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陣--唐長孺》之筆記


  1. 都督的設置及魏晉間司馬宗室都督重鎮
    1. 有鑑於曹氏代漢與司馬氏代魏,都因為諸王無權,所以司馬炎即位之初,便大肆封宗室,來鞏固司馬氏政權以及監督地方,但實際上並沒有派兵給王國,所以段灼、劉頌認為應該擴大王國、加強兵力
    2. 作者認為在曹丕稱帝前,都督職稱已經制度化,司馬氏在代魏之前,也已經事先安排三、四個親戚擔任都督,都督掌握當地的軍事,如司馬駿督豫州、司馬遂督鄴城
  2. 諸王就國與移風就鎮
    1. 為了讓諸王就國,不僅重新劃分封國的大小,分為大、次、小三等,以及各等級具體的戶數,並置軍於封國以及中尉統領,而那些擔任都督又有封國的諸王,就把王國遷到所都督的區域中,使得這些都督的職位半固定化,不僅擁有軍事要地的軍權,又擁有分封的土地
  3. 政策的失敗
    1. 因為晉武帝廢除州郡的軍力後,又加大諸王的軍力,宗王出鎮的比例超過一半(也就是帝國有一半的武力都在地方諸王身上),導致後期的八王之亂
    2. 而之後的南北朝卻仍然沿用晉朝的模式,作者推測是因為統治結構往往是一個大家族,一個以皇族為首的門閥貴族聯合統治,也必須得要重用宗室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西晉分封諸王的過程以及回答為何這樣的政策是失敗的,還有最後一段也回答為何南北朝依舊運用晉朝的制度,都可以與當時的統治結構相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史料,晉書職官制、三國志等等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貢獻是?
完整闡述當時西晉分封諸國以致八王之亂的過程

《州郡罷武備與封建制度--陳寅恪》之筆記


  1. 從州郡領兵到罷州郡兵
    1. 魏末晉初施行州郡領兵是因為沒有五等制度,國家缺乏諸王防護,所以給予每個郡武力
    2. 在平定吳國之後,晉武帝分封諸國,又罷郡兵,但山濤"蓋以為國者不可以忘戰",認為不能因為吳國平定就以為天下太平了
  2. 分封諸王
    1. 晉文帝時期,另裴秀建立五等之制,而晉武帝時期,改五等之制(公、侯、伯、子男、)為王、公、侯,且只限同性王,異性只能封郡公、郡侯,舊制為騎督以上都封
    2. 爾後的八王之亂,便是因為州郡沒有武力,封國則有軍力所導致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點出晉朝八王之亂的原因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史料人物的言論,山濤的認為國不可以忘戰、裴秀建五等制等等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貢獻是?
回復封建制度與八王之亂的聯繫(感覺又回到春秋戰國時期)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問題--田餘慶》之筆記



  1. 青徐豪霸與洛陽騷亂
    1. 初平、興平到建安初年,青洲與徐州有兩股地方勢力,一是青徐黃巾,二是以臧霸為首鎮壓黃巾的青徐豪霸,但在曹操陣營中呈現相對獨立的狀態
    2. 建安24年,曹操死後,如《魏略》所記"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而後曹丕採用賈逵的策略,撫而不討,以俟異日
  2. 臧霸奪兵
    1. 《魏略》"文帝及位,以曹休都督青徐",《三國志》"文帝即王位,遷鎮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一方面安撫臧霸,一方面把曹休安置到青徐地帶,開始排斥臧霸在青徐地帶的勢力
    2. 廣陵之戰看似攻打吳國,實在探測青徐虛實,在黃初四年,《魏略》"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而後臧霸被安置在洛陽
  3. 利城兵變與廣陵之役
    1. 在解除臧霸的兵權之後,連他的部屬也全部解除,爾後在平定利城兵變後,才算解決青徐豪霸的問題
    2. 廣陵之役的目標在於青徐豪霸的鬥爭
  4. 廣陵之役與中瀆水道
    1. 廣陵之役有賴於中瀆水道的修治,但瓜州難度,以致後來西晉滅吳,也不以廣陵為主力
  5. 餘論
    1. 曹丕在廣陵之役解決青徐地區的問題,在之後吳將孫韶攻打時,也未受牽動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探究以臧霸為首的青徐豪霸集團的勢力與曹丕之間的矛盾,以及廣陵之戰與之的相關性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手法是?
史料間的比對,以證明廣陵之役不再攻吳,而是青徐地區的地方勢力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是?
從青徐豪霸事件的處理,更深刻的了解當時魏國的社會狀況

《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余英時》之筆記


  1. 引言
    1. 認為趙翼所說的"東漢功臣多近儒"以及其認為"其君與臣本皆一氣所鍾,故性情嗜好之相近"太過單純,試圖將兩漢創立的背景以及西漢末葉至東漢的社會變遷加以考察
  2. 士人數量的激增
    1. 比起秦漢之初少數的士人,以及劉邦那傲慢的態度,當然沒多少士人,但經過西漢一連串推行儒學的政策,武帝立五經博士、元帝好儒等等,加上私人講授的風氣(因為大家都想藉著儒學當官),可以看出士人數量的增加
  3. 士族的形成摩擦
    1. 除了士的增加,更重要的士與宗族的結合,有兩種可能的方向
    2. 士族化,大姓宗族子弟藉著讓子弟讀書升官,如《漢書》:"遺子黃金滿嬴,不如一經"
    3. 士人藉著在政治的勢力擴大自己的家族
    4. 士族的擴張在西漢也漸漸產生麻煩,如哀帝時,有人上書認為"豪強大姓蠶食亡厭,為民七亡之一...."可以看出當時的士族勢力漸漸擴張,甚至取得主導的地位
  4. 王莽興亡與士族大姓的關係
    1. 王莽靠著"外交英俊、內事諸父",取得士人與宗族的支持
    2. 但王莽的新政卻侵犯到士族大姓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井田制與禁奴婢,引起士家大族的反對,也導致後來士家大族的起義
  5. 兩漢之際起兵羣雄的社會背景
    1. 從文中的表可以看出三點
      1. 當時的起義是全國性的
      2. 起義者以士家大族為主
      3. 中心地區及東南諸郡,因為其為經濟中心、人口稠密,起義者眾多
    2. 依據起義的五個主要地區討論
      1. 東方,劉永、張步、董憲三個集團,漢代關東地區,自元帝就常有大旱、蝗蟲,起義者除了士族,也包括赤眉等饑民集團
      2. 北方,王朗、彭寵張豐兩個集團,為光武帝發源地
      3. 西北,盧芳、隗囂、竇榮梁統三個集團,因為士家大姓較少,所以局勢穩定,其中竇榮梁統集團為以自身利益為主,並無爭奪政權之心
      4. 南方,李憲、秦豐、田戎三個集團,除了大姓之外,還有大量的饑民集團,其中田戎集團並非士族,只是大姓而已
      5. 西南,公孫述集團獨霸,一開始只是士族大姓的自衛集團,而後自立為蜀王
    3. 環繞政治中心洛陽地區的起義者過多與強大,不容易形成一個集團獨霸的局面
  6. 兩漢之際士族大姓的舉宗從征
    1. 比起西漢的單士,東漢多是一個士族起義或投靠,劉氏起義時,靠的就是李氏宗族,但李氏不只是經營農商,也廣交士人
    2. 另外文中也舉了很多人的例子來說明當時士族舉族從征的事情
  7. 宗族的武裝自保與其方式
    1. 當時的宗族多為了自保、防禦寇賊而搭建營壁、壁壘等等,同時還有完善的組織
  8. 親族之休戚相關
    1. 當時士人與宗族關係之密切,以至於一人起事,全族牽連,除此之外,也會透過聯姻來擴大勢力,如劉秀取郭后,才得以定河北
  9. 不重單身之士
    1. 也因為宗族勢力的強大,而光武並不重視單士,就算重用也只是因為其背後宗族的背景而已,如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10. 光武集團與士族大姓的一般關係
    1. 光武兄弟即得力於南陽士族大姓的支持
    2. 西漢初期,執行其強幹弱枝政策,並抑止強宗豪族的發展,但由於東漢建立有賴於士族大姓的支持,無法再施行西漢當時的政策
    3. 但在局勢穩定之後,士族之間的矛盾就顯露出來了,光武帝採用了方法是懷柔與分化的策略
  11. 更始與赤眉敗亡之社會背景的分析
    1. 赤梅與更始都不是由士族主導的集團,也試圖建立全國性的統一,但最終都失敗,作者討論三個原因
      1. 饑民的烏合之眾,已毫無社會基礎的烏合之眾與士家大族為敵,是無法成功的
      2. 到處搶劫,損害士族的利益
      3. 缺乏良好的組織,不合乎士家大族的政治需求
    2. 作者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只有強大的武力,沒有士家大族的支持依舊難以成功
  12. 略論士族化程度與政治成敗的關鍵
    1. 隗囂集團與公孫述集團能與劉秀對抗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較高,具備了統一國家的關鍵,也就是東漢政權的建立和士族化的程度有關,而非一班大姓的武裝力量
  13. 從士大夫名稱之演變看東漢政權的社會背景
    1. 《史記》中的士大夫指的是軍人,廣義的士大夫亦有使用,當時士與大夫是分開描述的
    2. 《漢書》中已有專有名詞的"士大夫"出現,不僅限於少數功臣,也包括士族、大姓、官僚、縉紳,可以知道士族在當時社會有主導的地位
  14. 結語
    1. 東漢政權以士族大姓為基礎,並且與士族大姓之間的協調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而後來的東漢史也充斥士族勢力與王室的衝突,以及最後的衰亡也可能是與士大夫階層失去了協調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論證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手法是?
運用史料與史料之間的對照,以及饑民集團的失敗與士族集團的勝利為對照,顯示士族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是?
說明士大夫對於東漢政權建立的重要性,也訴說其背景來自西漢對於儒學的推崇以及宗族的士族化

