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十七世紀的臺灣與世界-陳其南〉之筆記


  1. 臺灣在地球圓周的夾縫線上
    1. 教皇子午線與托德西拉斯條約
      條約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
      這條經線位於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約1186哩),即西經46°37'附近。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2. 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Zaragoza)
      該條約規定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亞洲的勢力分界線,以解決「摩鹿加群島問題」。根據在1494年簽署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西班牙與葡萄牙都認為摩鹿加群島為自己探索區域。
      衝突自1520年起開始爆發,此時兩國的探險隊都進入太平洋,而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並未規定東部的界線。
    3. 葡萄牙的勢力從澳門、臺灣海峽、日本
      西班牙則是菲律賓、臺灣北部、日本
      臺灣剛好在這兩大勢力的交接點
  2. 西班牙海上帝國的西境終站
    1. 臺灣最早的文字記錄
      1. 1598年,葡萄牙人力拉的《耶穌會日華傳教士信件集》
        裡面有1582西班牙傳教士葛美茲和桑傑士的遭遇紀錄

        近年由鮑曉歐教授收集編譯出版《西班牙人文書》
    2. 到臺灣的漫漫長路
      西班牙擔心日本征服臺灣,並以臺灣為跳板征服菲律賓
      因此1598年,派兵偵查臺灣
    3. 西班牙人征服臺灣的十大理由
      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教士馬提納茲論證「必須征服佔領臺灣」的理由
      1. 優越的地理位置
        為呂宋島、中國和日本所環繞
      2. 好據點
        1. 開放性
          比馬尼拉跟香港還自由,可以容納大量的交易數量
        2. 便宜
        3. 避免中國官方的抽稅
        4. 避免中間人的剝削
        5. 馬尼拉的銀幣可以透過臺灣流通到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地
      3. 中國設立據點的缺點
        法律限制與安全考慮
      4. 對付荷蘭的戰略考量-將馬尼拉的銀幣放在中國貿易的門口-臺灣
      5. 在中國設立據點有被中國官方控制的可能
      6. 避免重蹈葡萄牙的覆轍,受到中國官方的箝制
      7. 避免航經危險海岸,因中國沿海多礁石淺灘
      8. 與中國距離較近,收受中國商人款項方便
      9. 臺灣原料豐富,而不必受制葡萄牙與日本
      10. 其他理由
        1. 修船木材取得容易
        2. 因為葡萄牙禁止馬尼拉跟澳門做生意
        3. 在臺灣收受稅收來經營當地
        4. 一遇敵襲,則可快速聯絡中國或馬尼拉
        5. 墨西哥來的船隻能在臺灣庇護
        6. 與其建立一支艦隊,不如佔領福爾摩沙
    4. 臺灣的聖地牙哥、聖薩瓦爾多與聖多明哥
      1624,荷蘭占有南臺灣
      1626,西班牙來到北臺灣的三貂角,取名為"聖地牙哥",之後抵達和平島,蓋碉堡,取名為"聖薩瓦爾多"
      1632,建"聖多明哥"城(今天紅毛城)
      1642,荷蘭人驅逐西班牙
      (象徵兩種海洋帝國的交替)
  3. 以台灣為中心的環球流通網
    東亞體系:臺灣的鹿、中國的絲、日本的銀
    世界體系:摩鹿加群島的香料、墨西哥的銀、印度的棉
    1. 西線迴路:熱蘭遮城→巴達維亞→阿姆斯特丹
      從荷蘭海牙國家圖書館,有程紹剛譯著的《荷蘭人在福爾摩沙》
      爪哇有日本村上直次郎譯著的《巴達維亞城日記》
      臺灣有江樹生譯著的《熱蘭遮城日誌》
      日本有永積洋子的《平戶荷蘭商館日記》
      從這些資料以助於瞭解臺灣如何透過荷蘭東印度,而連接到全球體系中
      比起西班牙人,荷蘭保存了很多商業的詳細資料。
    2. 東線迴路:淡水→馬尼拉→阿加普科→賽維亞
      在東線迴路上,關於臺灣的資料就這樣分散在西班牙賽維亞印地亞檔案館、墨西哥與菲律賓兩地的國家檔案館,以及菲國的聖多瑪斯大學的傳教士檔案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臺灣如何在西力東漸的時代,成為世界貿易的一部分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16世紀末開始,西班牙開始關注臺灣,17世紀初,日本、荷蘭隨後跟進,最終由荷蘭成功
中國與太平洋(西班牙航線)的中間,日本與菲律賓的中間,其地理位置受到各方青睞,而且上面沒有政權
佔據臺灣,有賴於荷蘭的經營,臺灣能在世界貿易插上一腳。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曹永和〉筆記


  1. 臺灣的出現
    1. 明朝中期之前
      因為台灣沒有市場需求的產物來吸引貿易,所以漢人對臺灣所知甚少。

      西元早期,當時的漢人商業中心則是在廣東,海外貿易則掌握在北方的新羅與南方的波斯人手中。

      直到新羅沒落,中國才開始主導韓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唐末到宋)。象徵漢人開拓海外貿易的起點,當時的商業中心是廣州、泉州、明洲
      南宋時期,澎湖成為中國的魚場,成為版圖中的一地

      來到元朝,貿易中心則是在泉州
      臺灣南部成為到菲律賓群島中的一站,開始與當地原地民做起貿易

      明朝禁止海上貿易,只允許朝貢貿易。而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於1549年終止。

      而從十四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琉球作為一個中介,從事當時的東亞貿易
    2. 臺灣的戰略地位
      明朝的海禁,使得臺灣的位置越趨重要
      1. 時局的變遷
        1. 日本海盜從16世紀中葉,越趨頻繁。
          臺灣與澎湖群島成為海盜的避難所,以及中日走私者與貿易者到東南亞港口的會合地。
        2. 歐洲人的到來
          1511,葡萄牙人佔領麻六甲
          1513,葡萄牙人來到中國,成為中國與日本之間貿易的中介者
          澳門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主要是中國絲、金、日本銀的交換

          西班牙人在1571年建設馬尼拉,使其成為東亞貿易的轉運站
          葡萄牙航線:澳門-漳州-臺灣北部-琉球-日本
          福建戎克船航線:漳州-臺灣西南部-呂宋島北部
          →臺灣成為國際貿易航線的中央
        3. 歐洲新教的競爭者-英國與荷蘭
          他們試著趕走天主教國家,以及與明朝建交
          1609,荷蘭在日本平戶建立據點
          1624,荷蘭在臺灣建立據點
          1661,被鄭成功驅逐
  2. 作為東亞轉運站-臺灣的興衰
    1. 荷蘭人占領臺灣的目的
      1. 戰略位置-作為軍事基地以攻擊西班牙和阻止中國與馬尼拉的交易
        然而,1628,西班牙在基隆建設據點,卻在1642被荷蘭驅逐
      2. 商業原因-將臺灣建立成與中國貿易的轉運站
        中國→絲、金、糖、瓷器。
        鹿皮→日本
        種甘蔗產糖→日本、歐洲等
        臺灣成為一個中國貨物、日本銀與銅、東南亞香料與其他東西的分配中心
    2. 鄭氏王朝
      1661驅逐荷蘭人後,依舊與日本進行貿易
      1670-72,與英國簽訂貿易協約,因為需要軍火,回報英國日本銅、金幣
      1675,三藩之亂
      1683,清朝佔領臺灣
  3. 清朝統治下的臺灣
    1685,逐步開放海上貿易,東亞貿易回復到16世紀中的秩序,臺灣逐漸被邊緣化
    然因荷蘭時期的建設,鹿皮與砂糖成為其主要出口

    1689,德川幕府開始限制海外貿易,因此中國戎克船的數目略減
    北方貿易,寧波、南京到日本(來自長江三角洲的生絲與纖維是主要商品)
    南方貿易,廈門、廣州到東南亞
    1. 在鄭氏投降後,伴隨大量的人被遣返為大陸,臺灣的農業輸出減少了
      17世紀末,又因為新移民的增加,臺灣的出口慢慢復甦
      臺灣的砂糖與鹿皮,往往受到福建,再轉運到日本
      因此商業是被閩南(南方)商人(漳、泉、廈門)所掌握
      而1690開始到1700年,北方商人(福州、寧波、南京)開始將商業擴掌到臺灣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台灣作為在東亞貿易網路中的地位變化,從明朝前的默默無聞,因明朝禁運而逐漸為人所知,因而引來日本、荷蘭、西班牙的注目,直到清朝征台,開放海上貿易後,臺灣的地位才又回到明朝之前的邊緣,不過卻因為荷蘭與鄭氏時期的經營,而有了砂糖與鹿皮兩大物產,而得以在東亞貿易插一腳,不過其商業往來,卻受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北方與南方商人的掌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學原理一、二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1. 第一章 緒論:經濟問題
    經濟學的主要工作在研究人類如何在稀有資源之間做選擇,以及人們做選擇時,與他人之間的經濟互動關係
    1. 經濟學的意義
      1. 稀少性-指我們所擁有的不能滿足我們的慾望
        1. 經濟財-付出代價才能享有
        2. 自由財-不須付出代價就能享用
        3. 作為生產其他產品的而投入的財貨(生產要素)
          1. 土地-包括所有自然資源,如地表以下的礦物、以上的樹木等
          2. 勞動-從事財貨與勞務工作時的時數
          3. 資本-生產過程中所用的機器設備、廠房稱為資本(財),為有形資本
            1. 金融資本-如股票、債券
            2. 人力資本-人擁有的知識與技術
          4. 企業才能-企業家組織其他三種生產因素以從事生產的能力,包括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行銷管理與管理情報系統,五種能力
      2. 機會成本
        因為稀少性,就會面臨選擇的問題,選擇其中一方,同時也拋棄其他選擇,而被拋棄中財貨與勞務最高者,就是機會成本。
      3. 專業化-指經濟社會的參與者,專注其所最適合的工作而言。
        而專業化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了專業化就必須分工
      4. 交換
        因為專業化其中某面向,必然得拋棄其他生產,也不得不與他人交換產品,來依存共存。
        交換會產生交易成本:
        1. 資訊成本-個人取得資訊的成本
        2. 訂定契約的成本-雙方協商所花的時間與金錢
        3. 運輸的成本-交易物品送至對方手中的時間與金錢
    2. 理性與自利
      1. 理性自利的意義、成本-效益分析
        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理性與自利
        而連接兩者的即是"成本-效益分析"
        1. 理性-經濟人在做決策時,會使用所有的資訊
        2. 自利-在做選擇時,會選擇對自己認為最有利的事物
      2. 有限理性的觀念
        認為人無法取得所有的資訊,也就是人會在有限資訊下做出決策
    3. 經濟學研究的範圍
      1. 個體經濟學
        以經濟個體-家戶、廠商,以及生產因素與產品市場的供需為主要研究的對象,並以價格為中心。
        如最佳產品組合、生產要素組合等
      2. 總體經濟學
        以整個經濟社會、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經濟為研究的重點,並以國民所得為重心。
        如景氣循環、國民就業等問題
      3. 個體與總體的合流
        現代經濟學再度強調個體經濟是了解總體經濟的基礎,兩者之間關聯密切。
    4. 經濟學研究法
      1. 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
        1. 實證經濟學
          注重事實的陳述及邏輯的推論,說明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不涉及價值判斷
        2. 規範經濟學
          涉及價值判斷,討論的是一個政策的結果好或不好,一般是指對政府的政策建議
      2. 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
        1. 何謂經濟模型
          經濟模型是複雜經濟社會的簡單化或抽象化,常會以數據、圖形、數學或者文字來表達。
          並透過變因的操控或假設,來建構理論或模型,以方便來做預測
        2. 經濟學研究法
          即是演繹法,透過假設與定義做邏輯的推演,來建構一個經濟模型/理論
      3. 經濟推論容易犯的錯誤
        1. 以偏概全的謬誤-以個體推估整體情形
        2. 因果的謬誤-將關聯性或偶然的同時性,推估為因果性
    5. 經濟學者看法不同
      1. 科學判斷、價值判斷的差異
        不同於科學判斷,無法在實驗中進行實驗,也因此對於一個問題,眾說紛紜
      2. 認知與現實
        實證經濟學涉及的邏輯、實證問題,容易取得一致,至於規範經濟學,涉及價值判斷,則難以一致
      3. 比較基礎與比較期間的不同-起點與過程,眾人討論的基礎不同
    6. 經濟理論與公共政策
      在公共政策中,有許多非經濟的面向要考慮,因此不全然經濟為重。
    7. 其他
      1. 沉沒成本-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沉沒成本。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2.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增產一單位的產品(或多購買一單位的產品)所造成的總成本的增量。
      3. 邊際效益-指如果再多銷售一單位的產品將會得到的投資回報率,或目前最後賣出的一單位的產品所得到的投資回報率
        一般認為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時企業達到利潤最大化。因為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如果再多銷售一單位產品並不增加企業的利潤。由於邊際收益遞減,再增加產品的銷售量可能反而會使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使企業的利潤減少。

