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事實
「後現代主義」的學術醒覺中,學者們開始注意一些多元的、邊緣的、 異常的現象,並從中分析意義。譬如,文獻史料被當作一種「文本」(text)或 「述事」(narratives),以強調其背後的社會情景(context)與個人感情。如 此學者不再以「史實」爲取捨標準對一篇史料去蕪存菁;對於「蕪」學者或更 感興趣——若一段史料敍述不是事實,或兩種敍述中有矛盾,爲何它們會如 此?這一類的研究,多少都涉及一些社會記憶(social memory)與身分認同 (identity)理論。 - 社會記憶、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
-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Maurice Halbwachs 被認爲是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理論的開創者。
他指出,一向被我們認爲是相當「個人的」記憶,事 實上是一種集體的社會行爲。一個社會組織或群體,如家庭、家族、國家、民 族等等,都有其對應的集體記憶以凝聚此人群。我們的許多社會活動,都可視 爲一種強化此記憶的集體回憶活動。如國慶日的慶祝活動與演說,爲了強化作 爲「共同起源」的開國記憶,以凝聚國民此一人群的國家認同 - 英國心理學家 Frederick Bartlett,其對於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
在於他對人類「心理構圖」(schema)的實驗與詮釋。
「心理構圖」是指個人過去經驗與印象集結,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心理傾向。每個社會群體中的個人,都有一些特別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影響個人對外界情景的觀察,以及他如何由過去記憶來印證或詮釋從外在世界所得的印象
這些個人的經驗與印象,又強化或修正個人的心理構圖。
Bartlett 指出,當我們在回憶或重述一個故 事時,事實上我們是在自身之社會文化「心理構圖」上重新建構這個故事。由個人心理學出發,Bartlett 所強調的仍是社會文化對個人記憶的影響 - 三種範疇不同之具社會意義的「記憶」。
- 「社會記憶」
指所有在一個社會中藉各種媒介 保存、流傳的「記憶」;圖書館中所有的典藏,一座山所蘊含的神話,一尊偉 人塑像所保存與喚起的歷史記憶,以及民間口傳歌謠、故事,與一般言談間的 現在與過去。 - 「集體記憶」
這是指在社會記憶中有一部分的「記憶」經常在此社會中被集體回憶,而成爲社會成員間或某次 群體成員間分享之共同記憶。如一個著名的社會刑案,一個球賽記錄,過去重 要的政治事件等等。如此,塵封在閣樓中的一本書之文字記載,是該社會之 「社會記憶」的一部分,但不能算是此社會「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 「歷史記憶」
在一社會的「集體記憶」 中,有一部分以該社會所認定的「歷史」形態呈現與流傳。人們藉此追溯社會 群體的共同起源(起源記憶),及其歷史流變,以詮釋當前該社會人群各層次 的認同與區分——如詮釋「我們」是什麽樣的一個民族
在「歷史記憶」的結構中,通常有 兩個因素——血緣關係與地緣關係——在「時間」中延續與變遷。因此「歷史記憶」可詮釋或合理化當前的族群認同與相對應的資源分配、分享關係
此種歷史記憶常以「歷史」的形式出現在一社會中。與一般 歷史學者所研究的「歷史」有別之處爲,此種歷史常強調一民族、族群或社會 群體的根基性情感聯繫(primordial attachments),因此我也曾稱之爲「根基歷 史」。 - 「歷史記憶」或「根基歷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此「歷史」的起始
部分,也就是群體的共同「起源歷史」。
