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史學方法-杜維運之心得筆記

史學方法是我去上網買二手的,發現這一本有人幫我畫線又做筆記,真是不錯耶~
我聽說史方這一門課好像很硬,所以就趁著寒假,先來讀一下吧~

第一章 緒論

這一篇,作者就開章名義的指出,史學方法是訓練史學家的一門學問

"當史學家蒐集史料考證史料的時候,需要用冷靜客觀的科學方法,進入撰寫的階段,則須用富想像力的藝術方法"--p8
史學的大敵--武斷、附會、詐偽


說實在,這一篇有很多抽象又很華麗,但又很空洞的句子,感覺真難寫筆記阿~


第二章 歷史與史學家

這一章談論甚麼是歷史以及選擇史實的標準
甚麼是歷史?  這一章認為是"研究往事的學術"
因為史家在繁多的事實中,選擇有意義的事件串聯起來,讓一般事實成為歷史事實,於是歷史根據歷史事實寫成。
"歷史研究不是研究過去,而是研究過去所流於現在的痕跡 ; 如果人們所說,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沒有留下痕跡,等於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p28

史學家選擇事實的能力,又稱為"史識"
這本書提供五個標準
1.美善的標準--選擇美的事實,以編織成美的事實,也須進一步選擇善的事實
2.鑑戒的標準--歷史的價值,也繫於歷史能為後世做楷模
3.新意的標準--新意指的是"事實的特殊性與新穎性",使所寫歷史以新面目出現
4.文化價值的標準--這本書也說很難做具體的詮釋,反正就是那些詩詞、禮樂之類的
5.現狀淵源的標準--史事和現狀的關係越深,越有助於現況的解釋,就越重要。

看完五個標準,我只覺得2和5比較重要耶
其他的標準都太抽象也太主觀了,我還是認為應該盡可能呈現事實,並擷取教訓與解釋現況,其他都其次拉~

最後,這一章順便吹唪一下史學家及史學方法的重要
"任何傻子都可創造歷史,而歷史則待天才而寫"
(Any fool can make history. It takes a genius to write it.)


第三章 歷史科學與藝術


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呢?
認為歷史是科學的會覺得"因為歷史試圖找出某種社會規律與某種趨勢的環境"
而反對歷史是科學的會覺得"歷史中有許多不可能精確的事實"、"歷史是不遵守科學的規律"
於是就有了認為歷史是科學又是藝術的說法,認為"發現歷史事實,方法需科學,將歷史事實展示給讀者,就有其藝術性"

最終,歷史也許就只是歷史,不是科學與藝術

科學與歷史的不同
1.研究對象不同
科學--自然,找出規律的定理,研究不變的學術,可以從已知推未知
歷史--人事,沒有定律可言,研究變的學術,不研究沒發生過的事
(總覺得這一段沒甚麼必要呢~我覺得這些討論並不是真的在討論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而是歷史應該包含科學的態度還是藝術的態度?)



第四章 史學方法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

這一篇延續上一篇關於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試圖提出一個平衡,認為科學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歷史,但卻有它的侷限,而藝術也是如此。
史料的蒐集,科學可以幫上很多忙,而撰寫,則需要文學的技巧以及藝術的想像。


第五章 歸納方法

"史學家盡可能蒐集可能蒐集到的史料,史料蒐集齊全了,在得結論,是所謂史學上的歸納方法"p67
再搭配上演譯法,由既有的觀念、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設立假設。
(史學家的思想、想像,時時發揮決定性的力量,適當的配合運用演譯方法,將顯現其創獲的特性p89)

在蒐集史料上,有一些原則,時間越長越好,越原始越好,越審慎越好,孤證不立。精確的結論,不再其新穎性,惟在其得出時的審慎性
但歸納的缺點在於,你永遠沒辦法蒐集所有的材料,蒐集再多,只要一條反例,你的結論立即崩垮。
正如柯拉克所說"歷史研究的工作,是不間歇的在進行,不斷發現新材料,以否定舊解釋。史學家不停地探究與重新解釋既已被接受的事項,發掘新材料,揚棄舊信念"