        -----------------------------------------------------------------------------------------------
  2. 第二章 市場、需求與供給
    1. 市場的運作
      1. 市場的意義
        市場是促成買、賣的一種安排或是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一種"狀態"。
        也因此,市場不一定要有一個固定交易的地方。
      2. 市場的運作
        市場由決定一項產品價格的買賣雙方構成。
        其形態取決於所交換的物品與勞務的形式,與運輸成本(運費)的有無或大小
        1. 市場機能(價格機能)
          價格的變動解決生產什麼?多少?為誰生產的問題,因其擁有訊號、動機與所得分配的功能
      3. 相對價格
        當人們同意交易時,也必須決定交易的價格。也就是為了拿到一單位的某物(一盒巧克力),而放棄其他物品(60$)的數量(機會成本)。
    2. 需求
      1. 需求在經濟學的意義
        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特定時間之內,一物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係
        1. 需求量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對應於某一價格,在一訂時間之內,消費者準備(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財貨與勞務的數量。
        2. 需求價格
          需求價格是消費者購買某一對應的數量時,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2. 需求法則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當某物的價格上升時,對該物的購買會減少
        反之,當某物的價格下跌時,對該物的購買會增加。
      3. 需求表與需求曲線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面對不同的價格,消費者可以購買的最大數量,此種價格與數量的組成軌跡,畫成的曲線就是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的圖片搜尋結果
      4. 從個人需求到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是指將所有消費者對於某一物品個別需求的水平相加
      5. 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
        1. 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
          1. 消費者的所得
            1. 正常財
              隨著所得的增加會增加對一物品的購買
              如新車、新房等
            2. 劣等財
              隨著所得的增加,反而減少對一物品的購買
              二手車、過期的食物等
          2. 消費者的嗜好
            消費者嗜好的改變受到本性、產品品質、廣告、流行風潮等影響
          3. 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
            1. 替代品
              當A物的價格上升,人們增加對B物的需要時,兩者互為替代品。
              (價格相反亦若是)
              如雞腿王便當跟米饌便當
            2. 互補品
              當A物的價格上升,人們減少對B物的需要時,兩者互為互補品。
              如汽車跟汽油
              (價格相反亦若是)
            3. 獨立品
              當A物價格變動時,人們對B物的需求沒有變動,兩者互為獨立品
          4. 對未來的預期
            分為"對價格的預期"、"對所得的預期"
            當人們預期某物價格上漲時,會增加對某物的需要,反過來說,當預期某物價格下跌時,會減少對某物的需要
            如米酒之亂
          5. 消費者的年齡與人數
            消費者人數的增加,會使得需要增加
            如移民潮等
        2. 需求與需求量變動不同
          1. 需求的變動
            需求的變動是因為其他條件的變動(如所得、風潮、未來預期等),使得整條需求曲線的向右或往左移動。
            向右增加是需求的增加,向左是減少
          2. 需求量的變動
            需求量的變動是指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在假設其他條件不動的情況下,某物價格的變動,對該物需求量的影響
          3. 「需求變動 需求量變動」的圖片搜尋結果
    3. 供給
      需求只是價格與交易量決定的一個因素,供給則為另一個因素。
      需求是有關消費者的行為,供給則有關廠商的行為。
      1. 供給的意義
        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特定時間之內,一物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1. 供給量
          在其他條件不變、特定時間之內,對應於某一價格,生產者願意而且能夠提供的數量。
        2. 供給價格
          廠商在提供某一對應的供給量時,所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
      2. (準)供給法則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物品的價格與其供給量之間的正向關係
        當物品的價格提高時,其供給量會增加,反之,當物品的價格下跌時,對該物的供給量則減少
      3. 供給表與供給曲線
        1. 供給曲線
          指在某一時間之內,面對不同的價格,廠商願意而且能夠提供的最大數量,此種價格與數量的組成所畫成的一條曲線是供給曲線
      4. 從個別供給到市場供給
        1. 市場供給
          將所有生產者對於某一物品個別供給的水平相加
      5. 供給的變動與供給量的變動
        1. 影響供給變動的因素
          1. 生產技術
            生產技術的進步,意味著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做出更多的產品,單位成本下降。
            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獲利增加,廠商增加供給,供給曲線向右移。
            如工業革命
          2. 生產因素的價格
            生產因素如地租、工資、原物量等價格的下降,導致成本下降,獲利增加,因而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
          3. 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
            當某一物品的價格上漲時,生產因素會從其他產品的生產,轉移至價格上漲產品的生產
            如原本種豆芽的土地,因為高麗菜漲價,所以改種高麗菜。
          4. 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
            廠商如果預期價格即將上漲,會增加生產以因應市場的需要。
            並取決於是否為耐久財,而放在市場上出售
            1. 耐久財
              使用時間長,不易腐壞
              如汽車
              預期價格會上漲時,會囤積一段時間再出售
            2. 非耐久財
              不易保存、久藏
              預期價格會上漲時,會立刻出售
              如麵包
          5. 生產者的數目
            廠商數目的增加,某一產品的供給會增加
            如降低關稅後,外國廠商進駐
        2. 供給與供給量變動不同
          1. 供給的變動
            整條供給曲線的左右移動,向右是供給增加,向左是減少
            「供給變動 供給量變動」的圖片搜尋結果
          2. 供給量的變動
            指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因為某物本身的價格發生變動而引起供給量的變動
            「供給變動 供給量變動」的圖片搜尋結果
    4. 市場均衡
      1. 市場均衡的意義
        市場均衡是在某一價格之下,需求量與供給量剛好相等的情形
        1. 均衡價格(市場清算價格)、均衡數量
          使得供給量與需求量箱等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下買賣的數量稱為均衡數量
      2. 價格調節市場均衡
        當有短缺時,價格會上升,過剩時,價格會下降
        1. 短缺(供不應求)是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的情形
          「市場均衡」的圖片搜尋結果
        2. 過剩(供過於求)是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的情形
          「市場均衡」的圖片搜尋結果
      3. 預測價格的改變
        在預測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的改變時,要依序回答三個問題:
        1. 在其他條件的改變是否會影響供給或需求?
        2. 其他條件的改變是增加(或減少)供給?還是增加(或減少)需求?
          也就是說,供給線與需求線是向右或向左
        3. 新的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為何?他們如何改變?
      4. 「供給 需要 變動 價格 產量」的圖片搜尋結果
--------------------------------------------------------------------------------------------------------------------------

  1. 課堂作業
    1. How would each of the following affect the U.S market supply curve for corn?
      1. A new and improved crop rotation technique is discovered.
        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該發現是一項技術改進,因此改進的技術將使農民可以使用相同的投入來生產更多的玉米。
      2. The price of fertilizer falls.
        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化肥是玉米生產的一種投入,因此這是投入價格下降的一個例子。 投入價格的下降使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3. The government offers new tax breaks to farmers.
        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新的稅收減免政策使農業比以前更具盈利性,因此,如果稅收減免幅度足夠大,那些從非農業工作中獲得的收入僅比農業多一點的人將轉向農業。
      4. A tornado sweeps through Iowa.
        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龍捲風將摧毀玉米田以及用於收穫和儲存玉米的基礎設施。 因此,在每個給定的價格下,玉米的供應量將減少,供應曲線向左移動。
    2. Indicate how you think ea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shift demand in the indicated market:
      1. The income of buyers in the market for Adirondack vacations increase.
        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買方收入增加了,假期是正常的商品,因此這增加了每個給定價格下的需求量。
      2. Buyers in the market for pizza read a study linking pepperoni consumption to heart disease.
        需求曲線向左移動。 買家的喜好可能會改變,因為大多數人都希望避免食用會導致心臟病的食物,因此買家購買的意大利辣香腸比薩餅更少。
      3. Buyers in the market for CDs learn of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downloadable MP3s (a substitute for CDs).
        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由於這些商品是替代品,因此MP3的價格上漲將導致CD需求增加。
      4. Buyers in the market for CDs learn of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CDs.
        需求曲線保持不變。 CD的價格上漲會減少CD的需求量,從而導致CD沿著需求曲線移動。
    3. An Arizona student claims to have spotted a UFO over the desert outside of Tucson.
      How will this claim affect the supply (not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binoculars in Tucson stores?
      雙筒望遠鏡的供應不會受到影響。 由於更多的人希望發現不明飛行物,因此對雙筒望遠鏡的需求可能會增加。 這將導致雙筒望遠鏡的平衡價格和所供應雙筒望遠鏡的數量增加。 但是,雙筒望遠鏡的供應不會發生變化,因為投入價格,技術或任何決定供應的因素都沒有改變。
    4. State whether the following pairs of goods are complements, substitutes, or both.
      1.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互補品
      2. Tennis rackets and tennis
        互補品
      3. Ice cream and chocolate
        替代品
      4. Cloth diapers and disposable diapers
        替代品
    5. How will an increase in the birth rate effect the equilibrium price of land ?
      出生率的增加將增加潛在土地購買者的數量,從而使土地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而導致土地均衡價格的上升。
    6. 題目: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of beef if the price of chickenfeed (and therefore the price of chicken) increases?
      (假設雞肉與牛肉是替代品)
      答案:
      雞飼料價格的上漲使雞的供應曲線向左移動,從而導致雞的均衡價格上漲。
      假設雞肉可以替代牛肉,那麼雞肉價格的上漲將使牛肉的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而增加牛肉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7. 題目:
      How will a new law mandating an increase in required levels of automobile insurance affect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in the market for new automobiles?Equilibrium price will fall; quantity will fall.
      答案:
      汽車保險和汽車是互補的
      因此汽車保險費率的提高將使汽車的需求曲線向左移動。一些本來會以較低的保險費購買新車的人會選擇購買二手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繼續駕駛當前的汽車。
      均衡價格與數量都下降。
    8.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of oranges if the following events take place.
      1. A study finds that a daily glass of oranges juice reduces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s:橘子均衡價格與數量都會增加
        圖片1
      2. The price of grapefruit falls drastically
        葡萄汁下跌(葡萄需求增加,橘子需求減少,假設兩者是替代品),而供給不變
        Ans: 橘子均衡價格與數量都會減少
      3. The wage paid to orange pickers rises
        橘子工資提高,橘子成本增加,供給減少,而需求不變
        Ans: 橘子均衡價格上升,數量減少
        *注意,工資的增加並不自動意味著工人生產率的提高,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供應。
      4. Exceptionally good weather provides a much greater than expected harvest
        好天氣增加好收成,供給增加,需求不變
        Ans: 橘子均衡價格降低,數量增加
    9. 題目:
      Suppose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s an outbreak of mad cow disease in Nebraska, as well as the discovery of a new breed of chicken that gains more weight than existing breeds that consume the same amount of food.
      How will these developments affect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of chickens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答案:
      雞的需求增加(因為狂牛症),供給也增加(因為新品種的雞)
      所以均衡價格可能會增加或減少,數量會增加。
    10. 題目:
      Twenty-five years ago, tofu was available only from small businesses operating in predominantly Asian sections of large cities. Today tofu has become popular as a high-protein health food and is widely available in supermarket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tofu production has evolved to become factory-based using modern food-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of tofu?
      The equilibrium price?

