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消費與儲蓄
- 現值預算限制式
- 消費平滑化計算
C1+C2/(1+r)+C3/(1+r)^2=a+Y1+Y2/(1+r)+Y3/(1+r)^2
消費平滑化是指折現前後消費值相同,所以C1=C2=C3=C - 計畫國民儲蓄
為一國總合消費達到其計畫水準時,所對應的儲蓄數量高低 - Sd=Y-Cd-G
Y=產出
Cd=計畫消費
G=政府支出 - 消費平滑化動機
消費者希望消費能隨時間呈現均勻地支出狀態,避免消費時高時低的劇烈變化 - 當期所得改變的影響效果
- 邊際消費傾向MPC
將多出的所得花費在消費支出之比例高低 - 當總和產出或所得上升時,總合計畫消費水準Cd也會同步提高,因MPC傾向小於1,總合計畫消費上升的幅度將比所得提高的幅度為低,由於增加的產出並未完全使用在消費支出上,因此計畫國民儲蓄Sd也會隨著Y的上升而提高
- 預期未來所得改變的影響效果
個人預期未來所得的提高,將會提高個人當期消費與降低個人當期儲蓄。
以總體的角度來看,若大眾預期總合產出與所得在未來將會增加,則當期計畫消費Cd應該會增加,當期計畫儲蓄Sd則會減少
經濟學家常以針對消費進行普查來增加對總體經濟的理解 - 財富改變的影響效果
財富增加後會提高當期消費與降低當期儲蓄,另外,由於股票市場價格的漲跌與財富變化息息相關,股票市場價格的漲跌也會影響消費數量的變化。 - 實質利率改變的影響效果
實質利率代表當期消費與未來消費的相對價格,因此實質利率的上升會提高當期儲蓄 - 實質利率上升之替代效果-提高當期儲蓄水準
因為實質利率上升會使當期消費的價格或機會成本(1+r)上揚,面對當期消費機會成本上揚的變化,消費者將減少相對變得較貴之當期消費數量,並改以未來消費替代之 - 實質利率上升之所得效果
- 儲蓄者
當期消費上升與當期儲蓄下降 - 借款者
增加當期儲蓄 - 對一國之國民儲蓄的影響
僅能透過實際資料的實證分析來回答,目前多接受實質利率上升會降低當期消費與提高當期儲蓄 - 租稅與儲蓄的實質報酬
- 預期稅後實質利率
扣除租稅效果後,衡量儲蓄者所獲報酬的方式
由於預期稅後實質利率已經扣除租稅的影響效果,因此可以用來代表消費者在儲蓄與消費之間進行抉擇的機會成本 - r(a-t)=(1-t)i-π^e
i=名目利率
t=利息所得被課稅的比例
(1-t)i=儲蓄者在稅後所獲得的名目利率
π^e=預期通貨膨脹率 - 在名目利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固定之下,利息所得稅率的降低,將提高儲蓄者之名目與實質稅後報酬。
因此政府降低利息被課稅的比率時,除可提高儲蓄者的實質報酬外,甚至有可能也使整體經濟體系的儲蓄率獲得提升 - 財政政策
- 政府購買的提高
因為Sd=Y-Cd-G,在產出不變之下,政府購買的增加會同時使計畫消費與計畫國民儲蓄減少 - 租稅
根據李嘉圖均等命題,在當期與未來政府購買不變之下,減稅並不會改變計畫消費與計畫國民儲蓄。不過若消費者未將未來租稅的提高納入其決策當中,則李嘉圖均等命題將不會成立,此時減稅便會提高當期消費與降低計畫國民儲蓄 - 李嘉圖均等命題
長期而言,所有的政府購買皆以稅收來融通。因此只要政府當期與未來支出都未改變,目前的減稅只會影響稅收課徵的時點而已,消費者最終所負擔的租稅並未因此而出現減少。政府購買不變之下的減稅措施,並不會提升消費者的福利,因此消費者沒有理由因減稅而改變其計畫消費 - 質疑
因為許多消費者並不知道政府當其借貸的增加,意味著未來租稅負擔的提高。因此與其他提高當期所得的影響效果一樣,減稅的變化會讓消費者提高當期消費數量。 - 關於消費的假說
- 相對收入假說-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收入的絕對水平決定消費 - 主要觀點
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相對收入假說強調了人們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高收入集團對低收入集團的示範效應 - 在穩定的收入增長時期,總儲蓄率並不取決於收入
- 儲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預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分佈等多種因素變動的影響
- 在經濟周期的短期中,儲蓄率取決於現期收入與高峰收入的比率,從而邊際消費傾向也要取決於這一比率,這也就是短期中消費會有波動的原因,但由於消費的棘輪作用,收入的減少對消費減少的作用並不大,而收入增加對消費的增加作用較大
- 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結合在一起。
- 絕對收入假說-John Maynard Keynes
收入的分配狀況及消費者歷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決定消費 - 主要觀點-
絕對收入假說的中心是消費取決於絕對收入水平,以及邊際消費的傾向遞減 - 實際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
- 收入是指現期絕對實際收入水平。
- 邊際消費傾向是正值,但小於1。
- 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遞減。
- 邊際消費傾向小於平均消費傾向。
- 生命週期假說-Franco Modigliani
