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凱因斯學派:工資與物價僵固性的總體經濟學
- 實質工資僵固性
凱因斯學派認為,實質工資不明顯的變動以致讓勞動需求數量無法滿足勞動供給數量的現象,稱為實質工資僵固性,並將之作為失業的原因
(古典學派則認為是供需不協調) - 造成實質工資僵固性之原因
- 工資能夠維持在很高的水準是因為法律與制度性的因素
- 廠商藉由支付高工資,可留住目前的員工,節省雇傭及訓練新員工之成本
- 待遇好的勞工會有較大的努力誘因與工作效率
- 效率工資模型
勞工的生產力取決於其所收到的實質工資,因此廠商會支付高於市場結清水準之工資,這是效率工資模型的基本觀念 - 交換禮物概念
雇主藉由支付高工資及在蕭條時不削減工資,讓勞動者認為雇主給予的對待是公平的,進而將工作做好來回饋其僱主 - 摸魚模型
勞工將不會顧慮因表現不好而有被解雇的可能,僱主則必須多負擔怠工或監督成本 - 工資的決定與效率工資模型
由原點出發劃一條直線與努力曲線相切的點,其實質工資為效率工資
效率工資模型有助於解釋實質工資僵固之特性,由於僱主會選擇使支付每一元所收到的努力為極大化之實質工資,因此只要努力曲線不改變,僱主就不會改變實質工資,因此隱含實質工資具有永久僵固的特性且會等於效率工資 - 效率工資模型的就業與失業
該模型指出即使工資已充分調整且經濟體系也技術性地維持在"充分就業"水準,勞動超額供給NS1-N bar仍然存在
此模型的充分就業水準也就是由需求所決定的就業以N bar表示(不同於勞動市場的充分就業水準Ne) - 效率工資與FE曲線
- 古典模型
認為勞動供給跟生產力的變動是使FE曲線移動的主因 - 凱因斯
認為勞動供給不會影響,而生產力會,其原因為 - 生產力下降時勞動的邊際產出也下降,進而使在固定實質工資下之勞動的需求下降,所以FE曲線左移
- 生產力下降時,投入同樣的資本、勞動與努力的產出將會減少,致使FE曲線左移
- 價格僵固性
將隨著經濟變動而緩慢變動的名目物價之僵固稱為價格僵固性
對凱因斯學派而言,價格之僵固可用來解釋貨幣不具中立特性 - 價格僵固性之原因
- 壟斷性競爭
若只有一些競爭、賣方人數少且產品不完全標準化,使個別生產者為價格制定者則稱為壟斷性競爭 - 多數廠商的定價特性
- 廠商以名目的價格訂定商品價格,並且會在某些時間維持名目價格,而非完全由市場決定
- 在某個範圍內,廠商會收受某固定名目價格以符合消費者購買商品之需求
所謂符合需求意指在該固定的價格下,廠商會賣商品賣到清零為止 - 通常當廠商的成本或需求水準有顯著的變動時,廠商會重新調整其價格
- 凱因斯學派認為如果成本會隨著名目價格的變動而變動,或市場具有壟斷性競爭的性質,則此種定價方式將能使利潤最大化
- 菜單成本
當廠商改變價格並會衍生相關成本時,廠商會盡量不變動價格,所以造成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僵固的現象 - 滿足固定名目價格下之需求
當價格是僵固的,廠商會藉由改變生產量而非價格來回應需求的變動
廠商在固定的名目工資下滿足顧客之需求在總體經濟的重要性是:經濟體系可以產出一個不在充分就業曲線上的產量
在名目工資僵固下,產品不會迅速調整到其一般均衡的水準,在價格尚未充分調整的期間當中,產出數量可不在FE曲線上,只要邊際成本低於該固定的價格,壟斷性競爭廠商之產出水準將等於需求 - 有效勞動需求
當經濟體系不在FE曲線上且價格水準為固定時,就業水準將由有效勞動曲線決定
有效勞動曲線為在生產力、資本存量與努力程度維持不變下,生產給定的產出量所需要的勞動數量 - 凱因斯模型中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 貨幣政策
- 凱因斯學派與古典學派的FE曲線兩點不同之處
- 凱因斯學派模型中之充分就業水準是由勞動需求曲線與效率工資曲線相交所決定的,不同於古典模型由勞動需求量與供給量相交的點所決定的
- 勞動供給的變動會影響古典學派的FE曲線,但因為勞動供給不會影響效率工資模型中之就業,故不會影響凱因斯學派的FE曲線
- 為何凱因斯模型中寬鬆的貨幣政策會使產出增加?