「起源」的歷史記憶,模仿或強化成 員同出於一母體的同胞手足之情;這是一個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産生的基 礎。它們以神話、傳說或被視爲學術的「歷史」與「考古」論述等形式流傳。 - 歷史記憶研究不是要解構我們即有的歷史知識,而是以一種新 的態度來對待史料——將史料作爲一種社會記憶遺存。然後由史料分析中,我 們重新建構對「史實」的瞭解。我們由此所獲知的史實,不只是那些史料表面 所陳述的人物與事件;更重要的是由史料文本的選擇、描述與建構中,探索其 背後所隱藏的社會與個人情境(context),特別是當時社會人群的認同與區分體系。
- 文獻中的社會歷史記憶
- 我們可以將歷史文獻 當作一種社會記憶遺存,它們也經歷了選材、製造、使用、廢棄或保存的過程,而成爲古人與我們所見的文獻資料。以此觀點,一篇歷史文獻的形成過程 大約如下:
- 一、選材︰社會群體或個人選擇或虛構一些當代或過去的重要人物 與事件
- 二、製造︰人物、事件與其他因素經過刻意的文字組合、修飾,使之 具某種社會意義。
- 三、使用︰這樣的社會記憶被用來凝聚或強化此社會群體的 認同,並與其他群體的社會記憶相抗衡,以爭奪本群體的社會優勢或核心地 位。
- 四、廢棄與保存︰在各種社會記憶相辯駁抗衡的過程中,有些社會記憶被 失憶,有些被刻意保存、推廣
- 以「西周史」研究爲例
中國西周史研究主要依賴兩種文獻史料;一是西周金文,一是成書 于戰國至漢初的先秦文獻。 - 歷史記憶的觀 點,這兩種文獻有不同的性質
- 西周銅器銘文主要反映的是在西周的政治社會 環境中(一種認同與區分體系),一個貴族認爲重要且值得保存的社會歷史記 憶
- 先秦文獻則主要是戰國漢初時人在當時社會情景下對西周的回憶。
- 社會記憶
- 以渭水流域出土西周銅器之銘文來說,它們所展示的 是當地貴族的家族、姻親聯盟、西土舊邦、周之邦國等一層層的由裏而外的認 同結構。這種認同結構,也是一種政治經濟利益分享、壟斷的社會分群結構
- 戰國漢初時人在新的認同體系下,從過去的社會歷史記憶中選材,並
混合其他原素以製造新的社會歷史記憶。這便是先秦文獻中所描述的西周
這個歷史人群的認同變遷,也就是「華夏」 認同的形成。在新的認同下,華夏想象北方戎狄爲長久以來的敵人。相反 的,南方與東南蠻夷的「華夏化」,也藉由「失憶」與建構新歷史記憶來達 成。如,春秋時華夏化的吳國王室,曾假借一個華夏祖先「太伯」而成爲「華 夏」;中原華夏也由於「找到失落的祖先後裔」,而接納此華夏新成員 - 將文獻史料作爲一種社會歷史記憶,歷史知識産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是發
現「異例」(anomalies)——一些相異的、矛盾的或反常的現象
對於文本及其反映「異例」之分析詮釋,是一種將 其情境化(contexturalize)的活動。
「情境化」,主要是說明在何種的資源分 配與競爭背景,及相應的人類社會認同與區分體系與權力關係之下,此文獻被 製作出來。將文獻作爲一種「社會記憶殘餘」不同于將文獻作爲「歷史事實載 體」之處是,研究者時時都在探索「這是誰的記憶」,「它們如何被製造與利 用」以及「它們如何被保存或遺忘」。
透過情境化,一方面文本及「異例」在 特定歷史情境之理解下得到合理詮釋;另一方面,歷史上特定社會之「情境」 及其變遷成爲新的歷史知識。 - 口述中的社會歷史記憶
認爲,將口述歷史中的「過去」限定爲受訪人親身經歷的「過去」,或 將口述歷史視爲補充或糾正由人物與事件組成的「真實歷史」的工具,都忽略了口述歷史的學術價值 - 社會記憶觀點
一個人對於「過去」的記憶反映他 所處的社會認同體系,及相關的權力關係。「社會」告訴他那些是重要的、真 實的「過去」。
一位羌族記得祖先的過去,因爲他是家庭與家族成員。
他記得 本國的開國歷史,因爲他是國家之成員。
他記得自己是「炎帝」、「三苗」或 「孟獲」的後代,因爲社會歷史記憶告訴他羌族是過去好作亂而被漢人打敗的 民族。