消費者根據一生的收入流來優化一生的消費流 - 持久收入假說-Milton Friedman
持久性(而非暫時性)收入水平決定消費 - 投資
- 討論投資行為的兩個理由
- 與其他總合支出的組成份子相比,在景氣循環過程中投資的波動程度最為劇烈,儘管投資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六分之一,在景氣衰退時總合支出的下滑約有一半來自於投資的減少。
因此分析投資變化對了解景氣循環有重大的助益 - 投資為決定經濟長期生產能量的重要因素
由於投資能創造出新的資本財,高投資率意味著資本財累積的速度將會加快
在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投資增長愈快則資本存量的累積愈多,經濟體系的產出水準亦將比資本存量較低者為高。 - 計畫資本存量
- 廠商計畫資本存量
讓廠商可以獲得其最大預期利潤的資本數量
企業經營者可利用多雇用一單位資本所產生的利益與成本,來得知目前的資本存量是否為利潤極大的資本存量水準 - 資本使用成本(uc)=利息成本(rpk)+折舊成本(dpk)
uc=rpk+dpk=(r+d)pk
預期資本邊際產出MPK(f):廠商每增加一單位資本可以產生的利潤
廠商計畫資本存量的水準,出現在預期資本邊際產出=資本使用成本的位置- 計畫資本存量的變動
- 實質利率下跌與計畫資本存量的變化
- 預期資本邊際產出上揚與計畫資本存量的變化
- 租稅與計畫資本存量
- 計畫資本存量與投資
- 淨投資與毛投資
- 毛投資
每一年所新購買或新建置的資本財總數 - 淨投資
資本在每一年內的增減變化,或毛投資與折舊之間的差額 - 淨投資=毛投資-折舊
K(t+1)-K(t)=I(t)-dK(t)
K(t)=第t年初的資本存量
K(t+1)=第t+1年初的資本存量(或第t年末的資本存量)
I(t)=第t年末的毛投資
假設資本的取得相當容易,使廠商在第t年末的的實際資本存量K(t+1)與計畫資本存量K*相等,則K(t+1)=K*
I(t)=K*-K(t)+dK(t) - 毛投資的組成
- 影響計畫投資的因素
- 投資與股票市場
- 托賓q(Tobin's q)
托賓認為任何資本的投資率,可以透過資本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率關係來加以預測。
當托賓q大於1時,由於資本的市場價格高於其重置成本,因此額外增購新資本將是相對有利的。反之亦然 - 托賓q=V/pk*K
V:為某廠商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
K:為該廠商所擁有的資本數量
pk:為新資本財的購置成本或價格
若資本重置成本的變動幅度不大,當股票市場欣欣向榮(V上升時),對多數廠商而言托賓q會上揚,並帶動廠商投資率的上升 - 其他影響托賓q的水準
- 預期未來資本邊際報酬上升,能提高廠商未來的獲利能力,因此會帶動q值的上揚
- 實質利率的下跌會提高股票價格與q值,這是因為投資大眾會以股票替代報酬相對偏低之債券與存款所致
- 資本購置成本的下跌會降低q值中分母的大小,使q值出現上升的變化
- 投資方法
- 淨現值法(NPV)
- 意義
將一項投資計畫未來所產生之現金流量,以投資者所要求之報酬率加以折現,再減去期初之投資成本,所得到的值,稱為淨現值 - 公式
NPV=-CF0+CF1/(1+R)+CFn/(1+R)^n
NPV:淨現值
CF0:期初投資成本
CFn:未來第n期之現金流量
R:投資者所要求之報酬率
n:期數 -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xze5i_MZc
- 投資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MEI)
指折現因子或折現率,透過此折現因子,可將固定資本之各期預期收益之現值總和,等於該固定資本之重置成本。亦可將MEI視為該固定資本之預期報酬率或內在報酬率。依此定義,此等變數之關係式如下: - 若市場利率為i,在相同之各期預期收益下,投資收益現值之總和為:
- 投資邊際效率隨著投資量增加而遞減之原因:
- 投資愈多,資本之邊際生產力遞減,各期之預期收益(Ri)會降低,故MEI下降;
- 投資愈多,產量愈大,預期收益下降,MEI下降
- 投資愈多,資本財之價格(即「重置成本」)可能上升,故MEI下降
- 若利率為i1,則MEI高於i1水準的投資量為I1 ;若利率降為i2,則MEI高於i2的投資量愈多,為 I2 ,故利率與投資量呈負相關,投資需求線(I d )為MEI線,呈負斜率。
- 商品市場均衡
- 商品市場均衡條件
Y=Cd+Id+G
廠商的商品供給數量=商品的總合需求
Cd=家計部門消費
Id=廠商計畫投資
G=政府購買 - 上式可以改寫為
Y-Cd-G=Id
∵d=Y-Cd-G
Sd=Id =>計畫國民儲蓄=計畫投資 - 儲蓄與投資
- 商品市場均衡
儲蓄線S:代表計畫國民儲蓄與實質利率之間的關係
投資線I:代表計畫投資與實質利率之間的關係 - 儲蓄線的移動
因政府購買暫時增加,導致計畫國民儲蓄減少所產生的影響效果
由於實質利率上升所增加的國民儲蓄,無法抵銷掉因政府購買增加所減少的國民儲蓄,這是國民儲蓄減少的原因
至於投資減少的原因則是排擠效應-因政府購買提高而使原先流向投資的資金減少所致 - 投資線的移動
在一定的實質利率下,經濟體系中計畫投資意願的上升,將使投資線出現向右移動的變化
有效稅率的下降、預期未來資本邊際生產力上升、新技術問世,都會使投資曲線向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