價格短期是僵固的,所以名目貨幣供給M上升會使實質貨幣供給M/P上升。若要財富持有者願意持有更多的實質貨幣與較少的非貨幣性資產,實質利率就要下降。實質利率的下降會提高消費支出(利率下降使儲蓄減少)與投資支出,在對產出的需求增加下,廠商將增加生產與勞動雇用 - 寬鬆的貨幣政策-使產出或就業增加之貨幣政策
- 凱因斯學派認為,貨幣中立性在短期不成立,但在長期卻是成立,由於價格在短期是僵固的,凱因斯學派模型的短期位置不會在一般均衡點上,但長期時因價格較有彈性故經濟體系會回復到一般均衡。
- 財政政策
- 政府購買增加的影響效果
- 擴張性財政政策-提高產出與就業之財政政策(IS曲線向右上移動)
- 乘數概念-短期一單位支出的變動對總產出變動的影響效果
- 古典模型
政府購買增加必須由較高之目前或未來租稅來支付這些額外花費,租稅愈高會使得勞工愈沒有效率,因此需要更多勞動。
勞動供給增加使古典模型之FE曲線右移,產出增加。 - 凱因斯模型
其FE曲線不受勞動供給增加所影響,因此也不受政府購買增加的影響。
政府購買的增加使總合需求上升進而影響產出,廠商在短期為了滿足在最初價格水準下之額外需求,產出會增加到高於充分就業的水準之上。
長期,則會藉由調整售價,回到均衡點,所以長期來看,政府購買不會提高產出 - 降低租稅之效果
凱因斯學派認為降低稅收與政府購買增加一樣,都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 - 為何減稅會影響IS曲線
因為減稅時,消費者會將部分原先應繳納之納稅額拿來消費,在產出Y與政府購買G不變之下,減稅所造成之消費支出增加將會降低國家的儲蓄,Y-Cd-G,儲蓄減少造成的利率上升將會使IS曲線向上移動
減稅與政府購買增加的唯一不同在於,政府購買會直接提高其占充分充分就業產出的比例,至於減稅則是提高消費占充分就業產出的比例。 - 凱因斯學派中對景氣循環與總體經濟穩定之觀點
- 凱因斯學派之景氣循環理論
- 實質景氣循環經濟認為,生產力衝擊為最主要的總體經濟衝擊,其將直接使FE曲線移動
- 凱因斯學派則認為,總合需求衝擊是造成景氣循環波動的主要原因
總合需求衝擊泛指所有會造成IS或LM曲線移動,進而影響到總合需求之經濟體系的衝擊 - 凱因斯學派之循環理論,能解釋景氣循環變化的原因為
- 凱因斯學派之循環理論認為,對於偶發性之總合需求衝擊,產出會出現週期性的波動
- 該理論隱含就業與產出將會呈現同方向的變動
- 其預期貨幣供給之衝擊不具中立性
- 由於供給衝擊會造成生產函數的變動,凱因斯學派假設供給衝擊通常是不重要的,等同於說生產函數在景氣循環中會維持穩定不變。但若生產函數是穩定的,在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遞減下,就業的增加會降低勞動生產力,故凱因斯學派模型所提出的平均勞動生產力是反景氣循環的,恰與景氣循環事實相反。
- 修正:勞動窖藏
廠商在衰退時保留或窖藏勞工而沒有解雇或開除勞工的行為
凱因斯學派用以解釋平均勞動生產力是正向循環,而不需要假設衰退或擴張是否由生產力衝擊所造成的。 - 總體經濟的穩定
凱因斯學派主張,若政府利用政策試圖去降低循環性波動,尤其是在衰退時,平均的經濟福利將會提高 - 利用政策去達到充分就業與甚麼政策都不做的差別
- 如果政府利用貨幣性或財政的擴張來終結衰退,經濟體系將直接回到充分就業水準。
如果甚麼都不做,經濟體系在短期內仍是處於衰退的,只有在價格充分調整後才會回到充分就業水準 - 如果甚麼都不做,相對於一定的名目貨幣供給數量,長期價格水準將會下降,使實質貨幣供給增加,讓LM曲線出現向右下方的移動變化,最終回到恢復充分就業H點
若使用政策來回復充分就業水準,擴張性政策將直接使總合需求回到充分就業水準,價格水準完全不需要做向下調整的變化 - 政府購買政策的影響
政府購買的增加使實質利率上升排擠消費與投資,因此使得E點會位於H點的上方,此外,政府購買增加也隱含目前或未來之租稅負擔會較高,使消費數量相對低於在貨幣擴張下的消費水準。
方案一,甚麼都不做
方案二,增加貨幣供給
方案三,增加政府購買- 供給面衝擊與凱因斯學派模型
油價上升→價格水準P提高→LM曲線左移→產出下降,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難以運用擴張性政策,在冒著高通膨的風險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