《東漢更役戍役制度的廢止--賀昌群》之筆記

這一篇在討論東漢末更役戍役廢止的背景以及它造成的影響


  1. 更役戍役廢止的背景
    1. 西漢末期不斷發生的農民革命以及東漢初期的戰爭不斷,如《帝王世紀》:"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為了回復生產力,因而裁員、免罪人、免奴婢為庶民,最重要的是秦漢以來更役戍役制度的廢止,被認為阻礙當時產生發展的因素
    2. 反應出東漢豪族地主勢力的增強、農民依附關係也增強,東漢國家法權中軍事的一環逐漸瓦解
    3. 墾田與戶口漸漸轉入豪族地主手中,尤以光武帝出身地主,更增長豪門地主的發展,儘管更役戍役廢止,但地主對農民的壓迫依然存在
  2. 東漢更役戍役制度的廢止背景之二
    1. 廢除更役戍役制度從建武六年廢除郡都尉、材官、騎士(地方武力,屬於郡太守,由都尉統領)與停止都試(秋天舉辦的閱兵制度,也稱秋射)開始
    2. 因為東漢豪族地主掌握的戶口與田地越來越多,連國家的中央兵也開始變少
    3. 中央的兵力開始撤除,諸王國的兵力並沒有減少,是由中央配備或是自己招募或養兵
    4. 在西漢,擁有爵位可以免更役戍役,但因為東漢免除了更役戍役制度,所以對百姓而言,爵位並沒有吸引力
  3. 更役戍役廢止造成的影響--沒有常備兵
    1. 因為沒有常備兵,所以常常要臨時招集兵力,甚至連邊境兵也是
    2. 嚴密的戶籍制度也漸漸鬆弛
    3. 而地方的反抗不再是更役戍役的壓迫,而是當兵沒有拿到應有的錢
    4. 招募到的人數少,又因為沒有受過訓練,所以戰鬥能力低下
  4. 更役戍役廢止造成的影響--外族兵比例增加
    1. 攻打外族的兵幾乎都是外族兵,如竇憲率領南匈奴的兵攻打北匈奴
    2. "義從"關係的發展,義從是外族到中原內地生存,逐漸被漢族同化並與地主產生的依附關係
    3. 因為更役戍役制度的免除,又因為大量的徵調外族兵,所以大量的外族進入中原與漢人共存
    4. 卻常因為當地漢人官吏的壓迫,而群起反抗,後來的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是民族之間的融合與鬥爭
  5. 更役戍役廢止造成的影響--大量囚犯兵屯守邊疆
    1. 秦漢時期,邊地屯戍主要是更役制的戍卒,東漢則全是弛刑犯,連重大工程也是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論證東漢時期確實免除更役戍役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手法是?
運用史料與史料之間的對照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是?
不僅證明東漢確實免除更役戍役,更說明他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影響後來的五胡亂華,也說明這是東漢開國自身帶有的地主性質導致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隆中對》在認識--田餘慶 筆記

這一篇要從討論隆中對所預測的局勢是否成功,以及隆中對的想法來源可能出自哪裡



  1. 從歷史驗證中認識《隆中對》
    1. 作者認為在討論隆中對時,不應太多的幻想與戲劇色彩,而要以確切的史料與科學式的研究,才能更準確的理解隆中對
  2. 《隆中對》方略和諸葛亮在實施中的作用
    1. 時間:建安十二年(207AD),赤壁之戰前一年
    2. 背景:
      1. 曹操已據有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
      2. 憑藉北方的優勢,想要進攻南方,而南方長江的三個大勢力為孫權(揚州)、劉表(荊州)、劉璋(益州)
    3. 關鍵在於如何調整南方的力量對抗北方
    4. 諸葛亮提出三個方面的對策
      1. 取劉表
      2. 取劉璋,認為益州是劉備的根基
      3. 承認孫吳的力量,並與之結盟
    5. 劉備的讚譽
      1. 《先主傳》:拙於用兵、每戰必敗
      2. 劉備併吞荊州與益州,靠的是自己的狡詐與對手的愚蠢
      3. "以性情相契"的人才在蜀國建立初期幾以凋零,而後的人才都來自於劉璋手下的人
      4. 作者認為劉備並沒有完全照著隆中對的內容去施行,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得以盡其所用
  3. 魯肅與諸葛亮
    1. 時間:建安五年,魯肅也對於時局做出類似的分析
    2. 內容:認為漢朝無法復興,曹操勢力強大,也只有以江東為根基,奪取長江一帶
      1. 第一步以江東為根基
      2. 第二步穩定揚州與荊州,然後往上游逼近
      3. 拿到益州,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
      4. 一統天下
    3. 孫權
      1. 比起劉備,孫權讓魯肅可以去執行他的計畫
    4. 魯肅與諸葛亮
      1. 魯肅密議與隆中對相似性很高,而得失也因為主子不同,各有所失,蜀失了荊州,吳沒取益州
  4. 巴蜀偏霸之業
    1. 進入蜀地之後,因為地形、軍力等等的條件,應以保州自守為上
    2. 後人認為取蜀而棄荊州,是採責備的態度,如蘇洵、崔浩
    3. 而作者認為王夫之的言論最為實際,王夫之認為進入蜀地是唯一退路,既然進入蜀地也不宜出關征討
    4. 作者認為諸葛亮北伐與劉備出峽相同,是孫子兵法中的縻軍(《孫子·謀攻》:“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也就是指受牽制而不能靈活機動的軍隊。)
  5. 跨有荊益之失
    1. 跨有荊益的失誤在於孫權的勢力逐漸掌握荊州之時,以及劉備的主力進入蜀地之後,而關羽攻樊也不過是給孫權一個藉口,掌握荊州而已
    2. 諸葛亮不同意劉備的夷陵之戰,不僅因為局勢已經明朗化,又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6. 跨有荊益的認識來源
    1. 作者認為來源是東漢初與光武帝對抗的公孫述,據《後漢書 .公孫述傳》北據漢中...東守八郡...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在公孫述時期,跨有荊益是可能的
    2. 魏文帝在劉備夷陵之戰敗後,以吳漢打敗公孫述為例,以及魏明帝也以李熊、荊邯比喻蜀地,甚至諸格葛也是,可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公孫述為原型的機率很大
    3. 東漢時期,荊州西境無東漢兵據守,因此可以自由出關,但三國時期,吳兵據守在三峽關口,形式大不相通,因而作者認為跨有荊益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以史料論證"隆中對"的預測及來源,用科學的方式了解隆中對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手法是?
以眾多的史料作為基礎,客觀的了解當時的局勢與隆中對的內容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是?
藉由隆中對更了解當時的局勢關係,以及吳、蜀之間的爭鬥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兩漢災害高峰期--天災、人禍與治亂盛衰的關聯性分析--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運用文獻統計並分析兩漢災荒的時間分布與頻率,將之分為四部分,比較四段落之間的關係以剖析災荒與政治經濟體制的關聯,並論述決定朝代的興亡,還是以人禍為要


  1. 災害特徵與分類釋義
    1.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災禍是蝗、水、旱,其中以蝗災最烈,漢代以塹埋與火滅、捕捉來處理,水旱之後的夏、秋之際是蝗災的最盛時節,加上大風,也會加快蝗蟲的遷移傳播
    2. 疾病的災害也不容小覷,範圍又廣,帶來的心理傷害,往往激化社會動盪
    3. 暴雨加上海水倒灌的海溢,與河決、河溢類似,是小範圍的災害
    4. 寒、霜凍害引發重大災情及農、牧損失
    5. 風災造成大面積的作物折倒與莖葉焦枯
    6. 地震可造成重大死傷,但對農業則有限,而漢代多為木土建築與茅廬,與今日不可比較
    7. 冰雹則需要特定的氣候條件才會發生,也多屬小範圍事件
  2. 兩漢災荒人數及頻率統計
    1. 從文中給予的資料可知
      1. 兩漢四百年,災害頻率趨勢呈現波浪狀上升
      2. 東漢災害頻率高於西漢時期許多
      3. 西漢頻率最高是元帝、成帝時期,最低是昭宣兩帝
      4. 東漢光武帝災害頻繁甚於王莽時期
      5. 東漢頻率最低是明章兩帝,最高是和殤安紹四帝
      6. 和殤安紹四帝的災害頻率是2.14次/年,是漢朝中頻率最高,加上地震與冰雹,則遠遠超過其他時期
  3. 兩漢複合災害的高峰期
    1. 將災情的嚴重高低,分為五個等級
      1. 第一級 : 全國性、跨區域或關中地區的特大災荒,如歲大饑、天下大旱、二州以上的人相食
      2. 第二級 :跨區域的次級災荒、區域性的大災荒,如大旱、大蝗
      3. 第三級 :區域性的中等程度災害,如大寒、蝗
      4. 第四級 :區域性的小規模災害,如水災、寒凍
      5. 第五級 :偶發性的個別性災害,如小旱、大風    
    2. 複合災害高峰期意為"多次復發與多次連發的密集災害期"
      1. 第一次 : 西漢元帝,一連串紀錄顯示天候異常變冷,農作物損失嚴重,此後天下大饑,但並未產生大規模動亂,顯示政治經濟結構尚存
      2. 第二次 :王莽地皇二年到光武帝建武三年,先是蝗災、大雨雪、大饑荒,以致地皇三年"關東人相食",到建武四年赤眉平定之後才結束
      3. 第三次 : 東漢安第永初元年到永初七年,先是水旱、大水、冰雹,後饑荒,導致永初三年"京師大飢,民相食",六年則十州出現蝗災
      4. 第四次 : 漢獻帝興平元年到建安五年(194-200),始於蝗災、大饑,以致"人食相啖,白骨委積"
    3. 複合災號高峰期的大蝗災起於易代動亂殺伐之際,起於人民流離失所,沒有精力照顧農田,而導致蝗災,亦即,蝗災是世亂之果
  4. "關東流民兩百萬口":武帝元封四年流民事件剖析
    1. 河決與天旱並非流民事件主因,而是貪官汙吏、賦稅過重、徏置流民成效不彰,加上許多的錯誤政策,使得小災易變為大災
    2. 結論,流民事件為國家政策與自然災害促成的複合災害
  5. "陰陽錯謬"之外--新莽農業崩潰之由
    1. 起於邊境的大規模叛亂與飢荒,以致地皇三年(22年)大蝗災的關東人相食,則由於王莽的政策不當,王莽的"造井田,使民棄土業"、"設六筦,以窮工商"破壞市場與農業的經濟體制
  6. "水旱十載":和熹鄧后與東漢中期危機的化解
    1. 永元之政,和帝延續竇氏放權讓利的政策,因而有齊民歲增、闢土世廣
    2. 隨後,殤帝沖齡而亡、安帝被立,鄧氏輔政,同時,內遭十載水旱、外則西羌亂夏,進入近十年的災害高峰期。
    3. 鄧后力推"整齊吏治、寬政惠民",加上王渙的事績,可知官吏清廉是民生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
    4. 比起桓靈兩帝,同遭水旱災害,前者傾而未絕,後者則貪饕劫掠,漸亂以致於亡
  7. 結論 : 天災還是人禍?  
    1. 統治者的應變與活力與朝代政治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切實做到經濟權利之放讓,人民生計之尊重,就算有大災也能度過
    2. 和殤安少四帝的災害,尤其是安帝災情之慘烈,這說明武帝時期的大規模流民朝不能以天災來解釋
    3. 吏治敗壞造成大規模土地荒蕪,以致蝗災,最後演變為易代動亂殺伐
    4. 黃河潰決是重大災害,但並非王莽時期最烈,並不是王莽政權敗亡有利的論證
    5. 朝代的治亂興衰,人事的作用要超越天災

