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四銖錢制與西漢文帝的鑄幣改革--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以出土史料探究西漢文帝的四兩半兩錢以及鑄幣政策的成效,並試圖證明文帝的四銖半兩與放任私人鑄幣政策造就西漢最成功的貨幣


  1. 序論
    1. 有鑑於前朝的莢錢越來越輕,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文帝因而改鑄四兩半錢
    2. 文帝頒布開放私人鑄幣,賈誼強力反對,並認為會導致"錢文大亂"等社會經濟亂象
    3. 透過出土史料來論證四銖錢的時代是最優良的貨幣
  2. 四銖錢的提出與漢文帝的貨幣政策
    1. 漢初貨幣混亂的幾個面向
      1. 不斷變更錢制,從半兩到莢錢,再到八銖,再到莢錢,漢朝建國到文帝,美幾年就更換幣制
      2. 鑄幣錢的轉移變化無常,從漢初期的無法規範到政府專鑄,再到任民專鑄,最後又收回地方與中央
      3. 盜鑄成風且質量差,加上通貨膨脹
    2. 文帝的貨幣政策
      1. 儘管放任鑄幣,卻仍有規定,不是亂鑄,而是要求百姓"仿鑄"
      2. 史書上記載的百姓富庶景象,應歸功於文帝的鑄幣政策,且時間也恰好是四銖半兩政策推行時間
  3. 從鑄幣質量的分析比較論四銖半兩和放鑄的功過
    1. 認定錢幣使否優良的要素
      1. 重量與成色(含銅量)最為重要
    2. 文景四銖與秦代西漢兩百年鑄幣比較
      1. 就平均重量率與含銅率都是四銖半兩較優,而第二高的榆莢半兩出土史料型制不同,因此不能加以考慮
    3. 從文景四銖優於武帝四銖證明放鑄政策的成功
      1. 開放私人鑄幣,從文景前五年(前175),到景帝中六年(前144)
      2. 從錢幣學家整理的史料論證文帝時期的平均重量確實重於武帝時期的平均重量
    4. 墓葬出土文帝、武帝四銖半兩數據分析
      1. 考古成批出土錢幣抽樣也確實高於武帝
  4. 武帝以後禁鑄政策之成效的對照
    1. 從建元元年施行三銖錢,五年回到四銖,之後不斷更換錢制,直到元鼎四年將鑄幣權從地方收回,交由中央上林三官,但好景不常
    2. 景帝晚年至武帝嚴禁私鑄的政策,導致更多劣幣以及通貨膨脹的發展
  5. 結論--四銖錢的時代以及文景之治的貨幣基礎
    1. 文中資料採用不同學者、不同地方出土的史料,但所得的結果都是相同
    2. 四銖半兩及開放私人鑄錢,不僅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使得銅錢因為市場的競爭而得以保持優良
  6. 餘論
    1. 銅錢本身的平均重量與含銅量得以證成貨幣制度的成效同今日紙鈔的儲備在於黃金的重量一樣(如果這枚五銖錢的重量比其他五銖錢重兩倍,但加值一樣,那我當然要把他切一半阿,正如切輪半兩錢,結果就是錢越來越輕)
    2. 四銖與半兩都是錢的重量單位,難免會有民眾混淆? 但不論名稱為何,從法定重量與實際重量去比較,應當可以一目了然
    3. 以王莽錢制精良,卻制度失敗,是因為王莽錢制忽略市場規則,價值與錢幣本身的重要要呈現相同比例,但大泉五十比五銖錢多2.4倍,價值卻多50倍
    4. 景帝的收回鑄幣權,是因為七國之亂被認為是諸侯擁有鑄幣權所致,強化後來國家主導貨幣發行的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