      答案:需求增加(高蛋白質食品),工廠製造(供給增加)
      均衡數量會增加,但價格可能會降低或保持不變

〈清代治台政策的再檢討:以渡台禁令為例-黃秀政〉筆記


  1. 前言
    作者要探討在1683-1895年的清代治台期間,其所施行的政策,其目標?效果?影響維何?
    這篇文章則以渡台禁令為中,探究清代治台政策的影響。
  2. 清初平台前漢族移民的渡台
    1. 明朝時,來台漢族不多,部分是漁業活動而短暫來台,部分則為逃犯、逃難者
    2. 荷蘭人來台,鼓勵漢人移民,從事商業、漁業、農業等活動,使台灣人口增加至數萬人之多
    3. 明鄭時期,建立漢人政權,使得台灣在名義、實際上歸屬於中國,文化上也漸漸受到中華文化影響。
  3. 施琅平台與清代治台政策的確立
    1. 施琅平台
      1646-隨鄭芝龍首度降清
      1647-叛清,降鄭成功
      1651-因誤會,父與子皆為鄭氏所殺,再度降清
      1667、1668-兩度上奏功臺
      1681-鄭經去世,陷入內亂
      1683-施琅攻台
    2. 清代治台政策的確立
      在後續的台灣善後會議中,施琅力保台灣,強調台灣"實關四省之要害",而非光緒"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之言,並上奏〈恭陳台灣棄留疏〉。
      然施琅與清朝僅為防台而治台,而非理台而治台,造就後續消極的治台政策
  4. 渡台政策的頒布與實施
    1. 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頒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澎湖設巡檢,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台灣鎮總兵,隸屬福建省。
    2. 初期,禁粵人、攜家帶眷,以防台灣成為賊窟。直到乾隆末年才解禁
      1684-1790年間,問題多為偷渡與攜家帶眷,禁令時鬆時弛,共五禁四弛
      其原由為中國人口近飽和,台灣極需人口拓荒
      直至1875沈葆楨奏議才廢除。
  5. 渡台禁令的影響
    1. 延遲臺灣的開發
      限縮中國人民的移入,將明鄭官員遷至內地,使得台灣"人去業荒",對台灣的開發產生長久的延遲。
    2. 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羅漢腳、分類械鬥
      嚴苛的渡台禁令,使得人口呈現男多女少的組合,羅漢腳充斥街頭,依地域結盟黨派,械鬥頻繁。
    3. 形成偷渡之風
      如乾隆23年12月到14年10月,共查獲25案,999口,可知偷渡問題的嚴重。
      甚至有"放生"、"種芋"、"餌魚"等隱語

      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溼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
      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則騙趕離船,名曰『放生』。
      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身陷入泥沼中,名曰『種芋』。
      或遇潮流適漲,隋波漂溺,名曰『餌魚
  6. 結論
    清代消極的治台政策,導致嚴苛的渡台禁令,不僅延遲了台灣的經濟開發,也造就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羅漢腳、分類械鬥、偷渡問題等。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渡台禁令的原由、過程、影響,並認為這是一個糟糕的政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好像也沒有甚麼新的東西,就是把舊文獻在拿出來炒而已(好啦,其實我不知道這個論文的產生背景),感覺都是高中課本就知道的事?不過句句有文獻支持,覺得很不錯。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論孔恩的典範概念〉-林正弘

《孔恩:評論集》,朱元鴻、傅大為編,臺北市 : 巨流,2001

  1. 前言
    1. 此文的目的是以孔恩常常提到的哥白尼革命為例,來考察革命前後的基本定律、儀器、方法論、世界觀之變遷,並指出這些項目是分別在不同時期逐漸演變的,而不是在短期間之內以革命方式改變的。
  2. 孔恩典範概念的特徵
    1. 作者理解的概念
      1. 典範
        在某一特定時期,參與某一學科研究工作的科學社群,所共同接受的基本觀點與研究方法
      2. 常態科學
        在某一典範侷限之下所發展出來的科學
      3. 異例
        經過許多科學家長久的努力,依然無法解決的難題
        當異例越來越多,或是動搖那基本觀念,那科學家就會出來修正典範或是提出新觀點。
        當新的觀點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典範,而與原來的典範相對時,那麼科學就由危機時期開始邁入革命時期。
        直到新舊典範交替,科學革命也就完成。
    2. 作者將典範的涵義歸類為五項因素:基本定律、方法論、儀器、世界觀、形上學原理
    3. 典範的特徵:
      1. 抗拒異例的反駁
        常態科學家不會因為少數異例未得到解決就企圖修改或放棄典範
      2. 不易明確敘述
        初學者必須從範例開始學習,透過範例來了解一個典範的各項因素
      3. 彼此之間不可共量
        意味著在不同典範之間,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測量典範的優劣,因此理性的爭辯是無法解決的,最終得訴諸個人主觀的想法
        1. 兩個典範之間,不但最基本的定律、觀點、方法論等互不相同,就連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相同
          如牛頓的光粒子典範,產生問題是"測定光壓"的問題,在光波動典範,則沒有"光壓"的問題
        2. 不同的典範所使用的概念也不相同
          在牛頓的典範中,質量是恆定的,不能轉化成能量
          在愛因斯坦的典範中,質量不是恆定的,能轉化成能量
        3. 從不同的典範來觀察同一個世界
          觀察者的知識背景、過去經驗、以及心中的預期等,會決定人類觀察外在世界會看到什麼東西
          如物理背景的人會在雲室看到粒子的軌跡
          沒有物理背景的人則看到雨滴(孔恩的例子,非文中)
        4. 格式塔轉換(gestalt switch,完形轉換)
          從A典範到B典範,無法逐步轉換,而必須全盤放棄A而接受B
      4. 作者探問是否真有一個叫做"典範"的有機整體,而其中的各項要素則真否密切相關?是接下來要探問的
  3. 哥白尼革命前後之典範變遷
    1. 基本定律
      1. 天體運行的定律
        1. 亞里士多德
          主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他本身停留在固定的位置,其他所有的星球以各種不同的軌道繞地球運行
        2. 托勒密
          認為有一個假想點P,以近乎圓形的軌道繞地球運行,行星則以近乎圓形的軌道繞P點運行
        3. 哥白尼
          認為地球與其他行星一起以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行,月球以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行
        4. 第谷
          試圖調和地球中心說與太陽中心說。
          主張地球靜止不動,行星繞太陽旋轉,而太陽則率領行星繞地球旋轉
        5. 克卜勒(科普勒,kelper)
          地球與其他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連接行星到太陽的向徑,在等時間內會掃過等面積。
      2. 運動定律
        亞里斯多德與牛頓、伽利略的比較
        1. 亞里斯多德把運動區分為自然運動與外力運動,牛頓無此區別
          伽利略同亞里斯多德
        2. 亞里斯多德有天然位置的概念,牛頓沒有
        3. 亞里斯多德對上天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用不同的兩套定律,牛頓則只有一套定律適用於全宇宙
          伽利略將圓周運動用到行星與地球,與亞里斯多德不同
          但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圓周運動理論,而不接受牛頓的直線慣性理論
        4. 牛頓有萬有引力及慣性概念,亞里斯多德沒有
          伽利略以斜板滾球實驗證明慣性,並認為其是等速運動,而不是直線運動,以及沒有萬有引力的概念
    2. 方法論
      1. 三段證明
        1. 亞里斯多德
          認為一個三段證明除了必須具備一般三段論的形式並符合有效三段論的條件之外,還必須滿足三項要求
          1. 大前提必須是分析命題
          2. 小前提必須是實質定義
          3. 中詞必須可用來說明結論的原因

            三段證明的求知方法是,探求事物的本質,分析語詞的意義,以尋求真實原因
        2. 牛頓
          表示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只用實驗方法,而避免提出假設。
          意指不提有關事物本質的抽象假設或不假設事物的最後之因。
          如萬有引力的本質
        3. 伽利略
          大前提:在等加速度運動中,物體移動的距離與移動所費時間之平方成正比
          小前提:自由落體運動的本質是等加速度運動
          結論: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物體移動的距離與所費時間之平方成正比

          推導過程:
          等加速度運動=由靜止開始移動,並在等時段之內所增加的速度相等
          速度=在單位時間內物體移動的距離
      2. 假設演繹法
        1. 步驟:
          1. 憑想像力、背景知識以及對現象的熟悉,設想出一個假設H來說明一群已知的現象P1,P2....Pn。
            所謂"H說明P1,P2....Pn"意即:由H以及其他已知為真的輔助前提,用演繹法導出P1,P2....Pn
          2. 由H以及其他已知為真的輔助前提,導出未知的現象Q
          3. 靠實驗或觀察來判斷Q是否與事實相符。
            若相符,則H的可信度增加
            若不相符,則H必須放棄或修正
          4. 若H所能說明的現象愈多,或預測的現象愈多,則H的可信度愈高
        2. 使用這種方法建立的理論,永遠都只是假設,永遠都有被推翻的可能
          托勒密、哥白尼的天文學都是以此方式建構的。
      3. 定律之理想化
        伽利略代表的近代科學有兩項特徵:注重實驗、數學化。
        兩者都以"定律的理想化"-指定律描述理想狀況下的現象,為必備條件
        如在沒有磨擦力與空氣阻力,物體會在水平面上做等速運動,永不終止
        只有理想化的定律才可用數學算出精確結果來合實驗結果相印證。
    3. 儀器
      伽利略開創以望遠鏡觀察天象,然而望遠鏡並非當時的典範所允許的儀器,以及望遠鏡的光學理論還未釐清,甚至在亞里斯多德的天上地下世界觀中,光線的移動是不同的,自然不敢相信望遠鏡。
    4. 世界觀
      1. 地球為宇宙中心
        哥白尼主張地球繞太陽轉,並非宇宙的中心,然而卻必須回答,為何快速轉動的地球中,自由落體是垂直的?
        直到慣性概念出來後,才能解決這個疑問
      2. 天地兩截說
        伽利略以太陽黑子來懷疑上天完美的形象
        也以斜板實驗證明地上運動若無外力,也能與上天一樣做圓周等速運動

        牛頓則認為不加外力的運動是直線而非圓周,並引入萬有引力的概念,來說明為何行星的軌跡是曲線的,並以牛頓力學導出克普勒定律,終致形成一套是用全宇宙的定律。
  4. 結論
    作者懷疑典範中的各項因素是否確實構成一有機的整體,新舊典範的轉換果真是全盤的格式塔轉換,而不能一點一滴的轉換

    孔恩所強調的典範的重要特徵都和典範的有機整體性相關。
    假若典範喪失了整體性及其相關特徵,則「典範」概念在孔恩的科學革命理論中是否還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其理論的說服力則有待考驗。
    (但孔恩後期不是拋棄典範,轉為學科基質以及宣稱"部分的不可共量",這樣的妥協或補足,能有效支撐其理論的說服力嗎?)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作者試圖懷疑孔恩斷裂式的典範轉移,認為應是連續性,以及如果將典範看做一個整體,文中論證的連續性特徵,是否扳倒了典範的相關特徵,如是如此,則孔恩的典範是否還有說服力?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孔恩的典範轉移並不是說明科學的進展過程中是斷裂的,從舊典範、百家爭鳴、新典範,孔恩注重的是舊典範跟新典範的比較,兩者眼中看見的世界是不同的,以及新典範的選出並不是因為他貼近真實,而訴諸其他主觀原因,但孔恩肯定後者的預測程度、精確度比前者高。因此,此文細緻的探究儀器、定律、世界觀等的轉變,似乎誤會了孔恩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我是這麼想的拉,孔恩直接取頭跟尾來比較,當然是斷裂的轉變阿,作者做了詳細的舊典範到新典範的過程,指出其連續性,但跟孔恩的基礎就不同了阿。
而且我想孔恩的重點大概也不是這個,他只是要說舊典範、新典範之間的心理轉折、不可共量這樣,然後中間都忽略掉了。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布克哈特遺著《緬懷魯本斯》對「個人主義」與「現世 性」問題的再思考-花亦芬〉之筆記


