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兩漢災害高峰期--天災、人禍與治亂盛衰的關聯性分析--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運用文獻統計並分析兩漢災荒的時間分布與頻率,將之分為四部分,比較四段落之間的關係以剖析災荒與政治經濟體制的關聯,並論述決定朝代的興亡,還是以人禍為要


  1. 災害特徵與分類釋義
    1.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災禍是蝗、水、旱,其中以蝗災最烈,漢代以塹埋與火滅、捕捉來處理,水旱之後的夏、秋之際是蝗災的最盛時節,加上大風,也會加快蝗蟲的遷移傳播
    2. 疾病的災害也不容小覷,範圍又廣,帶來的心理傷害,往往激化社會動盪
    3. 暴雨加上海水倒灌的海溢,與河決、河溢類似,是小範圍的災害
    4. 寒、霜凍害引發重大災情及農、牧損失
    5. 風災造成大面積的作物折倒與莖葉焦枯
    6. 地震可造成重大死傷,但對農業則有限,而漢代多為木土建築與茅廬,與今日不可比較
    7. 冰雹則需要特定的氣候條件才會發生,也多屬小範圍事件
  2. 兩漢災荒人數及頻率統計
    1. 從文中給予的資料可知
      1. 兩漢四百年,災害頻率趨勢呈現波浪狀上升
      2. 東漢災害頻率高於西漢時期許多
      3. 西漢頻率最高是元帝、成帝時期,最低是昭宣兩帝
      4. 東漢光武帝災害頻繁甚於王莽時期
      5. 東漢頻率最低是明章兩帝,最高是和殤安紹四帝
      6. 和殤安紹四帝的災害頻率是2.14次/年,是漢朝中頻率最高,加上地震與冰雹,則遠遠超過其他時期
  3. 兩漢複合災害的高峰期
    1. 將災情的嚴重高低,分為五個等級
      1. 第一級 : 全國性、跨區域或關中地區的特大災荒,如歲大饑、天下大旱、二州以上的人相食
      2. 第二級 :跨區域的次級災荒、區域性的大災荒,如大旱、大蝗
      3. 第三級 :區域性的中等程度災害,如大寒、蝗
      4. 第四級 :區域性的小規模災害,如水災、寒凍
      5. 第五級 :偶發性的個別性災害,如小旱、大風    
    2. 複合災害高峰期意為"多次復發與多次連發的密集災害期"
      1. 第一次 : 西漢元帝,一連串紀錄顯示天候異常變冷,農作物損失嚴重,此後天下大饑,但並未產生大規模動亂,顯示政治經濟結構尚存
      2. 第二次 :王莽地皇二年到光武帝建武三年,先是蝗災、大雨雪、大饑荒,以致地皇三年"關東人相食",到建武四年赤眉平定之後才結束
      3. 第三次 : 東漢安第永初元年到永初七年,先是水旱、大水、冰雹,後饑荒,導致永初三年"京師大飢,民相食",六年則十州出現蝗災
      4. 第四次 : 漢獻帝興平元年到建安五年(194-200),始於蝗災、大饑,以致"人食相啖,白骨委積"
    3. 複合災號高峰期的大蝗災起於易代動亂殺伐之際,起於人民流離失所,沒有精力照顧農田,而導致蝗災,亦即,蝗災是世亂之果
  4. "關東流民兩百萬口":武帝元封四年流民事件剖析
    1. 河決與天旱並非流民事件主因,而是貪官汙吏、賦稅過重、徏置流民成效不彰,加上許多的錯誤政策,使得小災易變為大災
    2. 結論,流民事件為國家政策與自然災害促成的複合災害
  5. "陰陽錯謬"之外--新莽農業崩潰之由
    1. 起於邊境的大規模叛亂與飢荒,以致地皇三年(22年)大蝗災的關東人相食,則由於王莽的政策不當,王莽的"造井田,使民棄土業"、"設六筦,以窮工商"破壞市場與農業的經濟體制
  6. "水旱十載":和熹鄧后與東漢中期危機的化解
    1. 永元之政,和帝延續竇氏放權讓利的政策,因而有齊民歲增、闢土世廣
    2. 隨後,殤帝沖齡而亡、安帝被立,鄧氏輔政,同時,內遭十載水旱、外則西羌亂夏,進入近十年的災害高峰期。
    3. 鄧后力推"整齊吏治、寬政惠民",加上王渙的事績,可知官吏清廉是民生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
    4. 比起桓靈兩帝,同遭水旱災害,前者傾而未絕,後者則貪饕劫掠,漸亂以致於亡
  7. 結論 : 天災還是人禍?  
    1. 統治者的應變與活力與朝代政治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切實做到經濟權利之放讓,人民生計之尊重,就算有大災也能度過
    2. 和殤安少四帝的災害,尤其是安帝災情之慘烈,這說明武帝時期的大規模流民朝不能以天災來解釋
    3. 吏治敗壞造成大規模土地荒蕪,以致蝗災,最後演變為易代動亂殺伐
    4. 黃河潰決是重大災害,但並非王莽時期最烈,並不是王莽政權敗亡有利的論證
    5. 朝代的治亂興衰,人事的作用要超越天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