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十二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第12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1. 失業與通貨膨脹間的抵換關係
    1. 菲利浦原來的實證與爾後延續的研究,搭配美國在1970年的實際變化現象,指出三個重要的問題
      1. 為何菲利浦曲線指出的通膨與失業之關係,在1958年以前的英國與1960年代之美國的經濟環境下是成立的
      2. 在1970年後,為何原先存在於美國1960年代的通膨與失業間負向關係不再成立?美國經濟體系在1970年後之通膨與失業間是否完全沒有系統性的關係?
      3. 菲利浦曲線是否真如菜單一般,能提供政策制定者進行選擇?例如,執政者能夠藉由選擇高通膨率保證永久地低失業率
    2. 加入預期通貨膨脹之菲利浦曲線
      1. 不可預期通膨與循環性失業之間存在負向關係
        不可預期通膨:實際與預期通膨之差距
        循環性失業:實際與自然失業率之差距
        納入錯誤認知理論的古典模型,並建立兩個假設:
        1. 假設在充分就業下,經濟體系有穩定且可完全預期的通膨,所以在此經濟體系中預期外之通膨與循環性失業為零
        2. 假設總合需求之成長超出預期地增加,此時大於零之不可預期通膨與負的循環性失業將同時發生
          1. 大於零之不可預期通膨-實際通膨高於預期水準的幅度
          2. 負的循環性失業-實際失業低於自然失業率 
      2. π-πe=-h(u-u bar)
        π-πe:不可預期通貨膨脹,π為實際通膨,πe為預期通膨
        u-u bar:循環性失業,u為實際失業,u bar為自然失業率
        h:大於零的參數,顯示不可預期通膨與循環性失業之互動關係
        指出當循環性失業為負值時,不可預期通膨將為正值
      3. π=πe-h(u-u bar)
        若實際失業小於自然失業,實際通膨會高過預期通膨
    3. 菲利浦曲線之移動
      預期通膨率的變動或者是自然失業率的變動都會使菲利浦曲線出現移動,而能同時影響這兩個因素的經濟性干擾之一來自於為供給面衝擊
      1. 古典學派
        認為不利的供給面衝擊使勞動意願與工作機會之間產生失衡,致使自然失業率出現上升變化
      2. 凱因斯
        因為實質工資僵固使經濟體系維持在充分就業水準時仍會有很多失業,不利的供給面衝擊對勞動供給沒有影響,但卻會降低勞動邊際生產力進而使勞動需求下降,因此在僵固的效率工資下,勞動需求下降會導致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讓處於充分就業經濟體系的失業水準上揚。
      3. 宏觀經濟學(5-9) - GetIt01
    4. 總體經濟政策與菲利浦曲線
      根據加入預期通膨的菲利浦曲線的關係,失業只有在通膨未被預期到時才有可能低於自然失業率
      1. 是否可以系統性地使用總體經濟政策來創造不可預期的通膨變化
        1. 古典
          認為新資訊會立即反應在物價變化上,因此政府將無法讓實際通膨高於預期通膨,因此菲利浦曲線中失業與通膨之抵換關係是不存在地
        2. 凱因斯
          認為在價格僵固下,當政策制定者提高總合需求使其高於原有預期水準時,由於價格充分地反應新訊息需要一些時間,使得實際通膨率會高於以舊訊息為基礎之預期通膨率
    5. 長期菲利浦曲線-長期時的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不管通膨率為多少
      古典與凱因斯皆認為,在長期下貨幣供給的改變對包含失業率在內的實質變數沒有影響。垂直的長期菲利浦曲線不受造成通膨之貨幣供給增加所影響。
      Long-Run Philips Curve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心的說話:: 隨意窩Xuite日誌
  2. 失業的問題
    1. 失業的成本
      1. 成本
        1. 具生產力之受雇者下降使產出減少所導致的成本,該成本取決於失業勞工本身薪水的高低
          1. 歐肯法則
            每出現一個百分比的循環性失業,就會損失2%的充分就業產出
        2. 失業的勞工與其家庭所面臨之生理或心理上的成本
      2. 反向抵銷此成本之效果
        1. 失業勞工找工作或學習新技能之行為將可提高未來的生產力,進而減少失業所帶來之成本,甚至是產生額外的經濟利得
        2. 擁有較多休閒陪伴家人
  3. 通貨膨脹間的問題
    1. 通貨膨脹的成本
      通膨所引起的成本高低,主要取決於消費者、投資人、勞工與廠商是否能在其發生前預測到通膨
      1. 完全可預期之通膨
        通膨會侵蝕通貨的價值,使人們較不願意持有通貨
        1. 鞋皮成本
          人們與廠商企圖降低其現金之持有,所引起的額外時間與精力成本
        2. 菜單成本或改變名目價格之成本
      2. 完全不可預期之通膨
        將財富由一方轉移給另一方為不可預期通貨通膨的主要影響。
        出現不可預期之通膨時,會出現損失者包括以固定利率放款或儲蓄者(債權人)與以名目形式領取所得者,至於會因此產出獲利者則包括以固定利率貸款者(債務人)與支付固定名目薪資者
        1. 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不可預期之通膨所導致的財富利得或損失之風險,這種感覺,也算是一種成本
        2. 人們用來預測通膨與企圖對抗通膨風險所使用的資源,也是成本
        3. 不可預期之通膨,人們將搞不清楚物價水準的改變究竟是因為一般物價水準的變動所造成的,還是因為對個別產品供需改變所造成的
          由於物價提供市場價格變化信號的功能,會因不可預期通膨的出現變得扭曲,因此市場經濟之運作將因此變得較無效率
      3. 惡性通膨的成本
        惡性通膨指通膨率持續一段時間都在很高的水準
        惡性通膨時政府實質稅收急遽下降,對政府之財政與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有破壞性的效果。另外,若物價的改變過於頻繁,導致社會大眾不再信任這個決定商品與勞務供需的指標時,則自由經濟將無法有效率地進行資源地配置工作
    2. 對抗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預期之角色
      1. 不會造成嚴重失業之降低通膨的方法
        加入預期的菲利浦曲線指出,若大眾對通膨率之預期下降的幅度跟實際通膨率一樣,失業率將不會高於自然失業率
      2. 冷火雞策略-迅速實施通貨緊縮以降低貨幣供給
        在實施該策略之前,告知社會大眾,讓預期通膨率也一同下降,來降低通縮所導致之失業成本
        1. 凱因斯
          該學派認為快速的通縮無法在不造成循環性失業增加下達成,在菜單成本與名目工資契約等因素存在下,價格與工資要調整到通縮政策所指定之水準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3. 漸進主義政策-緩慢地將物價、工資與預期調整至通縮水準
        凱因斯學派認為該作法使得失業高於自然失業率之期間可能延長,但將可使失業率上升幅度小於冷火雞策略下的水準
      4. 工資與價格之控制
        工資與物價管制政策的支持者認為,藉由法律力量可停止通膨的惡化,讓通縮變化得以在不會造成嚴重失業下持續進行
        1. 批評
          1. 物價管制會造成短缺
            當價格管制阻止產品價格調整到供給等於需求之水準時,該產品將出現超額需求,也就是短缺,這些短缺就是價格管制所產生的成本
          2. 該政策真能影響大眾對通膨的預期
            短期間可抑制通膨,但解除之後,物價依然回到管制前的水準
      5. 可信度與聲譽
        政府宣示的通縮政策之有效性及所謂的可信度,是影響大眾對通膨預期最重要的因素,若大眾相信的話,則預期通膨率將會迅速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