  1. 前言
    1. 瑞士史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其經典史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對歐洲近現代文化特徵的刻劃,可以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us)興起」與「走向現世性( Weltlichkeit)」 兩個主軸來統稱。
    2. 《緬懷魯本斯》不僅是布氏最後的遺著,也是布氏一生當中唯一針 對特定藝術家所寫的專書。
      整體而言,布氏並沒有企圖將本書寫成一本集大成式的魯本斯藝術研究名著;相反地,如布氏藉由本書書名巧妙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出自於他個人對魯本斯的一些緬懷。 
  2. 「亂世」:布氏史論的基底
    1. 「亂世」是布氏起草刻劃文藝復興文化種種歷史 圖像時,心裡構思的基本底圖
      如何面對「亂世」裡的歷史問題,都是他中晚年從事學術工作時,始終 縈繞於心的關懷。 
    2. 布氏之所以會選擇魯本斯作為自己畢生著述裡唯一 的「文化菁英個案研究」,這與魯本斯生逢「破壞宗教圖像風暴」 (Bildersturm; iconoclasm)的遺緒,中晚年又目睹「三十年戰爭」 (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帶來的重大災難密切相關。
      在這樣混亂、多災難的時代背景烘托下,「亂世」成為布氏書寫《緬 懷魯本斯》隱伏在字裡行間的基調。
      他特意刻劃的歷史環境是一個人與人、國與國、以及不 同基督信仰教派之間長時期互相鬥爭、掌權者只想鞏固自己利益的「亂世」。
    3. 在其他反宗教改革氣氛嚴明的地區,例如教廷與西班牙, 當地畫家在創作時處處受到教義與教條箝制,藝術家並無法自由發揮自 己的才華。
      相較之下,魯本斯不擔任專制君主的御用畫家,也與政教 威權保持適當距離,這就是在歐洲走向政治集權、宗教意識形態尖銳對 立的時刻,魯本斯的藝術創作卻依然能夠獨樹一格,越晚年作品越精彩 的主因
    4. 在布氏對魯本斯藝術的闡述裡,他藉由反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地區 藝術家必須小心翼翼遵守的種種規範,來凸顯魯本斯藝術獨有的自由與 自主。
  3. 亂世裡個人才性的發揮
    1.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書裡,布氏一則正面肯定「個 人主義」讓個人的才性得到解放,不受世俗規範與教會陳規限制的個人 可以自在地探索世界,盡情發揮個人潛力
    2. 布氏對「個人主義」的探討,認為其源頭來自於政治(國家) 與宗教(教會)在深層結構上起了根本變化。
      當新時代的人無法再依循 傳統的行為規範與心理認知來確保個我生存,大家就開始拋棄過去遵守 的社會法則與道德倫理,各憑本能與需求來追求自我意志的滿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開始揚棄中古社會文化視為最高價值的 宗教聖潔,逐漸轉往「有意識地去道德化」這個方向發展。
      換句話說,對文藝復興時代的人而言,成為「聖徒」不再是生命理想追求的極致;成為大家看得見、自己也掌握得到的 「歷史上的大人物」,反而成為俗世價值奮力 追求的目標。

      在探討「個人主義」的問題上,布氏既希望能夠維持多元省視 的立場;但又憂心歐洲文明找不到其他出路,來矯正失去宗教形而上關 懷的「個人主義」所帶來的斲傷。
    3. 在布氏心目中,「全才」以其對萬事萬物的熱愛,跨越了知識分類的侷限以及技藝與才性的區別,成為重視人文素養的菁英共同追求的理想

      布氏所談論的「全才」是即便身處亂世,仍然在放眼可見的歐洲海岸線範圍內努力追求知 識、創造深具人文價值文化的人。

      布 氏對「全才」的思考是放在人文價值觀的建立上,因此,他在乎的是: 「個人」如何將「全才」的理想內化為優雅從容的心靈境界,既可以自 然而然流露於言談舉止間,又能反映在自己內心對應周遭世界的進退出 處上。

      在《緬懷魯本斯》一書裡, 布氏對魯本斯的描述,不論作為「朝臣」或「個人」,其實更貼近他在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對「全才」所揭櫫的理想。 
    4. 除了作為享譽歐洲的大畫家外,魯本斯與十六、七世紀絕大多數藝 術家最不同的生命經驗在於,1623 至 1633 年間,他曾多次擔任依撒貝 拉大公爵夫人的外交使節,致力於促進尼德蘭南北和平。
    5. 布克哈特對"天才"的看法
      布氏對於「天才」不是只看到他們令人豔 羨的不羈才情;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布氏也看到天才相當「個人主義」 的性格特徵,是有其容易製造問題之處。
      儘管布氏個人也相當欣賞這些天才不羈的才情 與非凡的創新,但他卻不認為這種「天才崇拜」或「英雄崇拜」可以為 歐洲文明帶來健康的發展。
      因為在布氏心目中,為了追求個人意志的 徹底貫徹,太過英雄主義的人最後都避免不了要與罪惡(Verbrechen) 打交道
      1. 林布蘭特與魯本斯
        布氏認為,林布蘭特是一個完全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個人」。反之, 魯本斯在創作上、生活上、技藝傳承上,都能與周遭世界建立相當愉悅 和諧的關係
    6. 透過魯本斯這個「全才」典範的 提出,布氏一則希望矯正大家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有關「個 人主義」的誤解;一則也希望藉此平衡當時德意志社會文化對「天才」 崇拜或「英雄」崇拜一面倒的熱衷。

      布氏心目中真正具有人文理想關懷的「個人」,是像魯本斯這樣與 周遭世界擁有和諧、建設性關係的「全才」;而不是尼采式超越現實世 界各種限制的「超人」。
    7. 布克哈特認為「偉大的近代心靈」應該具有三項特質
      第一, 原創性(Originalität)
      第二,豐富多面性(Reichlichkeit)
      「豐富多面性」的根源來自於「自身具有超人般的偉大稟賦(die groβe übermenschliche Kraft an sich),並且對於願意透過學習而獲得的進步, 有能力與興趣多方加以應用」。
      第三,幸福
    8. 布氏筆 下的安特衛普之所以成為「西歐中立的小城」,並非因為它在實際政治 上、或宗教上是獨立自主的城市,也不是一般人民有能力決定自己是否 想要這個外在的政教框架;而是公民階層願意積極創造並維護自己故鄉 文化的決心。
      1. 第一,經濟上有能力 的市民與市民團體願意支持本地傑出的藝術家,發展具有家鄉特色的藝 術,而不受限於政治與宗教主流權勢的操控。

        在布氏心目中,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 (Florence)之所以能成為人文學與藝術發展的源頭活水,市民階層 (Bürgertum)的支持與投入是關鍵原因。
      2. 第二,公民自覺的心態也表現在魯本斯願意與安特衛普的鄉親建立 友善和諧的關係,幫助自己家鄉重執西北歐藝術之牛耳。
    9. Overbeck 是尼采的好友,也是與布氏以及尼采同在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 任教
      他認為這兩人主要的差異在於, 布氏以出自內心深處對基督信仰核心價值的深刻虔敬,對基督教在外在 世界被製造出來的種種現象,反而可以採取不帶偏見的寬和態度來面 對;而尼采卻完全否定基督信仰的價值: 
    10. 面對"亂世",布氏除了在史學研究上表達他個人 的見解外;如何從正面的角度樹立一個在亂世裡真切活過的文化典範、 幸福典範,應該也是他認為值得透過文字著述來努力的方向。

      透過《緬懷魯本斯》這本遺著的寫作,更讓我們清楚看到,布氏並不希望《義大 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以專制僭主為基底所刻劃出的「個人主義」原 型(prototype),在尼采抽離了歷史時空背景的哲學思考裡,成為眾人 所誤解的「超人」哲學可能的原始靈感來源。 
  4. 魯本斯畫作裡的「現世性」
    1. 在布氏的歷史思維裡,「宗教」一直是他最深層底蘊的研究關懷。
      如「「宗教」的 形而上追求是平衡人類權力慾與金錢慾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及「宗教是人類天性裡,對永恆以及完全不會被摧毀的形而上需求之表達。」
      顯見歐洲文化與「宗教」之間緊密的關連是理解布氏史學不可或缺的要素
    2.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裡,布氏對「現世性」問題的探 討,主要可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去基督教化後,近現代「現世」生 活的景況
      (二)去基督教化後,近現代人如何建構對「現世」的認知? 如何追求「現世」的存在價值?
      整體而言,布氏並非完全持否定的態度 來看歐洲文明走向「現世性」這個趨勢。對他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 近現代歐洲人如何去開創具有存在意義的價值觀,並建立現世真正的幸 福。

      《緬懷魯本斯》對「現 世性」問題的處理,不是將它繼續當成文藝復興以降一個重要的「歷史 現象」來看待
      而是要進一步追問:「歐洲近現代人如何理解現世真實 的意涵?現世真正的幸福如何創造?」
    3. 表面上訴求以崇尚「真實」、揭露「真實」為基調的十九 世紀文明,實際上卻難逃國族意識、政治正確、進步史觀、以及資本主 義所構築的「現世」之網。
      這樣的「現世」生存景況其實與布氏在《義 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所鉤沉那些失去基督信仰的近代義大利人如 何轉而求助巫術,或索性過著趨炎附勢、隨波逐流的生活,其實並無二 致。

      對布氏而言,單純反映肉眼所見的現實世界表象,或被一時之間的 愛國情緒、國族意識刺激,而留下來的「寫實」記錄,其實缺乏深度的 人文觀視。藝術家對「現世」的揭露與詮釋,以及透過創作所欲喚起的 「真實存在感受」,應該要從普世共通的人性面著手。
    4. 對他而言,學習與過往歷史對話是帶領人邁向 幸福的一條途徑。而甚麼樣的人可以透過研讀歷史獲得幸福呢?
      依照布 氏的看法,那就是願意透過不斷探問歷史、不斷用真實的生命感知與歷 史對話,而可以在自己生命中逐漸培養出見識的人
    5. 布克哈特評魯本斯與米開朗基羅
      兩人畫作的精神意涵,在本質上是大不相同的
      米開朗基羅喜 歡用充滿理想化美感的人物來表現他對超凡脫俗的形而上世界之思考
      而魯本斯卻喜歡採用尼德蘭藝術自然寫實的人物造型來表達對現世生活 真切的感知。
      透過對比米開朗基羅與魯本斯人物畫的差異,布氏指出, 魯本斯更有意識地表達他對現世的人文關懷。
    6. 布氏是想藉由身處亂世的魯本斯來說明,他儘 管必須面對當時種種脫軌失序的現象,但仍堅守自己的創作主體性,並 將自己發展成充滿創造力的人
      而在現實生活上,魯本斯謹守公、私領 域德行,並懂得充分享受人倫幸福。
  5.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想要深入探討的課題便是:
布氏最後一本著作——《緬懷魯本斯》(Erinnerungen aus Rubens)——是否反映了他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個人主義與現世性成為國族主義建構的基礎)的思考?
如果是,那麼布氏想要藉由「緬懷」魯本斯哪些部分來 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被特別提出來「緬懷」的部分,又與布氏在《義大 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對「個人主義」與「現世性」問題的闡述有何 異同?
此外,值得進一步檢視的還有,如果說《緬懷魯本斯》本質上是 一本布氏明確交代自己心靈價值取向的書,那麼在書寫上,它與《義大 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有何不同?