《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在於否證東漢對於貨幣鑄造消極的態度至魏晉南北朝延續導致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並以考古資料論證其觀點錯誤,並論證從出土資料錢幣的持續減重及貨幣數量增加,可知東漢存在長期上升的通貨膨脹,而非實務貨幣的加強,更指出東漢對鑄幣的壟斷及行錢制度是通膨的主要原因。
文中論點在於東漢通膨造成的經濟蕭條導致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


  1. 觀點與問題
    1. 魏晉南北朝實物貨幣的使用性增加,因此形成自給自足、莊園的經濟模式
    2. 東漢末的封錢,以及魏文帝廢止銅錢的貨幣資格,導致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開始了自然經濟
    3. 方法論上的問題釐清
      1. 通貨膨脹指的是幣量的資加造成價格水平上升的現象,在金屬鑄幣時代,錢幣減重或質地劣化會直接導致貨幣貶值
      2. 中國傳統葬俗有以錢幣投入礦穴的習慣,與流通中的錢相同
      3. 所採用的考古資料遍及各省,也並非只有特殊地位的墓
  2. 通貨貶值--錢幣減重的證據
    1. 金屬鑄幣通貨膨脹的三個方向
      1. 錢體減重、型制縮小、發行數量的增加
      2. 改鑄大錢,錢幣面額增加,使銅錢的名義價值遠超過本身金屬材料的價值
      3. 降低金屬材料,或改變金屬成色,或用鉛、鐵代替銅
    2. 從資料得出,漢武帝至東漢,呈現五銖錢減重的趨勢,甚至東漢末期剪輪充斥、減重盛行的狀況
    3. 考察出土史料,得出東漢通貨膨脹的發生
      1. 發行數量的激增
      2. 錢體重量的減低
      3. 貨幣流通種類的蕪雜
  3. 貨幣供給--出土錢幣數量的分析
    1. 東漢末,錢幣的數量膨脹以及減重的錢幣增加
    2. 亦發現大量早期貨幣仍然流通的現象
  4. 通膨發生的解釋--簡冊所見東漢「行錢律」
    1. 問題 :為何東漢會發生如考古資料所呈現的通貨膨脹?
    2. 東漢初年行錢法延續秦代以至西漢的行錢法,從秦漢簡牘法律知,行錢是指那些有稍微缺陷,但官方依然認定有購買力的錢
    3. 《後漢書.循吏傳》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行錢的制度下
      1. 當時錢幣有大小之分
      2. 法律的強制使得錢幣之間優劣的區別遭到泯除,使得錢幣以枚數作為價值的最終衡量標準
    4. 行錢制度中即蘊含了漸次劣化的劣幣,以即因為減重、減輕的劣幣造成的通膨
  5. 重新認識章帝、桓帝的兩次政策討論
    1. 章帝朝的「封錢」議--物價上漲的背景探討
      1. 封錢就是廢除貨幣,改成以物易物,但受到尚書的反對,而不了了之
      2. 建初年間一連串的牛疫、旱災、穀糧減產是元和元年(章帝)提出封錢論的背景
      3. 物價短缺造成的是短暫的物價上漲,通膨造成的是長期、持續性與全面性的物價上漲
      4. 作者認為章帝時期的物價上漲,應歸於天災造成的物資短缺,而非通膨所致,因著出土史料的五銖錢也不至於過輕
    2. 桓帝朝「改鑄大錢」議與「寬鍥薄之禁」的形成 
      1. 「鍥薄」之意顯然即指刮磨刻削錢幣上的銅料使之輕薄
      2. 劉陶呼籲"寬鍥薄之禁,後冶鑄之議",指的是暫緩對刮削錢幣銅屑的禁令,也暫緩貨幣改鑄,並認為導致後期剪輪錢大增與通貨膨脹
  6.   從剪輪五銖看桓帝延熹以後急速通膨的根源
    1. 剪輪(剪郭)錢與磨郭錢(這兩種都是劣錢)
      1. 剪輪五銖又稱剪郭、剪邊等等,為古人利用工具,將錢幣沖鑿成內外兩個同心圓,其內圈被當作貨幣使用,外圈叫做綖環,有時也當作貨幣,鍥薄深重
      2. 磨郭錢則是磨除五銖外郭而得,盛行於西漢中晚期,鍥薄輕微
      3. 磨削現錢成磨郭錢,再到鑿取現錢成剪輪錢,最後冶鑄量產剪輪錢,剪輪錢於桓帝時期大量出現
      4. 確立桓帝朝 「寬鍥薄之禁」的政策造成漢末剪輪與綖環五銖的泛濫,更重要的是東漢桓、靈兩帝的通膨之嚴重
    2. 剪輪五銖與漢末惡性通貨膨脹
      1. 剪輪五銖在東漢末期,已漸漸取代五銖,而官方鑄幣竟大於民間私鑄
      2. 靈帝推行的四出文錢也改變不了狀況
      3. 最後在董卓鑄小錢取代五銖錢後,"于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最終經濟崩潰
  7. 結語:東漢長期通貨膨脹的歷史影響 
    1. 生產量的減少加上官府鑄幣含銅量的降低,反過來導致物價上升,劣幣驅逐良幣,在不斷的惡性循環,最終經濟崩潰
    2. 東漢末的經濟崩潰,成為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開頭,豪族與寺院莊園是具體展現,在莊園之中合作共生,自給自足,後乃有豪族所支持的共同體的聚合發展
    3. 長期通貨膨脹的現象,如《潛夫論.浮侈》"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者什於浮末",這展現通膨從官府逐漸影響到交易鏈末端的農夫,導致農民不願工作,只好遊手好閒,跑到城市,造成無業人口增加
    4. 結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是由於漢末的通膨導致,並非政府的消極政策,導致錢幣流通減少,而開啟東漢前中期實物貨幣的先導

      *文中圖片,簡介東漢末經濟狀況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可說承繼上一篇四銖半兩那一篇,只是這是在文帝的制度上探討稱錢衡與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再次去證明私人鑄幣的成功。


