素,也會以相同的方式讓開放經濟體系IS曲線產生移動變化
- 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下,能改變淨出口的因素也使IS曲線出現移動變化
因此在本國產出與本國實質利率不變下,使淨出口增加的因素會使開放經濟體系IS曲線向上移動 - 開放經濟體系Sd-Id=NX
表示本國居民願意借貸與外國人的數量,等於外國人願向本國居民借貸的數量 - 開放經濟體系影響IS曲線位置的因素
- 在本國產出與本國實質利率不變之下,會使一國淨出口上升的原因為何?(IS曲線右上移)
- 外國產出上升
外國產出上升使其對本國出口品的需求也上升 - 外國實質利率上揚
外國實質利率上升使實質匯率下跌、本國淨出口增加 - 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上升
對本國商品需求的增加使本國淨出口增加 - 浮動匯率與開放經濟體系總體經濟政策
- 擴張性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增加→提高大眾目前與未來之租稅負擔→勞動增加勞動供給→充分就業產出增加→物價水準上升→利率水準上升→淨出口下降→投資減少
結論:政府支出增加會帶動產出增加與實質利率上升、淨出口下降、投資減少
產出增加→進口品需求增加→外匯市場上的本國貨幣供給增加→貶值
利率上升→外國儲蓄者對本國貨幣需求上升→升值
結論:政府支出增加本國貨幣的價值或匯率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本國淨出口下降→外國淨出口上升→外國實質利率、物價水準上升
凱因斯模型:短期內,以上的現象會產生
古典模型:認為物價水準會即時反應,因此此現象不會產生 - 緊縮性財政政策
- 貨幣緊縮對本國與外國經濟體系的短期效果
- 貨幣緊縮後,本國短期出現升值的原因
- 本國所得下降使本國對進口品的需求下降,致使對外國貨幣的需求也同步下降
- 本國實質利率上升使本國資產對外國儲蓄者更有吸引力,致使外國儲蓄者對本國貨幣的需求上升
- 貨幣緊縮後,對淨出口造成的影響
- 貨幣緊縮造成本國所得減少導致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下降,讓本國淨出口增加
- 實質利率上升使本國貨幣升值,讓本國淨出口減少
- 根據J曲線的分析內容,假設匯率對淨出口的影響效果比本國所得變動對淨出口的影響幅度小,所以本國淨出口在短期內會增加
- 本國貨幣緊縮後,對外國造成的影響
本國產出下降→減少對外國商品的需求→外國淨出口下降
本國貨幣升值→外國淨出口上升
根據J曲線的分析內容,假設匯率對淨出口的影響效果比本國所得變動對淨出口的影響幅度小,所以外國淨出口在短期內會下降 - 貨幣緊縮對本國與外國經濟體系的長期效果
本國貨幣供給的變動在長期下不會影響任何國內外經濟體系的實質變數,尤其是實質匯率與淨出口,但會影響價格水準
因為enom=e*Pfor/P,加上長期實質匯率e與外國價格水準Pfor皆不受本國貨幣緊縮所影響,所以當本國物價水準P下降10%時,名目匯率enom將上升約10% - 固定匯率制度
- 固定匯率
- 官方訂定的匯率水準與自由市場不一致時的處理策略
- 貨幣政策與固定匯率
- enom=e*Pfor/P
在給定的外國價格水準Pfor之下,名目匯率enom與實質匯率e具有正比例關係,而與本國物價水準P成反比例關係
該式隱含不論是在短期長期貨幣緊縮皆會造成名目匯率出現上升變化。 - 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
- 固定匯率制度的兩個優點
- 相對於浮動匯率制度之匯率波動頻繁現象,固定匯率制度(在不遭受經常性變動與投機性危機下是穩定的)可使國家間的商品與資產交易更加容易且成本較小
- 固定匯率制度可改善貨幣政策的紀律,因為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無法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這將可使長期通膨處於較低的水準
- 當兩國可在貨幣政策間進行較好的合作時,固定匯率制度較好
當兩國貨幣政策互不影響,浮動匯率制度較好 - 貨幣聯盟
各國使用一種共通的貨幣並形成所謂的貨幣聯盟 - 優於固定匯率之優點
- 以國家間商品與資產之交易成本而言,使用單一貨幣之成本將較固定匯率制度下的水準低
- 各國若使用共同貨幣,對各個國家貨幣之投機性攻擊將不會再發生
- 與固定匯率相同的缺點-所有成員必須使用共同的貨幣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