透過對魯本斯藝術成就的推崇,布氏希望 矯正十九世紀寫實主義以「表象真實」為尚的「現世」認知觀,從而喚醒具有深刻 歷史反省的「現世」人文關懷;並在此基礎上,促使當代德意志文化揚棄用進步史 觀形塑強者文化的風潮,而能正視建構健康明朗現世精神文化的重要意義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看這篇有點霧煞煞,不過還是很費力的看完了,我的理解是,布克哈特在他的遺著中,試圖去闡述他《義大 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那本書的意涵,也就是他的個人主義,不是像尼采那樣與世界全然分割,而是能與時代相配合,現世性也不是那麼世俗、國家、民族,而是人在那個情境當下的真實經驗。
但我還是覺得現世性有點抽象,如果要反對國家那種由上至下的一元論,所以是要提倡由下至上的多元論?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陳芳明〉筆記


  1. 前言
    近年來,施琅評價的提升,讓我們看到政治性的目的如何介入對於史實的詮釋。其年代始於1980,過去則專注在鄭成功上,直到1979的告臺灣同胞書、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對臺政策開始轉變,施琅的歷史詮釋也隨之轉變。
    臺灣與中國的臺灣史研究同樣始於1980,差別在於前者是以民間為中心的自發性研究,
    後者則是一種受到官方控制、指揮的被動性學術。
  2. 鄭成功-一個神話的英雄
    1. 一個漸進、累積的神格英雄
      1. 清朝褒獎鄭成功的忠君情節,是官方歷史的第一步
      2. 種族主義的觀點
        20世紀的中國革命,鄭成功反清復明與孫中山的驅逐韃虜相結合,因此,鄭成功從一個福建的地方英雄躍升為中國民族英雄
      3. 民族主義的觀點
        作為一個抵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的事蹟,恰巧作為一個榜樣。
        在918事件、抗日戰爭後,民族主義的英雄於1930年代於焉產生。
      4. 國共分裂之後,鄭成功的形象再度被雙方所塑造
  3. 神格英雄的人格分裂
    1. 國民黨
      以鄭成功的反清復明的口號,來類比國民黨的反功大陸,暗示國民黨仍然代表中國。其民族情結則呼籲人民不可輕易投降。
    2. 共產黨
      鄭成功對荷蘭的驅逐,正好與共產黨的抗美帝國主義與解放臺灣相應。
    3. 日本
      鄭成功作為一個日本人的後裔(母親是日本人),來拉近臺灣與日本的關係。
      如近松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鹿島櫻巷的《國姓爺後日物語》將鄭成功塑造為日本的歷史人物。
  4. 為滿清政權辯護
    1. 施琅
      從史實上觀察,施琅之投降清朝與上書清朝攻打臺灣,完全是出自私怨,無關民族主義或統一祖國的想法。
    2. 鄭成功
      當共產黨繼續著重鄭成功"驅逐帝國主義"與"解放臺灣"這兩個意義上,必須去解釋康熙攻台的史實
      伴隨中國統一臺灣的論述,不得不合理化康熙的攻台,同時,施琅的評價也隨之改變。為了解是康熙統一臺灣的正面意義,也必須強化三藩之亂的負面意義。
      1. 共產黨對"三藩之亂"的解釋
        清朝平定三藩的舉動,符合了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
      2. 共產黨對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解釋
        當清朝緩和國內滿漢的矛盾,逐步走向統一之際,鄭氏仍以南明為正統,成為國家走向統一的阻礙
        在這個解釋上,滿清的外族色彩被淡化,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3. 共產黨對"康熙攻台"的解釋
        認為其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封建階級的統治,而不是中華民族的利益,一方面認為其統一臺灣的作為,對海峽兩岸起了正面的影響。並進一步強調臺灣經濟必須被併入中國的必然性

        然以史實來說,康熙併台後,及實施海禁政策,似乎對兩岸的經濟有所阻礙,另外,康熙之所以取台,不非為了統一,而是鄭氏阻礙了清朝的對外貿易。
  5. 施琅-史學上的後起之秀
    1. 共產黨的歷史解釋基礎
      歷史決定論,及"臺灣自古屬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一個統一的中國"。
      違反此命題的歷史解釋,都必須予以矯正或是貶損
    2. 吳三桂
      前期引清兵,結束明末的割據、達成一個多民族的組一,該受褒賞
      後期叛變,搞三藩之亂,破壞統一,自受貶損
    3. 施琅
      在統一的基礎上,康熙的攻台應受褒賞
      汪榮祖與施偉青的《施琅評傳》,便試圖透過貶損鄭成功,來抬升施琅的地位,以符合統一的命題。
  6. 小結
    1. 施琅歷史評價的翻案,顯示中國的台灣史研究,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相對的,國民黨的史觀不可能為施琅翻案,因其牴觸反攻大陸的命題。
    2. 臺灣史研究在解釋鄭成功與施琅時,應站在臺灣人民的立場去思考,政權變更的前後,臺灣社會與人民待遇的轉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中共史家建立臺灣史觀的政治意義,並分析他們在評價這兩位歷史人物時所發生的矛盾現象。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一篇合適的說明了史觀如何隨著史家的立場與目的而改變,每個人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面向,然後加以塑造。
讓我想到以前沒讀完的這本書《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其實內容有點類似。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論馬基維利的生平及其著作-王芝芝〉之筆記


  1. 前言
    本文討論的重點擬放在馬氏作品與其人生經驗的路係,並討論他各種作品間的關聯性
  2. 馬基維利生活的大環境-義大利與佛羅倫斯城
    1. 馬基維利家族原是貴族,族人常在佛羅倫斯共和政府中任職,其政治立場屬於果愛弗派。果愛弗派致力於支持教皇,抵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西元1260年遭到失敗,馬基維利家族因此被逐出佛羅倫斯。我們雖不知為馬氏的思想受祖先的影響有多少,
      但至少可以說:馬氏家族擁有支持共和政府、反抗外族入侵的傳統
    2. 馬氏所處的時代,正當文藝復興的高峰時期,這種淵源於意大利北部的俗世文化,正是馬氏政治理論的背景
    3. 意大利半島位於地中海的中心,正是新航路發現之前,東西貿易必經之地,此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古羅馬的城市生活傳統,使義大利在十一世紀歐洲城市生活與商業復興運動中發展得特別快,至十三世紀意大利已成為歐洲商業重心。
    4. 隨著經濟的發展,意大利社會發生重大變動,個人主義與俗世精神抬頭,中古的制慾生活失去了吸引力,當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還蒙著濃厚的封建宗教色彩的時候,最接近教宗聖父的意大利已成為最沒有宗教熱誠的地方 
    5. 自日耳曼霍享斯陶芬家族失勢後,以及教宗經歷巴比倫滅亡與大分裂,再也沒有一個新的勢力能夠控制義大利,因此產生許多獨立城邦互相兼併,直到十三世紀王到十五世紀,義大利北部除了佛羅倫斯、威尼斯與西安那之外,全是獨裁者的 天下,這就是蒲卡耳(Jacob Burckhardt) 所稱的獨裁者的時代
      《君王論》中所談的君主,正是這些獨裁者的寫照,而馬基維利政治理論中之忽視道德,以及視生存為一切國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這個時代政治精神的反映。
    6. 馬基維利最精采的政治生涯,出現於1498,麥第奇家族被驅逐之後4年,也結束於麥第奇家族復辟之後。而後的14年,不受麥第奇家族青睞,也不受新共和政府重用,同時也是馬基維利大部分著作完成之時。
  3. 馬基維利的公職生涯和作品
    1. 馬基維利的公職生涯
      1. 1498年,馬基維利被選入索德里尼主持的佛羅倫斯政府,直到1512年退休,這中間的經歷,成為他未來著作中的核心,也使得他的理論不同時過往的理想,而著重現實。
      2. 1512年,由於1510年佛羅倫斯與法國的結盟,而捲入法王路易十二與教宗朱里斯二世的戰爭,而成為義大利成邦諸國的敵人。麥第奇黨因而崛起,最終奪回佛羅倫斯,放逐索德里尼,馬基維利也因此失勢。
      3. 布琪阿一般認為是馬氏《君王論》的模範人物,因為布琪阿代表著一種新的國家構想;他曾致力於教皇國之統一,構想在比翁比亞、柏路其亞、佛里與比 薩的四點之間,建立統一的國家,一個與英法相似的民族國家。
        《君王論》中,馬氏一再表示他嚮往在意大利建立民族國家,也就是他所謂的「新公侯國 (New Principality)」,他在《君王論》最後一章更大力推崇意大利統一。
        因此《君王論》之以布琪阿為模範,不是馬氏表揚欺詐權訴,而是他對歐洲新政治趨勢有所認識,也可以說是十八世紀君主專制政體之先知。 
    2. 早期作品-為日後著作奠立基礎
      1. 《佛羅倫斯共和國鎮壓比斯托亞叛黨成效報告》
        針對軍隊鎮壓比斯托亞的秩序,進行的報告。報告中用了不少「武力」、「威 力」、「鎮壓」等字, 一再強調指揮者必須殲滅叛亂團體。
        這一論調後來在《李維論》有詳細分析。
      2. 《范倫鐵諾公爵屠害維塔利一群人的方法實錄》
        范倫鐵諾公爵是布琪阿,維塔利是其政敵,馬基維利讚揚布琪阿的手法之高妙,馬氏還自此推出一原則,在惡人當道的世界裡,好人與不肯同流合污的 人很快便會被殺光。
      3. 《籌款要言》
        主張談個人道德的原則不能引用在公眾事務上。他說私人間的法律、文件、証明可以靠信仰來維護監視;但是國家的元首之間,就只能以武器來使他們遵守履行條約。
        這篇作品所要表達的,是他視為信仰的想法:天助自助者,幸運之神不會眷顧懦夫與懶漢的。其中也兼主暴力訴求、輕易論斷、以及個人獨行等觀點,堪稱馬氏思想摘要大全
      4. 《關於瓦爾地奇安那叛眾的處理措施》
        為佛羅倫斯進言,主張對叛逆份子,如果不能恩威並施使之臣服,則應格殺勿論
      5. 《義大利年鑑》
        包含兩首三體詩,其一是記載1492-1503的義大利歷史,其二尚未完成。
        這兩首詩的重要性是証明馬氏在專注從事嚴肅政治論著之前,對政治與同代人物已持有簡明而快人快語的觀念。
  4. 退休後的作家馬基維利
    1. 退休後的馬基維利企圖撰寫《君王論》獻書給麥第奇家族,來重返政壇
    2. 當時正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佛羅倫斯的政治由同為麥第奇家族的教宗利奧十世所掌控。
      馬基維利在這段期間寫了《論佛羅倫斯政府之改革》、《戰爭的藝術》、《佛羅倫斯史》,在利奧十世過世後,克利蒙七世(同為麥第奇家族),再度踏入政壇(城牆委員會的秘書)
    3. 後世對馬基維利的研究公認"馬基維利個人與他的作品相差甚遠",一個對國家忠誠、對人民寬厚,作品卻充斥權謀、欺詐之語,令人難以理解。
  5. 馬基維利的主要作品
    馬基維利主要著作大都是1512年退休後的作品,因此撰寫期接近,著作採用的思考模式幾乎雷同,文筆更前後一致。
    1. 《君王論》
      1. 使用兼論古今的雙重闡釋系統,並以當世君王為例,談論的是歷來各地君王的統治霸術的大全
      2. 許多學者認為《君王論》的目標在藉諷刺獨裁暴君,以提醒人們防止暴君奪權。
        有人指出明為麥地奇提供謀國策略,實則藉此促其傾覆。
        持異議的人則謂這些策略目標在幫助麥地奇公爵完成統一義大利的巨業, 《君王論》是廷臣邀寵之作。
        也有一種解釋是馬氏藉此小冊舒發內心感覺,並非認真之作。有些人指出馬氏《君王論》所寫並非其肺俯之言,不過反映其時代的道德和宗教情況
    2. 《李維論》
      1. 詮釋羅馬史家李唯所著《羅馬史》前十卷的論述
      2. 《君王論》與《李維論》的關係
        1. 兩書撰寫的先後順序
          1. 孰先孰後並不清楚,也許是差不多的時間
        2. 何以《君王論》標明討論「君王國」而《李維論》崇尚「共和政體」?
          何者才是馬基維利的理想?
          馬基維利是否為求得官爵而放棄原則?
          或者他根本沒有原則?
          1. 就政治技術來說,兩書的基本觀念是相通的。
            也就是說這兩本書自不同度角闡釋馬氏政治霸術,而霸術目的在維持安和樂利的社會,人人能安居樂業。
            這便是馬基維利的理想,也是他作品中堅守的原則,他並未因急於謀求官位而改變原則。
          2. 《君王論》以君王立場談政治。
            《李維論》以共和國立場,其視野更廣,對論題的分析也更深
    3. 喜劇
      馬基維利的喜劇有三,《安朱阿》、《克利齊亞》、《曼達拉果拉》
      1. 以《曼達拉果拉》最重要,是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的原創劇本
        描述一個年輕美麗的法官老婆被拐的故事
        劇評家對曼劇的解釋有兩種,一派認為馬氏純為娛樂而創作,是討論政治戰爭等嚴肅題目之餘的遊戲文章,另一派則認為他揭示社會的腐敗面,一個被朋友出賣、教士欺騙的家庭,不是笑料而是欺詐的受害者。
    4. 《戰爭的藝術》
      內容是描寫馬基維利與他的朋友互相討論戰爭藝術的心得。
      1. 主要想法來自「國家至上」的觀念,馬氏認為公民保衛國家應該不計代價,公民為國而戰乃是一種榮耀。
      2. 書中一邊由政治層面批評傭兵,以及雇佣傭兵的君主,另一邊卻由技術問題上,提議恢復羅馬軍團。
        這種人文學者崇古的建議大大削弱了本書的現代性
        然而,實際上馬基維利超越了他的時代,看到近代軍隊國家化、民主化的發展趨向。因此十九世紀的國家民主主義者尊崇馬氏為「鷗民軍」強迫徵兵制度的提倡
      3. 與《李維論》關係密切,很多《李維論》談論的問題,《戰爭的藝術》都做了更詳細的交代
    5. 《卡斯楚奇奧傳》
      一五二零年馬基維利會受命前往路卡 ( Lucca )辦理外交事務,為一些商人及學生解決糾紛及政治問題。此行他寫了一份討論路卡城內政的簡報,以及《卡斯楚奇奧傳》
      不過內容與文句,被發現竟是抄襲古希臘傳記家戴奧金﹒拉齊歐的作品《名人傳》的拉丁文譯本 。
    6. 《佛羅倫斯史》
      《佛羅倫斯史》於一五二零年動筆,是樞機主教吉烏利奧麥地奇贊助下撰寫的,共有八篇
    7. 這部書寫的是佛羅倫斯由成立至麥地奇時代,其間為了建立永久形成的政府所遭到的困難。
      卷一是簡述意大利由西羅馬陷落至十五世紀初的歷史,其後三卷始自一四三四年的佛羅倫斯史,在此馬氏著重內政發展。
      最後四卷將整個佛羅倫斯史放在義大利的大背景來談。
      最末他以勞倫佐麥地奇的死為結束,預告意大利命運將有大轉變