  1. 引言
    1. 文帝放鑄政策背景
      1. 除了文帝初年(前175)到景帝初、中期,其餘時間都是禁止私鑄
      2. 儘管禁止私鑄,但四銖半兩的鑄幣形式依然使用到武帝中期(前119)
    2. 文章目的在於結合歷史史實的重建與貨幣理論的探討文帝放鑄政策的成功
    3. 前提,兩種私鑄
      1. 放鑄政策下的私鑄
        1. 合法私鑄,良幣驅逐劣幣
      2. 禁鑄政策下的私鑄
        1. 錢幣的劣化與通貨膨脹
  2. 文帝放鑄史實還原與基本理論認識
    1. 貨幣的購買力在於有相對應的儲備(如黃金或白金)
    2. 四銖錢的儲備及是本身重量與成色,因此透過檢驗重量與成色是否合乎法定,便可檢驗貨幣制度是否成功
    3. 以文帝四銖、景帝四銖、武帝四銖、西漢五銖作為比較
  3. 從出土錢幣實物實測數據證明四銖錢制的成功
    1. 透過比較放鑄時期與私鑄時期的四銖半兩,即可看出政策的優劣
    2. 透過平均重量與含銅率,可知文帝放鑄四銖優於其他幣制
  4. 漢文帝稱錢衡所代表的貨幣制度的特質
    1. 鳳凰山挖出的稱錢衡,作為古人日常生活中辨別錢幣優劣的工具,文帝也規定"敢擇輕重衡,及弗用,劾論罰",意指買賣用的錢都要經過天平的稱量
    2. 稱錢衡的意義為用了一種更公平的方式,確立一套古代貨幣交易的遊戲規則,也使得錢幣市場產生競爭,發揮貨幣的淘汰機制
  5. 重新認識格雷欣法則的應用涵義
    1. "格雷欣法則"意義的澄清
      1. 劣幣與良幣區分為金屬成色、分量和本身價值的高低
    2. 格雷欣法則的重新表述
      1. 當兩者之間有一個固定的交換比率,劣幣驅逐良幣,如果沒有,則良幣驅逐劣幣,背後的原因是市場的競爭規律與效率的要求
      2. 稱錢天平的使用以及稱錢法律的執行,確保貨幣市場定價的合法性以及公平性
  6. 行錢律造成秦末漢初貨幣體系的崩壞---"行錢"與"稱錢"制度對照
    1. 簡牘與文獻所見"行錢"制度
      1. 行錢定義--可流通、現行的錢
      2. 金布律中的"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指出不管爛錢好錢都要收,最後劣幣驅逐良幣
      3. 行錢制度在社會普遍形成"稍微爛一點的錢也是錢",最後錢幣漸漸惡化
      4. 秦代的<金布律>與漢初的<錢律>都訂定行錢制度,不僅不容許百姓要接受美惡雜之的錢幣,又要處罰不拿行錢的百姓
    2. "行錢"制度的作用分析
      1. 行錢制度擴增私鑄莢錢的流通,導致錢幣惡化,最後通貨膨脹
  7. 景武兩朝"禁鑄"政策的後果
    1. 元鼎四年(前113),鑄幣權回歸中央,交由上林苑鐘官、技巧、辨銅三官鑄幣,稱三官五銖
    2. 武帝推行的貨幣政策不僅造成社會動盪,也激起更多的私鑄盜鑄
    3. 禁鑄加上行錢制度的漢初
      1. 禁鑄政策使私鑄地下化,良幣鑄造也漸漸以鑄列幣為主,否則沒有利潤
      2. 行錢法律使劣幣得以販售,反而鼓勵鑄造劣幣
  8. 結論
      1. 《史記.平準書》記載武帝即位之初,"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庚庚皆滿,而府庫餘貨財",顯示文景期間的貨幣政策之成功
      2. 文帝的政策在格雷欣法則上提供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情況,武帝時期與漢初則提供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3. 總結文帝貨幣政策 : 四銖半兩、放任私鑄、稱錢法律

《四銖錢制與西漢文帝的鑄幣改革--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以出土史料探究西漢文帝的四兩半兩錢以及鑄幣政策的成效,並試圖證明文帝的四銖半兩與放任私人鑄幣政策造就西漢最成功的貨幣


  1. 序論
    1. 有鑑於前朝的莢錢越來越輕,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文帝因而改鑄四兩半錢
    2. 文帝頒布開放私人鑄幣,賈誼強力反對,並認為會導致"錢文大亂"等社會經濟亂象
    3. 透過出土史料來論證四銖錢的時代是最優良的貨幣
  2. 四銖錢的提出與漢文帝的貨幣政策
    1. 漢初貨幣混亂的幾個面向
      1. 不斷變更錢制,從半兩到莢錢,再到八銖,再到莢錢,漢朝建國到文帝,美幾年就更換幣制
      2. 鑄幣錢的轉移變化無常,從漢初期的無法規範到政府專鑄,再到任民專鑄,最後又收回地方與中央
      3. 盜鑄成風且質量差,加上通貨膨脹
    2. 文帝的貨幣政策
      1. 儘管放任鑄幣,卻仍有規定,不是亂鑄,而是要求百姓"仿鑄"
      2. 史書上記載的百姓富庶景象,應歸功於文帝的鑄幣政策,且時間也恰好是四銖半兩政策推行時間
  3. 從鑄幣質量的分析比較論四銖半兩和放鑄的功過
    1. 認定錢幣使否優良的要素
      1. 重量與成色(含銅量)最為重要
    2. 文景四銖與秦代西漢兩百年鑄幣比較
      1. 就平均重量率與含銅率都是四銖半兩較優,而第二高的榆莢半兩出土史料型制不同,因此不能加以考慮
    3. 從文景四銖優於武帝四銖證明放鑄政策的成功
      1. 開放私人鑄幣,從文景前五年(前175),到景帝中六年(前144)
      2. 從錢幣學家整理的史料論證文帝時期的平均重量確實重於武帝時期的平均重量
    4. 墓葬出土文帝、武帝四銖半兩數據分析
      1. 考古成批出土錢幣抽樣也確實高於武帝
  4. 武帝以後禁鑄政策之成效的對照
    1. 從建元元年施行三銖錢,五年回到四銖,之後不斷更換錢制,直到元鼎四年將鑄幣權從地方收回,交由中央上林三官,但好景不常
    2. 景帝晚年至武帝嚴禁私鑄的政策,導致更多劣幣以及通貨膨脹的發展
  5. 結論--四銖錢的時代以及文景之治的貨幣基礎
    1. 文中資料採用不同學者、不同地方出土的史料,但所得的結果都是相同
    2. 四銖半兩及開放私人鑄錢,不僅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使得銅錢因為市場的競爭而得以保持優良
  6. 餘論
    1. 銅錢本身的平均重量與含銅量得以證成貨幣制度的成效同今日紙鈔的儲備在於黃金的重量一樣(如果這枚五銖錢的重量比其他五銖錢重兩倍,但加值一樣,那我當然要把他切一半阿,正如切輪半兩錢,結果就是錢越來越輕)
    2. 四銖與半兩都是錢的重量單位,難免會有民眾混淆? 但不論名稱為何,從法定重量與實際重量去比較,應當可以一目了然
    3. 以王莽錢制精良,卻制度失敗,是因為王莽錢制忽略市場規則,價值與錢幣本身的重要要呈現相同比例,但大泉五十比五銖錢多2.4倍,價值卻多50倍
    4. 景帝的收回鑄幣權,是因為七國之亂被認為是諸侯擁有鑄幣權所致,強化後來國家主導貨幣發行的作為

《中國古代的貨幣區系、黃金流動與市場整合--陳彥良》 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在探討,春秋到戰國以來的貨幣型式,由三晉地區的布幣(鏟形幣),東方齊、燕的刀幣,西方周、秦地區的圜錢以及方楚國的以銅貝為主的貨幣系統等四種,隨著跨國交易的延伸, 加上戰國黃金的興起,使得黃金得以成為戰國跨國、跨區域市場的共同貨幣。


  1. 序論
    1. 定義
      1. 貨幣區意指貨幣的流通範圍,涵蘊在地域上一個與之相對應的市場的基本規模
    2. 過往學者忽略之處
      1. 只從單一的區域貨幣的角度來探討楚國金版交易的獨特性,而未考慮與戰國整個市場結構的發展變化相結合
      2. 春秋戰國文獻有關黃金使用的史料非常的多,但學者多重於新出土的金版、金餅等實物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和流傳下來的文獻史料互相參證
      3. 忽略戰國到秦漢的貨幣發展史體現在刀、布、圜、貝四個貨幣區域的形成、演變與消失,而這個過程與黃金有何關聯
    3. 中國古代貨幣的使用淵源
      1. 殷商已大量使用貝幣
      2. 戰國以後,跨國貿易的出現,使得無論刀、布、圜、貝,皆係銅鑄,幣值相對都較低,恐怕不適於大宗和遠距交易,以故原有的區域割裂的貨幣區系間的貿易障礙無疑將會更趨嚴重
  2. 戰國四大貨幣區
    1. 原有朋貝與金屬鑄貝無法滿足需求,導致新型貨幣型致出現
    2. 刀幣
      1. 以齊國的刀幣體系最為完整
      2. 由青銅工具削刀演變而來
      3. 刀形鑄幣先後流行於齊、燕、狄、鮮虞中山、趙等國,尤其在齊、燕、狄三地流行的時間最長。
        齊用「大刀」、「明刀」,燕亦流行明刀,趙、中山則用直刀為多。
      4. 大刀是形體最大份量最重的刀幣,刀面鑄有『明』者稱明刀。
      5. 將鑄幣稱為法貨,是齊國鑄幣的特徵,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
    3. 布幣
      1. 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2. 由名為「」(或耒)或「鎛」的古農具演變而起,「」與「鎛」同為農具,但前者為鏟類,後者乃鋤屬,說布幣的起源,應以前者為是
        因此早期布錢首部中空,可以入柄,稱做「空首布」,其形貌乃模仿實際耒形農具的式樣而來。
      3. 由鏟形農具的交換而逐漸取得貨幣的資格
      4. 戰國以後,改流行平首布
    4. 貝幣
      1. 楚國通行的貨幣,又稱為蟻鼻錢,以巺字貝最多,無字同貝屬於春秋時期
    5. 圜錢
      1. 流通於魏、周、秦的圜錢,即圓錢或稱環錢
      2. 先秦圓錢早期是圓形圓孔,後期是圓形方孔
      3. 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是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 336 年)「初行錢」之後的事
      4. 而從圓孔向方孔的轉變,則或許出於修造過程的需要又恰好符合古代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念
  3. 貨幣流通區塊的交互重疊與圜錢的擴大使用
    1. 從考古發現其他國家通常含有不屬於自己國家的貨幣,顯示不同貨幣區之間的交流在逐漸形成
    2. 這些數幣合流的現象,無不意味一件事實,那就是在當時國際貿易的現實要求下,一種共通的貨幣的出現是必然的歸趨。
    3. 方孔圓錢成為主要貨幣應有賴於秦國政府的推行
    4. 但圓錢的價值太低,依然需要尋找另一種幣值較高、運送成本低又較易保值的替代貨幣--黃金
  4. 黃金做為地區性的貨幣:楚國的金版、金餅以及天平、砝碼 
    1. 黃金盛產於楚國、長江流域一帶
    2. 楚國開始廣泛使用黃金通貨
    3. 進行黃金交易,需要青銅碼來進行秤量
    4. 金版既是人們儲藏的對象,但又肩負日常交易手段之功能,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貨幣
  5. 戰國文獻中做為國際貨幣和計價手段的黃金 
    1. 齊國貨幣計算主要以黃金為準,但如絹與布有時也可以作為替代,三者有相當固定的兌換比值
    2. 黃金貨幣的稱量單位的趨於一致,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一,是東周後期黃金作為國際共同貨幣的實質發展
  6. 結論:戰國黃金做為國際貨幣的意義
    1. 貨幣出現跨區流動的兩個趨勢
      1. 當時建立在商業貿易網上的貨幣的跨區域流通已經相當頻繁,使得在單一貨幣區內僅僅使用、鑄造自身所屬貨幣區之貨幣變得不敷時代的需求
      2. 在原有的貨幣制度不敷所需之時,倘然出現一種較圜、刀、布、貝更為方便適用的貨幣,這一新貨幣的通行將使兩個以上的貨幣區交疊共融而最終成為單一的貨幣區。 
    2. 作為交易媒介的金餅、金版數量之多與戰國黃金文獻的記載之多,表示
      1. 表示黃金既可以作為長途貿易、巨額交易的可靠與便利工具,同時也擔負日常交易的貨幣的職能;這種突出的表現是先秦舊有的刀、布、圜錢及銅貝四類區域性貨幣所未能擁有的
      2. 文獻上可以見到許多戰國各大諸侯間的黃金流動的史料記錄,而其時大國與大國之間彼此相距二、三千里,這些例證均已表明此時黃金已然成為戰國列國國內以及跨國、跨區域市場的共同貨幣
    3. 結論
      1. 從西周開始,歷經春秋戰國時代,一直到秦漢之際,中國的貨幣史完整地展現了一個從原始到成熟,從區域割裂到整合一統的完整過程
      2. 古代貨幣史發展的最終結果,應該在於以黃金為主的新貨幣體系為戰國以下的整體市場奠定了基本的模型。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毛漢光之基礎