因此當代人「口述歷史」的價值,不只是告訴我們有關「過去」的知 識;它們透露「當代」社會人群的認同體系與權力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人 們的口述歷史記憶,我們可以由各種邊緣的、被忽略的「歷史記憶」中,瞭解 我們所相信的「歷史」的本質及其形成過程。 - 「口述歷史」讓我們脫離歷史文獻的束縛,得以接觸多元 的邊緣歷史記憶。這些邊緣歷史記憶及其述事的荒謬、不實,或其反映典範歷 史述事的荒謬、不實,都形成一種「異例」。深入分析這些述事與「異例」並 將之「情境化」,可以讓我們對於「我們所相信的歷史」與「他們所相信的歷 史」,以及歷史記憶、述事和人類社會文化背景(情境)之關係,有更深入的 瞭解。
- 弟兄故事
在這些青藏高原邊緣的深溝中,居於同一溝中或同一區域的各村寨,在資 源關係上既合作分享又敵對競爭。
「弟兄」關係便含有這些隱喻;一方面兄弟 同出一源,他們合作以保護共同資源,另一方面,由於親近的競爭關係,兄弟 之間又是區分與敵對的。因此「弟兄故事」作爲一種「歷史」,以弟兄間的血 緣關係記憶凝聚一些在對等基礎上既合作且競爭的人群。這些資源分享與競爭 背景,與相關的一層層由內向外的人群認同與區分體系,提供我們瞭解「弟兄 故事」之口述文本的「情境」。
同時,「弟兄故事」口述記憶在此之普遍存在 及其「情境化」之理解,也證明我們對於本地人群社會「情境」——資源環 境、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間之關係——的瞭解基本上是正確的。 - 歷史心性
作者以「歷史心性」指稱人們由社會中得到的 一種有關歷史與時間的文化概念。此文化概念有如 Bartlett 所稱的「心理構 圖」(schema);在此文化概念下,人們循一固定模式去回憶與建構「歷 史」。 - 「英雄聖王歷史」之歷史心性産物與「弟兄故事」歷史心性不同的主要是「起源」——前者追溯
人群共同起源至一位英雄聖王,後者溯及幾位弟兄。其次,「英雄聖王歷史」
中的英雄、事件與量化時間所組成的述事,以「過去」來區分當前群體中的各
族群,並合理化主流社會意識形態。
如在典範的美國歷史述事中,只有在正確 時間到來的人群才是社會主流;更早生存於此的是「土著」,而較晚來的則是 「新移民」。 - 蜀人常璩曾以兩種歷史心性來說明本地人的「起源」。一
是在「弟兄故事」歷史心性下,作者述說巴蜀、中州及其它地區的華夏都起源
于幾個「弟兄」;但承認「人皇居中州」,自己的祖先居於邊緣(輔)之巴
蜀。二是,在「英雄聖王歷史」之歷史心性下,他將本地古帝王的起源溯自黃
帝;但承認黃帝爲正宗,蜀的帝王爲黃帝「支庶」。兩種述事所顯示的情境都
是——當時的蜀居於「華夏邊緣」或「中國邊緣」。
當前研究蜀人起源的學者,可能將蜀人起源溯及黃帝,但沒有人或將之溯 及這人皇的弟兄——這也顯示華夏化的過程也包括一種歷史心性的形成過程, 以致于「英雄祖先歷史」成爲唯一真實的歷史述事。 - 結語
由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角度分析史料,我們的目的仍在於瞭解歷史事 實;由此所得之歷史事實,可補充、深化或修正史料表面所呈現的「歷史事 實」。 - 當代族群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民族或族群的形成與延續,並非全然是生物 性繁殖或文化傳播的結果,而更賴于其成員之認同與「異族概念」(族群邊 緣)的延續與變遷。以此觀點來說,「華夏認同」首先出現于黃河流域邦國的 上層貴族間,然後逐漸向下層、向四周擴散。在地理上華夏認同向四方的成長 擴張,主要透過其邊緣人群的認同變化;不斷有華夏邊緣人群對本地古文明 「失憶」,尋得或接受一位華夏聖王祖先作爲「起源」,並在歷史想象中將此 「起源」之前的本地過去「蠻荒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就歷史事實、記憶、心性來討論史學研究的取向,並說明這樣的取向與觀點,能深化歷史事實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於歷史記憶這一門的介紹,裡面的參考資料也都值得一讀
對於歷史記憶這一門的介紹,裡面的參考資料也都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