      這本歷史書是寫出人如何在「機運」的陰影下,推動出人的歷史,馬基維利最喜歡在歷史中找出一些通則,但是他的結論卻是「命運是無常性」的,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論人如何努力,終究難逃意外災難的阻礙。

      總之,馬氏的作品是互相關聯,互相補充的,《李維論》補《君王論》之不足, 《戰爭的藝術》又補《李維論》之不足, 《佛羅倫斯史》雖名為歷史作品,實乃最好的政治思想討論,又與《李維論》互補,因此要真正了解馬氏的思想,只依《君主論》是不夠的,必須把其他的作品合而觀之,始得其門而入,否則不能知其本主玄之所在。
    8. 《應教宗利奧之鼓勵論改革佛羅倫斯政府》
      這是馬氏接受麥地奇家贊助撰寫〈佛羅倫斯城史〉之前的一篇政論文章。
      他認為教宗應當建立共和政府與佛羅倫斯的公民共治,他特別讚賞法王與貴族共治的做法,不僅令社會安定,且國力充實。
    9. 書信與其他
      1. 《金驢》(The Golden Ass)
        馬氏改寫荷馬史詩裡西爾絲(Circe)將愛她的男人變成豬的故事。在這里,馬基維利對人性的悲觀,比以往任何作品所表現的都強烈。
        這是一篇充滿諷刺所笑謔的作品
      2. 馬基維移除了官方的書信外,留下不少私人信函,由他們外甥傳下來的,有 業務性書信、政治性家信、朋友往還書信等,有的十分嚴肅,有的輕鬆愉快,不過全部極坦白、真誠
        在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者書信中是相當罕見的
  6. 結論
    總之,馬氏作品在文筆、論証、舉例、價值觀上都維繫強大的一體性,內容也有相當地關聯性。他的作品儘管創作的角度不同,但合而觀之,則渾然成一體,共同彰顯著馬氏霸權術的整體觀念。

    馬氏的政治思想乃是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商業社會的產物,在那個變動的時代,傳統基督倫理不再合於時代,馬基維利的政治思想則為當代提供合於時代的新思想。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馬基維利的生平與他的作品的關係,以及作品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看了之後滿想找馬基維利的書來看,感覺這篇安麗馬基維利的很好XD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第一章:在生態的邊緣〉筆記


  1. 華北平原
    1. 華北平原不僅要支撐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要承受經濟發展中帶來的環境負擔
    2. 數據說明:
      華北平原的河水逕流量僅佔全國的6%,而耕地則占全國的41%
      單位耕地的全部可用水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生產供應的糧食超過全國的40%
      一直是中國傳統的小麥、小米、大麥和大豆的主產地,近年來還是棉花和大麻等工業作物的種植中心
    3. 華北平原受到黃河的影響,黃河從西向東橫貫這一地區。同時,華北平原的氣候又是由從南到北界線分明的天氣模式所決定
  2. 從西到東:黃河的變革力量
    1. 華北平原是個沖積平原,流域面積越有40萬平方公里,北鄰海河,南接淮河,中間有黃河穿過,而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最大的力量。
    2. 黃河從位於西藏高原青海省的發源地,源經5500公里,注入渤海,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
    3. 黃河不斷將黃土高原的泥沙刷到下游,因此三角洲的面積不斷增大,同時也抬高河床,黃河沖決河堤,蔓延到華北平原
      另外,河道也時常變更。伴隨群落的發展,人們開始對黃河進行干預,因此,華北平原的地貌特徵是自然力與人類干預共同作用的結果。
    4. 歷年治河的邏輯
      通過建設堤坝將河流控制在規定的河床內,然後黃河泥沙淤積抬高河床,河堤再相應地增高
      當國家沒有能力防護時,堤坝便潰堤了,形成新的河道,國家再接著建造新的堤坝
    5. 懸河-河床比周圍的平原高出10米
      1. 當堤坝潰決時,河水從這樣高的堤坝中噴湧而出,會造成嚴重的洪災
      2. 黃河抬高的河床不能容納下游地區支系河流的注入,使得黃河成為兩大灌溉系統的分水嶺,南面是淮河,北面是海河
  3. 從南向北:氣候在華北平原形成中的作用-降水和濕度
    1. 華北主要受大陸氣候模式的影響,多半寒冷乾燥。夏天伴隨季風的到來,南北兩地的降水量都會增加,但仍然沒有南方來得大。
    2. 華北平原的河流年逕流量小+年降水量小,意味著人均年逕流量只有431立方米。
      而判斷一個地區使否缺水的標準是人均年逕流量1700立方米。
      另外,單位耕地的全部可用水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
      結論:水不足,加上黃土多孔,含碳酸鈣(高石灰含量)的特質,導致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都不能種植稻米。
    3. 年降水多集中於七八月,偶爾大暴雨→洪澇
      春氣降水不足,導致鹽鹼地生成→乾旱
      華北平原降水不均衡的地表水文系統阻礙了大規模灌溉設施的建設。最終透過大規模的抽取地下水,來保持農業的發展。
    4. 隨著城市的擴大與工業的發展,農業用地被占用,耕地面積已經減少。為了提高產量,而擴大灌溉系統、增加化肥、培育新品種,使得環境負擔逐漸增加。
  4. 洪澇與乾旱
    1. 乾旱是夏季季風減弱,亞熱帶高壓地區的力量增強和位置變化,西藏高原春天雪的厚度減少以及海表面的溫度升高所導致。
    2. 洪澇與乾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那個時代的政權興盛,以及人口遷移,為了防此種現象,而傾全力治水,卻進一步增加了華北平原的生態承載壓力。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黃河跟氣候如何影響華北平原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有幾個點很有趣,第一個是時代與過往限縮了我們治理河水的方式,在大提高築、周遭滿是人群的華北,我們好像很難用高築大堤以外的方式去治理黃河。第二個是越是治水,越是增加當地的環境負擔,如同天平般,選擇一方,就得捨棄一方。但難道真的沒有方式治水嗎?還是得來個大洗盤了呢? 還滿期待呢?XD

《鐵淚圖》〈第三章 上天的憤怒與人類的貪婪〉筆記


  1. 晚清對於飢荒成因的理解
    縣志和本地飢荒歌作者的關鍵關注點提供一種宇宙性的和說教性的框架,並定義飢荒的英雄和惡魔。
    1. 劉姓的基本假設-自然災害可被歸結為超自然力量對於人類罪行的憤怒
      與愛爾蘭飢荒、911事件的解釋相同。
      為災難尋找宗教或宇宙論原因的傾向跨越了世俗與文化的邊界
      其中透露出人對於充滿意義世界的信念,以及試圖理解這些這些經驗,來尋求控制或預測的能力。
      如同Janoff bulman所說"我們大體上相信一種行為-結果的可能性,他能夠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這樣的信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保持將世界看做一個充滿意義場所的途徑"
  2. 災難的開始:不愉快的上天
    1. 道德氣象學
      將天氣與道德合理性連接的儒家奇蹟,認為人類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為能夠影響天氣,如對奢侈浪費、不貞不肖的警示
      又或者認為遠離特定食物能避免災荒
      以及假定"世界在平和-秩序-繁榮與失序-混亂-災禍的相互交替中前進"
      種種的想法,都顯示出人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可以避免災荒
  3. 升級:人類的英雄與惡魔
    1. 在中國式思維中,饑荒與洪水和乾旱是相區別的,前者指人類與自然力的交互作用,後者屬於一系列上天的災難
    2. 英雄:被理想化的皇帝、欽差大臣閻敬銘
    3. 惡魔:不願貢獻的當地富裕家庭及地方官員
  4. 期望的撞擊
    總結來說:
    當官員與富有人家沒有仁慈的對待人民時,上天會以災難的形式施予世間,反過來說,如果人民平常能夠節儉、官員與富人能夠遵循祖先的善行,那無論災難如何週期性的出現,也不會釀成大災難。
    (所以到底災難是週期性的出現,還是人不乖,上天就會懲罰?)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在18世紀的中國人面對災荒時,如何以解釋這股現象,為難以預測的天氣,鋪上道德的面紗,設計英雄來頌揚與崇拜,設計惡魔來責備,如同一齣戲劇般,人們在自導自演中找到自己與他人身處的地位,同時也解釋了身邊的一切現象,甚至自以為能夠預測未來,來給自己安心。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人們解釋世界的前提,如果能收集不同文化、時代的這種資料,應該滿有趣的?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馬丁路德導讀-世通-

網址:http://www.historymuse.net/readings/LutherPAPALetal.htm
Martin Luther
ON PAPAL POWER, JUSTIFICATION BY FA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AND THE NATURE OF THE CLERGY

Luther的著作:
Address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Concerning the reform of the christian Estate(1520)
他在書中抨擊了他所謂的“羅馬人的三堵牆”:(1)世俗權威對它們沒有管轄權;(2)只有教皇才能解釋聖經;(3)除了教皇本人之外,沒有人可以召集一般的教會理事會。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_the_Christian_Nobility_of_the_German_Nation