話說這一篇好多地名、集團之類的,我一直以來都搞不太清楚這麼多的集團,是不是要去買個古代中國地圖阿~

  1. 前言
    1. 觀察魏、蜀、吳的統治階層社會成分,進而了解其社會變動
    2. 定義
      1. 社會勢力意指"力量源於社會上何類人物"
      2. 社會成分意指"身分背景屬於社會上何類人物"
  2. 漢末群雄之社會勢力
    1. 董卓集團之社會勢力
      1. 隴西人,涼州在後漢時期以勁旅聞名,而且董卓是涼州軍的首領
      2. 在中原地區無社會基礎,終致失敗
    2. 袁紹集團之社會勢力
      1. 東漢典型名士,家世顯赫
      2. 儘管袁紹優渥士大夫,但卻未進一步擴大社會基礎,在戰略上亦無突出之處
    3. 曹操集團之社會勢力
      1. 父親為太尉,可認定為地方豪族
      2. 比起袁紹,並不受州郡官吏及士大夫支持,但常有地方豪族的支持
      3. 透過吸收荀彧,開啟與士大夫階級的通道(因為荀彧是汝穎士大夫的領袖)
      4. 以地方豪族的軍人與以士大夫為主的文士,成為曹操的兩大支柱
    4. 孫氏集團之社會勢力
      1. 孫氏一家世代居住吳地,有龐大的宗族背景
      2. 淮泗勁旅是孫堅的初期主力
      3. 周瑜的加入,因為盧江周氏是大士族之一,所以成為孫氏與士大夫的通道
    5. 劉備集團初期之社會勢力
      1. 原先是幾個武夫的小集團
      2. 追隨的豪族僅有麋竺
      3. 在吸收諸葛亮之後,進入荊州,荊州豪傑及羣士加入許多,成為蜀漢政權的支柱
  3. 三國統治階層之社會分成
    1. 定義--社會階層的劃分
      1. 士族
        1. 州郡級著姓
        2. 父祖輩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
      2. 小姓
        1. 縣級大姓及地方豪族
        2. 父祖輩曾任州郡掾屬或千石以下官吏者
        3. 父祖輩之一曾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
      3. 平民
        1. 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
    2. 曹魏統治階層之社會成分
      1. 曹操當政期
        1. 士族官吏多出自汝穎一帶
      2. 魏文帝時代(曹丕)
        1. 吏部尚書陳羣創立"九品官人法",打破功臣子孫嗣官襲位的方式,將漢末士大夫納入統治階層
      3. 魏齊王至魏滅
        1. 司馬懿政變竄權,顯示以河內司馬氏為首的士大夫集團取得絕對優勢
    3. 孫吳政權之社會成分
      1. 孫氏政權之安定,有賴於安置這三類人
        1. 漢末以前中原人士南遷而居江東者,與孫氏關係密切,常出任孫氏宰輔,如四大姓朱張顧陸
        2. 漢末天下大亂時南遷者,寄身吳會
        3. 南方土著--山越,但與孫氏為對立狀態
      2. 前期(開國到陸遜亡)
        1. 開國之初,政權便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士族加小姓比例為61.7%),因為孫氏極力拉攏江東大族參加政權

      3. 後期(至吳亡)
        1. 有士族化的傾向,並有襲爵領兵者加上奉邑制,封建制度濃厚,也許是孫氏無法承擔大量的軍事費用,而推行類似封建制的辦法,讓大族自行承擔軍費
    4. 劉蜀政權之社會成分
      1. 前期(黃皓當政前)
        1. 僅管劉備打著漢裔的名號,卻甚少士大夫與官僚歸附,大都是荊州人士
      2. 後期(至蜀亡)
        1. 嗣侯襲官及以父為官使得統治階層過於侷限,容易造成人才枯竭
    5. 三國統治階層社會成分之比較
      1. 曹魏與孫權兩者的政權組成性質相似
      2. 劉蜀在第二期高度士族化,曹魏實施九品官人法亦如此,但因為位處於中國境內最開發的地方,也有較充足的時間,從功臣世襲制到九品中正制,人才因此不至枯竭
  4. 結論--三國時期之社會變動
      1. 在黨錮事件使得士之間的凝聚加大,在曹魏政權中,透過九品中正制,得以從單士上升為官僚,以至士族,也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排外的情緒
    1. 地方豪族
      1. 透過依附,地方貴族有機會成為開國功臣,封侯賜爵,這是家族地位的上升
    2. 其他
      1. 從三國的政權基礎來看,可以看出都具有士族化的傾向,士家大族進入統治階層,漸漸官僚化,再透過九品官人法鞏固自家士族,於是士族與官僚表裡一體,漸漸形成一個狹小但穩定的統治層,使得三國之後的地方豪族與單士無法打入,門第社會也漸漸形成,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基礎社會學之心得

正如書名,是一本對於社會學做一個大概描繪的書籍,從社會學的方法到家庭、都市,現代性與性別等等,都做了一個簡單的解說,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尋自己喜歡的章節去研究,更棒的是,每一篇後面都有延伸閱讀,讓我可以更簡單的往上自修~~

所以我就挑了幾篇喜歡的章節來寫心得


第七章 學歷與社會

這一篇討論的問題就是,學歷是否真能代表個人的社會能力?
肯定的是功能論,否定的是衝突論
功能論分為技術功能論、人力資本論
技術功能論認為伴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加,也代表更多的人可以分配到相稱的職位。
人力資本論則認為透過接受高等教育,對於未來能擁有更多選擇,這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大致概括社會的情況,但似乎沒有討論到學歷的訓練與社會能力的相關性,以我來說,就算我歷史系讀到博士,我也不一定保證找的到高薪工作呢~

否定的衝突論
衝突論認為教育並不如功能論所說,是為所有人提供機會,能夠長期投入資金和時間,必定只限於某些上層階級,而新馬克思的對於教育的批判則是"教育是為了支配階層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用以鞏固獨佔支配地位的工具,卻包裝成用人唯才主義的工具"
新韋伯學派則批判學歷與職業的結合關係,批判功能論的這個論點"學歷代表工作所需的知識與技術",並提出兩項批判,其一是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大部分是在工作的時候習得,並非在學校的教育習得,其二是各階段的學校成績,與其最相關的就是你進入下一階段教育的可能性。
並指出學歷是被證明某個特定集團的指標,代表某一類特定的教育共同體,代表這些人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並被企業公司用來評判值不值得信任或是能力的指標。

文化的再生產論則是認為,我們在教育中學習的是文化資本,學習社會被認為正統的文化,同時,文化資本也常與社會資本連結,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常在說的人脈,文化資本概念的提出,讓我們了解不僅學歷資本,教育也同時培養文化與社會資本,同時鞏固上層文化的正統性與正當性。

最後,書本認為不僅要思考我們如何透過教育換取地位與財富,也思考教育是否阻礙了人類追求幸福的多種可能性。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91333  少年劉備的煩惱:闖蕩亂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我就想到文化資本的概念,對照文中的最後一句,讀書與學習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的重要過程,同時,靠著教育得來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讓劉備順利晉升上層階級

第八章 社會的病理

社會的正常與異常

沒有犯罪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在此,我們要定義犯罪為"違反比法律更為廣義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每個社會都有獨自的規範,只要違反,就會被認為是犯罪。