第六章 比較方法

比較方法分為三種比較
1.同源史料的比較
一種史料,其作者為同一人,是同出一源的史料,那兩種史料,就算作者不同,只要出處相同,也算是同源史料
2.異源史料的比較
同源史料的比較,是消極性的。應積極的尋找異源史料,以進行比較。地下史料與紙上史料就算是異源史料。
3.轉手記載與原書的比較
第二手史料與第一手史料的比較。轉手記載可能是極好的史書,卻不是極好的史料。

透過比較,我們可以以更大的觀點去看待那變動的歷史,同時也避免自己主觀的獨斷與偏見。


第七章 綜合方法

將紛亂的史料,歸納、統整再一起,再與其他史料進行比較,透過綜合方法,可以從中看出新意。然前提是必須博覽浩瀚的原始資料。
最後,史學家以寥寥數語,敘述一種歷史現象,而不失之偏頗,是博覽的結果,亦即是綜合的結果。
以一句話簡而言之,體大思精--係指包羅萬千而又和諧無間,意義深長。


第八章 分析方法

對於歸納、綜合的史料,去賦予意義,去了解史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淵源、背景、影響。
內容分析,是就文獻中的形容詞、動詞以探討歷史人物的個性與發掘時代的精神與思潮。
這項分析以心理學"一個人的用字遣詞及其出現的頻度,是其內在性格的反射"為基礎發展。
但人的歷史有其多變性,也許非機械性的分析可以處理的。(說實在,這句有點不必要,但總覺得少了結尾。而且這本書提到你可以透過一隻鳥的習慣知道其他鳥的習慣,而你知道一個人的歷史,卻不能知道其他人的歷史,這類比不太行吧,"習慣"去比"歷史"?)


第九章 史料析論

"歷史是歷史學家根據歷史事實以寫成,所謂歷史事實,一般稱之為史料。"
根據班漢穆的分類,分為傳說(圖畫、口頭、文字)與遺跡(遺物、文件書契、紀念物品)
"傳說往往代表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信仰與精神,欲重建一個有深度的歷史,不能遺棄這一類的史料"
同時,也分為直接史料與轉手史料
直接史料--是當事人直接的觀察與直接的回憶、一切與事件有直接關係的史料、那個時代的人(第三者)的客觀記載
間接史料--轉手記載、後人編篡的史書、仿製品等
再來,也有其他分類
有意史料--為史料作者特意留存的記載,如新聞
無意史料--不知不覺地流漏、沒有計畫、自然的記載,如廣告、俗語、遺風遺俗
"歷史研究,最貴旁徵博引以求其是。以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互相印證,乃史學士的盛事"P165

第十章 史料考證

"資料說他發生了,而決定其是否可信,操之在史學家,便是所謂的考而後信"

外部考證--從外部衡量史料,以決定其真偽及其產生的時間、空間等問題。
分為以下幾種
1.辨偽書
2.史料產生時代的考證
3.史料產生地點的考證
4.史料著作人的考證
5.史料原型的考證--盡量蒐集善本以求互校

內部考證--考證內料的內容,從內容衡量其是否與客觀的事實相符合,或他們間符合的程度。
分為以下幾種
1.記載人信用的確定
2.記載人能力的確定
3.記載真實程度的確定
最後,須避免急遽求速與輕忽失慎的不確實之病

第十一章 博學與歷史研究

史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學問,甚至搭配社會科學,如量化方法來輔助
英國史學家科拉克:"真正的史學家,必須以學者兼為思想家"P193
(這一篇真的沒甚麼好寫筆記XD)


第十二章 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除了客觀和嚴密的研究,也需要透過"想像"將不連貫的史事串聯起來
正所謂"一位完美的史學家,必須具有足以使其敘事感人與歷歷如繪的想像"

歷史想像是將自己放入歷史之中,進入歷史的情況,進入歷史的時間,進入歷史的空間,然後由此想像當時可能會發生的一切。
而同情,使發生歷史想像能夠發生的一切條件,也是歷史學家能夠洞察歷史真相的心理要素
正所謂"以想像促使學術富有意義,以學術限制想像"