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1520)
該論文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基督徒作為上帝的完全被寬恕的兒女,不再被迫遵守上帝的律法以獲得救恩。但是,他們自由,自願地為上帝和他們的鄰居服務。路德還進一步發展了信仰稱義的概念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Freedom_of_a_Christian
  1. ON PAPAL POWER
    1. 教皇們設立了三道牆來保護自己,分別是"宣告宗教勢力高於俗世勢力"、"只有教皇才能解釋聖經"、"只有教皇才能召開議會"
    2. In the first place, when pressed by the temporal power they have made decrees and declared that the temporal power had no jurisdiction over them, but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 spiritual power is above the temporal. 
    3. In the second place, when the attempt is made to reprove them with the Scriptures, they raise the objection that only the pope may interpret the Scriptures
    4. In the third place, if threatened with a council, their story is that no one may summon a council but the pope.
  2. JUSTIFICATION BY FAITH
    1. 只有透過信仰,才能收到基督的話語,以此回答第一個問題,以信仰來使用基督的話語。
      The Word of God cannot be received and cherished by any works whatever but only by faith.
      1. 羅馬書 1:3-4
        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
        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2. 羅馬書 10: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3. 羅馬書 10: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4. 羅馬書 1:17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2. 信仰不能與作為有關,如果你誤入歧途,可以藉著基督的優點重生
      1. 列王記 上 18:21
        以利亞前來、對眾民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 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眾民一言不答。
      2. 約伯記 31:27
        心就暗暗被引誘,口便親手
      3. 約伯記 31:28
        這也是審判官當罰的罪孽,又是我背棄在上的神
      4. 羅馬書 3: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5. 羅馬書 3:10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6. 羅馬書 3:11
        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
      7. 羅馬書 3:12
        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3. 內心的信想與外在的作為無關,作為一個基督徒應該透過增強自己的信仰來求得知識
      Wherefore it ought to be the first concern of every Christian to lay aside all confidence in works and increasingly to strengthen faith alone and through faith to grow in the knowledge, not of works, but of Christ Jesus
      1. 羅馬書 10:10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2. 彼得前書 5:10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4. 我覺得這裡做了一種類比,將經文的表層與內在含意,類比於人的內體與信仰心,我們雖然受到內體(經文)的限制,但還是要回歸基督的意旨(自身對基督的虔誠心)
      1. 約翰福音18:36
        耶穌 回 答 說 、 我 的 國 不 屬 這 世 界 . 我 的 國 若 屬 這 世 界 、 我 的 臣 僕 必 要 爭 戰 、 使 我 不 至 於 被 交 給 猶 太 人 . 只 是 我 的 國 不 屬 這 世 界 。
      2. 哥林多後書 10:3
        因為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

        〔文意註解〕「因為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這裏的『血氣』不含壞的意思,是說基督徒既然活在血肉的軀體裏面,當然行事為人也受肉身的限制,生活起居一如常人。
        https://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47%202Cor/47CT10.htm
      3. 加拉太書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3.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AND THE NATURE OF THE CLERGY
    1. 教皇聲稱基督給予他們行使職權的權力,然而路得認為,每一個都是經由基督來接受受洗,而不是被教皇任命。如同彼得前書2章9節所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
    2. 舉例而言,如果有一群虔誠的基督教徒被俘虜並定居在曠野,其中沒有牧師的話,如果他們同意從中間的人中選擇,不論已婚或未婚,並他要受洗為職,說彌撒,寬恕(赦免)和講道,那麼他將是真正的牧師,如同主教和教皇使他成為聖職。
    3. 馬太福音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4. 馬太福音 18: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KW
善功(good work)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84%E5%8A%9F
稱義(Justificatio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B0%E4%B9%89
大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B5%A6_(%E5%9F%BA%E7%9D%A3%E6%95%99)#%E8%8E%B7%E5%BE%97%E6%9D%A1%E4%BB%B6

-----------------------
簡介:
        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運動來自對贖罪券(Indulgence)的反對。過往信徒經常透過朝聖、領聖禮來獲得大赦(Indulgence),以補償自己的罪過。西元1515年時,為了籌建聖彼得大教堂,教宗對那些願意捐錢的信徒施予大赦(Indulgence),並派遣聖職人員到各地大規模地販售大赦證明書,即是後世所稱的「贖罪券(Indulgence)」,將金錢與大赦綑綁在一起的作為,則引來部分宗教人士的抗議,成為宗教改革的導火線。馬丁路德作為奧斯定會(Augustinian)的修士,自然受到奧古斯丁原罪論與救恩論影響,其主張人出生即背負罪責,唯有透過上帝的恩典與信心才能獲得救贖。而因此發展出「因信稱義」的神學觀,來批判贖罪券與教會的權威。
        馬丁路德在這篇文章中針對教宗的權力基礎、信心與救贖、聖經的詮釋權與教士的本質,三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部分內容來自1520年出版的Address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Concerning the reform of the Christian Estate,批評教宗用來防衛教會的三種措施,分別是:宣稱教會勢力高於世俗勢力、宣稱只有教會才能詮釋聖經、宣稱只有教宗擁有召開會議的權力。路德批評在沒有聖經的依據下,給予教宗過大的權力,使得會議如同虛設、世俗勢力也失去制衡的作用。
        第二部分同樣來自1520年出版的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概念,主張一個罪人僅能透過對上帝的信心來獲得救贖,而不是其作為。並列舉大量的經典來作證,如羅馬書第一章十七節「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以及羅馬書第十章第十節「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然而對於信心的強調,並不意味著對善功的忽視。在最後一段,提到我們要擺脫的不是善功,而是對於善功的錯誤想法。並重申,我們之所以是公正的,不是因為善功,而是因為對上帝的信心。
        然而「因信稱義」的概念,卻於特倫特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被指認為異端。該會議主張「稱義」(Justification)不只是透過信心,也必須透過希望與愛,以及對上帝命令的服從與善功。
        在第三部分,馬丁路德則挑戰了教宗的宗教權威。教宗認為自己不僅接收了耶穌遺留的遺產,甚至有自封為神的修士,來區分自己與其他的聖職人員。教會主張權威的基礎是耶穌給予的鑰匙,而馬丁路德以馬太福音辯駁,耶穌給予的對象不是彼得,而是整個基督教。並基於這個論點,主張每個人甚至是有婚姻的信徒,都能自行經由受洗與彌撒來成為聖職人員,而不一定得經由教會的儀式。另外也藉著彼得前書29節「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來主張教會的影響力是由信徒所賦予。馬丁路德試圖去除教宗在宗教上的影響力,以及教會的諸多限制,使得普通百姓也能透過自身對上帝的信心、閱讀聖經,來獲得救贖。


參考:

Address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Concerning the reform of the christian Estate(1520)
他在書中抨擊了他所謂的“羅馬人的三堵牆”:(1)世俗權威對它們沒有管轄權;(2)只有教皇才能解釋聖經;(3)除了教皇本人之外,沒有人可以召集一般的教會理事會。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_the_Christian_Nobility_of_the_German_Nation

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1520)
該論文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基督徒作為上帝的完全被寬恕的兒女,不再被迫遵守上帝的律法以獲得救恩。但是,他們自由,自願地為上帝和他們的鄰居服務。路德還進一步發展了信仰稱義的概念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Freedom_of_a_Christian

善功(good work)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84%E5%8A%9F

稱義(Justificatio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B0%E4%B9%89

大赦(Indulgenc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B5%A6_(%E5%9F%BA%E7%9D%A3%E6%95%99)#%E8%8E%B7%E5%BE%97%E6%9D%A1%E4%BB%B6

馬丁路德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4%B8%81%C2%B7%E8%B7%AF%E5%BE%B7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從復古意識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本質-姜守明》筆記


  1. 文藝復興:回歸古典文化
    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借助於古典文化批判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弘揚人類理性與人文精神,為新興市民階級提供適應時代需要的意識形態。
    1. 秉持以人為本的世界觀
      1. 人的尊嚴的價值觀
        中世紀的世界觀本質上是神學的世界觀,人文主義主秉持以人為本的世界觀,而與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形成鮮明的對照。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基礎是人性論。
      2. 追求幸福的權利觀
        人文主義者在強調人是萬物尺度的同時,突出了追求自由與幸福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與中世紀的禁慾主義相對。
      3. 與生俱來的平等觀
        城市興起後,市民階級激烈反對包刮教會在內的封建特權,以追求自由平等的現實生活為目標
    2. 不遺餘力地追逐古典文化
      文藝復興的顯著特點是借助於古希臘羅馬文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感情。
      其原因為:
      1. 人文主義與基督教神學格格不入,從古代典籍吸取文化素養來弘揚人文精神
      2. 古典文化對反對封建制度與宗教神學提供了反對武器
      3. 基督教在西歐各國佔有大量的地產,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成為反封建的標靶。
  2. 宗教改革:回歸早期基督教
    1. 早期基督教的普世主義
      基督教迅速發展的原因:
      1. 羅馬資訊傳播便利,社會穩定,透過希臘語可以很快傳播
      2. 希臘化時期的神祕主義與懷疑主義為基督教神學的系統化和哲學化提供養分。
      3. 基督教作為廣納思想的產物,在繼承猶太教一神論與救世主思想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埃及、希臘、羅馬的斯多葛主義等思想。
        當羅馬帝國滅亡後,殘留的基督教普世主義,取代古典時代的世俗世界主義。
    2. 不可根除的市民異端
          當教廷為首的派別取得正統後,與羅馬教廷會議相違背的派別都被認定為異端。教廷主義的蠻橫,加深人們對教廷階級主義的憤怒,各地起而建立各自的流派。
          而英國威克里夫的民族宗教主張是市民階級推動的宗教改革運動的起點。
    3. 馬丁路德對彼得的超越
           路德從羅馬書當中體認到"因信稱義"的概念,並以此批評教會贖罪券的發放。       路德先是懷疑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和奢侈的禮儀制度使否有聖經根據,進而懷疑教會一直鼓吹的律法與善功是否是稱義的必然途徑,直到懷疑羅馬與教皇是否有權代表上帝。
  3. 走向現代文明,開創民族國家
    1. 文藝復興走向現代文明-文藝復興的實質是現代西方文明的開端
      1.      對"人性"的發現不僅是人文主義者的偉大貢獻,也是整個文藝復興運動的最重要成就。
    2. 宗教改革開創民族國家
      1.      路德開創的新教信義宗,主張因信稱義,堅持用德語做禮拜,並確立教隨國定的民族教會原則,從而擺脫來自教皇與教廷的束縛。
      2.      在反對封建神學與思想解放的意義上,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深入和發展。 
             人文主義透過作品揭露僧侶階級的腐敗墮落,在反對神性的基礎上,動搖了神權統治的威信,那宗教改革家則更進一步,透過對基督教經典的重新詮釋,對教廷予以嚴重的批判。
             宗教改革在瓦解基督教大世界的基礎上,開創了一批獨立的民族教會和一個個享有主權的民族國家。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試圖透過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來找出其共同的內在本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的理解是文藝復興的反教廷,反禁慾、思想解放層面上,與宗教改革是相似的,也許可以這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累積,在宗教改革開花成果。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陳靜瑜〉筆記


  1. 1850 年前美國對華人形象的形塑
    1. 18世紀之前,西方對中國普遍抱持正面的形象,隨著中西之間的貿易活動日益頻繁,也漸漸改變的美國對華人的形象。
      從 1830 ~ 1840 年代美國白人對中國形象,由正面肯定轉為負面否定
      1850年華工開始向美國移民,追求實現「 淘金夢」的同時,他們同時也背負著自 1830 年 代 以後西人對華人產生的負面形 象,在美國遭受不解、誤解且異樣的眼光
      其因素為:
      1. 美國來華的傳教士-他們的著作傳達華人是一個正在衰退的異教徒
      2. 1840年的鴉片戰爭
        當時清朝軍隊無力阻擋,節節敗退,使得中國從過去被欽羨的地位,落到被蔑視的窘狀。
        這次軍事挫敗雖並未動搖中國自視天朝的觀念,但卻完全改變了美國人和歐洲人的中國觀。 
    2. 美國了解中國的三個管道
      1. 傳教士本身-為中國與華人形象提供資料來源
        如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衛三畏等
        這些傳教士為了幫助在廣東的西方商人和傳教 士認 識 中國 撰 寫許多著作和 創辦期刊,其中最重要者為 1832 年由裨治文創辦的《中國叢報》( The Chinese Repository , 1832-1851 ),討論的主題廣泛,包括歷史、地 理、政 治、社會、語言和文學等,而主要的重點仍是與傳教事務有關。 
      2. 美國的新教教會-扮演維持溝通管道的角色
        自1836年開始,這些傳教士也開始一 年二次向美國公理會提出傳教報告 書。報告書內容是描述傳教活動情況、貢獻及困難