在這裡要運用兩項社會學的思考方式
1.不能將社會的善惡判斷當作分析的標準,反而當作分析的對象
2.不能把現象孤立起來單獨分析,而必須考慮現象為何發生的社會脈絡,才不會忽略犯罪發生的社會意義

犯罪對對社會是有用的
1.犯罪作為社會多樣性的指標
如果一個很少犯罪的社會,代表這是一個高度同質性的社會,同時,也代表這個社會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也較弱,以同性戀在過去被認為是犯罪,現今卻合法來看,也可以說犯罪寓含某種未來社會的可能
2.重複檢驗犯罪制裁的運作與穩定,並增進大眾對於社會規範的確認

自我實現預言與標籤論
自我實驗的預言指的是"預言造成人的意識與行動出現變化,而且變化的方向等同於預言的方向",而且著重在於"預言者的意識與行動"

標籤論不以犯罪行為和犯罪者為分析焦點,反而勾勒"與犯罪行為有關的所有人"如何互動的圖像。在社會中,只要你違反社會設立的規範,就會被貼上局外人的標籤,進而造成偏差。
於是,偏差不是當事人的行為本質,而是他人把規則和制裁套用在違反者身上的結果
標籤論重視的是"人的互動如何改變人的行為"

社會問題的建構論
建構主義不在於檢視社會問題的真假,而在於分析社會對於社會問題的宣稱成立過程拒絕或接受的過程
也就是說,建構主義認為某些現象是被某些人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向社會訴求(宣稱成立過程),才被視為社會問題,正如史培德與吉瀨對社會問題的定義為"社會問題是對某一個想定的狀態陳述痛苦,並且宣示的個人及團體行動"
正如"逃學"、"家暴"等等現象,都是被社會問題化之後,才被塞入具體的人事物,進行社會問題的思考。

第九章 現代社會與脫序

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與共同體緊密融合的共存到由自我本身來給予自我認同並行動,對於抗衡共同體與個人觀的出現,國家扮演重要的角色。

導致現代社會的出現,會歸結於現代文學與新教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認為現代社會的出現可以歸結與新教所產生的"資本主義人",指的是"那些不以消費為目的,而只是儲蓄並用於投資而產生更多利潤的人",這樣的性格導致資本主義的出現
而新教中的預選說,使得人遺留在內心的孤獨化情感之中,被迫陷入無盡的自我審查與自我懷疑之中,也因而產生了把現實世界當作對象的主觀者。

現代文學中的寫實主義,指的是"描述讀者心靈直接的,有所感觸的事情",人們開始能將現實作為客觀對象加以考察。

但人類真的脫離共同體,得到自由了嗎?
以邊沁的環形監獄隱喻,認為人並沒有擺脫支配而得到自由,只是改用較抽象的方式去服從支配,我們並沒有真的得到自由,只是將別人的視線與規範內化為自己的準則,以為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我們也許踏入一個新形態的共同體之中。

第十章 私我主義社會


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下,個人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同時也無法從外部的宗教或是出身去得到認同,而必須向內追求,所謂的主體性,便是為了重新凝聚被社會分化的現代個人,由心靈所創造。
正如柏格(Peter Berger)所說"現代的個人,並不是分享集體自我的個人,而是信奉自己為唯一絕對真神而構築的個人"
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個人醞釀出了三種生活意識
1.私生活主義的精神--追求個人故事與個性的人生,為大家所遵循
2.意義的相對化--一個不再相信絕對價值、不再相信大論述(grand narrative)的時代,多數人用來掌握現實感的語言,其實只是意義的相對化
3.感覺信仰,我們不再採用傳統的價值,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迷子就是在這種情況誕生的產物,對於迷子來說,成熟焦慮與拒絕長大是因為無力承擔自己的負擔,只能靠著喜好或是興趣相結


第十五章 風俗現象的解讀

風俗是社會皮膚,指的是透過了解風俗,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表層,風俗所表現的社會變動,是短期間發生瞬息萬變的事物。
首先要考察的是流行的意義,有三種解釋流行現象的理論
1.塔爾德與史賓賽的模仿論,強調下位者模仿上位者的心理作用,認為行動與生活風格是由上向下傳遞的
2.以人的心性來解釋,起於人性中的兩種訴求,差別化與同質化,一方面祈求自己與眾不同,一方面卻擔心自己過於醒目,差別化帶起社會起動,同質化挑動社會多數人
3.炫耀性消費,對上層階級來說,流行就是用來誇富的商品與生活風格的暫時性風行,而奠基在浪費的法則上。

在討論流行時,除了"被選擇的物品"和"選擇物品的人",也需要考慮"影響選擇的人"


總之呢~我覺得這本真的不錯,比起見樹不見林或是難一點的社會學動動腦,感覺更有趣一點,範圍也較廣闊,可惜是淺了一點,但我覺得最棒的是,每一篇後面都有參考書目。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關於東漢的幾個問題--清議、黨錮與黃巾之心得

這一篇試圖將導致西漢滅亡的黃巾之亂,與西漢末年的清議與黨錮之禍,探討他們之間的關聯


  1. 關於東漢的衰亡,一般認為有幾個原因
    • 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
    • 知識分子、地主勢力與中小官吏與劉氏王族的對抗
    • 貧富不均、土地集中
  2. 東漢衰亡是經濟危機?
    • 漢書中描寫的是"社會危機",而不是經濟危機
    • 這些貧富不均的狀況在西漢中葉已經很嚴重,為何在末期才使漢帝國滅亡
  3. 清議與黨錮
    • 漢儒對於朝廷政治得失很敏感,與儒家思想一貫,而朝廷對清議領袖的禁錮是為黨錮
    • 受到黨錮的士大夫,通常會有幾種反應
      • 教書(深入民間)或是在著作發展革命思想
      • 結交官府
      • 結交豪強氏族(發展秘密組織),如袁紹、曹操等
    • 太平道的興起與士大夫
      • 對於黃巾賊的行動,中小官吏通常隱晦以及隱藏,
      • 或是許多士大夫暗中資助黃巾賊
      • 黨錮的迫害,促進士大夫的團結。而且太平道與黃巾的發展是受到士大夫的同情跟支援的,如後漢書的襄楷
      • 而後來黃巾賊的平定,有很大關係受到黨錮中人與黃巾變服的影響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篇文章說明黃巾之亂的發生最大原因,並非貧富不均與土地兼併,而是受到黨錮的士大夫對於國家的失望,導致他們同情與資助黃巾賊,最終導致帝國崩裂,那為甚麼說土地兼併等等不重要,是因為西漢中葉,士大夫依然效忠國家,那些小打小亂,很快就能平定了。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方法--李伯重 之心得

這學期選了經濟與歷史的課,雖然這個老師很鬆,平常幾乎沒甚麼作業,但還不錯的是,他會給很多的文章跟參考書目,當然就可以好好來讀拉~~
但我最近在想,要怎樣寫心得才會有幫助,我就想到世通都會寫大綱,那我就來寫個大綱看看成效好了

這篇文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一些經濟概念的解說,並以宋代經濟不能稱為經濟革命的原因,二是經濟史研究方法的說明


  1. 經濟史是什麼
    • 由於經濟史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可以認識的客觀對象(過去的經濟實踐),所以經濟史研究也是科學
  2. 經濟概念的解說
    • 以"近代以前中國是否有經濟革命"為例
      • 甚麼是經濟革命
        如文中所述"經濟革命的概念起源於英國工業革命,指的是生產力低下,經濟增長速度停滯不前的工業化前經濟,向人均產量與生活水平相對提高,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現代工業化發展",簡言之,就是"經濟成長方式的巨大轉變"
      • 經濟革命的類型
        費維凱(Albert Feuerwerker)將經濟成長方式分為三種
        • 廣泛性成長
          只有經濟總量增加,而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 斯密形成長
          經濟總產量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技術變化不大
        • 庫茲涅茨型成長
          經濟總產量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重大的技術變革
      • 經濟革命的主要特徵
        經濟革命應以技術的重大變革與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升,並在一個或多方面上產生巨大變化
      • 甚麼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革命
        如果要說中國有一個經濟革命,應是在明代後期的一個世紀左右的江南,誘或者這裡可以運用布羅代爾的兩音域,指出唐代到明代後期大約一千年的變化視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革命(漸進式的長時段過程),而把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的變化視為普通意義上的經濟革命(快速的短時段變革)
    • 以"宋代江南的農業變化與勞動生產率"為例
      宋代江南的耕地數量逐漸增加,可知是土地利用技術的進步,但勞動生產率(一位勞動者的單位生產量)變化的相關資料仍需要更多資料佐證,現有的資料並不能完整解釋。
    • 經濟史上的技術進步與其經濟變化的關係
      • 甚麼是技術進步
        有三個面向,分別是技術的發明、革新與普及,同時優秀生產方法的傳播也應該被視為技術進步
      • 技術進步在什麼樣的情況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除了技術上的發明,還需要搭配環境的配合才能成為技術進步,正如熊彼得所言"當技術因素與經濟因素衝突時,他總得屈服....在一定的時候所使用的每一種生產方法,都要服從經濟上的洽當性"
  3. 經濟史研究方法的說明
    • 歷史學方法
      史學方法是經濟史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於經濟史的目的是將過去的經濟實踐清楚的描繪出來,因此對過去經濟制度與經濟事件的了解是基本,在搭配史料學與考據學進行客觀的描繪
    • 經濟學方法
      經濟學的重要在於提供一個理論框架與模型
    • 其他學科的方法
      除了社會科學以外,自然科學也是進行經濟史研究的好方法,如透過計算當地氣問來計算產量變化等等
    • 史無定法
      透過經濟學我們可以更加認識歷史事實,但無法取代歷史,而史無定法指的是"在方法論上不應有傾向性,而是根據問題的需要與資料等條件的可能,作出選擇"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之心得