第十三章 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

歷史敘事和歷史解釋是撰寫歷史的兩大要素
歷史敘事是敘述以往發生的事件
歷史解釋是闡明歷史發展的軌跡及其意義所在
也就是歷史敘事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什麼?
而歷史解釋是告訴你為何發生?
而兩者在書寫歷史時,是一起呈現的,無法避免只有敘事,卻沒有價值判斷的情況
正所謂以解釋綱領敘事,以敘事充實解釋
"真正的思想家,必須以學者兼為思想家"P247

但其中有一作者希望在闡述通則時,要求具有彈性的通則解釋,這似乎就在表示,歷史解釋是不可能求到精確的,就是要有證偽性,對於歷史的通則才會越來越進步,不是嗎?


第十四章 歷史文章的特性與風格

這一章的重點就是真實、通達、爾雅是歷史文章的三個風格
真實是尊重證據,一切史文,必有所本
通達是完整的傳達其意義予廣大的讀者
爾雅是詞氣謙和、展現歷史的柔美高貴
撰寫歷史就像畫一樣,是一種藝術品~~


第十五章 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史學家寫史而不引書,是為引而無徵,無徵不足以垂信後世"
上一篇談到歷史風格的真實,這一篇就來談談引文的原則
不同的史體對應不同的引書方法
著作之體可以就原文自由的刪減潤色,但需不失原意
從選材、議述、潤飾、潤飾、剪裁、註釋每個過程都有原則
選材要精挑、譯述貴其意、潤飾則傳神、剪裁其精華、註釋則清楚

考證之體則必須忠實引用原文,不得修飾
1.引文盡量短
2.引文盡可能放入正文之中
3.引文與正文間應極和諧
4.一段引文,用單引號表示
5.省略字句,用刪節號表示
6.加一字,加一短句,用[]表示
7.如根據不同的版本,改正原文,需附加說明
8.注出處以詳盡為原則,作者、書名、出版年月、出版處所、篇名、卷數、頁數皆應注出
9.原書已亡,而為某書所引,則不可直接注自原書,而應注引自某書
10.原文為素所陌生的外國文字,可以輾轉引譯文
11.出處注於引文下或章節後,視情況而定
如能將考證之書,正文與引文保持和諧、排版美觀,也許考證之書就不再只有專家欣賞了

第十六章 傳記的特質與撰寫方法

傳記分為長傳和短傳,各有不同的寫法
長傳以詳盡為原則,也應作細膩的分析與描繪。(就是版面多,好的壞的都要寫出來)
短傳則需隱惡揚善,擇期要者而寫之。
好的傳記應以史學家始,文學家終。自史學家始,傳記才不流於荒誕,以文學家終,傳記才顯現其傳神


第十七章 一部柔美的歷史

"讀殖民史,則馳心於遠略 ; 讀戰爭史,則極意於爭雄.....史能轉人,而人不能轉史,世界之禍,遂窮慘極酷,幾於不可收拾矣"P309 國史要義
我滿喜歡這一句話,他顯現史學家寫的歷史不只是客觀的記錄歷史,同時也在影響歷史,不同的歷史角度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作者在這一篇強調柔美的歷史、和平的年代描寫,就是希望未來的人可以對和平的社會產生期許,對紛爭的社會產生警戒,讓未來變得越來越美好。
因為"歷史是史學家寫出來的"。

第十八章 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
"史學家利用想像以創造的可以看到聽到歷史的虛幻境界,能帶讀者看到聽到歷史,歷史的神奇"P324
我覺得這一句可以代表這一篇要說明的事情,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藉著文字創造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歷史事件

第十九章 比較歷史與世界史

"比較歷史為世界史能否寫成功的必要條件,不談比較歷史,談世界史是空洞的,比較歷史可以說是撰寫世界史的過程與方法"P326
為了貫徹世界史不偏不倚的原則,透過比較,我們可以擺脫民族的偏見以及國別史的組合。