        公理會為了向教眾宣傳其海 外 傳教 事業 ,於 1821 年 創辦 期 刊 《 傳教 報告》 ( Missionary Herald ) , 1830 年代後關於中國傳教 事 業 的 部 分 ,多採用《 中國 叢報》的文 章 。 
      3. 美國的新教教徒-中國形象的接手者和反應者 
  2. 1850 年後美國華人形象的轉變
    1. 美國人眼中的華人
      1. 1850 年以後,華人進入 美國 勤奮 工 作及 異 於西方 社 會 文化 所 致, 引 發 負面的對待
        1. 資本家的觀點
          他們刻 意突顯 華 人刻 苦耐勞 的形象,認為使 用 廉價 的 亞 洲 勞 力 將有 助 於美國西 部 的開 墾 
        2. 宗教的觀點
          傳教士強調白人負有拯救東方異教徒的責任。他們樂觀地認為華人到美國後將改變宗教信仰,等到移民回到中國後,將有助基督教和西方 文明的傳播;同時也會增加美國商品向中國輸出的貿易量 
        3. "同情中國移民者"觀點
          認為華工移民方式是一種 不 人 道的奴隸貿易,並將 華工 與 黑奴 等量齊觀,主張應該給予華工平等對待 ,美國華 人 呈 現的形象,是一 群被美國資本家欺騙 , 又 受到 加 州 白 人 歧 視 的可 憐奴隸
        4. 勞工階層
          當 地 勞 工 認為 雇 用 廉價 華工 只 有 資本 家 獲 利, 卻壓縮 了他們的 就業機 會。由於 華工 吃苦耐 勞 , 工資 低廉 , 勢必會 降低 美國 勞 工 的 生 活 水 平 ,導致 工 人 品 質 和 尊 嚴 的 低 落。

          如加州政 府 1862 年通過法 案 ,對 每名華人課徵人頭稅 2.5 元。 同時,舊金山地區 成立了「 反苦力聯盟 」 ( Anti-Coolie Club ) , 打 壓廉價華工 
        5. 多數民眾-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與文化差距導致的負面形象
          1. 在種 族 上, 華人是蒙古利 亞 人種( Mongoloid , 黃 種人) , 具有和高加索人種( Caucasian , 白 種人) 不 同的 生 理 特 徵
          2. 在語言 上, 華 人帶著「他們」的 語言 來到美國,並 無 學 習 英語 的 意願 , 根本無 法 與之 溝 通 ; 15 在 宗 教上, 華 人是 崇拜 偶 像 和 祖 先 的 異 教徒,與美國 主流的基督教信 仰 格格不入 
          3. 在習俗上,華人有許多令 人 無 法理 解 的 儀 式和 生 活 習慣 。 
    2. 諷刺圖像中華人-華 人負面形象在 1870 年代達到了顛峰 。
      透過圖像、漫畫,諷鄙兼 之。
      孕育於18世紀,成形及發 展 於 19 世紀的美國人對 華 人的 圖 像 漫 畫 ,是美國 報刊雜誌 一種非常流行的時事評論形式。 
      1. 報章媒體的推波助瀾
        1. 這些政 治 諷刺漫 畫 或 圖 片大多 出 自當時 較 著名的 政 治 週 刊 雜 誌 ,如 Harper’s Weekly 和 The Wasp 。
        2. 美國人對於華人的第一印象便是「 黃皮膚 」,其次是「鳳眼」及繫「辮子」。
          「鳳眼」就被描繪成帶有邪惡的眼光
          繫「辮子」被看成是豬的形象。
          透 過 諷刺漫 畫 圖 像 ,這些 華 人的 生 理 特 徵 被 誇 張地 描 繪出 來
        3. 1870 年代後政治 諷刺漫 畫裡所呈現的華人形象
          大致上是有著黃皮膚、單鳳眼,腦袋後繫著一條長辮子,頭上戴著瓜皮帽,身上穿著藍布衫和黑布鞋,手持鴉片煙管的邪惡異教徒。
          他們住在擁擠髒亂的華埠裡,在裡面進行賭博、嫖妓和吸食鴉片等邪惡行為。
          他們嗜吃老鼠、貓、狗的習慣,甚至可以不休息的持續工作。
          他們很迷信常會算命,崇敬死去的祖先,並在廟裡崇拜偶像合進行神秘的祈禱儀式
        4. 這些諷刺詆毀的圖像的出現,主要是華人搶奪了美國白人的工作機會,認為「黃禍 」將至, 讓白人害怕及不滿所致。
          在美國民眾的觀點 裡,華人勤奮工作的態度,給予他們一種印象,即華人是可以持續工作不必休息的勞工;華人工資低廉,只要從事某一行業, 就會獨佔這個行業,最終導致該行業的白人失業。 
  3. 歧視、排斥、排華法案
    1. 歧視性法令
      事 實 上, 限制華工 的 意 見 幾乎 是 隨 著 華工 入 美而 俱 來的。排斥 華 人 法 案 係經 過一 連串複 雜 的 爭 論 , 亦 即 經 過 州 議 會與 州 議 會之 間 , 州 政 府 與聯 邦 政 府 之 間 , 乃 至於國會與 總 統 之 間 漫長 而 曲 折 的 爭 執 才 完 成的。
      1. 外國礦工法
        從1850年至1870 年二十年間,加州政府從此違憲之法令課稅 將 近 500 萬元,相當於政府全部稅收之一半,而繳納此項違憲稅款者, 98% 為華工

        1870 年才被聯 邦 最高法 院 判 決 違憲 而取 消 。
      2. 1870 年 加 州 議 會通過「 佩 奇 法 案 」 ( Page Law )
        條 約 規 定 , 凡 前來 加 州 登 岸 之蒙古、中國及日 本 婦女 , 必 須 首先出具 令 人 滿 意 之 證 明 ,並 證 實 其為自 願移 民 ,有正當之 習 慣 及 良 善 之 品 質 , 否 則 為 非 法。

        此法 案 於 1876 年被 宣告 違憲 而 廢止 
      3. 辮子法
        規 定 凡 是 入獄 的 華 人 罪 犯 都 必 須剪 去 辮 子 , 只 能 留 下 1 英 吋 長 度的 頭 髮 , 依 照 當時 清 朝法 律 規 定 , 沒 有 辮 子 將被處以 死 刑 ,而 且 對於美國 華 人而 言 , 失 去 辮 子 等於是 失 去 尊 嚴 ,也將 無 法返回中國

        1879 年被高等法 院 法官 Stephen Johnson Field ( 18161899 )認 定 是 違憲 的,
      4. 肩挑法則
        禁 止 華 人 使 用挑 菜籃 的 扁 擔, 不 准 市 民 在行人 道 上 肩 挑 竹籃 走 動
      5. 《新洗衣店執照法案》
        規定大部份華人洗 衣 設 備 均 需 領 取 執照 
      6. 1857舊金山的「立方 空 氣 法 案 」
        規 定每間 住 屋 ,其成年 房 客 每 人 應 有 500 立 方英 尺 新 鮮空 氣 流通之 空 間 , 違 者處 予 監 禁 或 罰 款 。這法 案 明 顯 地 是 專門 對 付 地 狹 人 稠 的 華 埠 華 人而 設 的。

        其後由於被 拘 者眾,被 捕 華 人 拒 付 罰 款 , 監獄 人 滿 為 患 , 迫 使法 院 於同年 9月宣佈該法令作廢
      7. 當時, 排 華 似乎 已 經 成為 加 州 的主流 民 意 , 只 要對 華 人有 幫助 的任 何 人 事物都 會受到 輿 論 大 加 撻伐 。然而這些 刁 難華 人的 歧 視性 法 令只 有一個目的, 就 是將 華 人 趕 出 美國,最 終 導致 在 1882 年通過 《 排 華 法 案 》 禁 止 華工 進 入 美國。 
    2. 1882年的《排華法案》
      1. 條約內容
        1. 從是年起,停止華工入境 10 年; 
        2. 不准已經到美國的華人歸化為美國公民,華人一旦回中 國探親,就不能再回美國來; 
        3. 1880 年 11 月 17 日前既居留美國並獲得海關證明文件之 華工,暫時出境後,准予重入美國; 
        4. 持有中國政府英文證件,說明依約有權入美之華人(非 華工) ,准予進入美國; 
        5. 非經正當途徑進入美國之華人,於此法案通過後,將依 美國法院之裁判驅逐出境; 
        6. 此後,州法院或聯邦法院均不得准許華人歸化為美國公 民。  
      2. 1884 年的《 排華法案》修正案
        以種 族 為 出發 點, 闡 明 無 論華 人的國 籍 為 何 , 該 法 案 都 適 用 於所有 華 人
      3. 1888 年通過的《司科特法》(the Scott  Act )
        規定即使擁有回國證明,美國華工一旦離開就不得返回美國,而一 般華 人如商人、學 生 、官員 和觀 光 客 等 必 須 從同一個 港 口 入境 美國, 該 法 案 立 即 造成 超 過 2 萬 名 華 人 無 法 再 度 入境 美國
      4. 1892 年通過的《蓋奇法》( the Geary Act )
        將 《 排 華 法 案 》限制華工 移 民 的時 限 再 延 長 10 年,同時 規 定 人身 保護令 不 適 用 於 華 人,而所有 華工 必 須做登 記, 否 則 將被 驅 逐出 境

        針對這些 排 華 法 案 ,中國政 府 雖提 出 抗 議卻 也 無濟 於 事 ,這些 排 華 措施 一直要到 1965 年才被 廢止 。 
      5. 排斥 華 人成了當時的主流 趨 勢 ,一 系 列 的 排 華 法 案 在 推 波 助 瀾 下應運 而 生 。 
  4.  結論
    1. 19 世紀中 葉 以前,美國 白 人對東方 文化 的 好奇 ,起 初 是 抱 以 觀 察 , 甚 至 欣賞 的態度 予 以 肯 定 
    2. 19 世紀中 葉 後, 白 人對 華 人形象的 轉變 ,由正面 轉向 負面的 趨 勢
      對於華人形象的 分歧 在1870 年 代逐漸轉變 成 全 然負面的形 象,由於美國西 部 的經濟蕭條,華人成了眾矢之的
      這種華人負面形象給了種族歧視和排華運動,一種正當性的藉口,認為排華是為維護美國人的生活水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討論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如何從啟蒙時期的正面形象,經由鴉片戰爭、傳教士、移工、諷刺漫畫的塑造,成為一個人人厭惡的對象,進而促使1882年的排華條款。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作者將這段過程以1850為界,區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傳教士為主的形象塑造,第二階段則以諷刺漫畫為形象塑造,試圖在這些他人塑造出來的形象中,探究其原因。
第一階段透過傳教士與戰爭的結果,傳遞一個貧弱、異教的古帝國,第二階段,則透過移工與諷刺漫畫,傳遞一個勤奮、異教、低文化水平、奇裝異服,當地移工的不滿與異文化的不了解,轉變為厭惡與仇恨,而促使了一連串的排華運動與法案。

我覺得從這裡看到民主政治促成了一個民粹文化的風行,就算有憲法似乎也沒太多幫助,一個從上到下的民主政體似乎對於人民沒什麼管理的能力。另外,當地似乎沒有太大的反抗的力量,畢竟只要一反抗,就會成為嘲笑的對象,但是真的沒有嗎?我自己是很好奇
勞工帶來的經濟利益、基督教的道德平等理念,在民粹的風潮中,好像都化為烏有?而民主的政體反而無所拘束,只有放任,甚至為選票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