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驗證中認識《隆中對》
- 作者認為在討論隆中對時,不應太多的幻想與戲劇色彩,而要以確切的史料與科學式的研究,才能更準確的理解隆中對
- 《隆中對》方略和諸葛亮在實施中的作用
- 時間:建安十二年(207AD),赤壁之戰前一年
- 背景:
- 曹操已據有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
- 憑藉北方的優勢,想要進攻南方,而南方長江的三個大勢力為孫權(揚州)、劉表(荊州)、劉璋(益州)
- 關鍵在於如何調整南方的力量對抗北方
- 諸葛亮提出三個方面的對策
- 取劉表
- 取劉璋,認為益州是劉備的根基
- 承認孫吳的力量,並與之結盟
- 劉備的讚譽
- 《先主傳》:拙於用兵、每戰必敗
- 劉備併吞荊州與益州,靠的是自己的狡詐與對手的愚蠢
- "以性情相契"的人才在蜀國建立初期幾以凋零,而後的人才都來自於劉璋手下的人
- 作者認為劉備並沒有完全照著隆中對的內容去施行,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得以盡其所用
- 魯肅與諸葛亮
- 時間:建安五年,魯肅也對於時局做出類似的分析
- 內容:認為漢朝無法復興,曹操勢力強大,也只有以江東為根基,奪取長江一帶
- 第一步以江東為根基
- 第二步穩定揚州與荊州,然後往上游逼近
- 拿到益州,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
- 一統天下
- 孫權
- 比起劉備,孫權讓魯肅可以去執行他的計畫
- 魯肅與諸葛亮
- 魯肅密議與隆中對相似性很高,而得失也因為主子不同,各有所失,蜀失了荊州,吳沒取益州
- 巴蜀偏霸之業
- 進入蜀地之後,因為地形、軍力等等的條件,應以保州自守為上
- 後人認為取蜀而棄荊州,是採責備的態度,如蘇洵、崔浩
- 而作者認為王夫之的言論最為實際,王夫之認為進入蜀地是唯一退路,既然進入蜀地也不宜出關征討
- 作者認為諸葛亮北伐與劉備出峽相同,是孫子兵法中的縻軍(《孫子·謀攻》:“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也就是指受牽制而不能靈活機動的軍隊。)
- 跨有荊益之失
- 跨有荊益的失誤在於孫權的勢力逐漸掌握荊州之時,以及劉備的主力進入蜀地之後,而關羽攻樊也不過是給孫權一個藉口,掌握荊州而已
- 諸葛亮不同意劉備的夷陵之戰,不僅因為局勢已經明朗化,又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跨有荊益的認識來源
- 作者認為來源是東漢初與光武帝對抗的公孫述,據《後漢書 .公孫述傳》北據漢中...東守八郡...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在公孫述時期,跨有荊益是可能的
- 魏文帝在劉備夷陵之戰敗後,以吳漢打敗公孫述為例,以及魏明帝也以李熊、荊邯比喻蜀地,甚至諸格葛也是,可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公孫述為原型的機率很大
- 東漢時期,荊州西境無東漢兵據守,因此可以自由出關,但三國時期,吳兵據守在三峽關口,形式大不相通,因而作者認為跨有荊益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以史料論證"隆中對"的預測及來源,用科學的方式了解隆中對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手法是?
以眾多的史料作為基礎,客觀的了解當時的局勢與隆中對的內容
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是?
藉由隆中對更了解當時的局勢關係,以及吳、蜀之間的爭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