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一眼看到這標題,總覺得心中好像被穿刺了一把劍,馬上就去圖書館借了一本,而且這種日本商業書的特點,就是重點都很貼切的幫你標出來,每一篇也都輕薄短小,很快就看完了~

我覺得有幾個點我滿喜歡的,就是ABC模式、劣後清單
劣後清單,我覺得滿新奇的,一般來說,都會跟你說那些事要做,但有時想想,與其叫他做那些必做的事,還不如教他做絕對不能做的事,感覺更不容易出錯,更覺得自由耶~
ABC模式指的是,先決條件→行為→結果,這本書很強調行為,與其去加強下屬的動機,不入利用回饋的方式,讓他重複你希望他繼續做的行為
回饋與行為是這本強調的兩個重點,透過不斷對下屬正確的行為,讓他收到激勵,更努力去做你要求他做的行為,因為是有益的行為,最後的結果也是好的。

最後面,這本書另外介紹了兩種教學的方法
1.引起注意→提示學習目標→回憶必要的知識→提示學習內容→提供學習輔導→練習→提供有利的回饋→評估學習的成果→運用所學
2.基礎 :應用:發揮=6:3:1 (時間分配)以及
90/20/8法則,意思是上課時間不能超過90分鐘,每20分鐘就要改變進行的形式,每八分鐘就要讓學員參與
不過這是其他學者研究出來的經驗法則,我也不知道實不實用,反正就參考看看吧~
不過,邊讀邊延伸思考關於社團的事情,總覺得有點貼切呢~這本書真不錯XD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史學方法-杜維運之心得筆記

史學方法是我去上網買二手的,發現這一本有人幫我畫線又做筆記,真是不錯耶~
我聽說史方這一門課好像很硬,所以就趁著寒假,先來讀一下吧~

第一章 緒論

這一篇,作者就開章名義的指出,史學方法是訓練史學家的一門學問

"當史學家蒐集史料考證史料的時候,需要用冷靜客觀的科學方法,進入撰寫的階段,則須用富想像力的藝術方法"--p8
史學的大敵--武斷、附會、詐偽


說實在,這一篇有很多抽象又很華麗,但又很空洞的句子,感覺真難寫筆記阿~


第二章 歷史與史學家

這一章談論甚麼是歷史以及選擇史實的標準
甚麼是歷史?  這一章認為是"研究往事的學術"
因為史家在繁多的事實中,選擇有意義的事件串聯起來,讓一般事實成為歷史事實,於是歷史根據歷史事實寫成。
"歷史研究不是研究過去,而是研究過去所流於現在的痕跡 ; 如果人們所說,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沒有留下痕跡,等於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p28

史學家選擇事實的能力,又稱為"史識"
這本書提供五個標準
1.美善的標準--選擇美的事實,以編織成美的事實,也須進一步選擇善的事實
2.鑑戒的標準--歷史的價值,也繫於歷史能為後世做楷模
3.新意的標準--新意指的是"事實的特殊性與新穎性",使所寫歷史以新面目出現
4.文化價值的標準--這本書也說很難做具體的詮釋,反正就是那些詩詞、禮樂之類的
5.現狀淵源的標準--史事和現狀的關係越深,越有助於現況的解釋,就越重要。

看完五個標準,我只覺得2和5比較重要耶
其他的標準都太抽象也太主觀了,我還是認為應該盡可能呈現事實,並擷取教訓與解釋現況,其他都其次拉~

最後,這一章順便吹唪一下史學家及史學方法的重要
"任何傻子都可創造歷史,而歷史則待天才而寫"
(Any fool can make history. It takes a genius to write it.)


第三章 歷史科學與藝術


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呢?
認為歷史是科學的會覺得"因為歷史試圖找出某種社會規律與某種趨勢的環境"
而反對歷史是科學的會覺得"歷史中有許多不可能精確的事實"、"歷史是不遵守科學的規律"
於是就有了認為歷史是科學又是藝術的說法,認為"發現歷史事實,方法需科學,將歷史事實展示給讀者,就有其藝術性"

最終,歷史也許就只是歷史,不是科學與藝術

科學與歷史的不同
1.研究對象不同
科學--自然,找出規律的定理,研究不變的學術,可以從已知推未知
歷史--人事,沒有定律可言,研究變的學術,不研究沒發生過的事
(總覺得這一段沒甚麼必要呢~我覺得這些討論並不是真的在討論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而是歷史應該包含科學的態度還是藝術的態度?)



第四章 史學方法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

這一篇延續上一篇關於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試圖提出一個平衡,認為科學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歷史,但卻有它的侷限,而藝術也是如此。
史料的蒐集,科學可以幫上很多忙,而撰寫,則需要文學的技巧以及藝術的想像。


第五章 歸納方法

"史學家盡可能蒐集可能蒐集到的史料,史料蒐集齊全了,在得結論,是所謂史學上的歸納方法"p67
再搭配上演譯法,由既有的觀念、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設立假設。
(史學家的思想、想像,時時發揮決定性的力量,適當的配合運用演譯方法,將顯現其創獲的特性p89)

在蒐集史料上,有一些原則,時間越長越好,越原始越好,越審慎越好,孤證不立。精確的結論,不再其新穎性,惟在其得出時的審慎性
但歸納的缺點在於,你永遠沒辦法蒐集所有的材料,蒐集再多,只要一條反例,你的結論立即崩垮。
正如柯拉克所說"歷史研究的工作,是不間歇的在進行,不斷發現新材料,以否定舊解釋。史學家不停地探究與重新解釋既已被接受的事項,發掘新材料,揚棄舊信念"


第六章 比較方法

比較方法分為三種比較
1.同源史料的比較
一種史料,其作者為同一人,是同出一源的史料,那兩種史料,就算作者不同,只要出處相同,也算是同源史料
2.異源史料的比較
同源史料的比較,是消極性的。應積極的尋找異源史料,以進行比較。地下史料與紙上史料就算是異源史料。
3.轉手記載與原書的比較
第二手史料與第一手史料的比較。轉手記載可能是極好的史書,卻不是極好的史料。

透過比較,我們可以以更大的觀點去看待那變動的歷史,同時也避免自己主觀的獨斷與偏見。


第七章 綜合方法

將紛亂的史料,歸納、統整再一起,再與其他史料進行比較,透過綜合方法,可以從中看出新意。然前提是必須博覽浩瀚的原始資料。
最後,史學家以寥寥數語,敘述一種歷史現象,而不失之偏頗,是博覽的結果,亦即是綜合的結果。
以一句話簡而言之,體大思精--係指包羅萬千而又和諧無間,意義深長。


第八章 分析方法

對於歸納、綜合的史料,去賦予意義,去了解史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淵源、背景、影響。
內容分析,是就文獻中的形容詞、動詞以探討歷史人物的個性與發掘時代的精神與思潮。
這項分析以心理學"一個人的用字遣詞及其出現的頻度,是其內在性格的反射"為基礎發展。
但人的歷史有其多變性,也許非機械性的分析可以處理的。(說實在,這句有點不必要,但總覺得少了結尾。而且這本書提到你可以透過一隻鳥的習慣知道其他鳥的習慣,而你知道一個人的歷史,卻不能知道其他人的歷史,這類比不太行吧,"習慣"去比"歷史"?)


第九章 史料析論

"歷史是歷史學家根據歷史事實以寫成,所謂歷史事實,一般稱之為史料。"
根據班漢穆的分類,分為傳說(圖畫、口頭、文字)與遺跡(遺物、文件書契、紀念物品)
"傳說往往代表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信仰與精神,欲重建一個有深度的歷史,不能遺棄這一類的史料"
同時,也分為直接史料與轉手史料
直接史料--是當事人直接的觀察與直接的回憶、一切與事件有直接關係的史料、那個時代的人(第三者)的客觀記載
間接史料--轉手記載、後人編篡的史書、仿製品等
再來,也有其他分類
有意史料--為史料作者特意留存的記載,如新聞
無意史料--不知不覺地流漏、沒有計畫、自然的記載,如廣告、俗語、遺風遺俗
"歷史研究,最貴旁徵博引以求其是。以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互相印證,乃史學士的盛事"P165

第十章 史料考證

"資料說他發生了,而決定其是否可信,操之在史學家,便是所謂的考而後信"

外部考證--從外部衡量史料,以決定其真偽及其產生的時間、空間等問題。
分為以下幾種
1.辨偽書
2.史料產生時代的考證
3.史料產生地點的考證
4.史料著作人的考證
5.史料原型的考證--盡量蒐集善本以求互校

內部考證--考證內料的內容,從內容衡量其是否與客觀的事實相符合,或他們間符合的程度。
分為以下幾種
1.記載人信用的確定
2.記載人能力的確定
3.記載真實程度的確定
最後,須避免急遽求速與輕忽失慎的不確實之病

第十一章 博學與歷史研究

史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學問,甚至搭配社會科學,如量化方法來輔助
英國史學家科拉克:"真正的史學家,必須以學者兼為思想家"P193
(這一篇真的沒甚麼好寫筆記XD)


第十二章 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除了客觀和嚴密的研究,也需要透過"想像"將不連貫的史事串聯起來
正所謂"一位完美的史學家,必須具有足以使其敘事感人與歷歷如繪的想像"

歷史想像是將自己放入歷史之中,進入歷史的情況,進入歷史的時間,進入歷史的空間,然後由此想像當時可能會發生的一切。
而同情,使發生歷史想像能夠發生的一切條件,也是歷史學家能夠洞察歷史真相的心理要素
正所謂"以想像促使學術富有意義,以學術限制想像"


第十三章 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

歷史敘事和歷史解釋是撰寫歷史的兩大要素
歷史敘事是敘述以往發生的事件
歷史解釋是闡明歷史發展的軌跡及其意義所在
也就是歷史敘事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什麼?
而歷史解釋是告訴你為何發生?
而兩者在書寫歷史時,是一起呈現的,無法避免只有敘事,卻沒有價值判斷的情況
正所謂以解釋綱領敘事,以敘事充實解釋
"真正的思想家,必須以學者兼為思想家"P247

但其中有一作者希望在闡述通則時,要求具有彈性的通則解釋,這似乎就在表示,歷史解釋是不可能求到精確的,就是要有證偽性,對於歷史的通則才會越來越進步,不是嗎?