但我覺得現在世界史反而製造一個新的框架去限縮我們的歷史觀,不是西方科學帶領世界前進,就是東方哲學的神秘,二元的史觀,還是很侷限的史觀,而且歐美中心論的思想也還是存在。學校上的世界史根本就是西洋史阿~~


第二十章 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比較史學是一種超越國界的史學研究,為的是建立世界史學,但不作時間或人物的比較,而是觀念上的想同,而得知中西兩方的史學發展到什麼程度。
研究重點在於比較各國思想、理論、方法的異同,比較各國史學與其他學問的關係,比較各國史學對社會與人群所發生的影響,比較各國史學上的術語等等。P344


第二十一章 史學上的純真精神

"不畏懼現實的勢力,不輕獻新朝的頌辭,為失敗的一朝存實錄,為少數有奇節的人物傳信使,人間的富貴榮華,消失於心目之中,刑獄中的刀鉅鼎鑊,置之於顧慮之外,史學家有此種精神,應稱之為史學上的純真精神"P367

第二十二章 史學上的真善美

文章風格雍容爾雅、遣詞用字不可戲謔輕佻或充滿暴戾之氣,就是史學上的美與善。
從這個觀念出發,可以發展中國史學家講褒貶的傳統,假借歷史的力量,使人懲惡而勸善,野蠻行為,賴以減少。
"史學家以不忍人之心,貶殘賊以為來者戒,褒仁慈以為來者師,為史學家絕對性的任務"P383


第二十三章 史德與史學家

慈悲的胸懷、冒險的精神、端正的心術、客觀的態度是史德的四個態度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慈悲的胸懷
歷史工作不僅是從事於新發現的航行,而且是一種面對敵對勢力的戰鬥--冒險的精神
發展、促進和武裝良知,是歷史的偉大成就--端正的心術
虛其心以求之,平其情而論之--客觀的態度

而史德的大忌是誇大、附會、武斷


第二十四章 史學家的胸襟

史學家的胸襟有兩個要點,一是時間與空間的遼闊,時間上貫通古今,空間上囊括寰宇,二是在平等對待所有的社會人群,因為唯有胸無成見,才能看見較真的歷史。


第二十五章 歷史的兩個境界

歷史的兩個境界是淑世與致用,指的是歷史在精神上帶來的豐富與啟迪思想,更重要的是促進人類進步與和平。
正如劉子玄所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人生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家者,其可缺之哉!"

第二十六章 史學家的樂觀悲觀與迷惑

這一篇在說明史學家在史學發展過程中所發展出的兩個極端,樂觀與悲觀
樂觀是因為科學的發展與史料的挖掘,使得史學家自認為可以尋找史學的規律以求得真理,導致後來歷史決定論、歷史循環論或是歷史鬥爭論的出現
悲觀是在二戰之後,史學家對於史學的想法,歷史相對論、虛無主義的出現讓史學家覺得無所謂客觀的歷史真理了
儘管如此,歷史事實在正確的運用下,能發揮其客觀價值,不論其如何殘缺不全,不僅尊重歷史事實,更致力於新歷史事實的發掘,窺探真相,為人類的未來找方向。

正如本書所說"歷史最珍貴之處在於是往事的實錄"

第二十七章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


在二次大戰之後,新型態的史學層出不窮,新歷史從下層寫,寫被忽視的謙虛的大眾,舊曆使從上層寫,寫貴族及精英份子的事業與成就。
新歷史主要有三大流派,量化、社會科學與心理
量化借助電腦的發展,去分析大量的資料
社會科學採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方法
心理學運用心理分析,深入了解個人與群體的精神狀態與行為
新歷史的代表年鑑學派,強調心態,也就是社會群眾集體的感情及態度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促使史學家深入事件的深處

而後現代主義的突擊,認為歷史沒有真理與客觀,是推論、意識形態的化身,甚至與文學的沒有兩樣。可說是史學家遇到最大的挑戰。
而如<歷史的真相>一書,認為"史學畢竟是一們成果與經驗累積的學科,典範、模式不斷被取代,好的史學卻能傳之久遠,並有一定的解釋力。新的理論,可能引發新的問題,拓展新的領域,但也可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審視舊的論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