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觀察魏、蜀、吳的統治階層社會成分,進而了解其社會變動
- 定義
- 社會勢力意指"力量源於社會上何類人物"
- 社會成分意指"身分背景屬於社會上何類人物"
- 漢末群雄之社會勢力
- 董卓集團之社會勢力
- 隴西人,涼州在後漢時期以勁旅聞名,而且董卓是涼州軍的首領
- 在中原地區無社會基礎,終致失敗
- 袁紹集團之社會勢力
- 東漢典型名士,家世顯赫
- 儘管袁紹優渥士大夫,但卻未進一步擴大社會基礎,在戰略上亦無突出之處
- 曹操集團之社會勢力
- 父親為太尉,可認定為地方豪族
- 比起袁紹,並不受州郡官吏及士大夫支持,但常有地方豪族的支持
- 透過吸收荀彧,開啟與士大夫階級的通道(因為荀彧是汝穎士大夫的領袖)
- 以地方豪族的軍人與以士大夫為主的文士,成為曹操的兩大支柱
- 孫氏集團之社會勢力
- 孫氏一家世代居住吳地,有龐大的宗族背景
- 淮泗勁旅是孫堅的初期主力
- 周瑜的加入,因為盧江周氏是大士族之一,所以成為孫氏與士大夫的通道
- 劉備集團初期之社會勢力
- 原先是幾個武夫的小集團
- 追隨的豪族僅有麋竺
- 在吸收諸葛亮之後,進入荊州,荊州豪傑及羣士加入許多,成為蜀漢政權的支柱
- 三國統治階層之社會分成
- 定義--社會階層的劃分
- 士族
- 州郡級著姓
- 父祖輩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
- 小姓
- 縣級大姓及地方豪族
- 父祖輩曾任州郡掾屬或千石以下官吏者
- 父祖輩之一曾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者
- 平民
- 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
- 曹魏統治階層之社會成分
- 曹操當政期
- 士族官吏多出自汝穎一帶
- 魏文帝時代(曹丕)
- 吏部尚書陳羣創立"九品官人法",打破功臣子孫嗣官襲位的方式,將漢末士大夫納入統治階層
- 魏齊王至魏滅
- 司馬懿政變竄權,顯示以河內司馬氏為首的士大夫集團取得絕對優勢
- 孫吳政權之社會成分
- 孫氏政權之安定,有賴於安置這三類人
- 漢末以前中原人士南遷而居江東者,與孫氏關係密切,常出任孫氏宰輔,如四大姓朱張顧陸
- 漢末天下大亂時南遷者,寄身吳會
- 南方土著--山越,但與孫氏為對立狀態
- 前期(開國到陸遜亡)
- 開國之初,政權便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士族加小姓比例為61.7%),因為孫氏極力拉攏江東大族參加政權
- 後期(至吳亡)
- 有士族化的傾向,並有襲爵領兵者加上奉邑制,封建制度濃厚,也許是孫氏無法承擔大量的軍事費用,而推行類似封建制的辦法,讓大族自行承擔軍費
- 劉蜀政權之社會成分
- 前期(黃皓當政前)
- 僅管劉備打著漢裔的名號,卻甚少士大夫與官僚歸附,大都是荊州人士
- 後期(至蜀亡)
- 嗣侯襲官及以父為官使得統治階層過於侷限,容易造成人才枯竭
- 三國統治階層社會成分之比較
- 曹魏與孫權兩者的政權組成性質相似
- 劉蜀在第二期高度士族化,曹魏實施九品官人法亦如此,但因為位處於中國境內最開發的地方,也有較充足的時間,從功臣世襲制到九品中正制,人才因此不至枯竭
- 結論--三國時期之社會變動
- 士
- 在黨錮事件使得士之間的凝聚加大,在曹魏政權中,透過九品中正制,得以從單士上升為官僚,以至士族,也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排外的情緒
- 地方豪族
- 透過依附,地方貴族有機會成為開國功臣,封侯賜爵,這是家族地位的上升
- 其他
- 從三國的政權基礎來看,可以看出都具有士族化的傾向,士家大族進入統治階層,漸漸官僚化,再透過九品官人法鞏固自家士族,於是士族與官僚表裡一體,漸漸形成一個狹小但穩定的統治層,使得三國之後的地方豪族與單士無法打入,門第社會也漸漸形成,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毛漢光之基礎
話說這一篇好多地名、集團之類的,我一直以來都搞不太清楚這麼多的集團,是不是要去買個古代中國地圖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