第十四章 歷史文章的特性與風格

這一章的重點就是真實、通達、爾雅是歷史文章的三個風格
真實是尊重證據,一切史文,必有所本
通達是完整的傳達其意義予廣大的讀者
爾雅是詞氣謙和、展現歷史的柔美高貴
撰寫歷史就像畫一樣,是一種藝術品~~


第十五章 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史學家寫史而不引書,是為引而無徵,無徵不足以垂信後世"
上一篇談到歷史風格的真實,這一篇就來談談引文的原則
不同的史體對應不同的引書方法
著作之體可以就原文自由的刪減潤色,但需不失原意
從選材、議述、潤飾、潤飾、剪裁、註釋每個過程都有原則
選材要精挑、譯述貴其意、潤飾則傳神、剪裁其精華、註釋則清楚

考證之體則必須忠實引用原文,不得修飾
1.引文盡量短
2.引文盡可能放入正文之中
3.引文與正文間應極和諧
4.一段引文,用單引號表示
5.省略字句,用刪節號表示
6.加一字,加一短句,用[]表示
7.如根據不同的版本,改正原文,需附加說明
8.注出處以詳盡為原則,作者、書名、出版年月、出版處所、篇名、卷數、頁數皆應注出
9.原書已亡,而為某書所引,則不可直接注自原書,而應注引自某書
10.原文為素所陌生的外國文字,可以輾轉引譯文
11.出處注於引文下或章節後,視情況而定
如能將考證之書,正文與引文保持和諧、排版美觀,也許考證之書就不再只有專家欣賞了

第十六章 傳記的特質與撰寫方法

傳記分為長傳和短傳,各有不同的寫法
長傳以詳盡為原則,也應作細膩的分析與描繪。(就是版面多,好的壞的都要寫出來)
短傳則需隱惡揚善,擇期要者而寫之。
好的傳記應以史學家始,文學家終。自史學家始,傳記才不流於荒誕,以文學家終,傳記才顯現其傳神


第十七章 一部柔美的歷史

"讀殖民史,則馳心於遠略 ; 讀戰爭史,則極意於爭雄.....史能轉人,而人不能轉史,世界之禍,遂窮慘極酷,幾於不可收拾矣"P309 國史要義
我滿喜歡這一句話,他顯現史學家寫的歷史不只是客觀的記錄歷史,同時也在影響歷史,不同的歷史角度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作者在這一篇強調柔美的歷史、和平的年代描寫,就是希望未來的人可以對和平的社會產生期許,對紛爭的社會產生警戒,讓未來變得越來越美好。
因為"歷史是史學家寫出來的"。

第十八章 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
"史學家利用想像以創造的可以看到聽到歷史的虛幻境界,能帶讀者看到聽到歷史,歷史的神奇"P324
我覺得這一句可以代表這一篇要說明的事情,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藉著文字創造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歷史事件

第十九章 比較歷史與世界史

"比較歷史為世界史能否寫成功的必要條件,不談比較歷史,談世界史是空洞的,比較歷史可以說是撰寫世界史的過程與方法"P326
為了貫徹世界史不偏不倚的原則,透過比較,我們可以擺脫民族的偏見以及國別史的組合。

但我覺得現在世界史反而製造一個新的框架去限縮我們的歷史觀,不是西方科學帶領世界前進,就是東方哲學的神秘,二元的史觀,還是很侷限的史觀,而且歐美中心論的思想也還是存在。學校上的世界史根本就是西洋史阿~~


第二十章 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比較史學是一種超越國界的史學研究,為的是建立世界史學,但不作時間或人物的比較,而是觀念上的想同,而得知中西兩方的史學發展到什麼程度。
研究重點在於比較各國思想、理論、方法的異同,比較各國史學與其他學問的關係,比較各國史學對社會與人群所發生的影響,比較各國史學上的術語等等。P344


第二十一章 史學上的純真精神

"不畏懼現實的勢力,不輕獻新朝的頌辭,為失敗的一朝存實錄,為少數有奇節的人物傳信使,人間的富貴榮華,消失於心目之中,刑獄中的刀鉅鼎鑊,置之於顧慮之外,史學家有此種精神,應稱之為史學上的純真精神"P367

第二十二章 史學上的真善美

文章風格雍容爾雅、遣詞用字不可戲謔輕佻或充滿暴戾之氣,就是史學上的美與善。
從這個觀念出發,可以發展中國史學家講褒貶的傳統,假借歷史的力量,使人懲惡而勸善,野蠻行為,賴以減少。
"史學家以不忍人之心,貶殘賊以為來者戒,褒仁慈以為來者師,為史學家絕對性的任務"P383


第二十三章 史德與史學家

慈悲的胸懷、冒險的精神、端正的心術、客觀的態度是史德的四個態度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慈悲的胸懷
歷史工作不僅是從事於新發現的航行,而且是一種面對敵對勢力的戰鬥--冒險的精神
發展、促進和武裝良知,是歷史的偉大成就--端正的心術
虛其心以求之,平其情而論之--客觀的態度

而史德的大忌是誇大、附會、武斷


第二十四章 史學家的胸襟

史學家的胸襟有兩個要點,一是時間與空間的遼闊,時間上貫通古今,空間上囊括寰宇,二是在平等對待所有的社會人群,因為唯有胸無成見,才能看見較真的歷史。


第二十五章 歷史的兩個境界

歷史的兩個境界是淑世與致用,指的是歷史在精神上帶來的豐富與啟迪思想,更重要的是促進人類進步與和平。
正如劉子玄所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人生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家者,其可缺之哉!"

第二十六章 史學家的樂觀悲觀與迷惑

這一篇在說明史學家在史學發展過程中所發展出的兩個極端,樂觀與悲觀
樂觀是因為科學的發展與史料的挖掘,使得史學家自認為可以尋找史學的規律以求得真理,導致後來歷史決定論、歷史循環論或是歷史鬥爭論的出現
悲觀是在二戰之後,史學家對於史學的想法,歷史相對論、虛無主義的出現讓史學家覺得無所謂客觀的歷史真理了
儘管如此,歷史事實在正確的運用下,能發揮其客觀價值,不論其如何殘缺不全,不僅尊重歷史事實,更致力於新歷史事實的發掘,窺探真相,為人類的未來找方向。

正如本書所說"歷史最珍貴之處在於是往事的實錄"

第二十七章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


在二次大戰之後,新型態的史學層出不窮,新歷史從下層寫,寫被忽視的謙虛的大眾,舊曆使從上層寫,寫貴族及精英份子的事業與成就。
新歷史主要有三大流派,量化、社會科學與心理
量化借助電腦的發展,去分析大量的資料
社會科學採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方法
心理學運用心理分析,深入了解個人與群體的精神狀態與行為
新歷史的代表年鑑學派,強調心態,也就是社會群眾集體的感情及態度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促使史學家深入事件的深處

而後現代主義的突擊,認為歷史沒有真理與客觀,是推論、意識形態的化身,甚至與文學的沒有兩樣。可說是史學家遇到最大的挑戰。
而如<歷史的真相>一書,認為"史學畢竟是一們成果與經驗累積的學科,典範、模式不斷被取代,好的史學卻能傳之久遠,並有一定的解釋力。新的理論,可能引發新的問題,拓展新的領域,但也可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審視舊的論題"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歡迎光臨人類學之心得

        最近因為要上歷史人類學,想說先借個人類學的入們書籍看看吧~也真的很入門,開學沒幾天就看完了,也可以很快就對人類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那看完之後,我覺得人類學的中心要旨就是馬凌諾斯基說的"容忍與寬大,立基於理解他人的觀點之上",不管之民族誌的書寫或是當地人觀點以及避免所謂的民族中心主義,都圍繞在這 一句話上,我覺得拉~
        人類學是關於人類過去與現在的研究,以及所有生物性與文化性的複雜整體,也就是說人類學不僅會討論關於人類的骨骼之類的(生物人類學),以前的人生活的狀態(考古學)、其他民族的人如何過他們的生活(文化人類學)以及他們的溝通方式(語言人類學),也因此文化是甚麼這個問題對於人類學來說很重要,這本書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共享且經過協商的意義體系,係根據人類學習以及透過詮釋經驗和產生行為所付諸實踐的知識而來"
         而民族誌就是人類學進行田野調查的方法,它們通常要進入其他文化中進行觀察,他記錄其他文化如何協商與分享意義,最終可以讓其他文化更了解這個文化,增進理解。
         在了解人類學之後,這本書另外討論關於世界體系、姓別、婚姻與信仰,從不同民族的角度,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生活不是最正確,只是我們這個文化所發展出來的。
         我覺得婚姻那一章節真的滿有趣的,什麼女丈夫、單邊繼嗣或是交表婚之類的,真的很有趣,也知道其他民族在看待婚姻時,不只是兩方相愛而已還是一個團體與另一個團體互相締結關係或是財產的繼承這樣(我們好像也差不多XD),也就是說,婚姻是關於創造並維持社會關係而非性關係。而今天我們的生存方式讓我們不須依附在一個大團體之下也可以生存。
總之呢~我覺得這本書很不錯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